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溶剂脱蜡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5849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化床溶剂脱蜡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化床结晶器溶剂脱蜡,属润滑油溶剂脱蜡工艺。
现有技术的润滑油溶剂脱蜡常用套管结晶器溶剂脱蜡工艺,它是将原料溶液(原料油加溶剂)输入套管结晶器的内管中完成的。该工艺包括结晶系统、分离系统、制冷系统和溶剂回收系统。将原料溶液输入结晶系统,在数级串接成的套管结晶器内管向前流动,经外管的冷剂取热,使原料溶液逐步降温,形成蜡晶,刮刀将结在内管壁的蜡及时刮下,直到原料溶液达到过滤温度,送入分离系统;分离系统用分离塔分离出脱蜡油、蜡和溶剂;制冷系统使前几级套管用油液(冷滤液)作冷剂、后几级套管用冷剂与原料溶液进行换冷;溶剂回收系统使溶剂得以重新使用。为改善蜡的结晶,需采用多点稀释加入溶剂。侯祥麟主编的《中国炼油技术》1991年版P332-346全面陈述了该工艺。
套管结晶器溶剂脱蜡工艺有许多缺点,诸如存在着严重的蜡包油现象,因而油收率低,蜡含油率高;总传热系数低;设备昂贵且需经常维修;维修费用高,动力消耗大等。
US3642195和US3681230专利公开了一种用稀冷塔代替部分套管结晶器的工艺,称稀释冷冻脱蜡工艺。原料油经预冷后进入稀冷塔,塔分成若干段,每段有搅拌浆搅拌,同时经喷咀喷入低温溶剂。每段通过喷射混合和搅拌作用消除聚冷现象,抑制新晶核的生成,使晶体能较好地长大。由于对每段温降严格控制,所得晶体较大,因此在滤速、油收率、蜡含油及能耗方面都有所改善。但该工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稀冷塔庞大;喷咀易堵塞,停工后才能更换;出稀冷塔的温度只能达到0℃左右,还需一定数量的套管结晶器作为后冷和冷却溶剂之用;对重质油效果不明显,因而它的应用受到限制,工业化装置不多。
1989年7月,D.G.Klaren等在美国《Hydrocarbon processing)》68(7)P48-50提出一种循环式的流化床结晶器代替套管结晶器用于溶剂脱蜡工艺。该结晶器如同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组成包括许多条相互平行且直立的提升管和若干条循环管、固体颗粒、分布板、以及具有上室和下室的筒形壳体。固体颗粒与进入结晶器的溶液在下室混合并流化,经分布板而进入各提升管中,并在流化状态下进入上室。由于上室截面积较提升管大,流速下降,液固得以分离。溶液连同结晶物由上室顶部经出口流出结晶器,而固体颗粒则沉降下来经循环管返回下室,再与进入结晶器的溶液混合,试图实现固体颗粒不断循环的液固流化过程。在提升管中,如果流化固体颗粒不断对管壁冲刷,既可破坏管壁的边界层,又可清除管壁上结晶物,会使传热系数大幅度提高。但是,这种循环式流化床既不可用于一般结晶过程,更不能用于溶剂脱蜡过程中。因为这种循环式流化床是靠分布板来分配各提升管的固体颗粒,实质上它的作用很小,无法保证流化固体颗粒均匀分布于众多提升管中,因此各提升管的流化状态不同,对管壁冲刷能力也各异。冲刷力弱的提升管结晶物厚,阻力更大,使流量进一步降低,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部分提升管堵塞,失去作用。此外,循环管流速过慢,颗粒层的流动很难将结晶物冲刷下来,很快被结晶物堵死,破坏了固体颗粒的循环,使结晶过程无法进行。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润滑油溶剂脱蜡工艺,称分流式流化床溶剂脱蜡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专利号为ZL94222825.1的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取代套管结晶器实现润滑油溶剂脱蜡。其工艺流程是见附图
。来自原料油贮罐(1)的原料油和来自溶剂贮罐(2)的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并预热后,经泵输入结晶系统的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3)、(4),经冷冻、刮蜡,从结晶器最后一级流出的油液和蜡液入中间罐(5)。分离系统将油液和蜡液与来自罐(6)的二次稀释溶剂混合,进入分离塔(7),分离出的冷滤液作为结晶器换冷段(3)的冷剂,经换热后进溶剂回收塔(10),通过蒸发,分离出溶剂和脱蜡油;而分离塔(7)分离出的蜡液经溶剂回收塔(8)分离出溶剂和蜡。制冷系统以液氨作冷剂,提供溶剂脱蜡过程所需冷量,特别是冷冻段(4)用液氨作冷剂与原料溶液换冷。溶剂回收系统使溶剂回收塔(8)和(10)蒸出的溶剂得以重新使用。
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由若干级流化床(3)、(4)串联而成,每级又由一条或若干条提升管并联地装在壳体内。每条提升管内预装入相同材料制作的、形状、大小和数量都相同的流化固体颗粒,以保证在一定流量时,每条提升管流化后均达到较佳的空隙率。原料溶液经第1级流化床各个提升管的流量控制器,以相同的流量输入该级流化床各并联的提升管中,由于每条管内装入相同的固体颗粒,流入相同流量的原料溶液,因而各并联提升管中的流化状态也相同。经管内的液固分离器流出的溶液再进入第2级流化床相应的提升管,彼此不混合,各自继续流经下1级与其串联的提升管,经冷剂换热,使各提升管的管壁结蜡,藉流化固体颗粒及时将蜡结晶物刮下,直至经最后一级流化床后,达过滤温度的油液和蜡液进人中间罐(5)。
对重质原料油,在冷却前一次性加入溶剂进行稀释即可,不必采用多点稀释的复杂过程。为强化冷却,减少流化床总长度和促进蜡晶体长大,可在冷冻段(4)的后几级流化床中喷入适量冷溶剂。冷溶剂的温度应比进入该级流化床处的溶液温度低10-20℃;喷入量可为油量的0.5-1∶1。溶剂总量达到总溶剂比后,不需二次稀释。
制冷系统的冷冻液可以用液氨、也可以用氟里昂或丙烷作冷制。
控制流化床的空隙率在0.60-0.75,传热系数可高达600-720w/m2℃。
流化床总压降较高。为降低总压降,可在换冷段和冷冻段间增设中间罐及相应的泵、流量计,使总压降约为原总压降的二分之一。对大管径流化床,由于串联的总管长长,可用此办法降低总压降。
采用本发明的分流式流化床溶剂脱蜡工艺,总传热系统可提高到600-720w/m2℃,是套管结晶器的4-5倍,因而可大幅度地减少传热面积;解决了蜡包油问题,使油收率比套管结晶器溶剂脱蜡工艺提高2-4个百分点,蜡含油可降到低于3%;设备简单,投资低,维修费用极低;工艺简单,可一次稀释,不用电动刮刀,因而能耗也低。本发明是润滑油溶剂脱蜡很有发展前途的工艺。
附图是本发明的分流式流化床溶剂脱蜡工艺流程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工艺作进一步的陈述。
实施例1一套年处理能力10万吨原料油的分流式流化床溶剂脱蜡装置,其工艺流程如附图所示。结晶系统由8级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串联而成,每级用4条长10米(有效冷却段8米)的4吋提升管并联装在同一壳体内。前4级流化床结晶器(3)用冷滤液换冷,后4级(4)用液氨直接冷冻。
对于凝固点38℃、粘度V1005.877厘泊、比重p200.8695、酸值
闪点218℃、含蜡量24.12%的原料油,用丁酮和甲苯作溶剂,其比例为丁酮∶甲苯=3∶2,总溶剂比3∶1,流化固体颗粒采用直径10毫米的钢球。
来自罐(1)的原料油和来自罐(2)的溶剂经混合后,预热到40℃,经泵送入结晶系统的第1级流化床结晶器,经该级结晶器各提升管前的流量控制器,使送入每条提升管的原料溶液的流量相同;溶液经换冷段的4级结晶器(3)之后,继续人冷冻段的4级结晶器(4),并在冷冻段喷人冷溶剂,使油液和蜡液出末级结晶器时过滤温度达-18℃,流人中间罐(5)。制冷系统使分离塔(7)脱出的油液送到结晶器换冷段(3)作冷滤液,液氨经包括压缩机(9)的制冷设备送到结晶器冷冻段(4)作冷剂,与原料溶液换冷。分离系统将来自罐(5)的油液和蜡液与来自罐(6)的二次稀释溶剂混合,进人分离塔(7),脱出的油液经换热后进溶剂回收塔(10),最后脱出溶剂和脱蜡油;而分离塔(7)脱出的蜡液经溶剂回收塔(8)最后脱出溶剂和蜡。溶剂回收系统使塔(8)和(10)脱出的溶剂得以重新使用。
空隙率控制在0.65,平均总传热系数640w/m2℃。脱蜡油凝固点-14℃,油收率75%,蜡含油率低于2%。
实施例2一套年处理量20万吨原料油的分流式流化床溶剂脱蜡装置,其工艺流程如附图所示。结晶系统由10级流化床结晶器串联而成,每组用4条长12米(有效冷却段10米)的6吋提升管并联;前5级用冷滤液、后5级用液氨作冷剂;流化固体颗粒采用直径为12毫米的钢球。
对于凝固点47℃、粘度V1009.669厘泊、比重P200.8716、酸值0.35
、含蜡量20.71%的原料油,溶剂比为丁酮∶甲苯=3∶2,总溶剂比3.5∶1。进料温度45℃,过滤温度-16℃,空隙率控制在0.675,平均总传热系数680w/m2℃。脱蜡油凝固点-12℃,油收率78%,蜡含油率低于3%。
实施例3对于提升管直径为2吋的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用实施例1的原料油和溶剂,溶剂比2.5∶1。调节不同空隙率,得总传热系数如表。
实施例4对于提升管直径为4吋的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其它工艺条件如实施例3。调节空隙率,得总传热系数如表。
权利要求
1.一种润滑油溶剂脱蜡工艺,包括结晶系统、分离系统、制冷系统、溶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结晶系统采用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剂脱蜡工艺,其特征在于流化床结晶器的各条提升管装入的流化固体颗粒的材料、形状、大小和数量相同,流经各提升管的原料溶液的流量相等。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剂脱蜡工艺,其特征在于原料油经一次稀释后送入结晶系统完成蜡结晶过程。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剂脱蜡工艺,其特征在于原料油经一次稀释后送人结晶系统,且在冷冻段再次加入稀释冷溶剂后完成蜡结晶过程。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剂脱蜡工艺,其特征在于最佳的空隙率是0.6-0.75。
全文摘要
一种润滑油溶剂脱蜡工艺,特点是其结晶系统采用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采用本发明的工艺,总传热系数高,解决了蜡包油问题,使油收率比套管结晶器溶剂脱蜡工艺提高2-4个百分点,蜡含油可降到低于3%;设备简单、投资低;工艺简单、维修费用和能耗低。
文档编号C10G73/00GK1158884SQ9610321
公开日1997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1996年3月8日 优先权日1996年3月8日
发明者徐应铨, 齐世学, 宗祥荣, 马燮琦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烟台大学, 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