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风罩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0218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风罩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护风罩总成,包括底板、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底板上开设有通风孔,呈圆台侧面形状的第一筒体的第一端与通风孔的内侧壁固连,第一筒体的第二端与第二筒体的第一端固连,第二筒体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筒体所围空间的外侧,第二筒体的中心轴垂直于底板开设有通风孔的表面;护风罩总成还包括的第三筒体同轴地设置于第二筒体的内侧,第三筒体的第一端与环形连接板的内侧边缘固连,环形连接板的外侧边缘与第二筒体的内侧壁固连,第三筒体的第二端与第二筒体的第二端平齐;第二筒体的内侧壁、环形连接板和第三筒体的外侧壁围成用于容置冷却风扇的环形护圈的边缘的环形容置槽。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抑制空气扰流,提高风扇的吸风能力。
【专利说明】一种护风罩总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冷却系统附件,尤其涉及一种护风罩总成。
【背景技术】
[0002]随着重卡匹配发动机马力越来越大,对整车冷却系散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车间宽度及驾驶室底板的限制,不能单纯的利用增大散热器的高度尺寸或者宽度尺寸的方式来增加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其中优化护风罩结构就是效果很明显的一种方法。
[0003]现有技术中的护风罩总成包括底板、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具体地,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正对散热器的进风口,呈圆台侧面形状的所述第一筒体的第一侧边缘与所述通风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第二侧边缘与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一侧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二侧边缘位于第一筒体所围空间的外侧,并且第二筒体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底板开设有通风孔的表面
[0004]上述护风罩总成与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位置关系以及连接关系如下,底板固定在散热器上,冷却风扇设置在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围的空间内,冷却风扇的环形护圈随风扇叶片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环形护圈的边缘位于第二筒体的内侧,并且由于风扇的转动以及整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所以环形护圈的边缘与第二筒体的内侧壁间隔一定距离。
[0005]现有技术中的护风罩总成的缺陷在于,由于环形护圈的边缘与第二筒体的内侧壁间隔一定距离,所以很容易在环形护圈和第二筒体之间产生空气扰流,而空气扰流会降低冷却风扇的吸风能力,从而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性能,进而影响发动机的运行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抑制空气扰流现象的护风罩总成。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护风罩总成,包括底板、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通风孔,呈圆台侧面形状的所述第一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通风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筒体所围空间的外侧,并且第二筒体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底板开设有通风孔的表面;
[0009]所述护风罩总成还包括第三筒体和环形连接板,所述第三筒体同轴地设置于第二筒体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侧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二端平齐;所述第二筒体的内侧壁、所述环形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三筒体的外侧壁围成用于容置冷却风扇的环形护圈的边缘的环形容置槽。
[0010]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筒体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三筒体的外侧壁的距离为50mm ;所述环形护圈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侧壁的距离,或者所述环形护圈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三筒体的外侧壁的距离为25mm。
[0011]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距离为30mm,所述环形护圈的边缘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距离为20mm。
[0012]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侧边缘的连接处设置有倒圆角。
[0013]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侧边缘的连接处倒有半径为IOmm的圆角。
[0014]优选的是,所述护风罩总成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加强板。
[0015]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朝向所述第二筒体的侧面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侧面固定连接。
[0016]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板沿第一筒体的中心轴呈环形阵列地排布。
[0017]优选的是,所述底板、第一筒体、第二筒体、第三筒体和环形连接板均由钢材料制成。
[0018]优选的是,所述底板、第一筒体、第二筒体、第三筒体和环形连接板一体成型。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护风罩总成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抑制冷却风扇的环形护圈的边缘处的空气扰流现象,从而空气能够十分顺利地在冷却风扇的吸风作用下通过所述护风罩总成进入散热器,而不会被空气扰流影响,大大提高了冷却风扇的吸风能力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性能,进而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运行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护风罩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护风罩总成的左视图;
[0022]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护风罩总成的俯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I 底板
[0025]11螺栓孔
[0026]2 第一筒体
[0027]3 第二筒体
[0028]4 第三筒体
[0029]5 环形连接板
[0030]6 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2]参照图1至图3,所述护风罩总成包括底板1、第一筒体2、第二筒体3和第三筒体4,所述底板1、第一筒体2、第二筒体3和第三筒体4均采用钢制材料制成。
[0033]具体地,所述底板I的两侧各开设有3个螺栓孔11,底板I通过螺栓孔11和螺栓固装在散热器的壳体上,在底板I上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正对散热器的进风口,所述通风孔的形状尺寸优选地与散热器的进风口的形状尺寸相同。
[0034]第一筒体2的形状为圆台的侧面形状,所述第一筒体2的第一端与通风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一筒体2的第二端与第二筒体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这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筒体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指的是圆台的上底面所在的一端和圆台的下底面所在的一端,这里,圆台上底面的面积小于下底面的面积。第二筒体3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筒体2所围空间的外侧,即第一筒体2和第二筒体3顺次排布,两者仅在一端固定连接,另外,不同于第一筒体2的形状,第二筒体3的形状为圆柱形的侧面形状,并且,第二筒体3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底板I开设有通风孔的表面。
[0035]特别地,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所述护风罩总成还包括第三筒体4和环形连接板5,具体地,第三筒体4同轴地设置于第二筒体3的内侧,并且位于第二筒体3所围的空间内。所述环形连接板5用于连接第一筒体2和第二筒体3,最终与第一筒体2和第二筒体3一起构成一个环形容置槽,详细地:第三筒体4的第一端与环形连接板5的内侧边缘固定连接,环形连接板5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筒体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三筒体4的第二端与第二筒体3的第二端平齐,从而第二筒体3的内侧壁、环形连接板5以及第三筒体4的外侧壁围成用于容置冷却风扇的环形护圈的边缘的环形容置槽。
[0036]在实际工作时,使冷却风扇的环形护圈的边缘伸至上述环形容置槽中,相比现有技术,环形容置槽的槽形结构有效地抑制了空气扰流现象,从而空气能够十分顺利地在冷却风扇的吸风作用下通过所述护风罩总成进入散热器,而不会被空气扰流影响,大大提高了冷却风扇的吸风能力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性能,进而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运行性倉泛。
[0037]为了进一步增加护风罩总成抑制空气扰流现象的能力,经过发明人多次的调试,得到以下环形容置槽的尺寸设置以及冷却风扇的环形护圈的位置设置方式:第二筒体3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三筒体4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优选为50mm,并且环形护圈的外侧壁与第二筒体3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优选为25mm,环形护圈的内侧壁与第三筒体4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优选为25mm。另外,第二筒体3的第二端的端面与环形连接板5之间的距离优选为30mm,环形护圈的边缘与环形连接板5之间的距离优选为20mm。通过上述结构以、尺寸设置以及位置设置,所述护风罩总成能够将冷却风扇的吸风能力提高10%以上。
[0038]进一步地,同样为了提高抑制空气扰流现象的能力,第三筒体4的第一端与环形连接板5的内侧边缘的连接处设置有倒圆角,特别地,倒成的圆角的半径优选为10_。
[0039]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护风罩总成的连接强度,具体地为了增加护风罩总成的第一筒体2和第二筒体3之间的连接强度,护风罩总成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筒体2和第二筒体3的加强板6。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述护风罩总成还包括4块所述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的底面与第一筒体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6朝向所述第二筒体3的侧面与所述第二筒体3的外侧面固定连接。特别地,所述加强板6沿第一筒体2的中心轴呈环形阵列地排布。
[0040]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增加护风罩总成的连接强度,构成护风罩总成的各部分结构之间的连接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或者构成护风罩总成的各部分结构:底板1、第一筒体
2、第二筒体3、第三筒体4和环形连接板5五者一体成型。
[0041]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护风罩总成,包括底板、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通风孔,呈圆台侧面形状的所述第一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通风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筒体所围空间的外侧,并且第二筒体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底板开设有通风孔的表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风罩总成还包括第三筒体和环形连接板,所述第三筒体同轴地设置于第二筒体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侧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二端平齐;所述第二筒体的内侧壁、所述环形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三筒体的外侧壁围成用于容置冷却风扇的环形护圈的边缘的环形容置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风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三筒体的外侧壁的距离为50mm ;所述环形护圈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侧壁的距离,或者所述环形护圈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三筒体的外侧壁的距离为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风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距离为30mm,所述环形护圈的边缘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距离为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风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侧边缘的连接处设置有倒圆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风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侧边缘的连接处倒有半径为IOmm的圆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风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风罩总成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加强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护风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朝向所述第二筒体的侧面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侧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护风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沿第一筒体的中心轴呈环形阵列地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护风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第一筒体、第二筒体、第三筒体和环形连接板均由钢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护风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第一筒体、第二筒体、第三筒体和环形连接板一体成型。
【文档编号】F01P11/10GK203717101SQ201420098845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5日
【发明者】尚晓虎, 刘鸿志, 邹琳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