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7585发布日期:2018-08-10 23:12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解槽,具体涉及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



背景技术:

电解槽一般由槽体、阳极和阴极组成,并采用隔膜将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当直流电通过电解槽时,在阳极与溶液界面处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与溶液界面处发生还原反应,以制取所需产品。为了实现电解液的连续供给,阳极室下部安装有电解液进液分散管,进液分散管上设有间隔分布的出液孔,以确保电解液在电解室内存在一定量的内部循环,使得电解液充分电解和浓度分布均匀。

但是,现有的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进液分散管的进液口是设置在靠进液分散管的一端(如图5及图6所示),由于进液分散管长度较长,且进液分散管上分布有出液孔,电解液在进液分散管内流动时会产生较大的压力损失,靠近进液口处的进液分散管内部液体压力相对较大,远离进液口处的进液分散管内部液体压力则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步减少,使得进液分散管上各出液孔的流速不一致,造成进液分散管上远离进液口处的出液孔的电解液流量供给不足,电解槽内部的电解液浓度分布不均匀,最终导致电解槽的电解效率的降低、能耗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旨在实现电解液的均匀供给,消除电解槽内电解液浓度的不均匀,以提高电解生产效率,有效降低能耗。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包括进液管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液管内孔的中心套管,所述进液管上沿所述进液管的管壁一侧间隔分布有多个连通所述进液管内孔的液体分散出口孔,所述进液管的液体进入端设有外螺纹连接头,所述进液管的另一端设有封闭盖板,且所述外螺纹连接头上设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套管的一端安装在所述中心通孔中,所述中心套管的另一端伸入进液管中且延伸至进液管的中部(即进液管总长度的1/2处)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解液供给端通过中心套管延伸至进液管的中部(即进液管总长度的1/2处),然后从进液管的中部位置向进液管的两端分流,并从进液管的液体分散出口孔中流出,在相同的供液压力下能减少液体在进液管内的压力损耗,使得液体从进液管的中间向两边更为均匀地流出,电解液分散更加均匀,内循环更加通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中心套管为聚四氟乙烯或PFA管管。

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中心套管上与外螺纹连接头连接的一端设有翻边法兰,所述翻边法兰与所述外螺纹连接头的液体进入端的端面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在所述中心套管延伸至进液管中部位置的一端设有出口接头,所述出口接头上设有与中心套管垂直的横向出口孔,所述横向出口孔与中心套管的内孔相连通。

上述出口接头的设置可以使得电解液从进液管中部位置向两端更为均匀地分流,避免向进液管两端供液的不平衡。

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外螺纹连接头的液体进入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密封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管上的液体分散出口孔按照从进液管中部位置向着进液管的两端方向其所述液体分散出口孔的孔径逐步增大。

上述采用液体分散出口孔的孔径从进液管中部向两端逐步增大的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补偿因进液管两端压力损失而导致的流量减少,进一步改善电解槽内电解液供给的均衡化。

作为上述改进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进液管上的液体分散出口孔设有数量均等的五组,所述五组液体分散出口孔中,第一组液体分散出口孔及第五组液体分散出口孔的孔径范围1.0~3.0,优选孔径为Φ1.6mm,且分布于靠进液管两端的一段管壁上;第三组液体分散出口孔的孔径范围1.0~3.0,优选孔径为Φ1.4mm,且分布于进液管的中部一段管壁上;第二组液体分散出口孔及第四组液体分散出口孔的孔径范围1.0~3.0,优选孔径为Φ1.5mm,且分布于进液管的中部位置到靠进液管的两端之间的一段管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电解液供给端通过中心套管延伸至进液管的中部(即进液管总长度的1/2处),然后从进液管的中部位置向进液管的两端分流,并从进液管的液体分散出口孔中流出,在相同的供液压力下能减少液体在进液管内的压力损耗,使得液体从中间向两边更为均匀地流出,电解液分散更加均匀,内循环更加通畅。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采用液体分散出口孔的孔径从进液管中部向两端逐步增大的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补偿因进液管两端压力损失而导致的流量减少,进一步改善电解槽内电解液供给的均衡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中心套管的翻边法兰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中心套管延伸至进液管中部位置的一端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的电解槽(阳极侧)的进液管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涉及进液管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进液管,2、中心套管,3、液体分散出口孔,4、封闭盖板,5、外螺纹连接头,6、翻边法兰,7、出口接头,8、横向出口孔,9、密封槽,10、电解槽,11、液体进入端,12、第一组液体分散出口孔,13、第二组液体分散出口孔,14、第三组液体分散出口孔,15、第四组液体分散出口孔,16、第五组液体分散出口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的实施例,包括进液管1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液管1内孔的中心套管2,所述进液管1上沿所述进液管1的管壁一侧间隔分布有多个连通所述进液管1内孔的液体分散出口孔3,所述进液管1的液体进入端11设有外螺纹连接头5,所述进液管1的另一端设有封闭盖板4,且所述外螺纹连接头5上设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套管2的一端安装在所述中心通孔中,所述中心套管2的另一端伸入进液管1中且延伸至进液管1的中部(即进液管总长度的1/2处)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解液供给端通过中心套管2延伸至进液管1的中部(即进液管总长度的1/2处),然后从进液管1的中部位置向进液管1的两端分流,并从进液管1的液体分散出口孔3中流出,在相同的供液压力下能减少液体在进液管1内的压力损耗,使得液体从进液管1的中间向两边更为均匀地流出,电解液分散更加均匀,内循环更加通畅。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套管2为聚四氟乙烯管或PFA管。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中心套管2上与外螺纹连接头5连接的一端设有翻边法兰6,所述翻边法兰6与所述外螺纹连接头5的液体进入端11的端面接触。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的一种电解槽的进液分散管组件在所述中心套管2延伸至进液管1中部位置的一端设有出口接头7,所述出口接头7上设有与中心套管2垂直的横向出口孔8,所述横向出口孔8与中心套管2的内孔相连通。

上述出口接头7的设置可以使得电解液从进液管1中部位置向两端更为均匀地分流,避免向进液管两端供液的不平衡。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外螺纹连接头5的液体进入端11的端面上开设有密封槽9。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管1上的液体分散出口孔3按照从进液管1中部位置向着进液管1的两端方向其所述液体分散出口孔3的孔径逐步增大。

上述采用液体分散出口孔3的孔径从进液管1中部向两端逐步增大的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补偿因进液管1两端压力损失而导致的流量减少,进一步改善电解槽10内电解液供给的均衡化。

作为上述改进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液管1上的液体分散出口孔3设有数量均等的五组,所述五组液体分散出口孔中,第一组液体分散出口孔12及第五组液体分散出口孔16的孔径范围1.0~3.0,优选孔径为Φ1.6mm,且分布于靠进液管1两端的一段管壁上;第三组液体分散出口孔14的孔径范围1.0~3.0,优选孔径为Φ1.4mm,且分布于进液管1的中部一段管壁上;第二组液体分散出口孔13及第四组液体分散出口孔15的孔径范围1.0~3.0,优选孔径为Φ1.5mm,且分布于进液管1的中部位置到靠进液管1的两端之间的一段管壁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