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油泵的叶轮、导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573阅读:1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潜油泵的叶轮、导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潜油泵的叶轮和导壳的发明。
潜油泵为油田开发后期的强采专用设备,由于要作长期连续运转,因此,潜油泵效率的高低对于节能关系重大。提高潜油泵效率在于主要零件叶轮和导壳的设计。叶轮、导壳的设计,对整台泵的尺寸、性能(流量、扬程、效率)均起重要作用,而这一切的决定因素又在于叶轮、导壳的型线。通常叶轮的设计主要参数是流道、流道中叶片型线的包角、及进口安放角、出口安放角和叶轮外径;而导壳的设计主要参数是导壳的流道、流道中导叶的包角、进口角、导壳的外径和长度。
在已公知的潜油泵,有美国雷达(REDA)公司设计的叶轮直径为76.2毫米的潜油泵,其外径为98毫米,泵效为62.5%,叶轮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参考美国雷达公司印刷的“D82特性曲线图”),另外还有美国圣垂力夫特(CENTR IL IFT)公司生产的潜油泵的外径为102毫米,泵效为56%,叶轮旋转方向为逆时针(参考N-80特性曲线图)。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通过改变叶轮中叶片的包角、进、出口安放角和导壳中导叶的包角和进口角来改变叶片及导叶的型线,从而提高潜油泵的效率。
其解决方案是叶轮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图2),其叶轮(1)中的叶片(2)型线的包角(4),其本身的设计角度为55°,叶片的进口安放角(3)为58°,出口安放角(5)为4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零件导壳其解决方案是导壳(9)的导叶(10)的包角(11)设计为43°,而进口角(12)设计为34.5°。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1叶轮的整体剖视图;附图2叶轮的A向局部剖视图;附图3导壳的剖视图;附图4导壳流道的B向视图。
附图1绘出了叶轮整体剖视图。叶轮(1)的外径(D1)为74+1-2毫米,叶轮本身共有8个流道(7)均布,其叶轮中叶片(2)型线的包角(4)为55°,而进口角安放角(3)为58°,出口安放角(5)为45°,在叶轮A向平面有8个平衡压力孔(8),并均布在该平面上。
附图3绘出了导壳的剖视图。该导壳(9)的外径(D2)为85+2-1毫米,其长度(L)为57毫米,在导壳内铸造出8个流道(13),均布,其每一个流道由像导叶(10)那样的型线构成,导叶(10)的包角(11)为43°,进口角(12)为34.5°,当将上述的叶轮与其配套的导壳串接后组成的潜油泵,再用一个直径为95毫米的外壳罩上,其泵效最高达到66%。
本实施例的叶轮和导壳的材料均为含镍铸铁,金相组织为奥氏体,叶轮及导壳的通流部分由精密铸造一次成型,不作加工。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叶轮和导壳,体积小、重量轻,并缩短了与其配套的潜油泵的长度尺寸,降低了成本,而更好的提高了潜油泵的性能,是一种潜油泵的新型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潜油泵的叶轮(1),其主要参数是流道(7)、流道中叶片型线的包角(4)、叶片的进口安放角(3)、出口安放角(5)和叶轮的外径(D1),其特征是叶轮中叶片型线的包角(4)为55°,叶片型线的进口安放角(3)为58°,出口安放角(5)为45°。
2.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是叶轮外径(D1)为74+1-2毫米。
3.一种潜油泵的导壳(9),其主要参数是导壳的流道(13)、流道中导叶(10)的包角(11)、进口角(12)、导壳的外径(D2)和长度(L),其特征是导叶(10)的包角(11)为43°,进口角(12)为34.5°。
4.按照权利要求
3所述的导壳,其特征是导壳外径(D2)为85+2-1毫米,长度(L)为57毫米。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潜油泵的叶轮、导壳的改进。其特征是叶轮、导壳的型线是一种特殊的型线。叶轮中叶片型线的包角55°,进口安放角为58°、出口安放角为45°,叶轮外径为7文档编号F04B47/00GK85202072SQ85202072
公开日1986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1985年6月3日
发明者吴君熙, 王国庆, 李太平 申请人:天津市电机厂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