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工具的气缸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2189发布日期:2018-06-19 22:39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气动工具的气缸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动工具的气缸结构。



背景技术:

气动工具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旋紧或旋松螺帽、螺栓等紧固部件。其中,气动工具为一般工厂常用的组装工具之一,并广受众多工作者喜爱,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动力源的高压气体取得容易、不会污染环境且稳定性及安全度高,如中国台湾专利I562867、I543850等所揭露的气动工具即属此类。

于上述所提及类似的气动工具中,大都是通过进气阀结构直接改变高压气体进入气动工具的进气量的大小,以此改变转子的转速以控制扭力输出值。然而,上述作法使得进气阀结构会受到高压气体极大的作用力而容易损毁,或是导致高压气体堆积在进气阀结构处,进而产生回流、扰动、干涉现象,使得气动工具于使用上产生不稳定输出,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气动工具的气缸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工具的气缸结构,于气缸内通过分流气道来对进气道内的高压气体进行分流,以改变进入气室的高压气体量多寡,进而达到控制输出扭力的目的,并且可将多余的气体顺利排出外界,以确保气缸结构内部的气体流动顺畅。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动工具的气缸结构,其沿一组接方向供与一驱动组件相组接,该气缸结构包括:一本体、一进气单元、一排气单元及一流量调节件。该本体围构有一供容设一转子的气室,该本体沿该组接方向上定义有一前端及一后端,该前端为靠近该驱动组件的一端,该后端为远离该驱动组件的一端;该进气单元设于该本体,该进气单元包含有一正转进气道、一反转进气道及一分流气道,该正转进气道及该反转进气道分别由该前端穿设该本体而各自连通该气室,该分流气道连通该正转进气道且由该后端贯穿该本体进而形成一供连通外界的分流口;该排气单元设于该本体,该排气单元包含有一主排气道,该主排气道位于该进气单元的对向侧,且用以连通该气室与外界;该流量调节件设有相互连接的一基部及一挡部,该基部可活动地设于该后端,该挡部受该基部带动而可选择性与该分流口重叠配置。

进一步的,

所述分流气道包含有复数间隔设置的贯孔,复数贯孔的开口共同形成所述分流口,所述挡部可选择性地至少部分阻断或未阻断复数贯孔连通外界。

于所述后端及流量调节件其中一个设有一卡抵组件、另一个设有复数定位部,该卡抵组件可选择性与一该定位部相互卡抵定位。

各定位部设于所述后端,所述卡抵组件设于所述流量调节件,其中,所述卡抵组件包含有一弹簧及一滚珠,各定位部为一与该滚珠嵌设卡抵的凹孔,该弹簧弹抵于所述基部及滚珠之间,进而使该滚珠具有常态朝向该凹孔移动的趋势。

所述流量调节件为一旋钮,该旋钮以一转动轴为轴转动地定位于所述后端,该转动轴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组接方向。

所述本体于所述前端处开设有一连通所述气室的装设口,该气缸结构还包含有一盖件,该盖件设于所述前端以遮盖住该装设口进而使所述气室仅连通所述正转进气道、反转进气道与主排气道,该盖件设有一正转入气孔及一反转入气孔,该正转入气孔对应且连通所述正转进气道,该反转入气孔对应且连通所述反转进气道。

该气动工具的气缸结构,还包含有一连接件,所述本体通过该连接件供连结所述驱动组件,于所述组接方向上,所述盖件夹设于该连接件及所述本体之间;该连接件设有不相互导通的一正转导引通道及一反转导引通道,该正转导引通道的一第一端对应且连通所述正转入气孔,该正转导引通道的一第二端供接收一正转高压气体,该反转导引通道的一第三端对应且连通所述反转入气孔,该反转导引通道的一第四端供接收一反转高压气体。

所述第一端、第三端与所述进气单元位于同侧;所述第二端、第四端与所述主排气道位于同侧。

所述本体于所述后端延伸有一环凸壁,该环凸壁界定出一容室,所述分流气道的分流口贯穿该环凸壁而连通该容室,所述排气单元包含有一副排气道,该副排气道贯穿该环凸壁而使该容室与外界相连通,所述挡部的至少部分容设于该容室且介于该分流口及副排气道之间。

所述分流气道包含有复数间隔设置的贯孔,复数贯孔的开口共同形成所述分流口,所述挡部可选择性地至少部分阻断或未阻断复数贯孔连通外界;于所述后端及流量调节件其中一个设有一卡抵组件、另一个设有复数定位部,所述卡抵组件可选择性与一该定位部相互卡抵定位;各定位部设于所述后端,所述卡抵组件设于所述流量调节件,其中,该卡抵组件包含有一弹簧及一滚珠,各定位部为一与该滚珠嵌设卡抵的凹孔,该弹簧弹抵于该基部及滚珠之间,进而使该滚珠具有常态朝向该凹孔移动的趋势;所述流量调节件为一旋钮,该旋钮以一转动轴为轴转动地定位于所述后端,该转动轴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组接方向;所述本体于所述后端延伸有一环凸壁,该环凸壁界定出一容室,所述分流气道的分流口贯穿该环凸壁而连通该容室,所述排气单元包含有一副排气道,该副排气道贯穿该环凸壁而使该容室与外界相连通,所述挡部的至少部分容设于该容室且介于所述分流口及副排气道之间;所述本体为单一构件;沿所述组接方向看,所述正转导引通道及反转导引通道分别呈半圆弧状;所述分流口的开口方向非平行于所述组接方向;该基部的轮廓呈圆形,所述挡部、卡抵组件至该转动轴的距离相同;所述挡部为圆弧形凸柱;复数贯孔的数量为三个;复数定位部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盖件的一插接部沿所述组接方向插接于该连接件的一套接部;于所述组接方向上,所述本体的部分供所述转子的一端可转动地结合定位,该插接部供所述转子的另一端可转动地结合定位;该套接部、插接部及流量调节件同轴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结构采用进气分流的方式来控制进入气室的高压气体量,进而使气动工具能有多种输出扭力以配合适用于不同的紧固件,能避免紧固件受力过大而损毁。并且,进气单元与主排气道设于本体相对两侧,进而有较短的流动路径,高压气体可以快速地排至外界而不会堆积于气室中,可以确保转子运作顺畅。此外,流量调节件采用旋钮方式,通过转动方式即可快速控制挡部与分流口相互重叠面积的大小,进而改变通过的分流气体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本体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预期达成的功效,但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事先声明。

请参考图1至图9,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气动工具的气缸结构,其沿一组接方向81供与一驱动组件92相组接,该气缸结构包括:一本体1、一进气单元2、一排气单元3及一流量调节件4。

本体1围构有一供容设一转子91的气室13,本体1沿组接方向81上定义有一前端11及一后端12,前端11为靠近驱动组件92的一端,后端12为远离驱动组件92的一端。较佳地,本体1为单一构件,而能有较为坚固完整的结构以抵抗非预期的碰撞,且能避免作为动力的高压气体于流动过程中由组装间隙泄漏至外界。

进气单元2设于本体1,进气单元2包含有一正转进气道21、一反转进气道22及一分流气道23,正转进气道21及反转进气道22分别由前端11穿设本体1而各自连通气室13,分流气道23连通正转进气道21且由后端12贯穿本体1进而形成一供连通外界的分流口232。同理地,排气单元3设于本体1,并且,排气单元3包含有一主排气道31,主排气道31位于进气单元2的对向侧,且用以连通气室13与外界。正转进气道21、反转进气道22与主排气道 31配置于转子91的相对两侧,对于气室13而言会形成一种上进气下排气的流动路径,由于此流动路径较短,使得于气室13内的高压气体能够快速地流至外界,故不会堆积于气室13内阻碍转子91转动。

流量调节件4设有相互连接的一基部41及一挡部42,基部41可活动地设于后端12,挡部42受基部41带动而可选择性与分流口232重叠配置。换句话说,操作者可通过移动基部41来带动挡部42改变分流口232与外界的连通面积(即截面积),达到控制分流气体通过的流量大小。并且,设于后端12的流量调节件4,便于操作者于使用时能够直接目视得知目前气动工具的输出扭力大小。于本实施例中,流量调节件4为一旋钮,该旋钮以一转动轴82为轴转动地定位于后端12,转动轴8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组接方向81,其中,基部41 的轮廓呈圆形,挡部42为圆弧形凸柱。

较佳地,于后端12及流量调节件4其中一个设有一卡抵组件71、另一个设有复数定位部72,卡抵组件71可选择性与一定位部72相互卡抵定位。举例但不限于,各定位部72设于后端12,卡抵组件71设于流量调节件4,其中,卡抵组件71包含有一弹簧711及一滚珠712,各定位部72为一与滚珠712嵌设卡抵的凹孔,弹簧711弹抵于基部41及滚珠712之间,进而使滚珠712具有常态朝向该凹孔移动的趋势以达到定位目的。于本实施例中,复数定位部72 的数量为四个,并且挡部42、卡抵组件71至转动轴82的距离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当挡部42完全遮蔽分流口232时,所有高压气体皆会流入气室13以全力推动转子91,此时气动工具能有较大的输出。而当挡部42 未完全遮蔽分流口232时,高压气体进入正转进气道21后会有两个分流路径:部分高压气体进入气室13以推动转子91,另一部分高压气体流入分流气道23。通过上述分流方式,操作者只需移动挡部42的位置,即可通过改变分流气体的流量大小来控制进入气室13的高压气体多寡,进而使气动工具能对应不同的锁固物件输出不同大小的扭力,以避免锁固物件因受到的驱动力道过大而损毁。

较明确地说,分流气道23包含有复数间隔设置的贯孔231,复数贯孔231 的开口共同形成分流口232,挡部42可选择性地至少部分阻断或未阻断复数贯孔231连通外界。于本实施例中,复数贯孔231的数量为三个,挡部42遮蔽贯孔231的数量不同分别会对应有特定的输出扭力。当然,并不局限分流口232 由复数贯孔231的开口所组成,于其他实施例中的分流口能有各种形式,举例但不限于,可以是连续地长条弧状开口、亦可以是朝向一特定方向连续渐扩的开口。

更明确地说,本体1于后端12延伸有一环凸壁14,环凸壁14界定出一容室15,分流气道23的分流口232贯穿环凸壁14而连通容室15,并且分流口 232的开口方向非平行于组接方向81。而排气单元3包含有一副排气道32,副排气道32贯穿环凸壁14而使容室15与外界相连通,挡部42的至少部分容设于容室15且介于分流口232及副排气道32之间。由于后端12较靠近操作者,通过此结构配置使得流出分流口232的高压气体会先进入容室15膨胀减压后,再由副排气道32排至外界,以减轻高压气体直接吹打操作者而造成的不适感。

接着,对气缸结构其他元件配置做较进一步的解说,本体1于前端11处开设有一连通气室13的装设口131,该气缸结构还包含有一盖件5,盖件5设于前端11以遮盖住装设口131进而使气室13仅连通正转进气道21、反转进气道22与主排气道31,以确保高压气体于本体1的流动路径。其中,于盖件5 设有一正转入气孔51及一反转入气孔52,正转入气孔51对应且连通正转进气道21,反转入气孔52对应且连通反转进气道22。

更进一步地说,该气缸结构包含有一连接件6,本体1通过连接件6供连结驱动组件92,于组接方向81上,盖件5夹设于连接件6及本体1之间。连接件6设有不相互导通的一正转导引通道61及一反转导引通道62,沿组接方向81看,正转导引通道61及反转导引通道62分别呈半圆弧状。其中,正转导引通道61的一第一端611对应且连通正转入气孔51,正转导引通道61的一第二端612供接收一正转高压气体,反转导引通道62的一第三端623对应且连通反转入气孔52,反转导引通道62的一第四端624供接收一反转高压气体。也就是说,第一端611、第三端623与进气单元2位于同侧;第二端612、第四端624与主排气道31位于同侧。

要补充说明的是,盖件5与连接件6相互插接后,再通过螺丝紧固结合于本体1,以期有较佳的密封性。较具体地说,盖件5的一插接部53沿组接方向 81插接于连接件6的一套接部63;并且,套接部63、插接部53及流量调节件 4同轴配置。更具体地说,于组接方向81上,本体1的部分供转子91的一端可转动地结合定位,插接部53供转子91的另一端可转动地结合定位。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结构采用进气分流的方式来控制进入气室的高压气体量,进而使气动工具能有多种输出扭力以配合适用于不同的紧固件,能避免紧固件受力过大而损毁。并且,进气单元与主排气道设于本体相对两侧,进而有较短的流动路径,高压气体可以快速地排至外界而不会堆积于气室中,可以确保转子运作顺畅。此外,流量调节件采用旋钮方式,通过转动方式即可快速控制挡部与分流口相互重叠面积的大小,进而改变通过的分流气体量。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