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排气系统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5423发布日期:2020-01-31 19:0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汽车用排气系统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用排气系统消音器。



背景技术:

汽车消音器,主要用于降低机动车的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其原理是汽车排气管由两个长度不同的管道构成,这两个管道先分开再交汇,由于这两个管道的的长度差值等于汽车所发出的声波的波长的一半,使得两列声波在叠加时发生干涉相互抵消而减弱声强,使传过来的声音减小,从而起到消音的效果。

现有的消音器通常是在外壳内设置管径不同的排气管,由于管径的改变,会导致气体的流速发生改变,当气体的流速减慢时,则会使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噪音减小,这样的结构,虽然能够起到消音效果,但是仅仅通过改变管道的管径大小来减小噪音的效果极其微弱,从而会影响汽车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用排气系统消音器,改变了现有技术的消音器的结构,解决了现有的消音器消音效果微弱的问题。

汽车用排气系统消音器,为排气系统的主消音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内腔,所述内腔的一端与排气系统的中管相连通,所述内腔的另一端与排气系统的尾管相连通;

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内腔内,所述隔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隔板将所述内腔分隔成前腔室和后腔室,所述前腔室与所述中管相连通,所述后腔室与所述尾管相连通;

内消音管,所述内消音管通过一环形板设置在所述后腔室内,所述环形板将所述后腔室分隔成第一后腔室和第二后腔室,所述内消音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后腔室内。

较佳地,所述内消音管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管、第一锥管、第二直管、第二锥管、第三直管和第三锥管,所述第一直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板的内周相连,所述第一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锥管的小端相连,所述第一锥管的大端与所述第二直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锥管的大端相连,所述第二锥管的小端与所述第三直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锥管的大端相连,所述第一锥管、第二直管、第二锥管、第三直管、第三锥管均位于所述第二后腔室内。

较佳地,所述第二锥管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气小孔。

较佳地,所述通孔的侧壁上环形设有若干个筒体,相邻的筒体之间通过短板相连,且所述短板上开设有矩形孔,相邻的筒体与对应的短板、以及所述通孔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若干个筒体与若干个短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较佳地,所述第二后腔室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气流阻碍件。

较佳地,所述气流阻碍件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后腔室的内壁相连,所述连接杆的一侧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一移动板滑动配合,且所述移动板的一端能够抵挡在所述滑槽的底壁上,所述移动板的另一端通过弹簧与所述第二后腔室的内壁相连,所述连接杆的另一侧上设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悬臂端向所述第二后腔室的中心线延伸。

较佳地,所述弹性臂包括依次相连的倾斜臂、第一弧形臂、第二弧形臂和延伸臂,所述倾斜臂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所述倾斜臂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后腔室的中心线延伸,所述第一弧形臂的底部向所述第二后腔室的中心线延伸,所述第二弧形臂底部向所述第二后腔室的侧壁延伸,所述延伸臂的悬臂端向所述第二后腔室的中心线延伸。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用排气系统消音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隔板、内消音管和若干个气流阻碍件,隔板能够对气体的流动起到阻碍作用,使气体的流速减慢,从而减小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噪音;内消音管利用各管道的截面突变,即声阻抗的变化使沿各管道传播的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声波向生源方向反射回去,起到消音效果;若干个气流阻碍件通过将流动的气体所具有的动能以及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声能转化为自身的动能和弹性势能,使能量发生转化,进一步起到消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图1中i处的放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中的气体流向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杆、2-滑槽、3-移动板、31-第一导向柱、4-弹簧、10-外壳、11-内腔、111-前腔室、112-后腔室、1121-第一后腔室、1122-第二后腔室、1123-第二导向柱、20-中管、30-尾管、40-隔板、41-通孔、50-内消音管、51-第一直管、52-第一锥管、53-第二直管、54-第二锥管、541-透气小孔、55-第三直管、56-第三锥管、60-环形板、70-筒体、80-短板、81-矩形孔、90-第一通道、100-第二通道、110-气流阻碍件、120-弹性臂、121-倾斜臂、122-第一弧形臂、123-第二弧形臂、124-延伸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用排气系统消音器,为排气系统的主消音器,包括外壳10、隔板40和内消音管50,所述外壳10具有内腔11,所述内腔11的一端与排气系统的中管20相连通,所述内腔11的另一端与排气系统的尾管30相连通,所述隔板40设置在所述内腔11内,所述隔板40上开设有通孔41,所述隔板40将所述内腔11分隔成前腔室111和后腔室112,所述前腔室111与所述中管20相连通,所述后腔室112与所述尾管30相连通,所述内消音管50通过一环形板60设置在所述后腔室112内,所述环形板60将所述后腔室112分隔成第一后腔室1121和第二后腔室1122,所述内消音管50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内,由于外壳10内设有隔板40和内消音管50,因而隔板40和内消音管50均能对气体的流动起到阻碍作用,从而减缓气体的流动速度,减小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噪音。

如图1所示,所述内消音管5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管51、第一锥管52、第二直管53、第二锥管54、第三直管55和第三锥管56,所述第一直管51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板60的内周相连,所述第一直管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锥管52的小端相连,所述第一锥管52的大端与所述第二直管53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直管5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锥管54的大端相连,所述第二锥管54的小端与所述第三直管55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直管5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锥管56的大端相连,所述第一锥管52、第二直管53、第二锥管54、第三直管55、第三锥管56均位于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内,由于第一直管51、第一锥管52、第二直管53、第二锥管54、第三直管55和第三锥管56的管径均不相同,因而当气体流经内消音管50时,利用各管道的截面突变,即声阻抗的变化使沿各管道传播的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声波向生源方向反射回去,起到消音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锥管52的锥度大于第三锥管56的锥度,第三锥管56的锥度大于第二锥管54的锥度。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锥管54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气小孔541,且所述透气小孔541的孔径均小于1mm,当气体流经第二锥管54时,由于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依赖于空气在微孔中的摩擦损失,摩擦损失取决于第二锥管54的声阻大小,声阻越大,摩擦损失越大,声阻又与孔径的平方成反比,当孔径小于1mm时,声阻与一般的穿孔管(孔径在几毫米至几十毫米之间)相比,大大增加了,因而使得第二锥管54的吸声性能增强。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通孔41的侧壁上环形设有若干个筒体70,相邻的筒体70之间通过短板80相连,且所述短板80上开设有矩形孔81,相邻的筒体70与对应的短板80、以及所述通孔41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90,若干个筒体70与若干个短板80之间形成第二通道100,当气体从第二通道100、若干个筒体70的内腔、若干个第一通道90、若干个矩形孔81中流至第一后腔室1121中时,在第二通道100与第一后腔室1121的汇合处、筒体70的内腔与第一后腔室1121的汇合处、第一通道90与第一后腔室1121的汇合处、矩形孔81与第一后腔室1121的汇合处均会产生振幅相等、位移相反的两种声波,彼此互相干涉,从而能起到降噪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41的侧壁上设有4个筒体70,且相邻的筒体70之间的夹角为90°。

实施例四: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气流阻碍件110,所述气流阻碍件110包括连接杆1,所述连接杆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的内壁相连,所述连接杆1的一侧上设有滑槽2,所述滑槽2与一移动板3滑动配合,且所述移动板3的一端能够抵挡在所述滑槽2的底壁上,所述移动板3的另一端通过弹簧4与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的内壁相连,具体是,所述弹簧4的一端套设在位于所述移动板3另一端上的第一导向柱31上,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套设在位于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的内壁上对应的第二导向柱1123上,所述连接杆1的另一侧上设有弹性臂120,所述弹性臂120的悬臂端向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的中心线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120由橡胶制成。

如图3所示,所述弹性臂120包括依次相连的倾斜臂121、第一弧形臂122、第二弧形臂123和延伸臂124,所述倾斜臂12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1相连,所述倾斜臂121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的中心线延伸,所述第一弧形臂122的底部向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的中心线延伸,所述第二弧形臂123底部向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的侧壁延伸,所述延伸臂124的悬臂端向所述第二后腔室1122的中心线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臂121与所述连接杆1之间的夹角为35°。

当气体流至第二后腔室1122中时,会促使移动板3移动,压缩弹簧4,同时会使得弹性臂120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将气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因气体流动而产生的噪音的声能会转化为移动板3具有的动能、弹簧4具有的弹性势能以及弹性臂120具有的弹性势能,从而使能量发生转换,使气流的流速降低、噪音减小。

如图4所示,气体首先从中管20流至前腔室111中,随后,气体分流,分流至各个第一通道90中、各个筒体70的内腔中、各个矩形孔81中以及第二通道100中,气体流经隔板40后汇流至第一后腔室1121中,随后气流会流至第一直管51中,通过第一锥管52和第二直管53后,流至第二锥管54中,第二锥管54中的气体会分为两部分流动,一部分气体通过第三直管55和第三锥管56直接流至第二后腔室1122的末端,另一部分气体会通过若干个透气小孔541,流至第二后腔室1122中,随后通过若干个气流阻碍件110再流至第二后腔室1122的末端,最后气体通过尾管30流至外界。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