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仓储用分道式自动归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2868发布日期:2020-09-25 18:06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智能仓储用分道式自动归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仓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仓储用分道式自动归类装置。



背景技术:

仓储指的是通过仓库对物资及其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物品的入库、储存、出库的活动,而在仓储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对物资的分拣,如若物资能被精准地快速地分类到对应的位置,将极大程度地提高物资仓储的效率。

目前很多场所还是通过人工识别分类物资的方式进行物资的归类,人工分类具有时效慢,精准度难以把控,人工成本高等缺点,毫无疑义地,这种人工分类的方式已然不适用于目前智能仓储的需求了。

现有技术也有一些通过结合识别件来智能控制物资分道的装置,然而,大部分的智能物资归类装置体积都较为庞大,会占用仓储空间,导致仓储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仓储用分道式自动归类装置,该自动归类装置被应用于分类且输送物资,体积小,分类效果高,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智能仓储用分道式自动归类装置,至少包括:

扫码组件、主输送组件、控制组件以及分类输送组件;

其中扫码组件置于主输送组件的一端且通信连接于控制组件,其中分类输送组件连接主输送组件的另一端且也通信地连接于控制组件,其中分类输送组件包括旋转分类件,沿圆周设置在旋转分类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外侧的输送管道以及圆环,旋转分类件包括被控制组件控制以转动的传送带,传送带置于圆环内转动,圆环上开设有卡位凹槽,转动件的弧边设置有卡位凸起,转动件的弧边内部设置凹槽,卡位凸起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于凹槽内侧,且凹槽的长度大于卡位凸起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类输送组件的旋转分类件的上表面和输送管道的上表面齐平,且旋转分类件的横截面为圆形,主输送组件连接于旋转分类件的一端,至少两输送管道沿圆周连接于旋转分类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三个输送管道间隔沿圆周连接于旋转分类件,输送管道和主输送组件四等分旋转分类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分类件包括固定件、转动件以及置于转动件上的传送带,传送带的底端固定连接转动件,转动件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在固定件内沿圆周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上开设滑槽,其中滑槽的横截面为圆形,转动件的底端设置滑块,滑块置于滑槽内滑动,另转动件线路连接驱动电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圆环的上平面齐平于输送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管道倾斜于旋转分类件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送带的边侧设置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送带的传动受驱动电机的控制,当传送带转动至特定位置时,驱动电机驱动传送带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连接驱动件,驱动件受驱动电机的控制,当驱动件驱动转动件转动时,同时收缩弹簧。

相较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特点:

1、通过设置扫码组件以及配套控制组件,赋予每个物资独特的身份id,识别物资id来智能分类物资,分类效率高且精准度高;另,身份id以及控制条件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动,进而使得该自动归类装置可被适用于大部分物资的分类。

2、设置旋转分类件,该旋转分类件和控制组件通信相同被通知,根据识别情况选择输送管道,以将物资传送到对应的位置;该旋转分类组件可兼顾至少两输送管道的切换,进而达到分类的效果。

3、多个输送管道以旋转分类件为中心圆周分布,减小自动归类装置的体积的同时,充分利用仓储空间,减小仓储占地面积,减少仓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智能仓储用分道式自动归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分类输送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分类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扫码组件,20-主输送组件,30-控制组件,40-分类输送组件,41-旋转分类件,411-固定件,4111-滑槽,412-传送带,4121-卡位凸起,413-圆环,4131-卡位凹槽,414-转动件,4141-滑块,42-输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仓储用分道式自动归类装置,该智能仓储用分道式自动归类装置用于分类物资并将其输送到对应的仓储位置,集智能归类和特定输送的特点为一体,且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

具体的,该智能仓储用分道式自动归类装置至少包括:扫码组件(10)、主输送组件(20)、控制组件(30)以及分类输送组件(40),其中扫码组件(10)置于主输送组件(20)的一端且通信连接于控制组件(30),其中分类输送组件(40)连接主输送组件(20)的另一端且也通信地连接于控制组件(30),其中分类输送组件(40)包括旋转分类件(41)以及沿圆周设置在旋转分类件(41)外侧的输送管道(42),旋转分类件(41)包括被控制组件(30)控制以转动的传送带(412)。

换言之,在本技术方案中,物资通过扫码组件(10)扫码获取物资独特的身份id,控制组件(30)获取物资的身份id后归类物资,值得一提的是,控制组件(30)根据物资特性归类物资为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展开说明。根据物资的归类情况,控制组件(30)控制传送带(412)转动至对应的输送管道(42)的位置,以输送不同归类下的物资。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中,扫码组件(10)置于主输送组件(20)的前端,扫码组件(10)选择为标签识别件,对应识别物资的身份id。扫码组件(10)可通过扫码物资的二维码,rfid卡,id贴条等方式唯一地识别物资,并将物资的身份信息传送给控制组件(30)。在使用时,操作人员先将物资放在扫码组件(10)下扫码再放置在主输送组件(20)上。

主输送组件(20)为传送皮带,用以传送运输于其上的物资。

分类输送组件(40)的旋转分类件(41)的上表面和输送管道(42)的上表面齐平,且旋转分类件(41)的横截面为圆形,主输送组件(20)连接于旋转分类件(41)的一端,至少两输送管道(42)沿圆周连接于旋转分类件(41)。在本技术方案中,三个输送管道(42)间隔沿圆周连接于旋转分类件(41),且与主输送组件(20)也间隔设置,即,输送管道(42)和主输送组件(20)四等分旋转分类件(41)。

旋转分类件(41)包括固定件(411)、转动件(414)以及置于转动件(414)上的传送带(412),具体的,传送带(412)的底端固定连接转动件(414),转动件(414)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在固定件(411)内沿圆周转动,进而带动其上的传送带(412)也沿着固定件(411)圆周转动。

值得一提的是,固定件(411)上开设滑槽(4111),其中滑槽(4111)的横截面为圆形,转动件(414)的底端设置滑块(4141),滑块(4141)置于滑槽(4111)内滑动,另转动件(414)线路连接驱动电机(图中未画出),当传送带(412)被转动至特定位置时被定位固定。

在本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中,旋转分类件(41)另外包括圆环(413),传送带(412)置于圆环(413)内转动,圆环(413)的上平面齐平于输送管道(42),圆环(413)上开设有卡位凹槽(4131),对应的,转动件(414)的弧边设置有卡位凸起(4121),转动件(414)的弧边内部设置凹槽,卡位凸起(4121)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于凹槽内侧,且凹槽的长度大于卡位凸起(4121)的长度。以此方式,当传送带(412)沿着圆环内壁转动时,卡位凸起(4121)的一侧被圆环抵靠置于传送带的凹槽内,而当传送带(412)转动到设有卡位凹槽(4131)的位置时,卡位凸起(4121)连接的弹簧自然恢复弹性力以将卡位凸起(4121)卡位在卡位凹槽(4131)内。

另外,弹簧连接驱动件,驱动件受驱动电机的控制,当驱动件驱动转动件(414)转动时,同时收缩弹簧。

输送管道(42)倾斜于旋转分类件(41)设置,以使得物资可由自重沿着输送管道(42)滑落完成物资的输送。

另外,传送带的边侧可设置挡板,以阻挡其上的物资在转动的过程中滑落,另,传送带的传动也受驱动电机的控制,当传送带转动至特定位置时,驱动电机驱动传送带(412)工作。

工作原理:操作人员首先将物资放在扫码组件(10)下扫码,控制组件(30)获取物资的身份id后,识别判断该物资的分类情况,并根据分类情况发送指令给分类输送组件(40),比如分类物资为a类物品,发送使用a输送管道的指令给分类输送组件(40),旋转分类件(41)获取到指令后,内置的驱动电机驱动转动件(414)转动,以使得传送带(412)对应a输送管道,值得一提的是,转动件(414)在转动时物资已经置于旋转分类件(41)上了。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