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629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消音器。



背景技术:

消音器是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一种器件,是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的重要措施。主要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或进、排气系统中的降低噪声的装置。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在人们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在选择汽车时,乘坐的舒适度以及驾驶时良好的体验感成了最主要的选择,汽车消音器,能有效降低汽车发动机带来的噪音以及对车身产生的振动感,因此,一个好的消音器是给人满带来良好驾车体验感的重要汽车配件。

但是现有的汽车消声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如下不足:1.消声效果不够好,难以将发动机运行产生的噪音降至最低;2.汽车尾气排放时,会产生高温,由于散热速度慢,使得消声器在使用时容易降低寿命,且由于热量大,无法回收利用,导致能量浪费严重;3.结构过于复杂,导致消声器的排气时经过多个腔体或消音层,导致排气量小,影响发动机的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消音效果好、排气量和热量回收发电的优点,能够衰减因发动机运行产生的高低频噪音,降低对驾驶员以及环境的噪音干扰,同时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发电被汽车回收利用的汽车消音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消音器,包括本体、进气管、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皆与本体焊接固定,所述本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内部自左往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消音层、第一腔室、第二消音层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消音层内设置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与第二消音层焊接固定,并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出气管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与第一出气管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出气管的末端设置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与第二出气管焊接固定,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焊接固定,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设置有电子收集板,所述电子收集板与内壳体贴合固定,所述外壳体的内侧设置有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与外壳体贴合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出气管贯穿第一消音层、第一腔室和第二消音层,并与第二腔室连通,能够将由第一腔体输送到第二腔体的尾气进行排放。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消音层和第二消音层内为玻璃纤维层,能够在吸音的同时有效降低壳体的温度。

作为优选,所述内壳体为中空的密封壳体,能够防止壳体泄露尾气,影响消音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出气管包括本体,以及下端与所述第二出气管本体垂直的连接端,且连接端与进气管平行,以及上端与所述第二出气口相连接的折弯管体,有利于在汽车底盘上安装,方便排气。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为真空设置,有利于热能发电更加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电子收集板的一端设置有导线,能够将热能产生的电源输送到汽车的蓄电池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设置壳体通过第一消音层和第二消音层能够降低尾气排气的噪音,同时也能够将尾气排放产生的高温迅速降低,有效延长消音器的使用寿命,设置的壳体通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能够容纳尾气,使得尾气经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吸音和散热后能够顺利排放,并在废气排放的过程中,由于外壳体内设置有电子收集板,能够将热量转化为电能,有利于尾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消音器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消音器的壳体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消音器的壳体的电路设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一种汽车消音器,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1、进气管2、第一出气管3和第二出气管4,所述进气管2、第一出气管3和第二出气管4皆与本体1焊接固定,能够方便壳体1进气和排气,所述第二出气管4包括第二出气管本体,以及下端与所述第二出气管本体垂直的连接端,且连接端与进气管平行,以及上端与所述第二出气口相连接的折弯管体,有利于在汽车底盘上安装,方便排气。如图2所示,所述本体1包括内壳体101和外壳体102,所述内壳体101为中空的密封壳体,能够防止内壳体101泄露尾气,影响消音效果。所述内壳体101的内部自左往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消音层7、第一腔室8、第二消音层9和第二腔室10,所述第二消音层9内设置有通气管11,所述通气管11与第二消音层9焊接固定,并连通第一腔室8和第二腔室10,能够将第一腔室8内的尾气输送到第二腔室10内,并通过第一出气管3和第二出气管4排出,所述第一出气管3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出气口5,所述第一出气口5与第一出气管3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出气管4的末端设置有第二出气口6,所述第二出气口6与第二出气管4焊接固定,所述进气管2贯穿第二消音层9和第二腔室10,并与第一腔室8连通,将发动机产生的尾气输送到第一腔室8内,同时通过第一消音层7和第二消音层9进行吸音,所述第一出气管3贯穿第一消音层7、第一腔室8和第二消音层9,并与第二腔室10连通,能够将由第一腔体输送到第二腔体的尾气进行排放,所述第二出气管4与第二腔室10连通,能够使得第一腔体8内的尾气输送到第二腔体10,并有第二消音层9进行吸音,所述第一消音层7和第二消音层9为玻璃纤维层,能够在吸音的同时有效降低壳体的温度。所述外壳体102和内壳体101之间为真空设置,有利于热能发电更加安全,所述电子收集板12的一端设置有导线121,能够将热能产生的电源输送到汽车的蓄电池内。

如图3所示:尾气热源持续均匀加内壳体101,达到工作温度后,开始向外持续辐射热电子流,热电子流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趋向向上运动,运动的电子流在磁场作用下转向,到达电子收集板12,内壳体101与金属板13之间就形成了较高的电势差。当两者通过外电路接通时,负载上就有电流通过,即能够将尾气的热量转化成电能。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尾气通过进气管2进入到第一腔体8内,经过第一腔体8两侧的第一消音层1和第二消音层9进行吸音处理,然后通过通气管11输送到第二腔室10内,在第二消音层9再次吸音后,通过第一出气管3和第二出气管4将尾气排出,同时尾气在第一腔体8和第二腔体10内散发的热量经过外壳体102传导,在电子收集板12的收集下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最后经过导线121输送到蓄电池内进行蓄电。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设置壳体通过第一消音层和第二消音层能够降低尾气排气的噪音,同时也能够将尾气排放产生的高温迅速降低,有效延长消音器的使用寿命,设置的壳体通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能够容纳尾气,使得尾气经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吸音和散热后能够顺利排放,并在废气排放的过程中,由于外壳体内设置有电子收集板,能够将热量转化为电能,有利于尾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