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3037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器,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液冷 摩托车冷却器。
背景技术
目前,无论是四冲程还是二冲程的摩托车发动机高负荷工作时的燃烧温度很高, 特别是三轮摩托车,经常处于高负荷状态中,燃烧室内的燃气温度高达1900°C 2000°C, 直接与高温气体接触的机件如气缸体、气缸盖、活塞、气门、气缸壁上部的温度约600°C左右。这些零件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加以适当地冷却,零件会受热膨胀,使其原有的间隙变小,润滑油膜无法建立,造成机件卡死等一系列严重故障,不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目前摩托车采用的冷却方式主要有风冷和液冷,风冷包括自然风冷和强制风冷,其中自然风冷,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但冷却效果与风向、风速有关,摩托车在低挡、低速行驶时,尤其是三轮车在低速大负荷运行时(如在较大坡度或山路上连续行驶等),因发动机的转速高,车速低,车辆行驶时的自然风不能将发动机的热量及时带走,冷却效果较差,很不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还有强制风冷,这种强制风冷主要用于有些车型的发动机隐藏在车体内,无法利用自然风进行冷却,故在气缸体和气缸盖周围合理布置导流罩, 再安装冷却风扇,强制引进自然风对发动机外部进行强制冷却,虽然它解决了摩托车在怠速或低速上坡时,其冷却效果不受车速高低的影响的问题,但存在冷却风扇在搅动空气流通的同时,其运转噪声使发动机噪声相应增大,特别是安装大功率的风扇时噪声很大,风冷的冷却效果仍然不是特别理想,也还是不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再则就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的液冷摩托车的液冷方式,液冷摩托车的发动机缸体内设置有发动机水套,液冷是利用泵体将水或者具有防冻、防腐性能的冷却液泵到发动机水套及冷却管道中,将发动机多余的热量带到散热器中散发掉,液冷系统与风向、风速无关,即使摩托车怠速或低速运行时,冷却系统也同样具有足够的散热能力,发动机噪音也较小,但目前的液冷却部位都是集中在气缸体周围,不能同时对发动机内润滑机油进行冷却,而发动机活塞上部通常都是通过曲轴轴承处喷出来的机油来冷却,但由于曲轴箱内润滑机油是密闭不散热的,机油在发动机运行一段时间后温度也会升高,这样,还是会造成发动机各部分机件温度不匹配,同样不能很好地使发动机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不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更好的解决发动机冷却效果,更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包括有液冷器和机油冷却器,其中,液冷器包括外置的液冷散热器、与发动机水套上端相连接的冷却液进口、与发动机水套下端相连接的冷却液出口以及冷却液泵,水套、冷却液出口、冷却液泵、液冷散热器、冷却液进口依次连接,形成循环;机油冷却器包括有外置的机油散热器、 与发动机曲轴箱内部的机油泵口相连的机油出口和与发动机曲轴箱体底部连接的机油进口,设置在曲轴箱体内的机油通过机油泵,经过机油出口到达机油散热器,再经过机油进口到达曲轴箱体内。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液冷摩托车冷却器,由于冷却器同时包括有液冷器和机油冷却器,其中,液冷器连接发动机水套,利用冷却液泵的作用力,将冷却液泵到外置的液冷散热器进行散热,降低了燃烧室的温度,同时,由于燃烧室的温度是上部温度高一些,下部温度低一些,所以冷却液进口与水套上端相连接,冷却液出口与水套下端相连接,这样的结构布置,有利于燃烧室上部和下部冷却均勻。同时,机油冷却器通过发动机内部的机油泵将曲轴箱内机油泵到外置的机油散热器进行散热,机油参与冷却后再被送入曲轴箱,使之成为循环系统,降低了发动机内部机油的温度,从而内部通过机油进行了冷却。这样,整个发动机都进行了适当的冷却,更好的解决发动机冷却效果,避免机件因冷热不均勻而产生异常变形,更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限定所述的液冷散热器与机油散热器一体设置在散热器支架上,这种一体化的设计,有利于整体安装,节约安装空间。更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机油散热器整体或部分与液冷散热器并列设置,这种并列设置包括多种方式,如上面设置机油散热器整体,下面设置液冷散热器整体;左边设置机油散热器整体,右边设置液冷散热器整体;外层设置机油散热器整体,内层设置液冷散热器整体等多种并列方式,至于机油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的大小根据不同排量和结构的机型进行相互匹配,这种并列式的排列方式制作简单,方便设计,匹配好的机油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有利于发动机机件冷热均勻,进一步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行。同样的道理,限定所述的机油散热器整体或部分设置在液冷散热器内部,机油散热器中机油的流向与液冷散热器中冷却液的流向相反,由于机油散热器通常都是由管道式结构,可以将部分或者全部机油散热器套至在液冷散热器内部,利用液冷散热器对机油温度进行调节,也有利于发动机机件冷热均勻,进一步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行。这种相互套装的形式,有利于机油散热器冷却的机油的温度和连接水套的液冷散热器冷却的缸体、缸头的温度保持相互一致,温度相互匹配,同时,机油散热器整体或部分设置在液冷散热器内部,且他们的流向相反,即机油的流动方向与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反,也保证了进入发动机的冷却液或者机油不至于温度过低,与发动机内水套中的高温水或者曲轴箱内高温机油混合处的零件不会造成温度差异过大,一方面解决发动机冷却效果,另一方面又避免冷却进口处机件因冷热不均勻而产生异常变形,更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同上述道理一样,反过来限定所述的液冷散热器整体或部分在机油散热器内部, 机油散热器中机油的流向与液冷散热器中冷却液的流向相反,也能起到使发动机机件冷热均勻,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行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限定在所述的散热器支架上还设置有强制风扇,通过强制风扇的位置调节和功率调节,更进一步调节发动机各机件的冷热温度,更好的保证冷却效果,使发动机正常运行。其次,还可以限定在所述的散热器支架上还设置有控制强制风扇开闭的温控器, 通过温控器来控制风扇的开闭,温控器可以综合的测试或者定点的测试出温度,从而控制风扇的开闭,来调节冷却的温度,控制风扇的温控器可以采用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温控器。最后,在所述的液冷散热器上还外设置有冷却液箱,设置冷却液箱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补充或者更换冷却液。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二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三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中,液冷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并列设置的第一种方式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左视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一中,液冷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并列设置的第二种方式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左视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二中,机油散热器全部设置在液冷散热器内部的一种方式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左视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二中,机油散热器部分设置在液冷散热器内部的一种方式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左视示意图;图示中,实心箭头表示机油的流向,空心箭头表示冷却液的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分别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包括有液冷器1和机油冷却器2,在液冷器1上端还设置有冷却液箱5,其中,液冷器1包括外置的液冷散热器13、与发动机水套(图中未示出)上端相连接的冷却液进口 11、与发动机水套下端相连接的冷却液出口 12以及冷却液泵14,水套、冷却液出口 12、冷却液泵14、液冷散热器13、冷却液进口 11 依次连接,形成循环;机油冷却器2包括有外置的机油散热器23、与发动机曲轴箱内部的机油泵(图中未示出)口相连的机油出口 22和与发动机曲轴箱体底部连接的机油进口 21,设置在曲轴箱体内的机油通过机油泵,经过机油出口 22到达机油散热器23,再经过机油进口 21到达曲轴箱体内,液冷散热器13与机油散热器23 —体并列的设置在散热器支架3上,如图4、图5所示,机油散热器23与液冷散热器13上、下并列设置,在散热器支架3上还设置有强制风扇6和控制强制风扇6开闭的温控器,在所述的液冷散热器上还外设置有冷却液箱。当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机油散热器23与液冷散热器13也可以采用如图6、图7 所示的内、外方式进行并列设置。实施例二,如图2、图8、图9所示的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包括有液冷器1 和机油冷却器2,在液冷器1上端还设置有冷却液箱5,其中,液冷器1包括外置的液冷散热器13、与发动机水套(图中未示出)上端相连接的冷却液进口 11、与发动机水套下端相连接的冷却液出口 12以及冷却液泵14,水套、冷却液出口 12、冷却液泵14、液冷散热器13、冷却液进口 11依次连接,形成循环;机油冷却器2包括有外置的机油散热器23、与发动机曲轴箱内部的机油泵(图中未示出)口相连的机油出口 22和与发动机曲轴箱体底部连接的机油进口 21,设置在曲轴箱体内的机油通过机油泵,经过机油出口 22到达机油散热器23, 再经过机油进口 21到达曲轴箱体内,机油散热器23整体设置在液冷散热器13内部,在散热器支架3上还设置有强制风扇6和控制强制风扇6开闭的温控器,在所述的液冷散热器上还外设置有冷却液箱。 当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机油散热器23与液冷散热器13也可以采用如图10、图 11所示机油散热器23部分设置在液冷散热器13内部。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的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包括有液冷器1和机油冷却器2,在液冷器1上端还设置有冷却液箱5,其中,液冷器1包括外置的液冷散热器13、与发动机水套(图中未示出)上端相连接的冷却液进口 11、与发动机水套下端相连接的冷却液出口 12以及冷却液泵14,水套、冷却液出口 12、冷却液泵14、液冷散热器13、冷却液进口 11 依次连接,形成循环;机油冷却器2包括有外置的机油散热器23、与发动机曲轴箱内部的机油泵(图中未示出)口相连的机油出口 22和与发动机曲轴箱体底部连接的机油进口 21,设置在曲轴箱体内的机油通过机油泵,经过机油出口 22到达机油散热器23,再经过机油进口 21到达曲轴箱体内,液冷散热器13整体或部分设置在机油散热器23内部,在散热器支架3 上还设置有强制风扇6和控制强制风扇6开闭的温控器,在所述的液冷散热器上还外设置有冷却液箱。上述第二个、第三个实施例中,机油的流向与冷却液的流向相反,即如图流向箭头所示,机油出口 22与冷却液进口 11接近,冷却液出口 12与机油进口 21接近,这种相互套装的形式,有利于机油散热器冷却的机油的温度和连接水套的液冷散热器冷却的缸体、缸头的温度保持相互一致,温度相互匹配,同时,机油散热器整体或部分设置在液冷散热器内部,且他们的流向相反,即机油的流动方向与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反,也保证了进入发动机的冷却液或者机油不至于温度过低,与发动机内水套中的高温水或者曲轴箱内高温机油混合处的零件不会造成温度差异过大,一方面解决发动机冷却效果,另一方面又避免冷却进口处机件因冷热不均勻而产生异常变形,更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几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如改变液冷散热器13、机油散热器23的形状和管件形状;改变冷却液进口 11、冷却液出口 12相对液冷散热器13的位置;改变机油进口 21、机油出口 22相对机油散热器23的位置;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液冷器和机油冷却器,其中,液冷器包括外置的液冷散热器、与发动机水套上端相连接的冷却液进口、与发动机水套下端相连接的冷却液出口以及冷却液泵,水套、冷却液出口、冷却液泵、液冷散热器、冷却液进口依次连接,形成循环;机油冷却器包括有外置的机油散热器、与发动机曲轴箱内部的机油泵口相连的机油出口和与发动机曲轴箱体底部连接的机油进口,设置在曲轴箱体内的机油通过机油泵,经过机油出口到达机油散热器,再经过机油进口到达曲轴箱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冷散热器与机油散热器一体设置在散热器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这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油散热器与液冷散热器并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这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油散热器整体或部分设置在液冷散热器内部,机油散热器中机油的流向与液冷散热器中冷却液的流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这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冷散热器整体或部分设置在机油散热器内部,机油散热器中机油的流向与液冷散热器中冷却液的流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所述的任意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散热器支架上还设置有强制风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任意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散热器支架上还设置有控制强制风扇开闭的温控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任意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液冷散热器上还外设置有冷却液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包括有液冷器和机油冷却器,其中,液冷器包括外置的液冷散热器、与发动机水套上端相连接的冷却液进口、与发动机水套下端相连接的冷却液出口以及冷却液泵,水套、冷却液出口、冷却液泵、液冷散热器、冷却液进口依次连接,形成循环;机油冷却器包括有外置的机油散热器、与发动机曲轴箱内部的机油泵口相连的机油出口和与发动机曲轴箱体底部连接的机油进口,设置在曲轴箱体内的机油通过机油泵,经过机油出口到达机油散热器,再经过机油进口到达曲轴箱体内,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液冷摩托车冷却器,能促使整个发动机都进行了适当的冷却,避免机件因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异常变形,更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文档编号F01P3/20GK202187819SQ20112030551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2日
发明者廖勇 申请人:廖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