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电喷燃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5363阅读:779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电喷燃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油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电喷燃油泵。



背景技术:

电喷燃油泵的作用是将贮存在燃油箱内的燃油输送至喷油器的燃油管路内,供给喷油器一定压力的燃油,喷油器根据ECU的指令喷油,驱动发动机进行工作。传统电喷燃油泵叶轮的叶片大多为直线型叶片,即叶片的叶面是直线型的,直线型叶片的叶轮在同等的条件下,如果要增大油泵流量非常困难,除非加大油泵工作电流,但会造成油泵的额外工作负担,不仅能耗大而且噪音也大;而且传统的油泵整体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只能用于油液的输送,适用范围小,通用性差。

为此,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内置式电喷燃油泵[授权公告号为:CN205225529U],包括机壳、端盖和壳体,壳体的外侧设有后盖,该后盖与壳体之间形成泵腔,泵腔内设有由电机组件驱动的叶轮,后盖上具有与泵腔连通的进液口,壳体上具有与泵腔连通的出液口。叶轮的外周具有若干径向延伸的叶片体,若干叶片体的外端固连有与叶轮同轴设置的导流环,叶片体由沿叶轮轴向倾斜设置的叶片一和与叶片一对称设置的叶片二构成,叶片一与进液口相对设置,叶片二与出液口相对设置。

由于叶片一与叶片二成V型,首先对油液进行加压,随后将油液释放,具有工作效率高,噪音低等优点,但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叶轮由叶片一和叶片二构成,加工难度大;工作时只对油液进行增压,而无法增加流量,同样需要加大油泵工作电流,使得油泵额外工作负担大,不经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流量大的摩托车电喷燃油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摩托车电喷燃油泵,包括机壳、设于机壳一端的端盖和设于机壳另一端的泵体,所述的机壳内设有定子,所述的定子内设有带转轴的转子,所述的泵体内具有圆柱状泵腔,所述的泵腔内具有套设于转轴上的转动体,所述转动体的厚度与泵腔的深度相等且转动体与泵腔偏心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的周边均匀分布有若干沿转动体径向延伸的开槽,所述的开槽内滑动配合有其外径与开槽宽度相等的滚柱,所述的滚柱与开槽之间形成吸油或排油的腔体一,所述泵腔的中轴线与转动体的中轴线所构成的平面将泵腔分割成吸油区与排油区,所述的泵体上具有位于吸油区的进油口一和位于排油区的出油口一,所述的进油口一、出油口一分别与腔体一相对设置,且进油口一与出油口一位于泵腔的不同侧,所述的出油口一与机壳内腔连通。

在端盖上设置总出油口,滚柱的长度等于泵腔的深度。工作时,转轴带动转动体转动,在离心力作用下位于开槽内的滚柱径向向外运动,当位于吸油区时腔体一为负压,可通过进油口一吸入油液至腔体一内,当位于排油区时腔体一为高压,可通过出油口一将油液排入到机壳内腔内,最后由总出油口排出。

在上述的摩托车电喷燃油泵中,所述的泵体远离端盖的一端具有前端盖,所述的泵体靠近端盖的一端具有后端盖,所述的进油口一设置在前端盖上,所述的出油口一设置在后端盖上。

在上述的摩托车电喷燃油泵中,所述的前端盖上具有位于吸油区内的弧形进油槽一,所述的进油口一与进油槽一连通;所述的后端盖上具有位于排油区内的弧形排油槽一,所述的出油口一与排油槽一连通。进油槽一紧邻泵腔设置,排油槽一紧邻泵腔设置。工作时油液从进油口一进入到进油槽一内,腔体一与进油槽一相交时油液进入到腔体一内,随后转动到与排油槽一相交时,位于腔体一内的油液进入到排油槽一内,随后由出油口一排出。

在上述的摩托车电喷燃油泵中,两相邻的滚柱、泵腔的内壁和转动体的外壁之间构成腔体二,所述的前端盖上具有位于排油区的进油口二,所述的后端盖上具有位于吸油区的出油口二,所述的出油口二与机壳内腔连通。

在上述的摩托车电喷燃油泵中,所述的前端盖上具有位于排油区内的与腔体二相对设置的弧形进油槽二,所述的进油口二与进油槽二连通;所述的后端盖上具有位于吸油区的与腔体二相对设置的弧形排油槽二,所述的出油口二与排油槽二连通。

位于吸油区时,腔体一的容积逐渐增大,而腔体二的容积逐渐减小,位于吸油区时腔体二内为高压,具有排油的趋势,因此将排油槽二设置在吸油区内。位于排油区时,腔体一的容易逐渐减小,而腔体二的容积逐渐增大,此时腔体二内为负压,具有吸油趋势,因此将进油槽二设置在排油区。

在上述的摩托车电喷燃油泵中,所述的开槽为2-8个。

在上述的摩托车电喷燃油泵中,所述的开槽为5个。

本摩托车电喷燃油泵的工作过程如下:通电后转子转动带动转动体转动,在离心力作用下所有滚柱沿着转动体的径向向外运动,且在工作过程中,所有滚柱均贴靠在泵腔的内壁上。当腔体一转动到吸油区时,可通过进油口一吸入油液至腔体一内,此时位于吸油区的腔体二为排油状态,将油液从出油口二排入到机壳内腔内。当腔体一转动到排油区时,可通过出油口一将油液排入到机壳内腔内,此时位于排油区的腔体二为吸油状态,将油液经进油口二吸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摩托车电喷燃油泵具有以下优点:

腔体一在吸油区吸油,在排油区排油,同时腔体二在排油区吸油,在吸油区排油,两者可共同作用,从而提高流量;对转动体加工方便,结构设计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A-A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B-B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C-C处剖视图。

图中,1、机壳;2、泵体;3、定子;4、转子;5、泵腔;6、转动体;7、开槽;8、滚柱;9、腔体一;10、进油口一;11、出油口一;12、前端盖;13、后端盖;14、进油槽一;15、排油槽一;16、腔体二;17、进油口二;18、出油口二;19、进油槽二;20、排油槽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摩托车电喷燃油泵,包括机壳1、设于机壳1一端的端盖和设于机壳1另一端的泵体2,机壳1内设有定子3,定子3内设有带转轴的转子4,泵体2内具有圆柱状泵腔5,泵腔5内具有套设于转轴上的转动体6,转动体6的厚度与泵腔5的深度相等且转动体6与泵腔5偏心设置。如图2所示,转动体6的周边均匀分布有若干沿转动体6径向延伸的开槽7,开槽7内滑动配合有其外径与开槽7宽度相等的滚柱8,滚柱8与开槽7之间形成吸油或排油的腔体一9,泵腔5的中轴线与转动体6的中轴线所构成的平面将泵腔5分割成吸油区与排油区,泵体2上具有位于吸油区的进油口一10和位于排油区的出油口一11,进油口一10、出油口一11分别与腔体一9相对设置,且进油口一10与出油口一11位于泵腔5的不同侧,出油口一11与机壳1内腔连通。

在端盖上设置总出油口,滚柱8的长度等于泵腔5的深度。工作时,转轴带动转动体6转动,在离心力作用下位于开槽7内的滚柱8径向向外运动,当位于吸油区时腔体一9为负压,可通过进油口一10吸入油液至腔体一9内,当位于排油区时腔体一9为高压,可通过出油口一11将油液排入到机壳1内腔内,最后由总出油口排出。

如图1所示,泵体2远离端盖的一端具有前端盖12,泵体2靠近端盖的一端具有后端盖13,进油口一10设置在前端盖12上,出油口一11设置在后端盖13上。

如图3所示,前端盖12上具有位于吸油区内的弧形进油槽一14,进油口一10与进油槽一14连通;后端盖13上具有位于排油区内的弧形排油槽一15,出油口一11与排油槽一15连通。进油槽一14紧邻泵腔5设置,排油槽一15紧邻泵腔5设置。工作时油液从进油口一10进入到进油槽一14内,腔体一9与进油槽一14相交时油液进入到腔体一9内,随后转动到与排油槽一15相交时,位于腔体一9内的油液进入到排油槽一15内,随后由出油口一11排出。

如图2所示,两相邻的滚柱8、泵腔5的内壁和转动体6的外壁之间构成腔体二16,前端盖12上具有位于排油区的进油口二17,后端盖13上具有位于吸油区的出油口二18,出油口二18与机壳1内腔连通。

如图4所示,前端盖12上具有位于排油区内的与腔体二16相对设置的弧形进油槽二19,进油口二17与进油槽二19连通;后端盖13上具有位于吸油区的与腔体二16相对设置的弧形排油槽二20,出油口二18与排油槽二20连通。

位于吸油区时,腔体一9的容积逐渐增大,而腔体二16的容积逐渐减小,位于吸油区时腔体二16内为高压,具有排油的趋势,因此将排油槽二20设置在吸油区内。位于排油区时,腔体一9的容易逐渐减小,而腔体二16的容积逐渐增大,此时腔体二16内为负压,具有吸油趋势,因此将进油槽二19设置在排油区。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开槽7为5个。

本摩托车电喷燃油泵的工作过程如下:通电后转子4转动带动转动体6转动,在离心力作用下所有滚柱8沿着转动体6的径向向外运动,且在工作过程中,所有滚柱8均贴靠在泵腔5的内壁上。当腔体一9转动到吸油区时,可通过进油口一10吸入油液至腔体一9内,此时位于吸油区的腔体二16为排油状态,将油液从出油口二18排入到机壳1内腔内。当腔体一9转动到排油区时,可通过出油口一11将油液排入到机壳1内腔内,此时位于排油区的腔体二16为吸油状态,将油液经进油口二17吸入。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