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油管采油智能潜油电泵机组及其建立的采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9845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深井泵采油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潜油电泵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深井泵采油领域,电动潜油泵的使用现状是:电动潜油泵安装在油管上,用油管输送至井下,并且用油管作为油流通道;上述操作的缺点是:作业费用昂贵、浪费油管,油管、套管都可以作为油流通道,再下油管作为油流通道造成重复,起下油管造成很大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减小作业工作量且降低作业成本的无油管采油智能潜油电泵机组以及基于其建立的采油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首先,提供一种无油管采油智能潜油电泵机组,其包括电动潜油泵;所述电动潜油泵的下端连接底部短接、上端连接联接短接,所述底部短接的径向侧壁上设有油流旁通;所述联接短接上端连接锁定密封组件,所述锁定密封组件包括互相连接的水力锚和水力扩张封隔器;所述锁定密封组件上端连接减压阀,所述减压阀的出口端连接顶部短接,所述顶部短接的轴向出口封闭、径向侧壁上设有油流旁通;所述底部短接和顶部短接上分别设有能够受控沿井筒套管上下移动的行走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机构为通过电力驱动的电动牵引车。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牵引车包括车体以及其外周通过压力感应伸缩杆分别安装的多个齿形动力轮,所述车体内安装有智能电机动力组,所述智能电机动力组用于接收地面信号来控制压力感应伸缩杆的伸缩动作以及齿形动力轮的正反向旋转;所述智能电机动力组上分别连接信号电缆和动力电缆。

进一步的,所述潜油电泵机组的顶部还连接有牵引绳。

接着,提供一种基于上述无油管采油智能潜油电泵机组的采油系统,其包括套管和位于其中的无油管采油智能潜油电泵机组,所述套管的底部设有进油口、顶部设有出油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机组在井内根据指令自行上下运动,以套管作为油流通道,节省了油管,进而避免了起下油管的大量作业工作量,节省原料、节省成本,目前在油田矿场常规电动潜油泵机组起下一次作业,正常情况下需要三天,本机组仅仅需要四个小时左右,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油井生产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图;

图中:1、信号电缆,2、牵引绳,3、动力电缆,4、智能电机动力组,5、齿形动力轮,6、压力感应伸缩杆,7、油流旁通,8、减压阀,9、水力扩张封隔器,10、水力锚,11、联接短接,12、电动潜油泵,13、底部短接,14、套管,15、安全接头,16、顶部短接。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一种无油管采油智能潜油电泵机组,其包括电动潜油泵12,电动潜油泵12的下端连接底部短接13、上端连接联接短接11,底部短接13的径向侧壁上设有油流旁通7;联接短接11上端依次连接水力锚10和水力扩张封隔器9,水力扩张封隔器9上端连接减压阀8,减压阀8的出口端连接顶部短接16,顶部短接16的轴向出口封闭、径向侧壁上设有油流旁通7;底部短接13和顶部短接16上分别设有能够受控沿井筒套管上下移动的行走机构。

行走机构为通过电力驱动的电动牵引车。电动牵引车包括车体以及其外周通过压力感应伸缩杆6分别安装的多个齿形动力轮5,车体内安装有智能电机动力组4,智能电机动力组4用于接收地面信号来控制压力感应伸缩杆6的伸缩动作以及齿形动力轮5的正反向旋转;智能电机动力组4上分别连接信号电缆1和动力电缆3。潜油电泵机组的顶部还连接有牵引绳2,防止潜油电泵机组因意外坠井。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把电动潜油泵组吊入井内,由地面通过信号电缆1输入信号,启动智能电机动力组4,驱动各侧的压力感应伸缩杆6推动齿形动力轮向外侧伸出,把潜油电泵机组支撑在套管内壁上,然后潜油电泵机组下行;当潜油电泵机组下行至指定位置时,锁紧压力感应伸缩杆6,智能电机动力组4停止工作。启动电动潜油泵12,油通过底部油流旁通7进入,水力锚10和水力扩张封隔器9中心管内压力升高,水力锚10卡瓦弹出将机组固定在套管14的内壁上,水力扩张封隔器9密封胶皮扩张,将套管14与机组之间的环空密封,中心管内压力继续升高顶开减压阀8,油通过油流旁通7进入套管14,然后在套管14内继续上升至井口并通过出油口排出,整个机组进入正常生产阶段。起出机组时,电动潜油泵12停止工作,智能电机动力组4驱动机组上行,水力锚10卡瓦自动缩回解除锁定,水力扩张封隔器9密封胶皮自动缩回解封;机组到达井口后,吊出井口即可,信号电缆1、牵引绳2以及动力电缆3由地面绞车收回。

本实用新型就是给普通的电动潜游泵装配上智能控制动力系统,使其在油井内根据指令自行上下运动,到达指定采油位置,自动锁紧固定,用套管作为油流通道把油采至地面,起出时根据指令自行运动至井口,其效果就是节省了油管从而避免了大量的作业工作量,节省原料节省成本。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有可能对具体尺寸,或者局部结构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