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0456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抽油杆扶正器。



背景技术:

在油田生产中,油井抽油杆扶正器是有杆泵采油系统抽油杆扶正的设备。现有油井抽油杆扶正器普遍使用的是SY/T5832-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中的:1.滚轮类抽油杆扶正器、2.柱状类抽油杆扶正器、3.卡箍类抽油杆扶正器、4.抽油杆注塑扶正器。其中:滚轮类抽油杆扶正器、柱状类抽油杆扶正器它只能加装在两根抽油杆两端之间,增加接头连接个数,使抽油杆脱扣几率增高,作业工作量增加,而且加工成本高,滚轮类抽油杆扶正器的滚轮与滚轮轴及易磨损断裂,而造成卡井。并且它们只能装在两根抽油杆两端之间,不能根据实际工作按需设置在抽油杆的任意位置。卡箍类抽油杆扶正器因是由两片扣在一起卡在抽油杆上,虽然可根据工作状况按需设置在抽油杆的任意位置,但是,当卡箍类抽油杆扶正器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卡箍类抽油杆扶正器极易解体,而造成卡井;且在工作温度高对,卡箍类抽油杆扶正器软化,卡紧力减小,在抽油杆上极易滑动,从而达不到抽油杆扶正器应有的作用。抽油杆注塑扶正器是抽油杆在加工厂直接注塑的,它不能在施工现场注塑,造成施工不方便。以上这些问题降低了抽油杆扶正器作用,大大增加厂油井生产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

为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这种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包括有机高分子材质的管状本体,定义管状本体的内径为D1,外径为D3,D1略小于抽油杆的外径,其特征在于:管状本体的中部开设长向与其轴向夹角为30°至60°的斜槽,斜槽的宽度略大于抽油杆的外径,斜槽的深度为D1/2+D3/2;管状本体上还开设长向与其轴向平行的第一直槽和第二直槽,第一直槽贯通管状本体的管壁下方且一端贯通管状本体的左端另一端与斜槽相通,第二直槽贯通管状本体的管壁上方且一端贯通管状本体的右端另一端与斜槽相通,第一直槽和第二直槽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D1。

进一步地,斜槽以左的管状本体的管壁内嵌设一个以上弹簧钢材质的第一C形卡簧,第一C形卡簧的开口朝向第一直槽且开口宽度不大于第一直槽的宽度;斜槽以右的管状本体的管壁内嵌设一个以上弹簧钢材质的的第二C形卡簧,第二C形卡簧的开口朝向第二直槽且开口宽度不大于第二直槽的宽度。

进一步地,第一直槽和/或第二直槽与斜槽交接处的阳角上设置圆角。

进一步地,管状本体的两端设置角度为45°或30°的倒角。

进一步地,第一C形卡簧或第二C形卡簧的内表面与管状本体的内表面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适合所有有杆泵及无油管采油井和同井注采工艺,不仅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功能强,工作温度高,还可提高油杆泵采油系统的运转时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图。

图2 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结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剖视图。

图7是图5的虚框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与抽油杆结合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与抽油杆结合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例1,一种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包括尼龙材质的管状本体1,定义管状本体1的内径为D1,外径为D3,D1为47mm,D3为143mm,抽油杆10的外径为48mm,管状本体1的中部开设长向与其轴向夹角a为45°的斜槽12,斜槽12的宽度D2为49mm,斜槽12的深度为95mm;则斜槽12的底面刚好与管状本体1的内腔壁相切;管状本体1上还开设长向与其轴向平行的第一直槽13和第二直槽14,第一直槽13贯通管状本体1的管壁下方且一端贯通管状本体1的左端另一端与斜槽12相通,第二直槽14贯通管状本体1的管壁上方且一端贯通管状本体1的右端另一端与斜槽12相通,第一直槽13和第二直槽14的宽度D4为47mm。

使用时,参见附图8,拿出一个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调整其位置使得斜槽12的长向与抽油杆10的轴向平行,使抽油杆10充分进入斜槽12内,然后逆时针旋转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使抽油杆10通过第一直槽13和第二直槽14进入管状本体1的管腔,此时管腔的轴向与抽油杆10的轴向重合,参见附图9,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便卡在抽油杆10上,由于管状本体1的内径为D1略小于抽油杆10的外径,因此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利用自身的弹力便紧紧地卡在抽油杆10上不能上下位移及旋转,同时由于第一直槽13和第二直槽14的开口不处于同一方向而是相反方向,因此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在不受到顺时针方向的扭力的时候不会从抽油杆10上拆下,而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一般安装在抽油管内,不会受到顺时针方向的扭力,因此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在作业状态下不会脱落。显然该安装过程非常简便。卸下的方法同上述步骤相反。

实例2,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斜槽12以左的管状本体1的管壁内嵌设2个弹簧钢材质的第一C形卡簧2,第一C形卡簧2的开口朝向第一直槽13且开口等于第一直槽13的宽度D4;斜槽12以右的管状本体1的管壁内嵌设2个弹簧钢材质的第二C形卡簧3,第二C形卡簧3的开口朝向第二直槽14且开口宽度等于第二直槽14的宽度D4。第一C形卡簧2或第二C形卡簧3的内表面与管状本体1的内表面重合。由于地下作业面的温度通常在摄氏140°左右,包括尼龙在内的高分子材料会发生软化,从而降低了对抽油杆10的包覆力,从而可能发生滑移现象,在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事先在模具上套上第一C形卡簧2或第二C形卡簧3,使得注塑成型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时其管壁内嵌设4个弹簧钢材质的C形卡簧,弹簧钢材质的C形卡簧在摄氏140°左右的温度下不会发生软化现象,利用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自身的弹力加上多道卡簧的卡力,从而保证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保持原有及持久的包覆力。一体式注塑成型工艺简单,成本低。第一C形卡簧2或第二C形卡簧3的内表面与管状本体1的内表面重合,则意味着可C形卡簧距离管状本体1的外壁距离相对较大,可被磨损的部分也相对较大,充分延长使用寿命。

实例3,其他与实施例1或2相同,不同的是第一直槽13和/或第二直槽14与斜槽12交接处的阳角上设置圆角15。设置的圆角15可减少安装过程中的阻力。

实例4,其他与实施例1或2或3相同,管状本体1的两端设置角度b为45°或30°的倒角11。设置倒角可保证本自卡式抽油杆扶正器在抽油管内滑动时减少阻力,方便安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