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737305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学反应池加液设备,更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
目.ο
【背景技术】
[0002]化工生产中,液体反应是很常见的工序,这些液体反应大都是采用反应池中放置某一种反应液,通过加液装置添加另外一种反应液。大多数液体反应时都会发生一些反应现象,其中一小部分甚至会发生比较剧烈的反应,有一部分的发生原因就是加液管道聚集性地添加,短时间内在反应池的某个位置聚集了大量的添加反应液,发生了局部反应过于距离的现象。为此,这样的生产工序中需要一个能够实现缓冲、匀速加液装置。

【发明内容】

[0003]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申请人经过多次实践改进,设计了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解决了反应池中临时加液反应时均匀加液的问题,防止大量反应液在短时间内聚集在反应池中的某个位置,实现缓和反应的效果。
[0004]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包括进液通管及直流管,所述进液管通道为软管,所述直流管的外管径小于进液通管的内管径,所述进液管通道套接在直流管的端头上。所述直流管内腔均匀紧密排列设置若干液流管,所述液流管为多个pvc通管集束而成。
[0005]进一步地,各个所述pvc通管之间填充石棉纤维。
[0006]再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通道与直流管的连接部位设有紧固带,所述紧固带的贴合处设有紧固螺栓。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带为铝皮窄条。
[0008]所述直流管的横截面为圆形。
[0009]所述pvc通管的内径范围为Imm?1.5mm。
[0010]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0011]本发明能够实现反应液向反应池中均匀喷洒,实现每一股反应液的液流量都更加细小,不会发生局部反应液过量,反应过于剧烈的现象,进一步保障了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性倉泛。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发明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直流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液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通过一个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0014]如图1所示,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包括进液通管3及直流管2,所述进液管通道3为软管,所述直流管2的外管径小于进液通管3的内管径,所述进液管通道3套接在直流管2的端头上。
[0015]如图2所示,所述直流管2内腔均匀紧密排列设置若干液流管I。
[0016]如图3所示,所述液流管I为多个pvc通管11集束而成。各个所述pvc通管11之间填充石棉纤维12。
[0017]如图1所示,所述进液管通道3与直流管2的连接部位设有紧固带4,所述紧固带4的贴合处设有紧固螺栓5。
[0018]所述紧固带4为铝皮窄条。
[0019]所述直流管2的横截面为圆形。
[0020]所述pvc通管11的内径范围为Imm?1.5mm。
[002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包括进液通管(3)及直流管(2),所述进液管通道(3)为软管,所述直流管(2)的外管径小于进液通管(3)的内管径,所述进液管通道(3)套接在直流管(2)的端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管(2)内腔均匀紧密排列设置若干液流管(1),所述液流管(I)为多个pvc通管(11)集束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pvc通管(11)之间填充石棉纤维(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通道(3)与直流管(2)的连接部位设有紧固带(4),所述紧固带(4)的贴合处设有紧固螺栓(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4)为铝皮窄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管(2)的横截面为圆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vc通管(11)的内径范围为Imm?1.5mm。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的缓冲加液装置,包括进液通管及直流管,所述进液管通道为软管,所述直流管的外管径小于进液通管的内管径,所述进液管通道套接在直流管的端头上。所述直流管内腔均匀紧密排列设置若干液流管,所述液流管为多个pvc通管集束而成。各个所述pvc通管之间填充石棉纤维。所述进液管通道与直流管的连接部位设有紧固带,所述紧固带的贴合处设有紧固螺栓。本发明能够实现反应液向反应池中均匀喷洒,实现每一股反应液的液流量都更加细小,不会发生局部反应液过量,反应过于剧烈的现象,进一步保障了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性能。
【IPC分类】B01J4/00
【公开号】CN105498635
【申请号】CN201410499274
【发明人】杨蔚, 王树勤
【申请人】泰州市安达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4年9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