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泵油雾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875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泵油雾过滤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泵油雾过滤装置,属于真空泵辅助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机械真空泵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制药、化工的技术领域,机械真空泵中,应用最多的是旋片真空泵,旋片真空泵在工作时,通过其内部的偏心转子在泵腔内运转,不断吸气、压缩气体、排气,旋片真空泵在工作时,旋片和泵腔之间的接触需要保持密封紧密,为了保持一个较好的密封状态,旋片与泵腔壁之间采用油封,即在泵腔的内壁上涂有润滑油,但是随着机械真空泵的工作,真空泵内部的真空度逐渐提高,泵腔内部少量的润滑油就会不断的气化,形成油气被抽出,而机械真空泵一般是直接排大气的,因此在抽真空的后期,会不断的污染室内空气,为减少排油雾的现象,较多的机械真空泵在排气口设置排气盖,而排气盖一般只能对少量的油雾进行冷凝,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现有的真空泵上一般没有安置油雾过滤器,长期吸入真空泵排出的呛人气体,对人体显然不利,因此,大多数用户都是一根胶管套在排气口上,再将胶管通过被打孔的玻璃窗引到室外。这种做法虽然能够使呛人的气体排出室外,但是在使用、安装上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真空泵油雾过滤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真空泵上一般没有安置油雾过滤器,长期吸入真空泵排出的呛人气体,对人体显然不利的问题,该真空泵油雾过滤装置先通过制冷片将油雾冷凝,再将油雾通入到半圆形的第一分离腔与第二分离腔,油雾在半圆形的分离腔表面,由于气体和液体所受离心力不同,进而分离,油受到自身重力与挡油槽的共同作用回流到出油管,残留的油经过过滤层,又被阻挡而回流到出油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真空泵油雾过滤装置,包括吸气管,所述吸气管上安装有吸气泵与制冷片,所述制冷片外侧设有热端交换器,所述热端交换器外侧连接散热鳍片,所述制冷片内侧设有冷端交换器,所述冷端交换器贯穿吸气管,所述吸气管一端连接第一分离腔,所述第一分离腔底部连接出油管,所述第一分离腔顶部连接第二分离腔,所述第一分离腔与第二分离腔连接处设有挡油板,所述第一分离腔内部顶部设有引导板,所述第二分离腔顶部连接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内腔底部设有过滤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鳍片数量为多个,且等间距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吸气管一端连接真空泵出气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分离腔与第二分离腔均为半圆形,且所述第一分离腔与第二分离腔内壁均设有挡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制冷片为圆环形,且所述制冷片嵌套连接在所述吸气管外壁。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真空泵油雾过滤装置先通过制冷片将油雾冷凝,再将油雾通入到半圆形的第一分离腔与第二分离腔,油雾在半圆形的分离腔表面,由于气体和液体所受离心力不同,进而分离,油受到自身重力与挡油槽的共同作用回流到出油管,残留的油经过过滤层,又被阻挡而回流到出油管。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片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分离腔结构图;

图中:1、吸气管;2、吸气泵;3、制冷片;4、热端交换器;5、散热鳍片;6、冷端交换器;7、第一分离腔;8、出油管;9、第二分离腔;10、挡油板;11、引导板;12、出气管;13、过滤层;14、真空泵出气管;15、挡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泵油雾过滤装置,包括吸气管1,吸气管1可以吸收真空泵出气管14排出的油雾,吸气管1上安装有吸气泵2与制冷片3,吸气泵2用来吸气,制冷片3制冷来使油雾逐渐液化,制冷片3外侧设有热端交换器4,热端交换器4用来散热,热端交换器4外侧连接散热鳍片5,散热鳍片5增大散热面积,来更好的散热,制冷片3内侧设有冷端交换器6,冷端交换器6用来促使油雾液化,冷端交换器6贯穿吸气管1,从而与油雾接触,吸气管1一端连接第一分离腔7,第一分离腔7为半圆形,第一分离腔7底部连接出油管8,落下来的油液由于自重进入出油管8,第一分离腔7 顶部连接第二分离腔9,油雾在半圆形的第一分离腔7与第二分离腔9表面,气体和油液有一定的速度,但是气体和油液的质量不同,这样气体和液体所受离心力不同,进而分离,第一分离腔7与第二分离腔9连接处设有挡油板10,可以挡下油液,第一分离腔7内部顶部设有引导板11,用来引到气体进入第二分离腔9,第二分离腔7顶部连接出气管12,用来排出气体,出气管12内腔底部设有过滤层13,用来再次过滤掉残留的油液,且残留的油液可以下落进入出油管8。

散热鳍片5数量为多个,且等间距设置,散热鳍片5增大散热面积,来更好的散热。

吸气管1一端连接真空泵出气管14,吸气管1可以吸收真空泵出气管14排出的油雾。

第一分离腔7与第二分离腔9均为半圆形,且第一分离腔7与第二分离腔9内壁均设有挡油槽15,油雾在半圆形的第一分离腔7与第二分离腔9表面,气体和油液有一定的速度,气体和液体所受离心力不同,进而分离。

制冷片3为圆环形,且制冷片3嵌套连接在吸气管1外壁,制冷片3制冷来使油雾逐渐液化。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通过制冷片3将油雾冷凝,散热鳍片5增大散热面积,来更好的散热,再将油雾通入到半圆形的第一分离腔7与第二分离腔9,油雾在半圆形的第一分离腔7与第二分离腔9表面,气体和油液有一定的速度,但是气体和油液的质量不同,这样气体和液体所受离心力不同,进而分离,油受到自身重力与挡油槽15的共同作用回流到出油管8,引导板11,用来引到气体进入第二分离腔9,出气管12用来排出气体,过滤层13用来再次过滤掉残留的油液,且残留的油液可以下落进入出油管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