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高效炭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22633阅读:2614来源:国知局
快速高效炭化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高效炭化炉,属于生物质炭化设备【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包含左燃烧室(1)、左蒸汽出口阀门(2)、左可燃气体出口(3)、左燃烧室外壁烟道(4)、左燃烧室中间阀门(5)、右燃烧室中间阀门(7)、配氧点火口(6)、右燃烧室外壁烟道(8)、右可燃气体出口(9)、右蒸汽出口阀门(10)、右燃烧室(11)、左预热烟气通道(12)和右预热烟气通道(13),左燃烧室与右燃烧室并列布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的相互预热烘干,节能降耗,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得炭率高,燃气回收热值高,提高了设备的连续性,充分利用农林剩余物,使其变废为宝,减轻了我国林业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为绿化环境多做贡献。
【专利说明】快速高效炭化炉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高效炭化炉,属于生物质炭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炭化炉是将含碳的木质物料在炉内高温条件下进行干馏、无氧炭化的设备。中国专利200610048274.3公开了一种敞开式快速炭化窑的生产工艺,该工艺6_8小时完成炭化,窑体为上敞口,原料由上敞口人工装入,炭化期间,需人工不断地向窑体上敞口添加锯末或碳粉,为上敞口密封控氧不能露出燃烧点,烟气通过引风机由窑体下方的地下烟道,进入烟气净化装置。炭化完成后向窑体内注入冷水降温浇灭炭火,再由人工进入窑内取出成品炭。【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敞开式快速炭化工艺,人工出窑时产生整个车间造成碳粉飞扬,造成恶劣作业环境,耗费人工量大;人工密封控氧不及时,造成控氧差产生灰份大、得炭率低、炭质量差,产生的可燃气体热值低;传统干馏、焖窑炭化工艺生产周期长,生产中产生的烟气污染并无法回收焦油醋酸液。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炭化炉,效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周期短、得炭率高、质量优,燃气回收热值高,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快速高效炭化炉,包含左燃烧室、左蒸汽出口阀门、左可燃气体出口、左燃烧室外壁烟道、左燃烧室中间阀门、右燃烧室中间阀门、配氧点火口、右燃烧室外壁烟道、右可燃气体出口、右蒸汽出口阀门、右燃烧室、左预热烟气通道和右预热烟气通道,左燃烧室与右燃烧室并列布置。
[0006]左燃烧室外设置左燃烧室外壁烟道,左燃烧室外壁烟道包裹左燃烧室,左燃烧室外壁烟道上设有左可燃气体出口,左燃烧室设有左蒸汽出口阀门。
[0007]右燃烧室外设置右燃烧室外壁烟道,右燃烧室外壁烟道包裹右燃烧室,右燃烧室外壁烟道上设有右可燃气体出口,右燃烧室设有右蒸汽出口阀门。
[0008]左燃烧室通过左预热烟气通道与右燃烧室外壁烟道连通,左预热烟气通道上设有左燃烧室中间阀门;右燃烧室通过右预热烟气通道与左燃烧室外壁烟道连通,右预热烟气通道上设有右燃烧室中间阀门。
[0009]所述的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分别设有多个配氧点火口。
[0010]所述的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内分别设有原料车。
[0011]采用本实用新型,通过木料装载机将原料装到三个原料车上,然后将两原料车分别推进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内,打开左燃烧室中间阀门,打开右可燃气体出口的风机,打开右蒸汽出口阀门;通过左燃烧室的配氧点火口,点火,高温烟气由左燃烧室通过左预热烟气通道进入右燃烧室外壁烟道,对右燃烧室内的原料进行预热烘干,然后从右可燃气体出口排出。通过高温烟气的余热将右燃烧室的原料烘干去水,水汽从右蒸汽出口排出。左燃烧室的炭化完成后,关闭左燃烧室中间阀门,关闭右可燃气体出口的风机,关闭右蒸汽出口阀门,打开左蒸汽出口阀门,通过左燃烧室的配氧点火口注入少量水进行灭炭火降温,降温后启动卷扬机将左燃烧室原料车拉出,再将剩余的一个装满原料车(三个原料车)推进左燃烧室,用于烘干预热。打开右燃烧室中间阀门,打开左可燃气体出口的风机,通过右燃烧室的配氧点火口,点火。高温烟气由右燃烧室通过右预热烟气通道进入左燃烧室外壁烟道,对左燃烧室内的原料进行预热烘干,然后从左可燃气体出口排出。通过高温烟气的余热将左燃烧室的原料烘干去水,水汽从左蒸汽出口排出。炭化时间4小时完成。在炭化期间将拉出的原料车重新装好原料,按此方法循环炭化,初次炭化6小时完成,再次点火经过烘干去水后的4小时可完成。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循环炭化、产量高速度快、能量消耗小、对原料大小无限制、两人可完全操作。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的相互预热烘干,节能降耗,提高了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得炭率高,由于原料得到预热烘干,燃气回收热值高,提高了设备的连续性、经济性,充分利用农林剩余物,使其变废为宝,减轻了我国林业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为绿化环境多做贡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原料车示意图;
[0015]图中:左燃烧室1、左蒸汽出口阀门2、左可燃气体出口 3、左燃烧室外壁烟道4、左燃烧室中间阀门5、配氧点火口 6、右燃烧室中间阀门7、右燃烧室外壁烟道8、右可燃气体出口 9、右蒸汽出口阀门10、右燃烧室11、左预热烟气通道12、右预热烟气通道13、原料车14、炉门15。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7]快速高效炭化炉,包含左燃烧室1、左蒸汽出口阀门2、左可燃气体出口 3、左燃烧室外壁烟道4、左燃烧室中间阀门5、右燃烧室中间阀门7、右燃烧室外壁烟道8、右可燃气体出口 9、右蒸汽出口阀门10、右燃烧室11、左预热烟气通道12和右预热烟气通道13,左燃烧室与右燃烧室并列布置。
[0018]左燃烧室I外设置左燃烧室外壁烟道4,左燃烧室外壁烟道包裹左燃烧室,左燃烧室外壁烟道上设有左可燃气体出口 3,左燃烧室设有左蒸汽出口阀门2。
[0019]右燃烧室11外设置右燃烧室外壁烟道8,右燃烧室外壁烟道包裹右燃烧室,右燃烧室外壁烟道上设有右可燃气体出口 9,右燃烧室设有右蒸汽出口阀门10。
[0020]左燃烧室通过左预热烟气通道12与右燃烧室外壁烟道8连通,左预热烟气通道12上设有左燃烧室中间阀门5 ;右燃烧室通过右预热烟气通道13与左燃烧室外壁烟道4连通,右预热烟气通道13上设有右燃烧室中间阀门7。
[0021]所述的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分别设有多个配氧点火口 6。
[0022]所述的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内分别设有原料车14。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分别设有炉门15。[0023]采用本实用新型,通过木料装载机将原料装到三个原料车上,然后将两原料车分别推进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内,打开左燃烧室中间阀门,打开右可燃气体出口的风机,打开右蒸汽出口阀门;通过左燃烧室的配氧点火口,点火,高温烟气由左燃烧室通过左预热烟气通道进入右燃烧室外壁烟道,对右燃烧室内的原料进行预热烘干,然后从右可燃气体出口排出。通过高温烟气的余热将右燃烧室的原料烘干去水,水汽从右蒸汽出口排出。左燃烧室的炭化完成后,关闭左燃烧室中间阀门,关闭右可燃气体出口的风机,关闭右蒸汽出口阀门,打开左蒸汽出口阀门,通过左燃烧室的配氧点火口注入少量水进行灭炭火降温,降温后启动卷扬机将左燃烧室原料车拉出,再将剩余的一个装满原料车(三个原料车)推进左燃烧室,用于烘干预热。打开右燃烧室中间阀门,打开左可燃气体出口的风机,通过右燃烧室的配氧点火口,点火。高温烟气由右燃烧室通过右预热烟气通道进入左燃烧室外壁烟道,对左燃烧室内的原料进行预热烘干,然后从左可燃气体出口排出。通过高温烟气的余热将左燃烧室的原料烘干去水,水汽从左蒸汽出口排除。炭化时间4小时完成。在炭化期间将拉出的原料车重新装好原料,按此方法循环炭化,初次炭化6小时完成,再次点火经过烘干去水后的4小时可完成。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循环炭化、产量高速度快、能量消耗小、对原料大小无限制、两人可完全操作。
[0024]中国专利201220567573.9公开一种连续双炉腔全封闭隧道式炭化炉,虽然也设
有两个燃烧室(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但是,其结构与发明目的与本专利申请完全不同,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之间没有联系,不是相互预热的关系,发明目的是增加一个燃烧室用于提高产量。本专利申请两个燃烧室相互余热利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
【权利要求】
1.一种快速高效炭化炉,其特征在于:包含左燃烧室(I)、左蒸汽出口阀门(2)、左可燃气体出口(3)、左燃烧室外壁烟道(4)、左燃烧室中间阀门(5)、右燃烧室中间阀门(7)、配氧点火口(6)、右燃烧室外壁烟道(8)、右可燃气体出口(9)、右蒸汽出口阀门(10)、右燃烧室(11)、左预热烟气通道(12)和右预热烟气通道(13),左燃烧室与右燃烧室并列布置; 左燃烧室(I)外设置左燃烧室外壁烟道(4),左燃烧室外壁烟道包裹左燃烧室,左燃烧室外壁烟道上设有左可燃气体出口(3),左燃烧室设有左蒸汽出口阀门(2); 右燃烧室(11)外设置右燃烧室外壁烟道(8),右燃烧室外壁烟道包裹右燃烧室,右燃烧室外壁烟道上设有右可燃气体出口(9),右燃烧室设有右蒸汽出口阀门(10); 左燃烧室通过左预热烟气通道(12)与右燃烧室外壁烟道(8)连通,左预热烟气通道(12)上设有左燃烧室中间阀门(5);右燃烧室通过右预热烟气通道(13)与左燃烧室外壁烟道(4 )连通,右预热烟气通道(13)上设有右燃烧室中间阀门(7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高效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分别设有多个配氧点火口(6);所述的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内分别设有原料车(14)。
【文档编号】C10B1/00GK203794828SQ201420222768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4日
【发明者】朱桂猛, 刘太成, 张长玉 申请人:张长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