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油泵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75922阅读:来源:国知局
1,该第2轴承部对位于比固定栗转子12的固定部分更靠前端的位置的驱动旋转轴28的前端部29进行轴支承。该第2轴承部41是袋孔状的圆形孔,在其内部收纳、配置驱动旋转轴28的前端部29。该第2轴承部41是滑动轴承,在第2轴承部41的内周面和驱动旋转轴2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规定长度的第2间隙,经由第2油导入通路(未图示)向该第2间隙导入吸入侧的工作油。另外,由椭圆形的虚线包围的A部分是本实施例的主要部分,使用图4对该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0038]在外壳20的电动机部收纳部24侧以密闭电动机部收纳部24的方式固定有构成驱动控制部42的壳体44。这里,在图1、图2中标示出驱动控制部10B,但与图3所示的驱动控制部42相同。驱动控制部42由如下部分构成:固定于外壳20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壳体44 ;收纳于该壳体44的控制基板46 ;固定于壳体44并覆盖控制基板46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罩48。在控制基板46上搭载有变换电路,该变换电路向卷绕于电动机部1A的定子部18的绕组18A供给被控制的电流。在壳体44和罩48之间安装有连接端子50,并向控制基板46供给电能。
[0039]在这样的电动油栗10中,在构成电动机部1A的定子部18上卷绕的绕组18A的卷绕开始端部和卷绕结束端部穿过在与电动机部收纳部24相邻并固定的驱动控制部42的壳体44上设置的贯通孔(未图示),而与设于壳体44的输入端子(未图示)和中性端子(未图示)连接。因此,向绕组18A供给由变换电路控制的驱动信号,使电动机部1A的转子部16旋转,最终使栗转子12旋转来进行栗作用。
[0040]另外,接下来基于图4对图3所示的A部分的详细结构及其作用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外壳20的隔离壁31的一部分形成有第I轴承部30。该第I轴承部30位于栗转子12和构成电动机部1A的转子部16之间,并且在该位置对结合栗转子12和转子部16的驱动旋转轴28进行轴支承。第I轴承部30是滑动轴承,其内周面和驱动旋转轴28的外周面构成为借助第I间隙Gl滑动。而且,从与排出孔36连通的第I油导入通路33向第I间隙Gl供给工作油。在第I轴承部30 (滑动轴承)的内周面沿着驱动旋转轴28形成有油槽30A,并从第I油导入通路33向该油槽30A供给工作油。由此,在第I间隙Gl中形成油膜,发挥滑动轴承的功能。
[0041]并且,在划分栗盖34的排出孔36和吸入孔38的脊部39形成有对驱动旋转轴28的前端部29进行轴支承的第2轴承部41。该第2轴承部41是袋孔状的圆形孔,在其内部插入、配置驱动旋转轴28的前端部29。该第2轴承部41是滑动轴承,在第2轴承部41的内周面和驱动旋转轴2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规定长度的第2间隙G2,经由第2油导入通路43向该第2间隙G2导入吸入孔侧的工作油。在第2轴承部41 (滑动轴承)的内周面沿着驱动旋转轴28形成有油槽41A,并从第2油导入通路43向该油槽41A供给工作油。由此,在第2间隙G2中形成油膜,发挥滑动轴承的功能。
[0042]而且,在驱动旋转轴28的前端部29的前端面和第2轴承部41的圆形孔的侧端面之间形成有第3间隙G3,并且也向该间隙导入吸入孔侧的工作油。
[0043]这样,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利用由滑动轴承构成的轴承部30,41轴支承驱动旋转轴28的中间部和其前端部29这2个部位。因此,在驱动旋转轴28以第I轴承部30附近为中心倾斜的情况下,驱动旋转轴28的前端部29与第2轴承部41的内周面抵接,由此限制了驱动旋转轴28的倾斜。由此,在定子部18和转子部16之间能够使间隙(气隙)的变动(气隙的不均匀化)比以往小,能够减小径向的电磁加振力的增加从而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0044]此外,由于仅形成由2个滑动轴承构成的轴承部30,41,所以能够使结构简单。与使用滚珠轴承等轴承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部件成本的增加,因此能够在结构简化的同时抑制产品单价。
[0045]接下来,使用图5和图6对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动油栗与本实施例的电动油栗的驱动旋转轴28的倾斜的差别进行说明。另外,在该比较中,栗转子12和转子16之间的滑动轴承的内周径dl、轴承长L1、驱动轴28的外周径ds、转子16部的外周径dm和定子部18的内周径dc为相同长度。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构成第2轴承部41的滑动轴承中,为内周径d2和轴承长L2。这里,两滑动轴承的内周径被定为相同长度(dl = d2)。并且,两滑动轴承之间的长度(配置有栗转子的部分)为L3。
[0046]图5表示专利文献I中的电动油栗的情况。根据以下的⑴式,旋转驱动轴28的倾斜Θ I为Θ I = tan — I (C/L1)……(I)。这里,C是驱动旋转轴28和滑动轴承之间的间隙长度,C = dl — d2。
[0047]与此相对,图6表示本实施例的电动油栗的情况。根据以下的(2)式,旋转驱动轴28 的倾斜 Θ 2 为 Θ 2 = tan -1 (C/ (L1+L2+L3))......(2)。
[0048]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使用2个滑动轴承,因此外观上的轴承长为(L1+L2+L3),比图5所示的以往的轴承长LI长。因此,对于驱动旋转轴28的倾斜,Θ 2 < Θ 1,从而能够将本实施例的倾斜限制得较小。
[0049]并且,根据该倾斜Θ 1,Θ 2,定子部18和转子部16之间的气隙的最小值AGmin如下。
[0050]在图5所示的电动油栗的情况下,根据以下的(3)式,气隙的最小值AGlmin为AGlmin = (dc — dm) /2+C — (CLs/Ll — dm (I — cos θ I))......(3)。
[0051]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电动油栗的情况下,根据以下的(4)式,气隙的最小值AG2min 为 AG2min = (dc — dm) /2+C — (CLs/ (L1+L2+13) — dm (I — cos Θ 2))......(4)。
[0052]而且,这里δ I = CLs/Ll — dm (I 一 cos θ I)
[0053]5 2 = CLs/(Ll+L2+L3) — dm (I — cos Θ 2),
[0054]当δ I > δ 2时,AGlmin < AG2min,可知本实施例的气隙的变动变小。因此,能够抑制成为动作音的原因的气隙的不均匀化,因此能够基于此减小动作音。
[0055]另外,也考虑图5所示的增加滑动轴承的轴承长来减小驱动旋转轴28的倾斜的方法,但若是如此,则转子部18和栗转子12间的长度变长,从而新产生电动油栗整体的轴向形状变大的不良情况。若考虑到在限制了设置空间的发动机室内收纳电动油栗,则这并非良策。
[005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驱动旋转轴28的固定栗转子12的部分L3用作外观上的轴承长,而能够不增大电动油栗整体的形状地增大轴承长。因此,如图6所示能够减小驱动旋转轴28的倾斜,结果能够减小转子部16和定子部18之间的气隙的变动。
[0057]这样,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利用由滑动轴承构成的轴承部30,41轴支承驱动旋转轴28的中间部、和隔着栗转子12的其前端部29这2个部位,从而构成为在外观上增大轴承长。因此,在驱动旋转轴28以第I轴承部30附近为中心倾斜的情况下,驱动旋转轴28的前端部29与第2轴承部41的内周面抵接,由此将驱动旋转轴28的倾斜限制得较小。由此,能够使定子部18和转子部16之间的间隙(气隙)的变动(气隙的不均匀化)比以往小,减小径向的电磁加振力的增加从而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0058]接下来,基于定子部18和转子部16之间的气隙的变动对电磁力的变化进行说明。图7表示定子部18和转子部16的横截面,并且表示转子部16偏心的状态。
[0059]构成定子部18的铁芯18B由层叠的硅素钢板等构成,具有朝向内周侧呈放射状延伸的9个突极部18C。在突极部的周围设有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成的绕线骨架部,该绕线骨架部具有用于确保在自身周围卷绕的绕组18A与突极部18C的绝缘的功能。
[0060]覆盖突极部18C的绕线骨架部卷绕有各相的绕组18A,因此通常按照U相、V相、W相的顺序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将各相的绕组分成3个并卷入,因此9个突极部18C形成于铁芯18B,这9个突极部18C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
[0061]而且,在突极部18C的内周配置有转子部16,并且在背轭16A的内部配置有永磁铁16B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