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4735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能与动力领域,尤其是一种增压系统。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技术在现代发动机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叶轮压气机不是容积泵,涡轮也不是容积作功机构,流量与转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因此,涡轮增压系统的匹配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对于变工况工作的发动机中的涡轮增压系统的匹配更是难上加难,这严重影响了利用发动机的排气对进气进行增压的系统的效率。因此,需要发明一种新型增压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所述罗茨泵和所述罗茨马达同轴设置。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所述罗茨泵和所述罗茨马达一体化设置。—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所述罗茨泵和所述罗茨马达经变速器连接。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在所述罗茨泵的叶轮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在所述罗茨泵的壳体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在所述罗茨泵的旋转轴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所述冷却流体通道经旋转接头与冷却流体源连通。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在所述罗茨泵和所述内燃机的进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进气切换阀,在所述罗茨泵和所述进气切换阀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一旁通口,在所述进气切换阀和所述内燃机的进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二旁通口,所述第一旁通口和所述第二旁通口分别与附属罗茨泵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在所述罗茨马达和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排气切换阀,在所述罗茨马达和所述排气切换阀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三旁通口,在所述排气切换阀和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四旁通口,所述第三旁通口和所述第四旁通口分别与附属罗茨马达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通;所述附属罗茨马达对所述附属罗茨泵输出动力。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在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上与所述罗茨泵并联设置附属罗茨泵,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上与所述罗茨马达并联设置附属罗茨马达,所述附属罗茨马达对所述附属罗茨泵输出动力。
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至少两个所述罗茨泵串联设置。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所述罗茨泵设为多级罗茨泵。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在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或其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至少一个叶轮压气机。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的罗茨马达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所述罗茨泵设为两叶罗茨泵或三叶罗茨泵。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所述螺杆压缩机和所述罗茨马达同轴设置。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所述螺杆压缩机和所述罗茨马达一体化设置。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所述螺杆压缩机和所述罗茨马达经变速器连接。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在所述螺杆压缩机的螺杆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所述冷却流体通道经旋转接头与冷却流体源连通。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 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在所述螺杆压缩机的壳体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在所述螺杆压缩机和所述内燃机的进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进气切换阀,在所述螺杆压缩机和所述进气切换阀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一旁通口,在所述进气切换阀和所述内燃机的进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二旁通口,所述第一旁通口和所述第二旁通口分别与附属螺杆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在所述罗茨马达和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排气切换阀,在所述罗茨马达和所述排气切换阀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三旁通口,在所述排气切换阀和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四旁通口,所述第三旁通口和所述第四旁通口分别与附属罗茨马达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通;所述附属罗茨马达对所述附属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在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上与所述螺杆压缩机并联设置附属螺杆压缩机,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上与所述罗茨马达并联设置附属罗茨马达,所述附属罗茨马达对所述附属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至少两个所述螺杆压缩机串联设置。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所述螺杆压缩机设为多级螺杆压缩机。—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螺杆压缩机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在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或其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至少一个叶轮压气机。至少两个所述罗茨马达串联设置。在所述罗茨马达的叶轮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在所述罗茨马达的壳体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旋转轴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所述冷却流体通道经旋转接头与冷却流体源连通。所述罗茨马达设为多级罗茨马达。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或其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至少一个涡轮。所述罗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与内燃机的动力输出轴共轴设置、直接连接、经变速齿轮连接或经离合器连接。所述罗茨马达设为两叶罗茨马达或三叶罗茨马达。以上技术方案中的所述罗茨马达设为外啮合罗茨马达。本发明的原理是利用所述罗茨马达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回收产生动力,利用这一动力推动所述罗茨泵(或所述螺杆压缩机),再利用所述罗茨泵(或所述螺杆压缩机)对发 动机的进气进行增压;由于所述罗茨泵(或所述螺杆压缩机)是容积泵,所述罗茨马达也是容积作功机构,所以这种系统与活塞式发动机的匹配性要远远优于涡轮增压系统与活塞式发动机的匹配性;所谓容积作功机构是指利用流体的容积变化对外输出动力的机构,在这种机构中,流体的动能的作用忽略不计,例如活塞式作功机构是容积作功机构,而涡轮,即透平不是容积作功机构。本发明中,所谓的罗茨泵包括罗茨风机。本发明中,所谓的附属罗茨泵也是罗茨泵的一种,仅仅是为了区别已在系统中存在的罗茨泵而设置的名称。本发明中,所谓的罗茨马达是指利用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的容积变化形成旋转动力的罗茨式机构,其结构是在具有气体进口和机体出口并具有两个迴转面的迴转壳体内设有两个与迴转壳体相配合且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的叶轮的机构。本发明中,所谓的附属罗茨马达也是罗茨马达的一种,仅仅是为了区别已在系统中存在的罗茨马达而设置的名称。本发明中,所谓的外啮合罗茨马达是指罗茨马达的两个叶轮之间没有直接驱动关系,两个叶轮的转动轴在叶轮壳体外经齿轮啮合的罗茨马达。本发明中,所谓的旋转接头是指两个相互配合的偶件,其中一个偶件的转速与另一个偶件的转速不同,两个偶件内均设有流体通道,设置在不同偶件的流体通道之间相互连通,以实现流体由一个偶件流向另一个偶件的器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所公开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与活塞式发动机的匹配性优于涡轮增压系统与活塞式发动机的匹配性。


图I和图24-29是本发明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图14、图26和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7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8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9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20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21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22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23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内燃机、2进气道、3气体出口、4排气道、5气体入口、6附属罗茨泵、7附属罗茨马达、8多级罗茨泵、9多级罗茨马达、10叶轮压气机、11涡轮、14进气切换阀、15第一旁通口、16第二旁通口、17排气切换阀、18第三旁通口、19第四旁通口、20两叶罗茨泵、21三叶罗茨泵、22两叶罗茨马达、23三叶罗茨马达、24变速器、36附属螺杆压缩机、38多级螺杆压缩机、40冷却流体通道、41旋转接头、42冷却流体源、44气体出口、50螺杆压缩机。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如图I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I、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道2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 3连通,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道4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 5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可选择地,所述罗茨泵和所述罗茨马达为同轴设置。所述罗茨泵设为两叶罗茨泵20 (如图24所示),所述罗茨马达设为两叶罗茨马达22 (如图26所示)。具体实施时,可选择地,所述罗茨泵设为两叶罗茨泵20,所述罗茨马达设为三叶罗茨马达23 (如图27所示);所述罗茨泵设为三叶罗茨泵21 (如图25所示),所述罗茨马达设为两叶罗茨马达22 ;所述罗茨泵设为三叶罗茨泵21,所述罗茨马达设为三叶罗茨马达23,所述罗茨马达设为如图29所示的罗茨马达,所述罗茨泵设为如图28所示的罗茨泵。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经所述两叶罗茨泵20压缩后的气体工质经所述进气道2进入所述内燃机I中,在所述内燃机I的燃烧室中被加压后或直接与燃料发生燃烧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工质推动所述内燃机I的活塞下行对外做功,然后经所述排气道4进入所述两叶罗茨马达22中,由于经所述排气道4排出的工质依然具有很高的能量,可推动所述两叶罗茨马达22对所述两叶罗茨泵20输出动力。实施例2如图2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所述罗茨泵和所述罗茨马达一体化设置。实施例3如图3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所述罗茨泵和所述罗茨马达经变速器24连接,所述罗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与内燃机I的动力输出轴直接连 接。可选择地,所述罗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与内燃机I的动力输出轴共轴设置、经变速齿轮连接或经离合器连接。实施例4如图4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在所述罗茨泵的叶轮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在所述罗茨马达的叶轮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可选择地,可仅在所述罗茨泵的叶轮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 ;或仅在所述罗茨马达的叶轮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实施例5如图5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在所述罗茨泵的壳体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所述罗茨马达设为外啮合罗茨马达。可选择地,在所述罗茨马达的壳体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 ;或在所述罗茨泵和所述罗茨马达的壳体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实施例6如图6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在所述罗茨泵的旋转轴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所述冷却流体通道40经旋转接头41与冷却流体源42连通;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旋转轴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所述冷却流体通道40经旋转接头41与冷却流体源42连通。实施例7如图7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在所述罗茨泵和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进气切换阀14,在所述罗茨泵和所述进气切换阀14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一旁通口 15,在所述进气切换阀14和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二旁通口 16,所述第一旁通口 15和所述第二旁通口 16分别与附属罗茨泵6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在所述罗茨马达和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排气切换阀17,在所述罗茨马达和所述排气切换阀17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三旁通口 18,在所述排气切换阀17和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四旁通口 19,所述第三旁通口 18和所述第四旁通口 19分别与附属罗茨马达7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通;所述附属罗茨马达7对所述附属罗茨泵6输出动力。具体实施时,所述进气切换阀14设为压力控制阀,当经由所述罗茨泵压缩过的气体工质的压力小于设定值时,所述进气切换阀14关闭,所述气体工质经由所述附属罗茨泵6再次压缩后再进入所述内燃机I中;若经由所述罗茨泵压缩过的气体工质的压力大于设定值时,所述进气切换阀14打开,所述气体工质经由所述内燃机进气道2直接进入所述内燃机I中。可选择地,所述排气切换阀17设为压力控制阀,当从所述内燃机I排出的气体工质压力小于设定值时,所述排气切换阀17打开,所述气体工质推动所述罗茨马达做功;若从所述内燃机I排出的气体工质压力大于设定值时,所述排气切换阀17关闭,所述气体工质先推动所述附属罗茨马达7做功,然后再推动所述罗茨马达做功。实施例8如图8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在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道上与所述罗茨泵并联设置附属罗茨泵6,在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道上与所述罗茨马达并联设置附属罗茨马达7,所述附属罗茨马达7对所述附属罗茨泵6输出动力。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所述气体工质分别经所述罗茨泵和所述附属罗茨泵6压缩后,进入所述内燃机I中与燃料发生燃烧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工质推动活塞做功后 排出所述内燃机1,排出的气体工质同时推动所述罗茨马达和所述附属罗茨马达7做功,所述罗茨马达带动所述罗茨泵对所述气体工质进行压缩,所述附属罗茨马达7带动所述附属罗茨泵6对所述气体工质进行压缩。具体实施时,可选择地,可以并联设置多个附属罗茨泵6,也可以并联设置多个附属罗茨马达7。实施例9如图9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两个所述罗茨泵串
联设置。本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罗茨马达带动两个所述罗茨泵对所述气体工质进行压缩。具体实施时,可选择地,两个所述罗茨泵串联设置,两个所述罗茨马达串联设置;三个所述罗茨泵串联设置,三个所述罗茨马达串联设置;五个所述罗茨泵串联设置,五个所述罗茨马达串联设置;三个所述罗茨泵串联设置,五个所述罗茨马达串联设置。实施例10如图10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三个所述罗茨泵
串联设置。可选择地,两个所述罗茨马达串联设置,两个所述罗茨马达同时对一个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或多个所述罗茨马达串联设置,多个所述罗茨马达同时对一个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实施例11如图11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所述罗茨泵设为多级罗茨泵8,所述罗茨马达设为多级罗茨马达9,所述多级罗茨马达9可对所述多级罗茨泵8输出动力。实施例12如图12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在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和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一个叶轮压气机10,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气体入口通道上分别串联设置一个涡轮11。可选择地,还可以在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或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至少一个叶轮压气机10 ;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或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至少一个涡轮11。具体实施时,所述涡轮11与所述叶轮压气机10共轴设置并对其输出动力。实施例13如图13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在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一个叶轮压气机10。可选择地,还可以在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或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多个叶轮压气机10。实施例14 如图14所不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I、螺杆压缩机50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道2与所述螺杆压缩机50的气体出口 44连通,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道4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 5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50输出动力,所述螺杆压缩机50和所述罗茨马达同轴设置,所述罗茨马达设为两叶罗茨马达22 (如图26所示)。具体实施时,可选择地,所述罗茨马达设为三叶罗茨马达23 (如图27所示)。实施例15如图15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所述螺杆压缩机50和所述罗茨马达一体化设置。实施例16如图16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所述螺杆压缩机50和所述罗茨马达经变速器24连接,所述罗茨马达设为外啮合罗茨马达。实施例17如图17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在所述螺杆压缩机50的壳体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在所述罗茨马达的壳体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可选择地,还可以在所述罗茨马达的叶轮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实施例18如图18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在所述螺杆压缩机50的螺杆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所述冷却流体通道40经旋转接头41与冷却流体源42连通;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旋转轴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所述冷却流体通道40经旋转接头41与冷却流体源42连通,所述罗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与内燃机I的动力输出轴共轴设置。可选择地,所述罗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与内燃机I的动力输出轴直接连接、经变速齿轮连接或经离合器连接。实施例19如图19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在所述螺杆压缩机50和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进气切换阀14,在所述螺杆压缩机50和所述进气切换阀14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一旁通口 15,在所述进气切换阀14和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二旁通口 16,所述第一旁通口 15和所述第二旁通口16分别与附属螺杆压缩机36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在所述罗茨马达和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排气切换阀17,在所述罗茨马达和所述排气切换阀17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三旁通口 18,在所述排气切换阀17和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第四旁通口 19,所述第三旁通口 18和所述第四旁通口 19分别与附属罗茨马达7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通;所述附属罗茨马达7对所述附属螺杆压缩机36输出动力。实施例20如图20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在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道2上与所述螺杆压缩机50并联设置附属螺杆压缩机36,在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道2上与所述罗茨马达并联设置附属罗茨马达7,所述附属罗茨马达7对所述附属螺杆压缩机36输出动力。实施例21
如图21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两个所述螺杆压缩机50串联设置,两个所述罗茨马达串联设置。可选择地,还可以至少三个所述螺杆压缩机50串联设置,至少三个所述罗茨马达串联设置。实施例22如图22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所述螺杆压缩机50设为多级螺杆压缩机38,所述罗茨马达设为多级罗茨马达9。实施例23如图23所示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在所述螺杆压缩机50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气体入口通道上分别串联设置一个叶轮压气机10 ;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气体入口通道上分别串联设置一个涡轮11。可选择地,在所述螺杆压缩机50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或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至少一个叶轮压气机10 ;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或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至少一个涡轮11。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根据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和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推导出或联想出许多变型方案,所有这些变型方案,也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I)、罗茨泵和罗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道(2)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3)连通,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道(4)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5)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
2.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I)、螺杆压缩机(50)和罗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I)的进气道(2)与所述螺杆压缩机的气体出口(44)连通,所述内燃机(I)的排气道(4)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5)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螺杆压缩机输出动力。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罗茨马达 串联设置。
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罗茨马达的叶轮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
5.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罗茨马达的壳体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
6.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旋转轴内设置冷却流体通道(40),所述冷却流体通道(40)经旋转接头(41)与冷却流体源(42)连通。
7.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罗茨马达设为多级罗茨马达(9)。
8.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出口通道上和/或其气体入口通道上串联设置至少一个涡轮(11)。
9.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罗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与内燃机(I)的动力输出轴共轴设置、直接连接、经变速齿轮连接或经离合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罗茨马达设为两叶罗茨马达(22)或三叶罗茨马达(23)。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包括内燃机、罗茨泵和罗茨马达,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道与所述罗茨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道与所述罗茨马达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罗茨马达对所述罗茨泵输出动力。本发明所公开的内燃机容积增压系统与活塞式发动机的匹配性优于涡轮增压系统与活塞式发动机的匹配性。
文档编号F02B37/013GK102966424SQ20121046993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9日
发明者靳北彪 申请人: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