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介质颗粒杂质进入的磁力泵内冷却循环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420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磁力泵,特别是对磁力泵内冷却循环系统结构的改进,以有效果防止介质中的大颗粒杂质进入磁力泵的内冷却循环系统中,防止和减轻介质中颗粒杂质对内磁转子、隔离套、滑动轴承、止推轴承造成的损害。



背景技术:

磁力泵输送的介质中往往含有颗粒杂质,颗粒杂质特别是大颗粒杂质进入磁力泵内的冷却循环系统就会进入到滑动轴承与轴套的间隙、滑动轴承与止推轴承的间隙中,还会对内磁转子、隔离套造成冲刷磨损,对滑动轴承、止推轴承、内磁转子、隔离套造成损害,导致磁力泵损坏。

现有技术磁力泵的内冷却循环系统是由对应泵腔叶轮出口处的高压区在泵盖上开设的通向隔离套内腔的进液孔、在泵轴中心开设的回流孔,在叶轮后壁根部开设的压力平衡回流孔组成,泵腔中被输送的介质通过对应泵腔高压区在泵盖上开设的通向隔离套内腔的进液孔进入到隔离套内腔中,介质主流由泵轴中心开设的回流孔流入到叶轮中心低压区,将隔离套内的热量带走;同时,进入到隔离套内腔中的一部分介质通过滑动轴承与止推轴承的配合间隙、滑动轴承与轴套的配合间隙,及在滑动轴承与止推轴承的配合面上开设的过流槽、在滑动轴承与轴套的配合面上开设的过流槽、叶轮后壁根部根部开设的压力平衡回流孔流入到叶轮内的低压区,对止推轴承、滑动轴承进行冷却。

上述现有技术磁力泵的内冷却循环系统,介质内的颗粒杂质特别是大颗粒杂质很容易通过对应泵腔高压区在泵盖上开设的通向隔离套内腔的进液孔进入到隔离套内腔中,并进行入到滑动轴承与止推轴承的配合间隙、滑动轴承与轴套的配合间隙中,对滑动轴承、止推轴承、内磁转子、隔离套造成损害,导致磁力泵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可防止介质颗粒杂质进入的磁力泵内冷却循环系统结构,即提供一种可防止介质颗粒杂质进入磁力泵内冷却循环系统的磁力泵,以减轻介质中的颗粒杂质对滑动轴承、止推轴承、内磁转子、隔离套造成的损害,提高磁力泵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磁力泵的内冷却循环系统由对应叶轮6后密封环1与泵盖密封环2配合面直径内侧(腔)在泵盖3上开设的通向隔离套5内腔50的进液孔A、在泵轴5中心开设的回流孔B,在叶轮6后壁根部开设的压力平衡回流孔60构成。

泵腔Q中被输送的介质,通过叶轮后密封环1与泵盖密封环2的配合面后,再进入泵盖3上开设的通向隔离套内腔50的进液孔A,进入到隔离套内腔50中,介质主流由泵轴中心开设的回流孔B流入到叶轮6中心低压区,将隔离套5内的热量带走;同时,进入到隔离套内腔50的一部分介质通过左右滑动轴承7a、7b与左右止推轴承8a、8b的配合间隙、左右滑动轴承7a、7b与左右轴套9a、9b的配合间隙,及在左右滑动轴承7a、7b与左右止推轴承8a、8b的配合面上开设的过流槽、在左右滑动轴承7a、7b与轴套9a、9b的配合面上开设的过流槽、在叶轮6后壁根部开设的压力平衡回流孔60,回流到叶轮6内的中心部低压区,对止推轴承、滑动轴承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由于介质是先要通过叶轮后密封环1与泵盖密封环2配合面(间隙t=0.5-0.8mm)后,再进入泵盖3上开设的通向隔离套内腔50的进液孔A、进入到隔离套内腔50中,介质中的颗粒杂质、特别是大颗粒杂质受叶轮后密封环1部叶轮6的旋转作用,对介质中颗粒杂质给予离心排斥作用,使介质中的颗粒杂质远离叶轮后密封环1部,使颗粒杂质随介质流出泵腔;同时介质中的大颗粒杂质还会被叶轮后密封环1与泵盖密封环2配合面间隙阻挡而不能进入到隔离套内腔50内,所以可有效果的防止介质中的杂质特别是介质中的大颗粒杂质进入磁力泵内冷却循环系统中,有效果的防止因介质中的杂质特别是大颗粒杂质进入磁力泵内冷却循环系统内造成堵塞、对滑动轴承、止推轴承造成磨损、对内磁转子、隔离套造成冲刷损害,提高磁力泵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施简单方便,防止因介质中的颗粒杂质特别是大颗粒杂质进入泵内冷却循环系统对滑动轴承、止推轴承、内磁转子、隔离套造成损害的技术效果显著,明显提高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磁力泵的内冷却循环系统由对应叶轮后密封环1与泵盖密封环2配合面直径内侧(腔)在泵盖3上开设的通向隔离套5内腔50的进液孔A、在泵轴5中心开设的回流孔B,在叶轮6后壁根部开设的压力平衡回流孔60构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