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873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井下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石油开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井下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开采技术作为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受到重视。采油过程中,由于原油的特性和开采方法所导致的堵塞问题影响正常采油工作的进行,且威胁油井安全,是采油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针对不同特性的原油,解决堵塞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从井口挤入解堵液体进行解堵。

采用上述方法,解堵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下工具,用以解决现有采油技术中面临的堵塞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下工具,包括:

管柱本体,所述管柱本体的一端设置有挤入口,所述挤入口用于解堵液体挤入,所述管柱本体设置有至少一个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用于所述解堵液体从所述管柱本体内流向所述管柱本体外;所述管柱本体外靠近所述挤入口的一端还设置有安装头,所述安装头用于将所述管柱本体卡设于采油树;

所述管柱本体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加热盘管,所述第一加热盘管绕设于所述管柱本体。

可选的,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管柱本体的另一端。

可选的,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管柱本体的侧壁。

可选的,所述单向阀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单向阀沿所述管柱本体的侧壁的轴向均匀设置。

可选的,所述单向阀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单向阀沿所述管柱本体的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加热盘管为至少两组,所述至少两组第一加热盘管沿所述管柱本体的轴向均匀设置。

可选的,所述井下工具,还包括:

第二加热盘管,所述第二加热盘管设置于所述管柱本体的底部。

可选的,所述管柱本体侧壁内还内嵌有输电线路用管,所述输电线路用管用于穿设输电线,所述输电线与所述第一加热盘管和/或第二加热盘管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加热盘管和/或第二加热盘管供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工具,通过管柱本体的一端设置有挤入口,挤入口用于解堵液体挤入,管柱本体设置有至少一个单向阀,单向阀用于解堵液体从管柱本体内流向所述管柱本体外;管柱本体外靠近挤入口的一端还设置有安装头,安装头用于将所述管柱本体卡设于采油树,该井下工具工作于井下,通过挤入口挤入解堵液体,解堵液体在高压泵的泵入压力作用下,从单向阀流出至管柱本体外,由于在管柱本体外受到自喷压力作用,使得解堵液体经由井口由下而上流动,对近井口堵塞物进行溶解稀释,以解决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堵塞现象,确保采油工作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管柱本体;

2:挤入口;

3:单流阀;

4:安装头;

5:挤入接头;

6:输电线路用管;

7:第一加热盘管;

8:第二加热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井下工具,适用于自喷井采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工具,为多类油藏的堵塞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井下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井下工具,包括:

管柱本体1,所述管柱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挤入口2,所述挤入口2用于解堵液体挤入,所述管柱本体1设置有至少一个单向阀3(图1中以1个单向阀为例示出),所述单向阀3用于所述解堵液体从所述管柱本体1内流向所述管柱本1体外;所述管柱本体1外靠近所述挤入口2的一端还设置有安装头4,所述安装头4用于将所述管柱本体1卡设于采油树。

具体为:解堵作业过程中,将管柱本体1由井口伸入油井的油筒内部,通过管柱本体1两侧的安装头4和位于油井上部的采油树连接固定。可选的,安装头4可以为公扣接头,母扣接头或者变扣,与采油树进行卡接,也可以在安装头4处设置螺纹孔,通过螺钉与采油树进行安装固定,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挤入口2处可以设置挤入接头5,通过挤入接头5连接高压泵,向挤入口2泵入解堵液体,解堵液体在高压泵的作用下,由挤入口2挤入管柱本体1内部,单流阀3在解堵液体的压力作用下,打开,解堵液体从单流阀3流出,到达管柱本体1的外部,即井筒内部,由于自喷井井下压力大于井口,解堵液体在自喷压力作用下,自下而上流动,流经井口附近的堵塞物处,将堵塞的物质进行稀释溶解,溶解后的堵塞物在自喷压力作用下,流出井口,从而达到解堵的目的。

本实施例通过将解堵液体挤入井筒内部,借用自喷井的自喷压力,使得解堵液体在井内自下而上流动,流经井口的堵塞物,溶解近井口处的堵塞物从而进行解堵。而现有技术是由井口自上而下挤入解堵液体,由于井口堵塞物受到向下的挤入压力,以及自喷井自下而上的自喷压力相作用,使得原本较为蓬松的堵塞物变得致密固结,加大了解堵难度,增加了解堵成本。而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是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井下工具将解堵液体泵入井内,利用自喷井的自喷压力,使得解堵液体自下而上的流动,避免了使得堵塞物受到向下挤入压力和自上而下自喷压力的作用而变得致密,且解堵液体更易于渗透于堵塞物中,使得解堵工作易于进行,降低了解堵成本,提升了解堵效果。

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单向阀3可以设置的位置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所述单向阀3设置于所述管柱本体1的另一端,例如:设置于所述管柱本体的底部,如图1所示。

单流阀3设置在管柱本体1的底部,可以使解读液体作用于较深处位置,增大了可解堵的深度范围。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单向阀3设置于所述管柱本体1的侧壁,其中,单向阀3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单向阀3设置为1个时,如图2所示;单向阀3设置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单向阀3的位置关系包括但不限如下关系:一种为沿所述管柱本体1的侧壁的轴向均匀设置,如图3所示(图3中以2个单向阀为例示出);另一种为沿所述管柱本体1的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如图4所示(图4 中以2个单向阀为例示出);再一种为所述至少两个单向阀3还可以不均匀设置在管柱本体1的侧壁上,即至少两个单向阀3也可以不均匀的设置在管柱本体1不同深度的圆周上。

如图2所示,单向阀3设置在管柱本体1的侧壁,可以使得解堵液体的流经通道不用经过管柱本体1的底部,直接从管柱本体1的侧壁流出。相对于单向阀3设置在管柱本体1底部的情况,泵入解堵液体的压力可以减小,对于堵塞物较浅的情况,既能够有效解堵,减小泵入压力又可以降低成本且易于操作。

如图3所示,至少两个单向阀3均匀设置在管柱本体1的侧壁轴向,增加了解堵液体流经的通道的可选深度,作业过程中可以依据堵塞物的深浅,选择开启相应高度的单向阀3。当堵塞物位置较浅时,可以开启较浅位置的单向阀3,使得解堵液体流经的通道深度较浅,在有效解堵的同时,减小高压泵的泵入压力,可以达到节约能耗、降低成本以及操作简单的目的;当堵塞物较深时,可以开启较深部位的单向阀3,通过加大泵入压力,使得解堵液体流经的通道深度较深,对较深的堵塞进行有效解堵。

如图4所示,至少两个单向阀3沿管柱本体1的侧壁圆周方向均匀设置,使得解堵液体可以更加充分的的分布在井筒内壁四周,增加了解堵液体和堵塞物的接触面积,使得井口堵塞物的解堵更加充分,提升了解堵效果。

本实施例中沿管柱本体1轴向布置的至少两个单流阀3也可以采用不均匀的设置,并且,沿管柱本体1侧壁圆周布置的至少两个单流阀3也可以采用不均匀的设置,其设定的位置可以依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布置,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在图1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设置至少一组第一加热盘管7,所述第一加热盘管7绕设于所述管柱本体1。其中,第一加热盘管7可以为一组或多组,当第一加热盘管7为1组时,如图5所示;至少为两组的第一加热盘管 7位置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关系:一种为至少两组第一加热盘管7沿管柱本体1的轴向均匀分布,如图6所示(图6中以两组第一加热盘管7为例示出)。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加热盘管7通电进行加热,使得管柱本体1周围的解堵液体温度升高,在溶解堵塞物时溶解度更高,提升了解堵效果;进一步的,第一加热盘管7可以直接对附近的堵塞物进行加热,使得堵塞物融化或挥发,进一步加强了解堵效果;再一方面,采油过程中,第一加热管盘 7也可以对开采中的原油进行加热,使得到达井口的原油温度升高,减小堵塞的可能。

上述至少两组的第一加热盘管7可以分布在管柱本体1的轴向,其分布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不均匀分布,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本实施例可以根据堵塞物的深度,通过选择开启不同深度设置的第一加热盘管7,进行不同深度堵塞物的解堵,从而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加热盘管8设置于所述管柱本体1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加热盘管8设置在管柱本体1的底部,增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更加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为,还可以将至少一个单流阀3和至少一组第一加热盘管7和/或第二加热盘管8结合,其布置方式也可以结合上述实施例的布置方式,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如图8所示(图8中以两个单向阀和三组加热盘管为例示出)。

本实施例中,兼容了多个深度和位置的单向阀3,多种第一加热盘管7 和/或第二加热盘管8的组合方式,根据不同的堵塞场景对单流阀3和第一加热盘管7和/或第二加热盘管8进行选择使用,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工具可以更加灵活的应用于不同堵塞情况,在有效解堵的同时,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管柱本体1侧壁内还可以内嵌输电线路用管6,所述输电线路用管6用于穿设输电线,所述输电线与所述第一加热盘管7和/或第二加热盘管8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加热盘管7和/或第二加热盘管8供电。如图9所示,图9为本实用新型井下工具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将输电线路用管设置在管柱本体侧壁内,可以减少输电线路井下作业时发生缠绕等事故的发生,用以提高电路作业的的安全性,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井下工具一体化程度更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