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出口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5100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向出口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向出口控制装置,包含有风扇及框体,该风扇设于框体内,所设的轮毂座上,并设有呈辐射排列的流体控制组件连接框体及轮毂座。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产品微小化与高频化,伴随着而来的高发热量问题影响电子产品运作的稳定性,所以有效且快速地排除废热以求降低系统温度,已成为现今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为有效将热量排出,使用风扇是最经济的一种方法,风扇叶片经由马达带动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能量藉由叶片的传递致使流体流动,使得空间内的对流系数增加,进而利用压力的变化及速度的增加所产生的流动带走多余的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
而一般的风扇在经由马达带动转动时,流体经风扇扇叶传动通过风扇出口后易往风扇四周外扩散,这一种无法控制流体流动方向的风扇对于风扇轮毂的影响,使流体在轮毂后方形成较大的滞流区,导致散热效果难以彰显,若装设在流通性差、阻抗较高的区域中对电子组件进行散热作用,则因风扇轮毂后方产生的滞流区的影响,所能达到的流体散热作用实属有限,不仅造成电子组件于运作时容易产生高温甚至更容易损坏。
如台湾专利公报所公开的申请案号为090118816的组合式风扇及其所使用的扇框结构,该组合式风扇及其所使用的扇框结构,该组合式风扇包括一风扇及一扇框结构,其中该扇框结构包括第一框架及第一导流部,配置于该第一框架内,其中该第一导流部由复数个静叶所构成并成径向排列,当该风扇运转时,藉由复数个静叶可提升该风扇所产生气流的风量与风压。
上述实施方式,尽管流动量加大,但藉由风扇转动流出的流体流向依旧无法控制,而使风扇轮毂后方形成较大滞流区,而无法有效的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流体控制组件使流体在径向上产生较大的压力变化进而影响流体流动的方向的风向出口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风向出口控制装置,包含有风扇及框体,其中该框体具进、出口,将风扇设置于框体上所设的轮毂座上,且该框体与轮毂座间以流体控制组件相互接设,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控制组件呈辐射排列设于框体的出口,其一端以导向部与框体相接设,另一端以接固部接设于轮毂座,其中该导向部的面积较接固部的面积大,藉由流体控制组件使流出的流体流向得以控制。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流体流向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为图7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流体流向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流体流向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8为图17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19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0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2为图21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23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4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25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26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27为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8为图27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29为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0为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31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2为图31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33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4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35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36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37为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8为图37的另一视角的剖视示意图;图39为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0为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41为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2为图41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43为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4为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45为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46为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47为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8为图47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49为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50为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51为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2为图51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53为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54为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55为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56为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57为本发明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8为图57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59为本发明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60为本发明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61为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2为图61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63为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64为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65为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66为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67为本发明第十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8为图67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69为本发明第十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0为本发明第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71为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2为图71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73为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4为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75为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76为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77为本发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8为本发明第七十七图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79为本发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80为本发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81为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2为图81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83为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84为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85为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86为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导向翼片另一样式示意图;图87为本发明第十八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8为图87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89为本发明第十八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90为本发明第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风扇;111风扇轮毂;112风扇扇叶;12框体;121轮毂座;122进口;123出口;14导向翼片;141导向部;141a导向部的面积;142接固部;142a接固部的面积;16肋条;161导向部;161a导向部的面积;162接固部;162a接固部的面积;17导向翼片;171导向部;171a导向部的面积;172接固部;172a接固部的面积;18导向翼片;181导向部;181a导向部的面积;182接固部;182a接固部的面积;21风扇;211风扇轮毂;212风扇扇叶;22框体;221轮毂座;222进口;223出口;24导向翼片;241导向部;241a导向部的面积;242接固部;242a接固部的面积;26肋条;261导向部;261a导向部的面积;262接固部;262a接固部的面积;27导向翼片;271导向部;271a导向部的面积;272接固部;272a接固部的面积;28导向翼片;281导向部;281a导向部的面积;282接固部;282a接固部的面积;31风扇;311风扇轮毂;312风扇扇叶;32框体;321轮毂座;322进口;323出口;34导向翼片;341导向部;341a导向部的面积;342接固部;342a接固部的面积;36肋条;361导向部;361a导向部的面积;362接固部;362a接固部的面积;37导向翼片;371导向部;371a导向部的面积;372接固部;372a接固部的面积;38导向翼片;381导向部;381a导向部的面积;382接固部;382a接固部的面积;41风扇;411风扇轮毂;412风扇扇叶;42框体;421轮毂座;422进口;423出口;44导向翼片;441导向部;441a导向部的面积;442接固部;442a接固部的面积;46肋条;461导向部;461a导向部的面积;462接固部;462a接固部的面积;47导向翼片;471导向部;471a导向部的面积;472接固部;472a接固部的面积;48导向翼片;481导向部;481a导向部的面积;482接固部;482a接固部的面积;51风扇;511风扇轮毂;512风扇扇叶;52框体;521轮毂座;522进口;523出口;54导向翼片;541导向部;541a导向部的面积;542接固部;542a接固部的面积;56肋条;561导向部;561a导向部的面积;562接固部;562a接固部的面积;57导向翼片;571导向部;571a导向部的面积;572接固部;572a接固部的面积;58导向翼片;581导向部;581a导向部的面积;582接固部;582a接固部的面积;61风扇;611风扇轮毂;612风扇扇叶;62框体;621轮毂座;622进口;623出口;64导向翼片;641导向部;641a导向部的面积;642接固部;642a接固部的面积;66肋条;661导向部;661a导向部的面积;662接固部;662a接固部的面积;67导向翼片;671导向部;671a导向部的面积;672接固部;672a接固部的面积;68导向翼片;681导向部;681a导向部的面积;682接固部;682a接固部的面积;71框体;711轮毂座;712进口;713出口;72导向翼片;721导向部;721a导向部的面积;722接固部;722a接固部的面积;73风扇模块;74扇框;741进口;742出口;743支撑部;75风扇;751风扇轮毂;752风扇扇叶;76肋条;761导向部;761a导向部的面积;762接固部;762a接固部的面积;77导向翼片;771导向部;771a导向部的面积;772接固部;772a接固部的面积;78导向翼片;781导向部;781a导向部的面积;782接固部;782a接固部的面积;81框体;811轮毂座;812进口;813出口;82导向翼片;821导向部;821a导向部的面积;822接固部;822a接固部的面积;83风扇模块;84扇框;841进口;842出口;843支撑部;85风扇;851风扇轮毂;852风扇扇叶;86肋条;861导向部;861a导向部的面积;862接固部;862a接固部的面积;87导向翼片;871导向部;871a导向部的面积;872接固部;872a接固部的面积;88导向翼片;881导向部;881a导向部的面积;882接固部;882a接固部的面积;91框体;911轮毂座;912进口;913出口;92导向翼片;921导向部;921a导向部的面积;922接固部;922a接固部的面积;93风扇模块;94扇框;941进口;942出口;943支撑部;95风扇;951风扇轮毂;952风扇扇叶;96肋条;961导向部;961a导向部的面积;962接固部;962a接固部的面积;97导向翼片;971导向部;971a导向部的面积;972接固部;972a接固部的面积;98导向翼片;981导向部;981a导向部的面积;982接固部;982a接固部的面积。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向出口控制装置”,图1至图3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包含有风扇11及框体12,其中该框体12具供流体流动的进口122、出口123,且该框体12内设有轮毂座121,该风扇11由风扇轮毂111及风扇扇叶112组成,将风扇轮毂111对应框体12的轮毂座121以使风扇11接设于框体12内,并于框体12的出口123设有辐射排列的导向翼片14,且该导向翼片14一端以导向部141连接于框体12,另一端以接固部142连接于轮毂座121,且该导向部141的面积141a较接固部142的面积142a大,藉由导向翼片14以改变流动于框体12的流体径向压力,使得出口123流体能往中心流动,不会立即向外扩散以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并减小噪音的产生。
请再参阅图4所示,风扇扇叶112旋动时产生非定常的流场变化带动流体由进口122流入,再经由出口123流出,而当流体流通过出口123时,受到导向翼片14的导向部141的面积141a的控制,流体产生较大的径向压力变化往轮毂座121后方中心流动,而因流体有较多的流量流到轮毂座121后方,减小轮毂座121后方产生的滞流区,故当其应用在将系统内部热量带到周遭环境时,能大幅提升散热效率,使整体的散热效果更好。
请再参阅图4、图5、图6所示本发明的导向翼片14可以为T字形的导向翼片17,该导向翼片17设有导向部171及接固部172,且该导向部171的面积171a较接固部172的面积172a大,或呈倒L形的导向翼片18,该导向翼片18设有导向部181及接固部182,且该导向部181的面积181a较接固部182的面积182a大,上述二种皆可改变流通过出口123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增加散热能力。
图7、图8、图9和图10分别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其的立体分解、组合示意图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于框体12的出口123设有辐射排列的肋条16,该肋条16设有导向部161及接固部162,且该导向部161的面积161a较接固部162的面积162a大,以改变流通于框体12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增加散热能力。
图11、图12及图13示出了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包含有风扇21及框体22,其中该框体22具供流体流动的进口222、出口223,且该框体22内设有轮毂座221,该风扇21由风扇轮毂211及风扇扇叶212组成,将风扇轮毂211对应框体22的轮毂座221以使风扇21接设于框体22内,并于框体22的出口223设有辐射排列的导向翼片24,且该导向翼片24一端以导向部241连接轮毂座221,另一端延伸一接固部242连接于框体22,且该导向部241的面积241a较接固部242的面积242a大,藉由导向翼片24以改变流动于框体22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参阅图14,风扇扇叶212旋动时产生非定常的流场变化带动流体由进口222流入,再经由出口223流出,而当流体流通过出口223时,受到导向翼片24的导向部241的面积241a的控制,流体产生径向压力的变化向外扩散流通,而因流体产生较大径向压力变化,使得向外扩散流通范围加大。
请再参阅图14、图15和图16,本发明的导向翼片24可以为T字形的导向翼片27,该导向翼片27设有导向部271及接固部272,且该导向部271的面积271a较接固部272的面积272a大,或呈倒L形的导向翼片28,该导向翼片28设有导向部281及接固部282,且该导向部281的面积281a较接固部282的面积282a大,上述二种皆可改变流通过出口223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图17、图18、图19和图20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其的立体分解、组合示意图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系于框体22的出口223设有辐射排列的肋条26,该肋条26设有导向部261及接固部262,且该导向部261的面积261a较接固部262的面积262a大,以改变流通于框体22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图21、图22及图23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系包含有风扇31及框体32,其中该框体32具供流体流动的进口322、出口323,且该框体32内设有轮毂座321,该风扇31由风扇轮毂311及风扇扇叶312组成,将风扇轮毂311对应框体32的轮毂座321以使风扇31接设于框体32内,并于框体32的出口323设有辐射排列的导向翼片34,而该导向翼片34两端各自以导向部341接设于框体32及轮毂座321,再于导向部341另一端以接固部342相互连接,且该导向部341的面积341a较接固部342的面积342a大,藉由导向翼片34以改变流动于框体32的流体径向压力,使得出口323流体能往中心流动,不会立即向外扩散以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并减小噪音的产生。
请再参阅图24,风扇扇叶312旋动时产生非定常的流场变化带动流体由进口322流入,再经由出口323流出,而当流体流通过出口323时,受到导向翼片34的导向部341的面积341a的控制,流体产生径向压力变化往轮毂座321后方中心流动及向外扩散流动,因流体流到轮毂座321后方而减小轮毂座321后方产生的滞流区,故当其应用在将系统内部热量带到周遭环境,能有效提升散热效率,使整体的散热效果更好。
请再参阅图24、图25、图26所示本发明的导向翼片34可以为H字形的导向翼片37,该导向翼片37设有导向部371及接固部372,且该导向部371的面积371a较接固部372的面积372a大,或呈倒凹形的导向翼片38,该导向翼片38设有导向部381及接固部382,且该导向部381的面积381a较接固部382的面积382a大,上述二种皆可改变流通过出口323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增加散热能力。
请再参阅图27、图28、图29及图30所示的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其的立体分解、组合示意图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系于框体32的出口33设有呈辐射排列的肋条36,该肋条36设有导向部361及接固部362,且该导向部361的面积361a较接固部362的面积362a大,以改变流动于框体32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参阅图31、图32及图33所示的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包含有风扇41及框体42,其中该框体42具供流体流动的进口422、出口423,且该框体42内设有轮毂座421,该风扇41由风扇轮毂411及风扇扇叶412组成,将风扇轮毂411对应框体42的轮毂座421以使风扇41接设于框体42内,并于框体42的进口422设有辐射排列的导向翼片44,且该导向翼片44一端以导向部441连接于框体42,另一端以接固部442连接于轮毂座421,且该导向部441的面积441a较接固部442的面积442a大,藉由导向翼片44改变流动于框体42的流体径向压力,使得出口423流体能往中心流动,不会立即向外扩散以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并减小噪音的产生。
请再参阅图34,风扇扇叶412旋动时产生非定常的流场变化带动流体由进口422流入,再经由出口423流出,而当流体流通过进口422时,受到导向翼片44的导向部441的面积441a的控制,流体产生较大径向压力变化往风扇轮毂411集中,而经风扇扇叶412旋动于流通过出口423时,流体往风扇轮毂411后方中心流动,而因流体有较多的流量流到风扇轮毂411后方而减小风扇轮毂411后方产生的滞流区,故当其应用在将系统内部热量带到周遭环境时,能大幅提升散热效率,使整体的散热效果更好。
请再参阅图34、图35、图36所示的本发明的导向翼片44可以为T字形的导向翼片47,该导向翼片47设有导向部471及接固部472,且该导向部471的面积471a较接固部472的面积472a大,或呈倒L形的导向翼片48,该导向翼片48设有导向部481及接固部482,且该导向部481的面积481a较接固部482的面积482a大,上述二种皆可改变流通过出口423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增加散热能力。
请再参阅图37、图38、图39及图40所示的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其的立体分解、组合示意图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系于框体42的进口422设有呈辐射排列的肋条46,该肋条46设有导向部461及接固部462,且该导向部461的面积461a较接固部462的面积462a大,以改变流动于框体42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参阅图41、图42及图43所示的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包含有风扇51及框体52,其中该框体52系具有供流体流动的进口522、出口523,且该框体52内设有轮毂座521,该风扇51由风扇轮毂511及风扇扇叶512组成,将风扇轮毂511对应框体52的轮毂座521以使风扇51接设于框体52内,并于框体52的进口522设有辐射排列的导向翼片54,且该导向翼片54一端以导向部541连接轮毂座521,另一端以接固部542连接于框体52,而该导向部541的面积541a较接固部542的面积542a大,藉由导向翼片54以改变流动于框体52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再参阅图44所示,风扇扇叶512旋动时产生非定常的流场变化带动流体由进口522流入,再经由出口523流出,而当流体流通过进口522时,受到导向翼片54的导向部541的面积541a的控制,流体产生较大径向压力变化往风扇扇叶512端流动,再经风扇扇叶512旋动而于其通过出口523时,因流体产生较大径向压力变化使得流体向外扩散流动范围加大。
请再参阅图44、图45、图46所示本发明的导向翼片54可以为T字形的导向翼片57,该导向翼片57设有导向部571及接固部572,且该导向部571的面积571a较接固部572的面积572a大,或呈倒L形的导向翼片58,该导向翼片58设有导向部581及接固部582,且该导向部581的面积581a较接固部582的面积582a大,上述二种皆可改变流通过出口523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再参阅图47、图48、图49及图50所示的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其的立体分解、组合示意图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系于框体52的进口522设有辐射排列的肋条56,该肋条56设有导向部561及接固部562,且该导向部561的面积561a较接固部562的面积562a大,以改变流动于框体52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参阅图51、图52及图53所示的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包含有风扇61及框体62,其中该框体62具供流体流动的进口622、出口623,且该框体62内设有轮毂座621,该风扇61由风扇轮毂611及风扇扇叶612组成,将风扇轮毂611对应框体62的轮毂座621以使风扇61接设于框体62内,并于框体62的进口622设有辐射排列的导向翼片64,而该导向翼片64两端各自以导向部641接设于框体62及轮谷座621,再于导向部641另一端以接固部642相互连接,且该导向部641的面积641a较接固部642的面积642a大,藉由导向翼片64以改变流动于框体62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再参阅图54,风扇扇叶612旋动时产生非定常的流场变化带动流体由进口622流入,再经由出口623流出,而当流体流通过进口622时,受到导向翼片64的导向部641的面积641a的控制,流体产生径向压力变化往风扇轮毂611及风扇扇叶612端流动,再经风扇扇叶612旋动而于其流通过出口623时,流体往风扇轮毂611后方中心流动及向外扩散流动,而流体流到风扇轮毂611后方,减小风扇轮毂611后方产生的滞流区,故当其应用在散热上将系统内部热量带到周遭环境时,能大幅提升散热效率,使得整体散热效果更好。
请再参阅图54、图55、图56所示本发明的导向翼片64可以为H字形的导向翼片67,该导向翼片67设有导向部671及接固部672,且该导向部671的面积671a较接固部672的面积672a大,或呈凹形的导向翼片68,该导向翼片68设有导向部681及接固部682,且该导向部681的面积681a较接固部682的面积682a大,上述二种皆可改变流通过出口623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增加散热能力。
请再参阅图57、图58、图59及图60所示的本发明第十二较佳实施例其的立体分解、组合示意图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系于框体62的进口622设有辐射排列状的肋条66,该肋条66设有导向部661及接固部662,且该导向部661的面积661a较接固部662的面积662a大,以改变流动于框体62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参阅图61、图62及图63所示的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于框体71上开设有供流体流动的进口712、出口713,且该框体71内设有轮毂座711,及辐射排列的导向翼片72。
而该风扇模块73系由扇框74及风扇75组成,其中该扇框74具进口741、出口742,于扇框74内设有支撑部743供风扇75设置,该风扇75由风扇轮毂751及风扇扇叶752组成,将风扇轮毂751对应支撑部743,以使风扇75设置于扇框74内。
该导向翼片72一端以导向部721连接于框体71,另一端以接固部722连接于轮毂座711,且该导向部721的面积721a较接固部722的面积722a大,将框体71接设于风扇模块73的出口742处,藉由导向翼片72改变流动于风扇模块73及框体71的流体径向压力,使得框体71的出口713的流体能往中心流动,不会立即向外扩散以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并减小噪音的产生。
请再参阅图61、图64所示,风扇扇叶752旋动时产生非定常的流场变化带动流体由风扇模块73的进口741流入,经由风扇模块73的出口742及框体71的进口712,再经由框体71的出口713流出,而当流体流动过框体71时,受到框体71的导向翼片72的导向部721的面积721a的控制,流体产生较大径向压力变化往轮毂座711后方中心流动,而因流体有较多的流量流到轮毂座711后方,减小轮毂座711后方产生的滞流区,故当其应用在将系统内部热量带到周遭环境时,能大幅提升散热效率,使整体的散热效果更好。
请再参阅图64、图65、图66所示,本发明的导向翼片72可以为T字形的导向翼片77,该导向翼片77设有导向部771及接固部772,且该导向部771的面积771a较接固部772的面积772a大,或呈倒L形的导向翼片78,该导向翼片78设有导向部781及接固部782,且该导向部781的面积781a较接固部782的面积782a大,上述二种皆可改变流通过出口713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增加散热能力。
请再参阅图67、图68、图69及图70所示的本发明第十四较佳实施例其的立体分解、组合示意图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在于框体71上设有辐射排列的肋条76,该肋条76设有导向部761及接固部762,且该导向部761的面积761a较接固部762的面积762a大,以改变流动于框体71及风扇模块73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且上述第十三及十四较佳实施例中的框体71不仅可接设于风扇模块73的出口742处,也可接设于风扇模块73的进口741处,以达到改变流体径向压力,进而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参阅图71、图72及图73所示的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于框体81上设有供流体流动的进口812、出口813,且该框体81内设有轮毂座811,及辐射排列的导向翼片82。
而该风扇模块83系由扇框84及风扇85组成,其中该扇框84系具进口841、出口842,于扇框84内设有支撑部843供风扇85设置,该风扇85由风扇轮毂851及风扇扇叶852组成,将风扇轮毂851对应支撑部843,以使风扇85设置于扇框84内。
该导向翼片82一端以导向部821连接于轮毂座811,另一端以接固部822连接于框体81,且该导向部821的面积821a较接固部822的面积822a大,将框体81接设于风扇模块83的出口842处,藉由导向翼片82改变流动于风扇模块83及框体81的流体径向压力。
请再参阅图71、图74所示,风扇扇叶852旋动时产生非定常的流场变化带动流体由扇框84的进口841流入,流经扇框84的出口842及框体81的进口812,再由框体81的出口813流出,而当流体流通过出口813时,受到框体81的导向翼片82的导向部821的面积821a的控制,流体产生径向压力变化,向外扩散流通,而因流体径向压力增加,使得向外扩散流动范围加大。
请再参阅图74、图75、图76所示本发明的导向翼片82可以为T字形的导向翼片87,该导向翼片87设有导向部871及接固部872,且该导向部871的面积871a较接固部872的面积872a大,或呈倒L形的导向翼片88,该导向翼片88设有导向部881及接固部882,且该导向部881的面积881a较接固部882的面积882a大,上述二种皆可改变流通过出口813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再参阅图77、图78、图79及图80所示的本发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其的立体分解、组合示意图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系于框体81设有呈辐射排列状的肋条86,该肋条86设有导向部861及接固部862,且该导向部861的面积861a较接固部862的面积862a大,以改变流动于框体81及风扇模块83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且上述第十五及十六较佳实施例中的框体81不仅可接设于风扇模块83的出口842处,也可接设于风扇模块83的进口841处,以达到改变流体径向压力,进而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请参阅图81、图82及图83所示的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于框体91上设有供流体流动的进口912、出口913,且该框体91内设有轮毂座911,及辐射排列的导向翼片92。
而该风扇模块93系由扇框94及风扇95组成,其中该扇框94系具进口941、出口942,于扇框94内设有支撑部943供风扇95设置,该风扇95系由风扇轮毂951及风扇扇叶952组成,将风扇轮毂951对应支撑部943,以使风扇95设置于扇框94内。
该导向翼片92两端设有导向部921,且其各自连接框体91及轮毂座911,再于导向部921另一端以接固部922相互连接,且该导向部921的面积921a较接固部922的面积922a大,将框体91接设于风扇模块93的出口942处,藉由导向翼片92改变流动于风扇模块93及框体91的流体径向压力。
请再参阅图81、图84,风扇扇叶952旋动时产生非定常的流场变化带动流体由风扇模块93的进口941流入,流经风扇模块93的出口942及框体91的进口912,再经由框体91的出口913流出,而当流体流通至框体91的出口913时,受到框体91的导向翼片92的导向部921的面积921a的控制,流体产生径向压力变化,往轮毂座911后方中心流动及向外扩散流动,故因流体流到轮毂座911后方,减小轮毂座911后方产生的滞流区,故当其应用在将系统内部热量带到周遭环境时,能大幅提升散热效率,使得整体的散热效果更好。
请再参阅图84、图85及图86所示的本发明的导向翼片92可以为H字形的导向翼片97,该导向翼片97设有导向部971及接固部972,且该导向部971的面积971a较接固部972的面积972a大,或呈倒凹形的导向翼片98,该导向翼片98设有导向部981及接固部982,且该导向部981的面积981a较接固部982的面积982a大,上述二种皆可改变流通过出口913的流体径向压力,进而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增加散热能力。
请再参阅图87、图88、图89及图90所示的本发明第十八较佳实施例其的立体分解、组合示意图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于框体91上设有呈辐射排列状的肋条96,该肋条96设有导向部961及接固部962,且该导向部961的面积961a较接固部962的面积962a大,以改变流动于框体91及风扇模块93的流体径向压力,并达到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且上述第十七及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框体91不仅可接设于风扇模块93的出口942处,也可接设于风扇模块93的进口941处,以达到改变流体径向压力,进而控制流体方向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的较佳实施例,凡利用本发明上述的方法、形状、构造、装置所为的变化,皆应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风向出口控制装置,与一风扇模块组接,其包含有一框体,且其具进、出口,于框体内设有轮毂座,并于轮毂座与框体间以流体控制组件相互接设,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控制组件呈辐射排列,其一端以导向部接设于框体,另一端以接固部接设于轮毂座,其中该导向部的面积较接固部的面积大,藉由流体控制组件使流出的流体流向得以控制。
2.一种风向出口控制装置,与一风扇模块组接,其包含有一框体,且具进、出口,于框体内设有轮毂座,并于轮毂座与框体间以流体控制组件相互接设,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控制组件呈辐射排列,其一端以接固部接设于框体,另一端以导向部接设于轮毂座,其中该导向部的面积较接固部的面积大,藉由流体控制组件以使流出的流体流向得以控制。
3.一种风向出口控制装置,与一风扇模块组接,其包含有一框体,且其具进、出口,于框体内设有轮毂座,并于轮毂座与框体间以流体控制组件相互接设,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控制组件呈辐射排列,其两端各自以导向部接设于框体及轮毂座后,再与接固部相互连接,其中该导向部的面积较接固部的面积大,藉由流体控制组件以使流出的流体流向得以控制。
4.一种风向出口控制装置,与一风扇模块组接,其包含有一框体,且具进、出口,于框体内设有轮毂座,并于轮毂座与框体间以流体控制组件相互接设,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控制组件呈辐射排列,且该流体控制组件的面积从轮毂座向外渐增,藉由流体控制组件使流出的流体流向得以控制。
5.一种风向出口控制装置,与一风扇模块组接,其包含有一框体,且具进、出口,于框体内设有轮毂座,并于轮毂座与框体间以流体控制组件相互接设,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控制组件呈辐射排列,且该流体控制组件的面积从轮毂座向外渐减,藉由流体控制组件使流出的流体流向得以控制。
6.一种风向出口控制装置,与一风扇模块组接,其包含有一框体,且具进、出口,于框体内设有轮毂座,并于轮毂座与框体间以流体控制组件相互接设,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控制组件呈辐射排列,且该流体控制组件的面积从轮毂座向外渐减后再渐增,藉由流体控制组件使流出的流体流向得以控制。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风向出口控制装置,其中该风扇模块包含风扇及扇框。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风向出口控制装置,其中该流体控制组件组件为导向翼片。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风向出口控制装置,其中该流体控制组件为肋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向出口控制装置,包含有风扇及框体,其中该框体具供流体流动的进、出口,于框体内设有轮毂座,而该风扇设置于框体的轮毂座上,并设有流体控制组件连接框体及轮毂座,其中该该流体控制组件呈辐射排列设于框体的出口,其连接于框体一端设有导向部,另一端设有接固部接设于轮毂座,其中该导向部的面积较接固部的面积大,藉由流体控制组件以使流出的流体流向得以控制。
文档编号F04D29/54GK1908450SQ20061010324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22日
发明者张柏灏, 刘文豪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