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回油组件以及安装该回油组件的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6365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的回油组件以及安装该回油组件的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回油组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安装有该回油组件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活塞发动机的中机匣包括中机匣前壁和中机匣后壁,在中机匣前壁和中机匣后壁之间的圆筒形机匣的周向均勻分布设置有九个气缸安装孔,分别用于安装九个气缸。其中, 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一般地安装在中机匣的最下方,且对称分布。目前,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中机匣内的滑油收集方法是如图1所示,在中机匣前壁和中机匣后壁的下方各安装有一个滑油池。在中机匣前壁和中机匣后壁的滑油池的安装凸缘上,分别设置一个回油孔,中机匣内的滑油经上述的回油孔自动流入滑油池内。由于发动机中机匣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均设置有曲轴配重,曲轴配重在工作过程中将中机匣内的滑油搅动,引起滑油飞溅充满中机匣,并伴有油雾形成。现有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中机匣内的滑油收集采用原始的自动流入滑油池的方式回收,此方法的缺陷在于滑油以及油雾的收集不及时,且回油率不高。而该飞溅的滑油和油雾若不及时收集将会粘附在曲轴配重上,一方面增加曲轴配重的重量,造成功率损失;另一方面滑油在曲轴配重表面特别是曲轴配重的下端面形成结层,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回油组件,以解决现有活塞式发动机中机匣内滑油回收不及时、回收不干净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回油组件,用于收集发动机中机匣内的滑油,发动机的中机匣包括中机匣前壁和中机匣后壁,中机匣前壁底部设置有第一回油孔,中机匣前壁上设置有前壁配重;中机匣后壁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回油孔,中机匣后壁上设置有后壁配重;在中机匣的底部设置有导油板,导油板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回油孔和第二回油孔处;导油板包括第一集油边和第二集油边,第一集油边设置在前壁配重的正下方,第二集油边设置在后壁配重的正下方。进一步地,第一集油边的顶面与静止状态时的前壁配重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 0. 5mm 5mm ;第二集油边的顶面与静止状态时的后壁配重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0. 5mm 5mm ο进一步地,导油板还包括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由第一集油边的底边延伸并曲卷而成,第一油道与第一回油孔贯通;第二油道由第二集油边的底边延伸并曲卷而成,第二油道与第二回油孔贯通。进一步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均为敞口式的圆弧形油道。进一步地,第一油道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安装环,第一安装环伸入第一回油孔内,且第一安装环与第一回油孔相互嵌固;第二油道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安装环,第二安装环伸入第二回油孔内,且第二安装环与第二回油孔相互嵌固。进一步地,中机匣的下部设置有发动机的第一缸和第二缸,第一缸和第二缸分别安装在中机匣的二个气缸安装孔上,导油板设置在中机匣内的底部,且导油板设置在第一缸的安装孔和第二缸的安装孔之间;导油板的第一侧面与第五缸的外径贴合设置;导油板的第二侧面与第六缸的外径贴合设置。进一步地,中机匣前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油孔,中机匣前壁的至少一个导油孔与第一回油孔贯通;中机匣后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油孔,中机匣后壁的至少一个导油孔与第二回油孔贯通;中机匣前壁的至少一个导油孔和中机匣后壁的至少一个导油孔均与发动机的滑油箱贯通。一种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中机匣内安装有上述的回油组件。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在中机匣内设置有导油板,该导油板拦截被曲轴配重搅动的滑油,切断被曲轴配重吸附的滑油,及时地回收中机匣内的滑油,大大提高了滑油的回收率,并且大大地减小了滑油飞溅造成的功率损失,减小了发动机由于中机匣内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 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发动机中机匣内回油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发动机回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导油板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图2中Al-Al向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图2中A2-A2向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图2中A3-A3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见图2和图3,一种发动机的回油组件,用于收集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中机匣内的滑油,并回流到发动机机匣的滑油池内。发动机中机匣包括中机匣前壁1和中机匣后壁 2,在中机匣前壁1上设置有前壁配重12,在中机匣后壁2上设置有后壁配重22 ;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前壁配重12和后壁配重22会搅动中机匣内的滑油,使得滑油飞溅或者在中机匣内形成油雾。在发动机的中机匣前壁1和中机匣后壁2之间的底部设置有导油板3,导油板 3用于拦截被前壁配重12和后壁配重22搅动的滑油,防止滑油飞溅;导油板3还可以刮切掉吸附在前壁配重12和后壁配重22表面上、特别是底表面上的滑油。中机匣前壁1底部设置有第一回油孔11,导油板3的第一端安装在第一回油孔11处;中机匣后壁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回油孔21,导油板3的第二端安装在和第二回油孔21处。导油板3收集到得滑油流经第一回油孔11和第二回油孔21,并流入滑油池中。导油板3包括第一油道31、第二油道32、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分别布置在导油板3的两端,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分别由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的底边延伸并向同一侧曲卷而成。导油板3的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分别布置在导油板3的两端,导油板 3的中部设置有一内凹部分。导油板安装在发动机中机匣内后,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分别处于前壁配重12和后壁配重22的正下方。第一集油边33的外侧边向外侧倾斜形成尖角;第二集油边34的外侧边向外侧倾斜形成尖角。优选地,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外侧的斜边上设置有凸条,构成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的导油凸条(图中未示出)。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的顶面为平面。第一集油边33的顶面与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前壁配重1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0. 5mm 5mm ;第二集油边34的顶面与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后壁配重2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0. 5mm 5mm。优选地,第一集油边33的顶面与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前壁配重12的底面以及第二集油边34的顶面与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后壁配重2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1mm、2mm、2. 5mm和3mm中的任一数值。第一油道31由第一集油边33的底边延伸并曲卷而成;第二油道32由第二集油边 34的底边延伸并曲卷而成。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均为敞口式的圆弧形油道,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之间相互不贯通。作为另外的实施例,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之间相互贯通。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可以是方形槽或者椭圆形槽或者不规则形状槽的油道。第一油道3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安装环311,第一安装环311伸入第一回油孔11内,且第一安装环311与第一回油孔11相互嵌固,使得第一油道31与第一回油孔11相互贯通。 第二油道3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安装环321,第二安装环321伸入第二回油孔21内,且第二安装环321与第二回油孔21相互嵌固,使得第二油道32与第二回油孔21相互贯通。第一安装环311和第二安装环321为由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的周壁延伸形成,即第一安装环311和第二安装环321分别与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是一体成型的构件。第一安装环311由第一油道31外周壁有内缩凹痕,形成第一安装环311的安装台阶;第二安装环 321由第二油道32外周壁有内缩凹痕,形成第二安装环321的安装台阶。作为其它的实施例,安装在该中机匣内的导油板3可以无需设置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第一集油边33 和第二集油边34刮下和阻止滑油后,滑油直接沿导油板3流回滑油箱。结合参见图4,中机匣的下部设置有发动机的第一缸4和第二缸5,第一缸4和第二缸5分别安装在中机匣的二个气缸安装孔上,导油板3设置在中机匣内的底部,且导油板 3设置在第一缸4的安装孔和第二缸5的安装孔之间。导油板3的第一侧面35与第一缸4 的外径贴合设置;导油板3的第二侧面36与第二缸5的外径贴合设置。优选地,第一缸4 和第二缸5对称地设置在发动机的中机匣的下部。结合参见图5,发动机的中机匣前壁1上设置有第一导油孔13和第二导油孔14, 第一导油孔13和第二导油孔14靠近第一回油孔11设置,并且第一导油孔13和第二导油孔14均与第一回油孔11贯通。第一导油孔13和第二导油孔14均与中机匣上的滑油池贯通。优选地,第一导油孔13和第二导油孔14对称地设置在第一回油孔11的两侧,并与第一回油孔11贯通。优选地,第一导油孔13和第二导油孔14为三菱柱形、半圆柱形或者方形的导油孔。作为另外的实施例,发动机的中机匣前壁1上只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油孔,该至少一个导油孔可以像第一导油孔13或者第二导油孔14 一样设置在第一回油孔11的任意一侧即可。结合参见图6,发动机的中机匣后壁2上设置有第三导油孔23,第三导油孔23靠近第二回油孔21设置,并且第三导油孔23与第二回油孔21贯通。第三导油孔23与中机匣上的滑油池贯通。优选地,第三导油孔23为三菱柱形、半圆柱形或者方形的导油孔。作为另外的实施例,发动机的中机匣后壁2上可以设置两个导油孔或者多个导油孔。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回油孔11和第二回油孔21直接延伸至连接于发动机的储油箱,而无需再重新设置第一导油孔13、第二导油孔14和第三导油孔23。由于发动机的中机匣内设有导油板3,从而有效的拦截被前壁配重12和后壁配重 22搅动的滑油,防止滑油飞溅。前壁配重12和后壁配重22上带起的滑油,或者中机匣内少量飞溅的滑油和油雾,均落在导油板3的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上,顺着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回流到第一油道31由第一集油边33中,再回流到滑油箱内。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中机匣内安装有上述的回油组件。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的回油组件,用于收集所述发动机的中机匣内的滑油,所述发动机的中机匣包括中机匣前壁(1)和中机匣后壁O),所述中机匣前壁(1)底部设置有第一回油孔(11),所述中机匣前壁(1)上设置有前壁配重(1 ;所述中机匣后壁 (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回油孔(21),所述中机匣后壁( 上设置有后壁配重02);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机匣的底部设置有导油板(3),所述导油板(3)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回油孔(11)和所述第二回油孔处;所述导油板C3)包括第一集油边(3 和第二集油边(34),所述第一集油边(3 设置在所述前壁配重(1 的正下方,所述第二集油边(34)设置在所述后壁配重0 的正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油边(3 的顶面与静止状态时的所述前壁配重(1 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 0. 5mm 5mm ;所述第二集油边(34)的顶面与静止状态时的所述后壁配重0 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 0. 5mm 5mm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油板C3)还包括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所述第一油道(31)由所述第一集油边(3 的底边延伸并曲卷而成,所述第一油道(31)与所述第一回油孔(11)贯通;所述第二油道(3 由所述第二集油边(34)的底边延伸并曲卷而成,所述第二油道(32)与所述第二回油孔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31)和所述第二油道(3 均为敞口式的圆弧形油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3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安装环(311),所述第一安装环(311)伸入所述第一回油孔(11)内,且所述第一安装环(311)与所述第一回油孔(11)相互嵌固;所述第二油道(3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安装环(321),所述第二安装环(321)伸入所述第二回油孔内,且所述第二安装环(321)与所述第二回油孔相互嵌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机匣的下部设置有所述发动机的第一缸(4)和第二缸(5),所述第一缸(4)和所述第二缸( 分别安装在所述中机匣的二个气缸安装孔上,所述导油板C3)设置在所述中机匣内的底部,且所述导油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缸的安装孔和所述第二缸(5)的安装孔之间;所述导油板(3)的第一侧面(3 与所述第一缸的外径贴合设置; 所述导油板(3)的第二侧面(36)与所述第二缸(5)的外径贴合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机匣前壁(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油孔,所述中机匣前壁(1)的至少一个导油孔与所述第一回油孔(11)贯通;所述中机匣后壁( 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油孔,所述中机匣后壁的至少一个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回油孔贯通;所述中机匣前壁(1)的至少一个导油孔和所述中机匣后壁( 的至少一个导油孔均与所述发动机的滑油箱贯通。
8. 一种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的中机匣内安装有回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油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回油组件,发动机中机匣包括中机匣前壁(1)和中机匣后壁(2),中机匣前壁(1)底部设置有第一回油孔(11),中机匣后壁(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回油孔(21);在中机匣的底部设置有导油板(3);导油板(3)包括第一集油边(33)和第二集油边(34),第一集油边(33)设置在前壁配重(12)的正下方,第二集油边(34)设置在后壁配重(22)的正下方。本发明在中机匣内设置有导油板,该导油板拦截被曲轴配重搅动的滑油,切断被曲轴配重吸附的滑油,及时地回收中机匣内的滑油,大大提高了滑油的回收率,并且大大地减小了滑油飞溅造成的功率损失。
文档编号F01M9/06GK102392715SQ20111030537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1日
发明者林智慧, 沈秀利 申请人: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