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03913发布日期:2022-02-12 14:3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冷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冷器。


背景技术:

2.中冷器是涡轮增压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一个重要部件。随着环保的要求,中冷器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冷器的应用场景也从大型设备向小型设备发展,因此中冷器技术发展也要随之向小型化、轻量化发展,这就需要换热量强的芯体来使自身的尺寸来满足散热的需求。现有的管翅式中冷器在使用的过程中,若将其整体尺寸变小,其散热管、主片的部件需要更薄来缩减尺寸,而其中最薄弱最易坏的地方是散热管与主片连接处,散热管出现损坏则会直接导致中冷器无法正常工作,尤其应用在工程机械领域,由于使用环境恶劣,散热管与主片的连接处更容易断裂,更易造成中冷器的提前损坏,不仅会降低整个设备的工作效率,更会造成安全隐患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冷器。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中冷器,包括
6.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位于所述中冷器的左右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板体上开设有多个连通口;
7.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固定在两侧所述第一板体之间,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所述第一板体上的一个连通口连通;
8.加强管:所述加强管设置在所述散热管的两端,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散热管内,所述加强管的外侧面与所述散热管的内侧面贴合,所述加强管的长度小于所述散热管的长度的一半。
9.优选地,所述加强管的外侧面开设有槽体,所述槽体与所述散热管的内侧面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空隙的延伸方向为所述加强管的轴线方向。
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槽体开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槽体绕所述加强管的周面间隔分布。
11.优选地,所述加强管全部位于所述散热管内,且所述加强管的端面与所述散热管的端面齐平。
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散热管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板体外侧面齐平,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设置有钎焊层,所述散热管通过所述钎焊层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连接。
13.优选地,所述中冷器还包括内翅片,所述内翅片设置在所述散热管内,并位于其两端的所述加强管之间;所述散热管的内表面设置有钎焊层,内翅片通过所述钎焊层与所述散热管连接。
14.优选地,所述中冷器还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中冷器的上下相对
两侧,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接,并使所述中冷器的前后两侧敞开形成通道。
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散热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管沿所述中冷器的上下分布。
16.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中冷器还包括外翅片,所述外翅片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散热管、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管之间;所述第二板体的内侧设置有钎焊层,所述散热管的外侧设置有钎焊层,所述外翅片通过所述钎焊层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散热管连接。
17.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散热管为设置有钎焊层的板体通过10~500khz的电流焊接形成的管体。
18.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体、散热管、加强管的材质为铝。
19.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20.本实用新型可以加强散热管与第一板体连接处的支撑强度,从而提高散热管与第一板体连接的稳固性,大大提高中冷器的使用寿命;在增强中冷器中薄弱位置强度的同时,没有增加芯体尺寸,可以继续满足原应用场景的需要;加强连接稳定性可以提高其连通口的承受压力,增大流量,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21.附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2为本实施例中散热管的立体示意图;
23.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散热管的截面图;
24.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加强管的结构示意图。
25.以上附图中:1、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3、散热管;4、加强管;41、槽体;5、内翅片;6、外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如图1所示,一种中冷器,包括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散热管3、加强管4、内翅片5
以及外翅片6,并通过钎焊相互连接。
30.第一板体1位于中冷器的左右相对两侧并相互平行,第二板体2位于中冷器的上下相对两侧并相互平行,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相互连接并围合形成中冷器的支撑结构,并使中冷器的前后两侧敞开形成换热通道。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为单面复合层铝材料,通过冲压制成,第一板体1的外侧面设置有钎焊层,第二板体2的内侧面设置有钎焊层,在第二板体2的钎焊层与第一板体1的钎焊层之间钎焊使二者相互连接。
31.如图2、3所示,散热管3内形成散热通道,散热管3固定在两侧的第一板体1之间,第一板体1上开设有连通口,每个散热管3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第一板体1上的一个连通口连通,散热管3内的散热通道通过连通口与外部连通散热管3在两侧第一板体1之间沿直线延伸并且其轴线垂直于第一板体1所在平面。第一板体1上的连通口开设有多个,散热管3对应设置有多个,多个散热管3沿中冷器的上下平行均布,散热管3也可沿前后平行分布,增大换热面积,具体设置情况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相应变换。散热管3为双面复合层铝材料,散热管3的内外侧均设置有钎焊层,散热管3采用高频焊管制成,将设置有钎焊层的板体卷成所需形状后,在连接边处通过10~500khz的电流焊接连接形成管体。散热管3的端面与第一板体1的外侧面齐平,在散热管3外侧的钎焊层与第一板体1的钎焊层之间钎焊使散热板与第一板体1固定连接。
32.如图2-4所示,加强管4设置在每根散热管3的两端,至少部分位于散热管3内,用于对散热管3最薄弱的地方,即散热管3与第一板体1相连接的连接处,起支撑加强作用。因此,加强管4的外侧面与散热管3的内侧面贴合,可以支撑散热管3端部的结构,提高稳定性。同时,加强管4的外侧面开设有槽体41,槽体41与散热管3的内侧面之间形成空隙,空隙的延伸方向为加强管4的轴线方向,通过空隙减少传递到散热管3端部上的热量,提高其使用寿命,并且空隙也可以避免加强管4在使用过程中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保证对散热管3的支撑性能。槽体41开设有多个,多个槽体41绕加强管4的外周面间隔分布。为便于中冷器的安装使用,加强管4全部位于散热管3内,加强管4的长度小于散热管3的长度的一半,且加强管4的端面与散热管3的端面齐平,加强管4为铝制材料,加强管4通过与散热管3内侧的钎焊层钎焊使加强管4与散热管3固定连接。
33.如图1-3所示,内翅片5、外翅片6为不带钎焊层的铝材料,设置在散热管3内外用于提高中冷器换热效率。内翅片5设置在散热管3内,并位于其两端的加强管4之间,内翅片5通过散热管3内的钎焊层与散热管3钎焊连接,内翅片5高度和散热管3内的高度相等,并且其两端与加强管4相抵。外翅片6位于第二板体2与散热管3之间并且散热片高度与其之间的高度相等,外翅片6还设置在上下相邻两个散热管3之间并且散热片高度与其之间的高度相等,外翅片6通过第二板体2的钎焊层与第二板体2钎焊连接、通过散热管3外侧的钎焊层与散热管3钎焊连接。内翅片5、外翅片6除了高度要求外,其余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性能要求做相应变化,同一个换热器中可以有高度相同但形状不同的多种内翅片5、外翅片6。
34.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