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生锈的汽轮机轴封抽风机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0049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封抽风机机壳,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止生锈的汽轮机轴封抽风机机壳。



背景技术:

汽轮机轴封抽风机具有噪音低、流量区域宽、性能曲线平坦、高效节能等优点,是一种小流量、高风压、小比转数、单级叶轮的离心鼓风机。主要用于汽轮机轴封蒸汽冷却器抽吸空气与蒸汽混合气体,也可输送或抽吸空气和其他类似介质,温度在80℃内的气体。

轴封抽风机主要有以下部件组成:叶轮、机壳、底座、密封和电机,轴封抽风机在使用过程中,在蜗壳底部会存有一部分凝结水,在轴封抽风机起动和停机时需要先将蜗壳底部存有的凝结水排出,目前主要是通过在蜗壳底部设置疏水阀进行积水排放。这部分凝结水排出机壳之后,机壳由于不能及时干燥,使用时间久了容易造成机壳内部锈蚀,降低机壳使用寿命,特别是对于停机之后,抽风机停止运行,壳体内部自然干燥需要较长的时间,增加了锈蚀产生的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轴封抽风机机壳,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止生锈的汽轮机轴封抽风机机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止生锈的汽轮机轴封抽风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机壳下半部和机壳上半部,所述机壳下半部和机壳上半部为一次注塑成型,所述机壳下半部底端设有排放口;所述机壳下半部内部设有弧形空腔,所述弧形空腔将机壳下半部分隔为外壳壁和内壳壁;所述弧形空腔内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电加热装置为电加热丝;所述内壳壁表面朝向弧形空腔的一侧固接有多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卡槽,所述电加热丝卡接在卡槽内;所述机壳内壁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为两层,所述保护层为防锈漆层和防水涂料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壳为碳素钢板材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壳上半部内部设有多个圆形空腔。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1、通过电加热丝对弧形空腔腔体进行电加热,弧形空腔温度提升后,经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到内壳壁,从而使内壳壁温度上升,使内壳壁快速干燥,加快内壳壁干燥时间,避免了机壳内部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下,造成机壳内部锈蚀。

2、机壳内壁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为两层,所述保护层为防锈漆层和防水涂料层。通过保护层可以对机壳内壁起到保护作用,最大程度上降低凝结水对机壳内壁造成的锈蚀,提高机壳使用年限。

3、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便于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封抽风机机壳剖面图。

图中:1-机壳上半部;2-排放口;3-弧形空腔;4-内壳壁;5-外壳壁;6-电加热装置;7-安装板;8-圆形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壳下半部和机壳上半部1,所述机壳下半部和机壳上半部1为一次注塑成型。所述机壳下半部底端设有排放口2,通过排放口2将机壳底部积存的凝结水排出。所述机壳为碳素钢板材质。

所述机壳下半部内部设有弧形空腔3,所述弧形空腔3将机壳下半部分隔为外壳壁5和内壳壁4。所述弧形空腔3内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6,所述电加热装置6为电加热丝。通过电加热丝对弧形空腔3腔体进行电加热,弧形空腔3温度提升后,经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到内壳壁4,从而使内壳壁4温度上升,使内壳壁4快速干燥,加快内壳壁4干燥时间,避免了机壳内部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下,造成机壳内部锈蚀。

所述内壳壁4表面朝向弧形空腔3的一侧固接有多个安装板7,所述安装板7上设有卡槽,所述电加热丝卡接在卡槽内,通过安装板7对电加热丝进行有效固定,防止电加热丝在空腔内发生位移。

优化方案中,所述机壳上半部1内部设有多个圆形空腔8,在机壳上半部1设置多个圆形空腔8使机壳整体重量降低,便于直接安装在冷却器支架上,同时节省了材料。

所述机壳内壁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为两层,所述保护层为防锈漆层和防水涂料层。通过保护层可以对机壳内壁起到保护作用,最大程度上降低凝结水对机壳内壁造成的锈蚀,提高机壳使用年限。

具体使用过程中,当轴封抽风机使用结束之后,对电加热丝进行通电,从而使内壳壁4温度上升,使内壳壁4快速干燥,避免机壳内部锈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