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82461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电动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了扩散器的电动送风机。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2010-190136号公报记载所述,在使用于电动吸尘器的电动送风机中,从高速旋转的离心叶轮吐出的气流穿过由漩涡形的多个静止叶片、扩散器基盘以及风扇壳体构成且流路面积朝向排气侧缓慢地扩大的扩散器流路部,然后在外周流路部沿着机壳壳体内壁变成向轴向排气侧流动,再被配置在扩散器下侧的返回引导叶片引导而穿过机壳壳体内壁的返回流路部,最终从机壳壳体的排气口被排出到电动送风机之外。
[0003]在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2010-19013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电动送风机中,在上述扩散器基盘的外周部上具有漩涡形的静止叶片的扩散器的下表面上,一体设置有构成返回流路部的返回引导叶片。
[0004]在上述的电动送风机中,离心叶轮所产生的外周方向的气流被扩散器的静止叶片引导且被该静止叶片改变成向周向流动,并且,通过机壳壳体的内壁,流动被转换180度而进入到机壳壳体与扩散器之间。此时,在扩散器的下侧,虽然被机壳壳体的内壁改变了流动的气流沿着机壳壳体的内表面移动,但是因为在现有技术的电动送风机中返回引导叶片在扩散器的下侧一体设置,且在返回引导叶片与机壳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因公差而产生有间隙的结构,因此被引导到扩散器的下侧的气流的一部分会进入到该间隙中,从而导致气流不会被顺畅地引导而产生损失,此外,会存在因空气进入到间隙部分而造成产生噪音的不良状况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就是注意到了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尚效率、降低噪首的电动送风机。
[0006]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电动送风机包括:离心叶轮,其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扩散器,其具有多个配置在离心叶轮的吐出侧的静止叶片;马达,其驱动离心叶轮;风扇壳体,其覆盖离心叶轮和扩散器并且具有吸入口,该吸入口在轴向上与离心叶轮的上表面中央相对并开口 ;机壳壳体,其与风扇壳体相连接,且位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以及多个返回引导叶片,其使从扩散器的静止叶片被引导到机壳壳体内表面的空气穿过扩散器的下部而引导到径向中心侧。机壳壳体具有位于扩散器的轴向下侧的环状下板部。返回引导叶片连成一体地位于环状下板部的上表面。返回引导叶片的上端在轴向上与扩散器对置。
[0007]并且,返回引导叶片的内周部延伸到比环状下板部内端靠内侧的位置。
[0008]并且,与马达的外侧之间形成排气通路的筒部位于机壳壳体中的环状下板部的内周部,返回引导叶片被设置为在筒部的内周面与马达的外侧之间延伸。
[0009]并且,机壳壳体中的环状下板部与筒部的连接部为光滑的弯曲内表面。
[0010]并且,扩散器位于返回引导叶片的径向内侧且具有环状内壁部,该环状内壁部具有将被返回引导叶片引导到内周侧的空气引导到排气通路中的弯曲周面。
[0011]并且,扩散器位于返回引导叶片的径向内侧且具有环状内壁部,该环状内壁部具有随着向下方侧延伸而直径变小的弯曲周面。
[0012]并且,返回引导叶片至少在环状下板部向周向弯曲。
[0013]并且,位于相邻的返回引导叶片之间的整流叶片位于筒部的内周面与马达的外周面之间。
[0014]并且,连接各个返回引导叶片的环状部位于返回引导叶片的内端。
[0015]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由于配置在扩散器下部的多个返回引导叶片与机壳壳体中的环状下板部连成一体而在环状下板部上以直立的形状设置,因此不会在机壳壳体与返回引导叶片之间产生间隙。虽然离心叶轮所产生的朝向外周方向的气流在被扩散器的静止叶片引导以后,从机壳壳体内表面进入扩散器的下侧,然后沿着机壳壳体的环状下板部流动,但该气流被返回引导叶片引导流入到机壳壳体的内周侧。此时,因为不会在机壳壳体与返回引导叶片之间产生像现有技术中那样的间隙,所以既降低了气流的损失,又减少了噪音的产生。
[0016]在上述结构的电动送风机中,当由离心叶轮产生的气流被扩散器的静止叶片引导而在扩散器的下侧从机壳壳体内表面沿着机壳壳体的环状下板部流动时,由于该气流被与环状下板部连成一体的返回引导叶片引导,因此能够降低气流的损失,并且能够降低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当在机壳壳体与返回引导叶片之间有间隙时那样的损失,从而既能够提高效率,又能够减少噪音的产生。
[0017]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送风机的剖视图。
[0019]图2是表示图1中的扩散器的剖视图。
[0020]图3是表示图1中的扩散器的立体图。
[0021]图4是表示图1中的机壳的俯视图。
[0022]图5是沿图4中的D-D线剖切的剖视图。
[0023]图6是图1中的机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送风机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电动送风机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电动送风机的中心轴线垂直相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着以电动送风机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将轴向设定为上下方向,相对于马达将离心叶轮侧设定为上,从而对各个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并不是通过这样的上下方向的定义来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送风机在使用时的朝向。
[0025]图1是表示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送风机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配置在该电动送风机中心部的马达I被金属制的托架2覆盖,在托架2的上方导出的旋转轴3上安装有离心叶轮10。马达I驱动离心叶轮10。也就是说,离心叶轮10的结构为:在由圆形平板构成的基板11的上表面上将多个动叶片排列在周向上,且通过在中央部具有开口的圆锥曲面状的轮罩13而连接各个动叶片的上端,利用固定在基板11的中央部背面上的安装件14将离心叶轮10安装到马达I的旋转轴3上。离心叶轮10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当驱动马达I时,离心叶轮10与旋转轴3 —起旋转,随着各个动叶片12的旋转移动,其附近的空气被向径向外侧推出,并且随之在各个动叶片12的内周侧产生负压,外部空气经由轮罩13的中央开口而被吸入,从而产生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的气流。例如,通过马达1,离心叶轮10在俯视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0026]离心叶轮10与后述的扩散器30都被风扇壳体20覆盖。在该风扇壳体20中,对应于离心叶轮10的中央开口设置有吸入口 21,外部空气经由该吸入口 21而被离心叶轮10吸入。也就是说,风扇壳体20覆盖离心叶轮10和扩散器30并且具有吸入口 21,该吸入口21在轴向上与离心叶轮10的上表面中央相对并开口。通过金属板的冲压成型风扇壳体20形成为大致倒立杯状,并且由顶板部22和圆筒壁部23构成,所述顶板部22形成有吸入口21,所述圆筒壁部23与顶板部22的外周相连接。由图1可知,在顶板部22中,吸入口 21的外周部分与离心叶轮10的轮罩13的形状一致而形成为圆锥曲面状,对应于离心叶轮10的外周侧的部分形成为平板状。
[0027]在风扇壳体20内,以覆盖离心叶轮10的下表面和外周部的方式设置有扩散器30。如图2和图3所示,扩散器30具有多个设置在离心叶轮10的吐出侧的静止叶片32。更具体地说,在覆盖离心叶轮10下表面的圆形基部31的外周上,一体设置有多个配置在离心叶轮10外侧即吐出侧的漩涡状静止叶片32。为了向马达I安装扩散器30,在圆形基部31中设置有中央开口部33和用于螺钉的凹部34等。
[0028]多个静止叶片32设置成从圆形基部31的外周部朝向逆时针方向及外周方向延伸,且随着离开周向外侧,相邻静止叶片32的间隔逐渐扩大,从而使从离心叶轮10吐出的空气沿着风扇壳体20的圆筒壁部23的内表面流动,并且设置有与圆形基部31相连的底板部35,从而封堵各个静止叶片32的各下端空间。扩散器30中的各个静止叶片32的上端与风扇壳体20中的顶板部22的平板部分的下表面相接触,由此,形成了由各个静止叶片32、底板部35以及顶板部22围成的扩散器流路部,从而对来自离心叶轮10的空气进行引导并且将其引导到风扇壳体20的圆筒壁部23内侧。
[0029]在扩散器30的圆形基部31上一体设置有环状内壁部36。在该环状内壁部36的内侧形成有嵌合凹部37,后述的马达保持架的上部嵌入所述嵌合凹部37,并且所述嵌合凹部37与中央开口 33相连通。在环状内壁部36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弯曲周面38,所述弯曲周面38随着向下方侧延伸而直径变小。
[0030]在马达I的外周设置有机壳壳体40。机壳壳体40与风扇壳体20相连接,且位于马达I的径向外侧。在该机壳壳体40中,圆筒状外周壁部41嵌合到风扇壳体20的圆筒壁部23的下部内侧,例如用螺钉进行马达I与机壳壳体的固定。该机壳壳体40是树脂成型品,形成如图4?图6所示的结构。机壳壳体40具有位于扩散器30的轴向下侧的环状下板部42。返回引导叶片46连成一体地位于环状下板部42的上表面。返回引导叶片46的上端与扩散器30在轴向上对置。通过这样的结构,既能够降低在机壳壳体40内流动的气流损失,又能够抑制噪音。
[0031]机壳壳体40包括:圆环状的环状下板部42,其从外周壁部41的内侧的轴向中间向径向内侧延伸;筒部43,其与环状下板部42的内周部连续设置且伸出到轴向下方;帽状的马达保持架部44,其覆盖马达I外周的上半部和上表面;多个整流叶片45,其呈放射状排列在该马达保持架部44的外周壁部(成为环状部)与筒部43之间且将两者连接;以及多个返回引导叶片46,其在环状下板部42的上表面与筒部43的内表面连续设置。连接各个返回引导叶片46的环状部位于返回引导叶片46的内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