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燃机电站排气混流降温红外隐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098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内燃机电站排气混流降温红外隐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混流腔(101)、加速喉管(102)、喇叭形扩张尾管(103)、排气导流锥(104)、混流喷管(105)、隔热层(106)、消声器微孔型排气尾管(2)和高压风机(3),混流腔(101)通过加速喉管(102)与喇叭形扩张尾管(103)连接,消声器微孔型排气尾管(2)布置在混流腔(101)中心位置,高压风机(3)布置在混流腔(101)入口位置,排气导流锥(104)布置在喇叭型扩张尾管(103)出口位置,多根混流喷管(105)穿过喇叭形扩张尾管(103)侧壁布置在喇叭形扩张尾管(103)入口周围,混流喷管(105)朝向喇叭形扩张尾管(103)出口方向,隔热层(106)布置在混流腔(101)出口、加速喉管(102)、喇叭形扩张尾管(103)以及混流喷管(105)外围,隔热层(106)端部与喇叭形扩张尾管(103)端部连接一体,形成密封结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电站排气混流降温红外隐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导流锥(104)为锥形结构。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电站排气混流降温红外隐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导流锥(104)锥体中心线与消声器微孔型排气尾管(2)同轴线。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电站排气混流降温红外隐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导流锥(104)锥体尖端朝向消声器微孔型排气尾管(2)。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电站排气混流降温红外隐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腔(101)为锥形结构,混流腔(101)最小截面与加速喉管(102)相等。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电站排气混流降温红外隐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型扩张尾管(103)最小截面与加速喉管(102)相等。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电站排气混流降温红外隐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微孔型排气尾管(2)出口端封闭,消声器微孔型排气尾管(2)的管壁上布满微孔出气口(201)。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电站排气混流降温红外隐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喷管(105)为内径较细的圆管。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