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贯流风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21063发布日期:2019-11-13 01:39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贯流风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贯流风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器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目前,空调器中采用的内机防水贯流风叶每一节之间都为完全贯通式结构。但采用这种结构,使得空调运行时气流可以在风叶内部沿贯流风叶的轴向窜动,导致贯流风叶各处气压不同,尤其是出风口两侧,噪音较大,喘振现象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由此可见,研发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贯流风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完全贯通式贯流风叶时,在空调运行过程中,气流在风叶内部沿贯流风叶的轴向窜动,导致贯流风叶内位于出风口两侧处的气压不同,产生较大噪音,喘振现象严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贯流风叶,包括风叶本体和挡板,所述挡板靠近所述风叶本体的端部设置,适于阻挡所述风叶本体内部的气流沿所述风叶本体的轴向窜动。

这样,可以避免风叶本体内的气流沿轴向往风叶本体的端部窜动,有效的降低了因气流窜动引起的贯流风叶振动和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感受;而且,挡板的设置增强了贯流风叶的抗跌落强度,提高了贯流风叶的使用质量。

可选的,所述挡板与所述风叶本体端部之间的距离介于15mm-110mm之间。

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贯流风叶内部的气流窜动,从而有效地抑制喘振的发生。

可选的,所述挡板上设有多个过风孔。以减少出风量的衰减。

可选的,多个所述过风孔的面积之和与所述挡板的面积的比值介于0.1-0.4之间。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贯流风叶内部气流因轴向窜动而引起的噪音和喘振,还能够保障出风量基本不会降低。

可选的,所述挡板上设有多个筋条,且多个所述筋条的一端相交于所述风叶本体的轴线上。

这样,通过在挡板上设置筋条,可以增加贯流风叶的结构强度,提升贯流风叶的抗跌落能力。

可选的,所述挡板上设有沉台,所述筋条设置在所述沉台内。

这样,可以减少贯流风叶内部的气流与挡板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进一步减少出风噪音;同时也减轻了贯流风叶的重量。

可选的,所述筋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沉台的内壁。

这样,筋条将挡板的环形部和封闭部连接起来,增强了环形部与封闭部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挡板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筋条呈弧形,且弧形的弯曲方向与所述风叶本体的旋转方向相反。

这样,在贯流风叶逆时针旋转过程中,弧形的拱起部位随贯流风叶一起逆时针旋转,并对聚集在挡板处的气流进行打散并甩出,防止形成涡旋,从而进一步减小噪音的产生。

可选的,由所述筋条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筋条的宽度均匀变化。

可选的,所述筋条端部的宽度范围为3mm-15mm。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筋条与凸台或环形部连接处具有足够的强度,还可以减小挡板处的气流与凸台之间的摩擦,降低噪音。

可选的,多个所述筋条呈十字结构分布。如此,以提升贯流风叶的结构强度和抗跌落能力

可选的,所述筋条的数量介于3-10条之间。

这样,以保障筋条在加强风叶本体结构强度的同时,多个筋条之间还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升贯流风叶的抗跌落性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贯流风叶。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贯流风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贯流风叶装配在空调器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贯流风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贯流风叶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贯流风叶的挡板上设有过风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贯流风叶的挡板上设有筋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贯流风叶的左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贯流风叶的挡板上设有筋条时的另一种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贯流风叶的左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贯流风叶的挡板上设有筋条时的又一种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贯流风叶的左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贯流风叶的挡板沿轴线剖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叶本体,12-端盖,2-挡板,21-过风孔,22-筋条,23-沉台,24-凸台,25-环形部,26-封闭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高”、“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贯流风叶,包括风叶本体1和挡板2,挡板2靠近风叶本体1的端部设置,适于阻挡风叶本体1内部的气流沿风叶本体1的轴向窜动。

风叶本体1整体呈中空圆柱状结构,且在其轴向上具有两个端部,分别为左端和右端。本实施例中,可以在风叶本体1内靠近风叶本体1的左端处设置挡板2,也可以在风叶本体1内靠近风叶本体1的右端处设置挡板2,还可以在靠近风叶本体1的左端处和靠近风叶本体1的右端处均设置挡板2。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在靠近风叶本体1的一端或两端处设置挡板2。本实施例中优选在靠近风叶本体1的两端处均设置挡板2。由于空调运行时,气流可以在风叶本体1内部沿风叶本体1的轴向窜动,当气流遇到挡板2后,挡板2能够中断气流的窜动,并被风叶本体1从挡板2处甩出,从而阻挡气流沿轴向往风叶本体1的端部窜流。

这样,可以避免风叶本体1内的气流沿轴向往风叶本体1的端部窜动,有效的降低了因气流窜动引起的贯流风叶振动和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感受;而且,挡板2的设置增强了贯流风叶的抗跌落强度,提高了贯流风叶的使用质量。

可选的,挡板2的面积与风叶本体1端部的面积的比值介于0.6-1之间。

也就是说,挡板2可以是将风叶本体1的端部完全封闭,也可以是部分封闭。而当挡板2部分封闭风叶本体1的端部时,挡板2所遮挡的面积至少达到60%。当挡板2不完全封闭风叶本体1的端部时,气流在风叶本体1内部沿风叶本体1的轴向窜动,大部分的气流在挡板2的阻拦下中断窜动,并被风叶本体1从挡板2处甩出,仅有一小部分气流从挡板2与风叶本体1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窜流,而实验证明,这小部分气流的窜动对风量的衰减影响很小或者几乎无影响。

这样,可以较大程度的削弱气流在轴向上的窜动,从而可以防止贯流风叶内部气流因轴向窜动而引起的噪音和喘振,还能够保障出风量基本不会降低。

可选的,挡板2垂直于风叶本体1的轴线设置。如此以避免挡板2对贯流风叶出风及进风的阻碍,确保送风效果。

可选的,结合图3所示,挡板2与风叶本体1端部之间的距离介于15mm-110mm之间。

本实施例中,挡板2为平板结构,而贯流风叶的两端通常设有端盖12,且端盖12垂直于风叶本体1的轴线,即端盖12与挡板2相互平行,用来阻挡水进入风叶本体1内。以靠近风叶本体1左端设置的挡板2为例,挡板2与风叶本体1端部之间的距离指的是,挡板2上朝向端盖12的一侧的侧面与端盖12上朝向挡板2的一侧的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a,如图3所示,且15mm≤a≤110mm。当挡板2与风叶本体1端部之间的距离过大时,相当于是挡板2离空调器出风口的端部越远,风叶本体1内位于出风口两端的气流仍会沿轴向窜动,形成喘振现象;当挡板2与风叶本体1端部之间的距离过小时,挡板2几乎与端盖12贴合,这与没有设置挡板2的效果相同,即没有起到优化喘振的作用。实验证明,当a的取值为20mm时,空调器进风口处的滤网增加至两层后,贯流风叶内部仍没有明显的喘振现象,在增加至三层后,才出现较为明显的喘振现象;当a的取值为110mm时,空调器进风口处的滤网增加至两层后,贯流风叶内部仍没有明显的喘振现象,在增加至三层后,才出现较为轻微的喘振现象。

故,将挡板2与风叶本体1端部之间的距离设置在15mm-110mm之间,可以进一步减小贯流风叶内部的气流窜动,从而有效地抑制喘振的发生。

可选的,挡板2位于风叶本体1相邻两个中节之间的粘接处。

此时,挡板2与风叶本体1端部之间的距离约70mm。实验证明,挡板2设置在距离风叶本体1端部约70mm的位置处时,当空调器进风口处的滤网增加至五层后,贯流风叶内部仍没有明显的喘振现象,在增加至六层后,贯流风叶内部才出现较为明显的喘振现象;而且,此时在空调器的出风量档位处于高风档位和强力档位时,出风量才出现少量的衰减,在出风量档位处于中风档位及以下档位时,出风量几乎没有出现衰减。

这样,可以在保障出风量不减少或适当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较大程度的防止贯流风叶内部气流沿轴向窜动,防喘振效果最佳。

可选的,结合图4所示,挡板2上设有多个过风孔21。

过风孔21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等规则的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如此,以减少出风量的衰减。

可选的,多个过风孔21的面积之和与挡板2的面积的比值介于0.1-0.4之间。

实验证明,在挡板2设置在距离风叶本体1端部约70mm的位置处,且多个过风孔21的面积之和与挡板2的面积的比值介于0.1-0.4之间时,各个风量档位下的出风量在不同出风角度下的风量衰减占比在0.6%至3.16%之间,说明出风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贯流风叶内部气流因轴向窜动而引起的噪音和喘振,还能够保障出风量基本不会降低。

可选的,结合图5至图10所示,挡板2上设有多个筋条22,且多个筋条22的一端相交于风叶本体1的轴线上。

筋条22设置在挡板2靠近风叶本体1端部的一侧,即,对于靠近风叶本体1左端设置的挡板2来说,筋条22设置在挡板2的左侧面上,对于靠近风叶本体1右端设置的挡板2来说,筋条22设置在挡板2的右侧面上。由于贯流风叶是由多个中节采用超声波焊接首尾焊接而成,风叶中心位置热量集中,温度很高,能够把挡板2击穿,故通常在挡板2的中心位置设置一凸台24,且凸台24位于风叶本体1的轴线上。多个筋条22的一端相交于风叶本体1的轴线上,形成放射状加强筋结构,而凸台24相当于是放射状加强筋结构的放射中心,即,多个筋条22的一端均与凸台24相连。

这样,通过在挡板2上设置筋条22,可以增加贯流风叶的结构强度,提升贯流风叶的抗跌落能力。

可选的,结合图5至图11所示,挡板2上设有沉台23,筋条22设置在沉台23内。

本实施例中,挡板2包括环形部25和封闭部26,且环形部25的厚度大于封闭部26的厚度,环形部25所围成的空间与封闭部26形成沉台23,而风叶本体1的风叶均匀设置在环形部25上,筋条22设置在封闭部26上,并位于沉台23内。

这样,可以减少贯流风叶内部的气流与挡板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进一步减少出风噪音;同时也减轻了贯流风叶的重量。

可选的,筋条22的另一端延伸至沉台23的内壁。

也就是说,筋条22的一端与凸台24连接,另一端与环形部25连接。这样,筋条22将挡板2的环形部25和封闭部26连接起来,增强了环形部25与封闭部26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挡板2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结合图7和图8所示,筋条22呈弧形,且弧形的弯曲方向与风叶本体1的旋转方向相反。

图6、图8、图10中箭头所指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也是风叶本体1的旋转方向。弧形结构的筋条22是由筋条22上与环形部25连接的一端朝顺时针方向弯曲而成。筋条22上朝向逆时针的一侧为凸起,使得筋条22的弧形呈拱起状。在贯流风叶逆时针旋转过程中,弧形的拱起部位随贯流风叶一起逆时针旋转,并对聚集在挡板2处的气流进行打散并甩出,防止形成涡旋,从而进一步减小噪音的产生。

可选的,由筋条22的一端至另一端,筋条22的宽度均匀变化,且筋条22端部的宽度范围为3mm-15mm。

也就是说,在由筋条22的一端指向另一端的方向上,筋条22的宽度可以是不变的,也可以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变化,还可以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变化。但不管筋条22的宽度是递增、递减还是不变的,筋条22端部的宽度值介于3mm-15mm之间。这是因为当筋条22的宽度设置得过小时,筋条22与凸台24或环形部25连接处的强度较为薄弱,容易发生断裂;当筋条22的宽度设置得过大时,由于多个筋条22的一端均相交于凸台24处,故筋条22的宽度过大时,凸台24的直径也会相应的设置得较大,增加了挡板2处的气流与凸台24之间的摩擦,产生较大噪音。

这样,将筋条22端部的宽度范围设置在3mm-15mm之间,不仅可以保证筋条22与凸台24或环形部25连接处具有足够的强度,还可以减小挡板2处的气流与凸台24之间的摩擦,降低噪音。

可选的,筋条22两端的宽度之差的绝对值不大于2mm。

结合图6、图8和图10所示,筋条22与凸台24相连的一端的宽度尺寸为c,筋条22与环形部25相连的一端的宽度尺寸为d,且|d-c|≤2mm。此时,筋条22各处的宽度几乎相同,即筋条22上不会出现太宽和太窄的部位,整体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这样,可以保障筋条22自身在具有足够强度的情况下加强挡板2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提升贯流风叶的强度。

可选的,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多个筋条22呈十字结构分布。

本实施例中,挡板2上设置有四个筋条22,且这四个筋条22形成十字结构,且十字结构在凸台24处相交。如此,以提升贯流风叶的结构强度和抗跌落能力。

可选的,筋条22的数量介于3-10条之间。

若筋条22的数量设置得过多,则筋条22在挡板2上的分布就较为密集,使得筋条22上与凸台24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就会过窄,降低筋条22与体态凸台24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该连接处在受到冲击或碰撞时容易发生断裂;若筋条22的数量设置得过少,则起不到加强风叶本体1结构强度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将筋条22的数量限定在3-10条这个范围内,以保障筋条22在加强风叶本体1结构强度的同时,多个筋条22之间还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升贯流风叶的抗跌落性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完全贯通式贯流风叶时,在空调运行过程中,气流在风叶内部沿贯流风叶的轴向窜动,导致贯流风叶内位于出风口两侧处的气压不同,产生较大噪音,喘振现象严重的问题,该空调器包含上述任一所述的贯流风叶。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通过在靠近风叶本体1的端部处设置挡板2,来避免风叶本体1内的气流沿轴向往风叶本体1的端部窜动,有效的降低了因气流窜动引起的贯流风叶振动和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感受;而且,挡板2的设置增强了贯流风叶的抗跌落强度,提高了贯流风叶的使用质量。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