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节温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3054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节温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发动机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该壳体设有节温器腔室,并且壳体内部设有相互独立的多个通道,壳体上还开设有多个入口和多个出口;其中,至少一个通道与所述节温器腔室连通;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第二入口直接连通所述节温器腔室,第三入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第四入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第三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第四出口直接连通所述节温器腔室,第五出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第六出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靠性高以及空间占用小的优点。
【专利说明】
发动机节温器总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部件,具体涉及发动机节温器的总成。该节温器总成串联汽车冷却系统中不同单元的冷却液通道。
【背景技术】
[0002]通常,汽车冷却系统包括流经发动机缸体、发动机缸盖、节温器、水栗以及外置冷却器等单元的循环水路。其中,除了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等需要被冷却的单元之外,水栗用于提供冷却水流动的动力,外置冷却器用于给冷却水降温,节温器能够根据冷却液的温度自动控制冷却液的流向。
[0003]现有技术中,汽车冷却系统的水路比较复杂,由于包含有多个不同单元,且各单元之间的水路互相连接,因此需要大量的中间管路和中转零件,导致零件的成本较高,且存在中间环节易泄漏的风险,同时还由于零件占用空间较大,给汽车发动机舱和发动机结构布局的设计带来困难。
[0004]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节温器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零件繁多导致成本高、易泄漏以及空间占用大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节温器总成,包括一壳体,该壳体设有节温器腔室,并且壳体内部设有相互独立的多个通道,壳体上还开设有多个入口和多个出口;其中,
[0007]至少一个通道与所述节温器腔室连通;
[0008]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第二入口直接连通所述节温器腔室,第三入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第四入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
[0009]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第三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第四出口直接连通所述节温器腔室,第五出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第六出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0011]1.上述方案中,所述通道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入口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出口的数量为六个;其中,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及第三通道均与所述节温器腔室连通。
[0012]2.上述方案中,四个通道相互独立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各水路之间的泄漏。
[0013]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入口与发动机缸体的冷却水出口连通,第二入口与发动机缸盖的冷却水出口连通,第三入口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却水出口连通,第四入口与水栗的冷却水出口连通;
[0014]所述第一出口与气泡排除管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机舱加热系统的冷却水入口连通,所述第三出口与水栗的冷却水入口连通,所述第四出口与外置冷却器的冷却水入口连通,所述第五出口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水入口连通,所述第六出口与发动机缸体的冷却水入口连通。
[0015]4.上述方案中,所述壳体由上壳体和下壳体两部分密封连接构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及所述第四通道分别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不同腔室界定形成;
[0016]所述上壳体上开设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四入口、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三出口以及所述第六出口;
[0017]所述下壳体上开设所述第三入口、所述第二出口以及所述第五出口。
[0018]5.上述方案中,所述密封连接为通过振动摩擦焊接方式连接。
[001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0020]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节温器总成,其壳体设有节温器腔室,在壳体内设置相互独立的多个通道,在壳体上开设多个入口及多个出口。通过各入口、出口与四通道之间的特定连通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总成了汽车冷却系统不同单元之间的水路中间管路和中转零件,省去了大量零件,因此降低了成本,且克服了易泄漏的风险,同时由于体积的缩小也为汽车发动机舱和发动机结构布局的设计带来方便。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靠性高以及空间占用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1]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一(上方视角);
[0022]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二(下方视角);
[0023]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壳体内侧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壳体内侧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6为图5中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爆炸图一;
[0028]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爆炸图二;
[0029]附图9为汽车冷却系统的原理框图。
[0030]以上附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第一通道;4.第二通道;5.第三通道;6.第四通道;7.节温器腔室;8.第一入口; 9.第二入口; 10.第三入口; 11.第四入口; 12.第一出口;13.第二出口; 14.第三出口; 15.第四出口; 16.第五出口; 17.第六出口; 21.发动机缸体;22.发动机缸盖;23.空气调节系统;24.水栗;25.气泡排除管;26.机舱加热系统;27.外置冷却器;28.增压器冷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32]实施例:参见附图1?8所示,一种发动机节温器总成,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部设有相互独立的四个通道,壳体上还开设有四个入口和六个出口。
[0033]其中,所述壳体由上壳体I和下壳体2两部分通过振动摩擦焊接密封连接构成;第一通道3、第二通道4、第三通道5及第四通道6分别通过上壳体I和下壳体2之间的不同腔室界定形成,四个通道相互独立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各水路之间的泄漏。所述上壳体I设有节温器腔室7,所述第一通道3、所述第二通道4及所述第三通道5均与所述节温器腔室7连通。
[0034]其中,第一入口 8连通所述第一通道3,第二入口 9直接连通所述节温器腔室7,第三入口 1连通所述第三通道5,第四入口 11连通所述第四通道6;
[0035]第一出口 12连通所述第二通道4,第二出口 13连通所述第二通道4,第三出口 14连通所述第三通道5,第四出口 15直接连通所述节温器腔室7,第五出口 16连通所述第四通道6,第六出口 17连通所述第四通道6。
[0036]其中,所述上壳体I上开设所述第一入口8、所述第四入口 11、所述第一出口 12、所述第三出口 14以及所述第六出口 17;所述下壳体2上开设所述第三入口 10、所述第二出口 13以及所述第五出口 16。
[0037]其中,如图9所示,为汽车冷却系统的原理框图,图中虚线部分即为本案节温器总成。所述第一入口 8与发动机缸体21的冷却水出口连通,第二入口 9与发动机缸盖22的冷却水出口连通,第三入口 10与空气调节系统23的冷却水出口连通,第四入口 11与水栗24的冷却水出口连通;
[0038]所述第一出口12与气泡排除管25连通,所述第二出口 13与机舱加热系统26的冷却水入口连通,所述第三出口 14与水栗24的冷却水入口连通,所述第四出口 15与外置冷却器27的冷却水入口连通,所述第五出口 16与增压器冷却系统28的冷却水入口连通,所述第六出口 17与发动机缸体21的冷却水入口连通。
[0039]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节温器总成,其壳体设有节温器腔室,在壳体内设置相互独立的多个通道,在壳体上开设多个入口及多个出口。通过各入口、出口与四通道之间的特定连通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总成了汽车冷却系统不同单元之间的水路中间管路和中转零件,省去了大量零件,因此降低了成本,且克服了易泄漏的风险,同时由于体积的缩小也为汽车发动机舱和发动机结构布局的设计带来方便。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靠性高以及空间占用小的优点。
[0040]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发动机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该壳体设有节温器腔室,并且壳体内部设有相互独立的多个通道,壳体上还开设有多个入口和多个出口;其中, 至少一个通道与所述节温器腔室连通; 第一入口连通第一通道,第二入口直接连通所述节温器腔室,第三入口连通第三通道,第四入口连通第四通道; 第一出口连通第二通道,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第三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第四出口直接连通所述节温器腔室,第五出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第六出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入口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出口的数量为六个;其中,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及第三通道均与所述节温器腔室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上壳体和下壳体两部分密封连接构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及所述第四通道分别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不同腔室界定形成; 所述上壳体上开设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四入口、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三出口以及所述第六出口; 所述下壳体上开设所述第三入口、所述第二出口以及所述第五出口。
【文档编号】F01P7/16GK205618243SQ201620230826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4日
【发明人】沃德里·吉恩·保尔, 徐海锋, 弗洛伦斯·罗宾, 董国强
【申请人】索格菲(苏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