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982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液压技术,尤其是一种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液压或油压马达的配油装置,有轴配油和端面配油方式轴配油在配油装置中因进、回油腔间存在无法消除的间隙而产生泄漏,轴受到不平衡液压径向力作用在壳体中产生偏心,使泄漏量增加,为减少容积泄漏需减少配油间隙,但是,由于配油轴较长,对温度变化敏感,容易产生热冲击导致配油轴咬死,而且,配油轴磨损后间隙增大不能自动补偿;而端面配油在配油盘上都存在着由变化的分离力和贴紧力作用产生倾覆力矩,在转动过程中,使配油盘倾覆,配油装置的机械效率、容积效率下降,不但降低了工作寿命,而且影响马达的低速稳定性。端面配油方式已经应用几十年了,并有取代轴配油方式趋势,而且在多种类型液压马达中应用;但是普遍存在很大的缺点,端面配油由于存在着变化的分离力与贴紧力作用产生的倾覆力矩;使其配油盘倾斜,降低了容积效率;而且端面配油相邻的零件接触摩擦,使其机械效率下降,降低了工作寿命,并影响了马达的低速稳定性能。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具有大排量、输出扭矩大、运动平稳、结构紧凑,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两种配油盘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保证配油的高速连续性和低速稳定性,能够保证倾覆力矩全平衡,减小配油过程中压力和流量脉动,自动补偿端面间隙,增加润滑油膜,减少滑动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力,大大提高马达容积效率,延长配油装置使用寿命的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包括后盖、推力弹簧、浮动环、配油盘、活塞、双向密封圈、0型密封圈、传动轴、配油板和壳体,壳体的上部依次安装有配油板、配油盘、浮动环和后盖,后盖由安装螺栓固定在马达的壳体最上部,浮动环通过圆柱间隙配合安装在后盖的阶梯孔上,由两个双向密封圈来密封隔断A、B油口,装有0型密封圈活塞隔断A配油腔与壳体之间导通,圆柱销将浮动环定位在后盖、并位于配油盘的上部,以便与配油盘配合,推力弹簧安装在后盖和浮动环之间的阶梯孔内,传动轴经壳体底部进入,穿过配油板,并通过花键与配油盘连接,以使配油盘由传动轴通过花键带动一起同步旋转,配油盘下方的传动轴上还设置有活塞,活塞通过弹性卡环固定在配油盘里面,在螺栓作用下,端盖、推力弹簧、浮动环构成一个整体,把配油盘始终压在配油板上,活塞和0型密封圈隔断壳体与A配油腔,装在配油板上的0型密封圈用来端面密封,防止端面泄露,为了减少滑动摩擦阻力,所述浮动环、配油板与配油盘相接触的面和面经过喷钼处理,设有噴钼层,即表面喷涂有钼金属层。[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配油盘上开有配油腰形槽、配油腰形槽、配油腰形槽、配油腰形槽、平衡槽、平衡槽、配油流道、配油流道、和卸油流道,其中,所述两对配油腰形槽与配油腰形槽的横截面面积和包角相等、 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平衡槽和平衡槽面积和包角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解决了配油过程中静态平衡问题。所述配油板的径向钻有两排七个配油孔,每排配油孔由七个呈均勻分布状设置的油孔构成,一排配油孔与配油腰形槽和配油腰形槽构成第一列七个柱塞油缸配油装置,另一排油孔与配油腰形槽和配油腰形槽构成第二列七个柱塞油缸配油装置,同时在配油板端面上沿径向均勻开设七个腰形盲孔,其七个腰形盲孔包角与平衡槽包角之和为一个η角度,即构成半个圆周,通过这些有效措施解决了配油过程中动态平衡问题。所述配油腰形槽、配油腰形槽、配油腰形槽和配油腰形槽的两头均开有两个深度约为Imm的圆弧小槽。所述配油盘以及配有盘上的配油流道和卸油流道均采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型,浮动环、配油板与配油盘相接触的面采用喷钼工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 能够保证倾覆力矩全平衡,减小配油过程中压力和流量脉动,降低马达噪声。(2)本实用新型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减少配油盘与配油板、浮动环接触表面摩擦现象,能够自动补偿端面间隙,大大提高了容积效率和机械效率,改善了马达的工作性能,提高了高速连续性和低速稳定性,而且延长了配油装置的使用寿命。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的剖示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配油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配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配油板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浮动环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浮动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包括后盖1、推力弹簧2、浮动环3、配油盘4、传动轴5、配油板6和壳体7,壳体7的上部依次安装有配油板6、 配油盘4和后盖1,后盖1由安装螺栓固定在马达的壳体7最上部,浮动环3通过圆柱间隙配合安装在后盖1的阶梯孔上,由双向密封圈14、16来密封隔断A、B油口,圆柱销15将浮动环3定位在后盖1、并位于配油盘4的上部,以便与配油盘4配合,推力弹簧2安装在后盖 1和浮动环3之间的阶梯孔内,传动轴5经壳体7底部进入,穿过配油板6,并通过传动轴5 上的花键与配油盘4连接,以使配油盘4由传动轴5通过花键带动一起同步旋转,配油盘4 下方的传动轴5上还设置有活塞11和0型密封圈12,活塞11通过弹性卡环13固定在配油盘4里面,在螺栓作用下,端盖1、推力弹簧2、浮动环3构成一个整体,把配油盘4始终压在配油板6上,活塞11及其上的0型密封圈12 —同作用隔断壳体7与A油腔,密封圈9、密封圈10用来端面密封,防止油液在端面泄露。详见图2,上述的配油盘4上开有配油腰形槽17、配油腰形槽18、配油腰形槽19、 配油腰形槽20,平衡槽21、平衡槽沈、配油流道22、配油流道23、配油流道M、配油流道25、 卸压流道27和卸压流道观,其中,为了减少配油压力损失,配油盘外形、以及所有配油流道 22,23,24,25和卸压流道27J8均采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型,以上所述配油腰形槽17与配油腰形槽19的横截面面积和包角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而配油腰形槽18与配油腰形槽 20的截面面积和包角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平衡槽21和平衡槽沈面积和包角相等、 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而为了防止配油过程中,压力和流量突然增大和减少而造成压力和流量脉动和冲击;所述配油腰形槽17、配油腰形槽18、配油腰形槽19和配油腰形槽20的两头均开有两个深度为Imm的圆弧小槽C。详见图2和图3,沿所述配油板6的径向钻设有内、外两排配油孔四、30,每排配油孔由七个均勻分布状设置的油孔构成,油孔四与配油腰形槽17和配油腰形槽19构成第一列7柱塞油缸配油装置,油孔30与配油腰形槽18和配油腰形槽20构成第二列7柱塞油缸配油装置,同时在配油盘端面上沿径向均勻开设七个腰形盲孔31 ;其包角与平衡槽21或26 之和为一个η角度,即构成一圆周,这样的结构设置是为了消除倾覆力矩,保证配油盘4能够平衡工作。见图1和图5所示,沿所述浮动环(3)、配油板(6)与配油盘(4)相接触的面(33) 和面(36)采用喷钼工艺设有噴钼层,即表面喷涂有钼金属层,是为了增大两接触面油膜,减少滑动摩擦力,减小马达启动扭矩和提高马达机械效率。马达正转配油过程压力油从A 口进入,到达壳体1上腔后,通过浮动环3的流道 34后到达浮动环3与配油盘4密封腔,再经过配油盘4上配油流道23、配油流道25分别到达配油盘4上腰形配油槽19、腰形配油盘18内,腰形配油槽19、腰形配油盘18分别与配油板6上的通流油孔四、通流油孔30相通,这样压力油随着传动轴5转动相应地配到14个柱塞油缸内;油液回流从马达柱塞油缸通过配油板6上的流道四,流道30回到配油盘4的腰形配油槽17、腰形配油槽20内,再分别通过配油盘4的配油流道Μ、配油流道22,到达配油盘4、通过浮动环3流道35、壳体1组成密封容腔后通过B 口排出。马达反转配油过程只需要调换A、B压力油和回油方向就可以实现马达反转,整个配油过程与马达正转的配油过程相反。下面分析配油装置的受力情况(1)浮动环3受力情况分析马达启动瞬间时,尚未正常工作时,浮动环3靠推力弹簧2的压紧力使其紧贴配油盘4上,当压力油自A 口进入,B 口回油时,液压力作用在面 39、面40、面41和面42上,因面39和面40的垂直有效作用面积之和大于面36、面41和面 42三者垂直有效作用面积之和,再加上推力弹簧的作用,它们的合力垂直向下作用在面36 上,使浮动环始终压紧在配油盘上,当压力油从B 口进入,A 口回油时,液压力作用在面37和面36上,因面37的垂直有效面积作用大于面36的垂直有效作用面积,再加上推力弹簧的作用,它们的合力垂直向下作用在面36上,同样使浮动环3始终压紧在配油盘4上。上述两种合力作用点均沿轴线通过浮动环3中心,通过结构优化使浮动环3以适当的压紧力紧贴配油盘4,而且无论从A 口进油还是从B 口进油,压紧系数近似相等。[0028](2)配油盘4受力情况分析不论压力油从A 口进入还是B 口进入,浮动环3和推力弹簧2共同作用,使配油盘4始终有压紧力作用在配油板6上,当A 口进油、B 口出油时, 油液作用在由浮动环3和配油盘4组成的密封平面上,该压力垂直向下通过配油盘4中心, 使配油盘4压紧配油板6,同时由于配油腰形槽18、19内油液作用,使配油盘4与配油板6 分离而且对配油盘4的轴线产生倾覆力作用,通过平衡槽21和配油板6上七个腰形盲孔31 来消除倾覆力矩。当B 口进油,A 口出油时,油液作用在由壳体1、浮动环3和配油盘4组成的密封平面上,该压力垂直向下通过配油盘4中心,使配油盘4压紧配油板6,同时由于配油腰形槽17、20内油液作用,使配油盘4与配油板6分离而且对配油盘4的轴线产生倾覆力作用;通过平衡槽沈和配油板上七个腰形盲孔31来消除倾覆力矩。本实用新型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能够保证倾覆力矩全平衡,减少配油盘4与配油板6、浮动环3接触表面偏磨现象,大大提高了容积效率和机械效率,改善了马达的工作性能,提高了高速连续性和低速稳定性。
权利要求1.一种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后盖(1)、推力弹簧(2)、浮动环(3)、配油盘(4)、传动轴(5)、配油板(6)和壳体(7),壳体(7)的上部依次安装有配油板(6)、配油盘(4)和后盖(1),后盖(1)由安装螺钉(8)固定在马达的壳体(7)最上部,浮动环(3)间隙配合安装在后盖(1)的阶梯孔上,由双向密封圈(14)和双向密封圈(16)来密封隔断A、B油口,圆柱销(15)将浮动环(3)定位在后盖(1)上、并位于配油盘(4)的上部,以便与配油盘(4)配合,推力弹簧(2)安装在后盖(1)和浮动环(3)之间的阶梯孔内,传动轴(5)经壳体(7)底部进入,穿过配油板(6),并通过传动轴( 上的花键与配油盘(4)连接, 以使配油盘(4)由传动轴(5)上的花键带动一起同步旋转,配油盘(4)下方的传动轴(5)上还设置有活塞(11),活塞(11)通过弹性卡环(13)固定在配油盘(4)里面,在螺栓(8)作用下,端盖(1)、推力弹簧(2)、浮动环(3)构成一个整体,把配油盘(4)始终压在配油板(6)上, 活塞(11)及其上的0型密封圈(12)—同作用割断壳体(7)与A油腔,所述配油盘(4)上开有配油腰形槽(17)、配油腰形槽(18)、配油腰形槽(19)、配油腰形槽(20),平衡槽(21)、平衡槽(26)、配油流道(22)、配油流道(23)、配油流道(24)、配油流道(25)、卸油流道(27)和卸油流道(28),所述浮动环(3)、配油板(6)与配油盘(4)相接触的面(33)和面(36)设有喷钼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配油腰形槽(17)与配油腰形槽(19)的横截面面积和包角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而配油腰形槽 (18)与配油腰形槽(20)的截面面积和包角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平衡槽(21)和平衡槽(26)面积和包角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配油盘(4) 以及配油盘(4)上的配油流道(22)、配油流道(23)、配油流道(24)、配油流道(25)、卸油流道(27)和卸油流道(28)为一体铸造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其特征是,沿所述配油板(6)的径向钻设有内、外两排分油孔(29)、(30),每排分油孔由七个呈均勻分布状设置的油孔构成,油孔(29)与配油腰形槽(17)和配油腰形槽(19)构成第一列七个柱塞油缸配油装置,油孔(30)与配油腰形槽(18)和配油腰形槽(20)构成第二列七个柱塞油缸配油装置,同时在配油盘(4)端面上沿径向均勻开设七个腰形盲孔(31),其包角与平衡槽(21)或(26)之和为η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配油腰形槽(17)、配油腰形槽(18)、配油腰形槽(19)和配油腰形槽(20)的两头均开有两个深度为 Imm的圆弧小槽C。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列径向十四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壳体上部分别安装有配油板、配油盘和后盖,后盖由螺栓固定在壳体最上部,浮动环通过圆柱间隙配合安装在后盖的阶梯孔上,由双向密封圈来密封隔断A、B油口,圆柱销将浮动环定位在后盖、并位于配油盘上部,以便与配油盘配合,推力弹簧安装在后盖和浮动环之间的阶梯孔内,传动轴经壳体底部进入,穿过配油板,并通过花键与配油盘连接,此款配油装置能够在无倾侧力矩情况下工作,保证了配油的高速连续性和低速稳定性,能够自动补偿端面间隙,增强了滑动摩擦副之间油膜的润滑性,减少了接触面的摩擦力,提高了马达容积效率和机械效率,改善了马达工作性能,延长配油装置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03C1/34GK202055983SQ20112009930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7日
发明者叶春浓, 尤梓标, 张平, 朱小化, 覃健召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中意液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