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721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空调用压缩机等的动力传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向从动侧设备施加过负载时解除驱动侧旋转构件和从动侧旋转构件的连结的动力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机动车空调用压缩机等的这种动力传送装置,其构成是具备减震机构,介由该减震机构把驱动侧旋转构件的旋转向从动侧旋转构件传送。(参照US专利6220221号、特开2003-35321号、特开2004-245274号、特开2004-2452730号、WO03/040579、特开2003-28191号)。
根据图11概略说明现有的动力传送装置的一例,2是机动车空调用压缩机(从动侧设备)、3是压缩机2的壳体、4是介由轴承旋转自由地安装在壳体3圆筒部3A的滑轮(驱动侧旋转构件)、6是压缩机2的旋转轴、7是安装在旋转轴6上的轮毂(hub)(从动侧旋转构件)、8是连结滑轮4和轮毂7的旋转传送构件、9是连结滑轮4和旋转传送构件8的减震机构,由它们构成压缩机2的动力传送装置1。
旋转传送构件8,具备形成大致圆板状的主体8A和在该主体8A外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突出设置的多个固定部8C,这些固定部8C由止动螺钉10固定在减震机构9上。另外,旋转传送构件8,一体具备从固定部8C沿主体8A外周延伸设置的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片8B,该连结片8B的前端部(连接部)8D由轮毂7和夹持板11可脱离地夹持,从而,可连接脱离地连结滑轮4和轮毂7。这种旋转传送机构8由普通弹簧用钢板形成。
减震机构9,是用以缓冲动力传送时的冲击和转矩变动的机构,由减震器保持构件15、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装入该减震器保持构件15内的例如3个减震橡胶16等构成。减震器保持构件15配置在滑轮4的环状凹部17内,具有3个分别收纳各减震橡胶16的筒状部18。减震橡胶16形成筒状体与螺母构件19一起装入筒状部18内。螺母构件19形成具有内螺纹的带凸缘的圆筒体,外周嵌有减震橡胶16,前端面上利用止动螺钉10固定有旋转传送构件8的固定部8C,从而,把减震橡胶16的轮毂侧端面与滑轮4内面压紧。
这种动力传送装置1中,来自机动车发动机(驱动侧设备)的动力经由滑轮4-减震器保持构件15-减震橡胶16-螺母构件19-旋转传送构件8-轮毂7,传送给旋转轴6。
减震机构9,利用减震橡胶16有效地缓冲在动力传送中从滑轮4向轮毂7传送的转矩变动和冲击。因此,减轻动力传送中由于转矩变动和冲击而对旋转传送构件8的连接部8D施加的张力,连接部8D不会从轮毂7和夹持板11之间脱出。
若在压缩机2侧发生过负载,则抑制旋转轴6的旋转,滑轮4和轮毂7间发生超过规定大小的旋转力,依靠该旋转力解除由旋转传送构件8形成的滑轮4和轮毂7的结合状态。即,若抑制旋转轴6的旋转,则依靠滑轮4和轮毂7之间发生的旋转力,旋转传送构件8的连接部8D从轮毂7和夹持板11之间脱离,解除滑轮4和轮毂7的结合。并且,连结片8B弹性复位,使连接部8D向夹持板11后方侧移动。因此,连接部8D脱离后旋转传送构件8和轮毂7不会发生干涉,能够确实地阻断滑轮4的旋转传送。
上述现有的动力传送装置1中,减震机构9具备减震保持构件15、缓冲转矩变动和冲击的3个减震橡胶16和介由这些减震橡胶16把滑轮4的旋转向从动侧传送的3个螺母构件19,把这些螺母构件19以分别独立的状态装入减震保持构件15内,把旋转传送构件8的各固定部8C分别固定在螺母构件19的前端面,把减震橡胶16与滑轮4内面压紧。这种减震机构9,由于制造误差等而造成各减震橡胶16的压缩量、定心精度、平直度等不同,从而各螺母构件19的活动未必为一定。因此,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把来自滑轮4的旋转力均等地传送给各螺母构件19,其结果,施加给旋转传送构件8各固定部8C的负载(旋转力)也不均匀,在施加大负载的固定部8C上发生大的应力,该固定部上发生龟裂,从此处断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送装置,使施加给旋转传送构件各连结片的负载均匀化,以使不会只在旋转传送构件局部发生大的应力。
一种动力传送装置,具有依靠驱动侧设备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侧旋转构件、传送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旋转的从动侧设备的从动侧旋转构件、连结上述从动侧旋转构件和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并在向上述从动侧设备施加过负载时解除连结的旋转传送构件、装于上述旋转传送构件和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之间的减震机构,上述减震机构,具有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内且固定上述旋转传送构件一端的多个螺母构件、装在上述多个螺母构件上的减震橡胶、和把上述多个螺母构件结合成一体的板。


图1是剖开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送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动力传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4A~D是图2所示旋转传送构件的正视图、侧视图、表示安装了轮毂的状态的图及表示与滑轮连结的状态的图。
图5A、5B是图2所示的夹持板的正视图及剖面图。
图6是图2所示的板的正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送装置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送装置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送装置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送装置的剖面图。
图11是现有动力传送装置的剖面图。
图中1、20-动力传送装置,2-压缩机,3-壳体,4-滑轮(驱动侧旋转构件),6-旋转轴,7-轮毂(从动侧旋转构件),8-旋转传送构件,11-夹持板,20-旋转传送构件,8A-主体,8B-连结片,8C-固定部,8D-连接部,9-减震机构,16-减震橡胶,16A-第一橡胶,16B-第二橡胶,19-螺母构件,21-板,100-弯折线。
最佳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动力传送装置进行详细说明。还有,对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构成部件、部分,以相同符号表示,适当省略其说明。另外,动力传送装置20本身的结构,与上述现有动力传送装置1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在减震机构19上设置了板21。
图1及图2中,作为驱动侧旋转构件的滑轮4,由圆板部4A、在该圆板4A-侧面一体突出设置的外侧圆筒部4B及内侧圆筒部4C构成,在外侧圆筒部4B的外周面,形成多个V槽23,介由省略图示的V带向该外侧圆筒部4B传送机动车发动机的动力。另一方面,内侧圆筒部4C,介由轴承5由设置在压缩机2壳体3上的突出部3A旋转自由地轴支承。
压缩机2的旋转轴6,一端部比壳体3的突出部3A向外部突出,在其突出端部利用螺栓24固定有轮毂7。
轮毂7,一体具备与旋转轴6轴端花键结合的毂(boss)部7A和从该毂部7A向半径方向延伸的圆板状法兰部7B。法兰部7B,具有3个贯通插孔26,利用分别插入这些贯通插孔26中的铆钉25将夹持板11安装在里面侧。另外,在法兰部7B的外周,圆周方向等间隔沿半径方向一体突出设有与夹持板11一起夹持旋转传送构件8连接部8D的3个夹持部7C。
图2及图4A~4D中,装于滑轮4和轮毂7之间并可连接脱离地连结这两构件的旋转传送构件8,利用弹簧用钢板形成整体大致圆板状,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有3个连结片形成狭缝30,从而,由位于狭缝30内侧的环状主体8A、包围着该主体8A外周延伸设置的在轴线方向可弹性变形的3个连线片8B构成。并且,连结片8B的基端部(旋转传送构件8的旋转方向侧端)形成固定在减震机构9的固定部8C,前端部(反旋转方向侧端部)形成由轮毂7和夹持板11可脱离地夹持的连接部8D。
另外,连结片8B,如图4B所示,沿着连结连结片8B基端31a、即与固定部8C分界部的内侧端P和外侧缘Q的斜的弯折线100,向表面侧(轮毂7侧)以规定的角度γ弯折形成,从而,自然状态下为倾斜。外侧缘Q位置比内侧缘P靠旋转传送构件8的旋转方向相反侧(旋转方向后方侧)。弯折线100的倾斜角、即连结旋转传送构件8中心O和内侧端P的半径方向的直线L与弯折线100形成的角度被设定为角度β。还有,弯折线100,为了说明及图示方便,图示中表现为线状,而优选是进行塑性加工以形成弯曲的曲线。另外,连结片8B的弯折部分,为连结片8B的基端31a、连结片8B和连接部8D的分界部31b两个部位。再有,连结片8B,如图4B所示,向表面侧(轮毂7侧)弯折要求角度,从而,自然状态下为倾斜。该弯折线101,与旋转传送构件31的半径方向的直线且通过连接部8D内侧缘的直线L1(图4A)一致。
固定部8C是连结主体8A和连结片8B的部分,与主体8A形成同一平面。在固定部8C中央,形成贯通插入止动螺钉10的安装孔32。并且,使用该安装孔32,把止动螺钉10拧入减震机构9的螺母构件19中,从而,固定部8C被固定在螺母构件19的前端面。
连接部8D,位置比固定部8C靠向旋转传送构件8旋转方向(箭头方向)的相反方向,与反旋转方向侧的固定部8C近接并相对。另外,连接部8D如图4B所示,向连结片8B相反方向(滑轮4侧)弯折要求角度。在连接部8D的里面中央,为了提高与夹持板11结合强度而突出设置半球状卡合部33。
由轮毂7的夹持部7C和夹持板11的夹持部11B夹持各连结片8B的连接部8D将其压接在夹持部7C的里面,则连结片8B向滑轮4侧弹性变形。为此,在把旋转传送构件8安装在轮毂7上的状态下,如图4C、4D所示,主体8A和连接部8D变形为大致平行的状态,从轮毂7到主体8A里面的间隔、换言之从主体8A到连接部8D的间隔扩大为D。该间隔D,是通过充分缩小连结片8B和连接部8D的弯折角θ从而获得的效果,从而,与现有装置相比能够增大间隔D。这是因为,间隔D与滑轮4和轮毂7的对置面间的距离E大致相等或比距离E小一些。
若采用这种构成,则能够减小把固定部8C固定在滑轮4上时的连结片8B的弹性变形量(E-D)。还有,连结片8B和连接部8D的弯折角θ在图4B示的自然状态和图4D所示的安装在轮毂7上的状态几乎相同。
图5A、图5B中,夹持板11由相同弹簧用钢板形成圆板状,由环状主体11A和圆周方向等间隔地一体突出设置在该主体11A外周的3个夹持部11B构成。在主体11A上与轮毂7的贯通插孔26相对应地形成3个贯通插孔34。在各夹持部11B的中央,分别设有卡合孔35,该卡合孔35与突出设置在旋转传送构件8连接部8D的卡合部33卡合,防止连接部8D圆周方向的脱离。
图2、图3及图6中,缓冲运转时的转矩变动和冲击的减震机构9,被装入由滑轮4的圆板部4A、外侧圆筒部4B及内侧圆筒部4C围起的环状凹部17内。该减震机构9由减震保持构件15、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装入该减震保持构件15内的3个减震橡胶16、分别装有这些减震橡胶16的3个螺母构件19和把这些螺母构件19结合成一体的板21等构成。
减震保持构件15,由圆板状主体15A、圆周方向等间隔地一体突出设置在该主体15A的压缩机2侧的面上的3个筒状部15B、加强该筒状部15B的肋15C构成,主体15A由铆钉41固定在滑轮4的圆板部4A内面。
减震橡胶16,形成筒状体,与螺母构件19一起装入筒状部15B内,轮毂7侧端面与滑轮4的圆板部4A内面密接。
螺母构件19由内周面形成内螺纹的带凸缘的圆筒体构成,外周嵌有减震橡胶16。螺母构件19的前端部,通过设置在减震保持构件15主体15A上的孔及设置在滑轮4圆板部4A的贯通插孔43向滑轮4外部稍微突出,在其突出端面由止动螺钉10固定旋转传送构件8的固定部8C,从而,把减震橡胶16一端面与圆板部4A内面压紧。
图2及图6中,板21由具有足够刚性的金属板形成与减震保持构件15主体15A大致相同大小的环状,设有贯通插有滑轮4内侧圆筒部4C的中心孔44和3个安装孔45。并且,从滑轮4后方侧利用止动螺钉46固定在各螺母构件19的凸缘部背面,从而,利用板21把3个螺母构件19结合成一体。因此母构件19,其两端由旋转传送构件8和板21固定,防止旋转方向的偏斜。
由这种结构形成的动力传送装置20组装时,在带轮4的环状凹17内装入减震机构9,利用铆钉41把减震保持构件15固定在滑轮4上。
接着,把滑轮4介由轴承5旋转自由地安装在壳体3的突出部3A。
接下来,把轮毂7、旋转传送构件8及夹持板11一体化并安装于旋转轴6。要使轮毂7、旋转传送构件8及夹持板11一体化,而在轮毂7的法兰部7B里面使夹持板11和旋转传送构件8重叠并使旋转传送构件8的卡合部33与夹持板11的卡合孔35卡合。并且,把铆钉25贯通插入轮毂7的贯通插孔26和夹持板11的贯通插孔34中进行铆接,从而将轮毂7、旋转传送构件8及夹持板11一体化,由轮毂7的夹持部7C和夹持板11的夹持部11B夹持旋转传送构件8的连接部8D。
旋转传送构件8的连接部8D,若由轮毂7和夹持板11夹持,则与轮毂7的夹持部7C压接。若连接部8D与夹持部7C压接,则旋转传送构件8的连结片8B向轮毂7侧弹性变形,与主体8A的相交角度变大,使连接部8D从主体8A离开。从而,主体8A和连接部8D成为大致平行的状态。
接着,在该状态下,把轮毂7的毂部7A与旋转轴6花键结合,并由螺栓24固定。此外,使旋转传送构件8主体8A依靠连结片8B的弹性变形而向压缩机2侧位移,并与螺母构件19前端面压紧。并且,把止动螺钉10贯通插入旋转传送构件8的安装孔32拧入螺母构件19的螺纹孔中,把旋转传送构件8的固定部8C固定于螺母构件19,从而动力传送装置20的组装结束。
这种动力传送装置20中,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滑轮4-减震器保持构件15-减震橡胶16-螺母构件19-旋转传送构件8-轮毂7,传送给旋转轴6。
在动力传送过程中,减震机构9,利用减震橡胶16有效地缓冲在动力传送中从滑轮4向轮毂7传送的转矩变动和冲击。因此,减轻由于动力传送时的冲击和动力传送过程中没有达到过负载这种程度的转矩变动而对旋转传送构件8连接部8D施加的张力,连接部8D不会从轮毂7和夹持板11之间脱出。
另外,减震机构9,由板21把3个螺母机构19结合成一体,因此,能够防止螺母构件19的单独活动和偏斜。从而,能够把来自滑轮4的动力均等地传送给各螺母构件19,能够使施加给旋转传送构件8各固定部8C的负载(旋转力)均匀化。因此不用担心在特定的固定部8C上发生大的应力,而在固定部上发生龟裂而从此处断裂,能够提高旋转传送构件8的耐久性。
若由于一些原因,致使例如对压缩机2施加过负载,而停止旋转轴6,则依靠机动车发动机的动力解除由旋转传递构件8形成的滑轮4和轮毂7的结合状态。即,旋转轴6停止后,由于滑轮4还继续旋转,因而使旋转传送构件8继续旋转。从而,若随着旋转产生的拉伸力克服由轮毂7和夹持板11产生的夹持力,则连接部8D从轮毂7和夹持板11之间脱离,解除滑轮4和轮毂7的结合。若旋转传送构件8解除由滑轮4和轮毂7形成的结合,则依靠连结片8B的弹性复位返回到图4B所示的自然状态,使连接部8D位于夹持板11后方侧。因此,连接部8D脱离后,旋转传送构件8和轮毂7不会发生干涉,能够确实地阻断滑轮4的旋转传送。
另外,本发明中,即使在制动时和起动时对旋转传送构件8连结片8B作用冲击性拉伸负载,也能够防止在连结片8B的基端部31a发生龟裂或者沿着弯折线100断裂。即,由于本发明将弯折线100形成相对于连结旋转传递构件8的中心O和连结片8B内侧缘P的半径方向的直线L只倾斜角度β的弯折线,因而弯折线100的长度长,能够使在连结片8B的基端部31a发生的应力沿着弯折线100分散。因此,内侧缘P上的最大应力的值变小,不用担心在内侧缘P发生龟裂或者连结片8B从此处断裂,能够提高动力传送装置20的可靠性及耐久性。
此外,本发明中,对连结片8B和连接部8D的弯折角θ进行设定,以使由旋转传送构件8连结滑轮4和轮毂7时连结片8B的弹性变形量E-D(图4C)足够小,因此,组装后的旋转传送构件8的反力也小,能够降低相对于轴支承旋转轴6的轴承(未图示)的推力负载。另外,也由此能够降低轴承的旋转阻力、进而提高动力传送装置20的耐久性及可靠性。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该实施例中,是减震机构9的3个螺母构件19结合成一体的板21与旋转传递构件8进行层叠,利用止动螺钉10相互压紧固定在螺母构件19前端面。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在这种结构中,螺母构件19为单臂支承结构,不过,由于在旋转传送构件8和螺母构件19之间夹有由刚体构成的板21,因此,能够使旋转传送构件8、螺母构件19及板21的结合强度足够大。从而能够确实地防止螺母构件19的活动及旋转方向的偏斜,获得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该实施例示出了把减震机构9直接收纳于设置在滑轮4内的减震橡胶安装部110的例子。从而,减震橡胶16的外周面与减震橡胶安装部110内周面密接。另外,螺母构件19的凸缘部19a,与设置在安装部110内的由环状突起形成的止脱部111从后方侧抵接,从而防止向轮毂7侧脱出。减震橡胶16,同样是后端与止脱部111抵接,从而防止向滑轮4后方脱出。
再有,作为减震橡胶16前端的轮毂7侧端部,比滑轮4前面向前方突出,在该突出端面上利用止动螺钉10固定着板21和旋转传送构件8主体8A。即,本实施例中,是把板21固定在减震橡胶16上,以形成相对于滑轮4不接触的状态。
根据由这种构成形成的减震机构9,能够防止板21的磨损。即,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那样,把板21固定在滑轮4上的情况中,若负载变动时减震橡胶16扭曲,在滑轮4和板21间发生摩擦,则板21磨损。相对与此,如本实施例,若使板21从滑轮4离开,则由于在滑轮4和板21间没有滑动部,因而不发生摩擦,能够防止板21的磨损。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剖面图。该实施例是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是把减震橡胶16在轴线方向分割从而由筒状体形成的第一、第二橡胶16A、16B构成。第一橡胶16A嵌装在滑轮4的减震橡胶安装部110内,位于螺母构件19的凸缘部19a和止脱部111之间,从而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动。第二橡胶16B在减震橡胶安装部110内与第一橡胶16A离开位于第一橡胶16A前方侧,后端部与止脱部111抵接,限制向后方的移动。第二橡胶16B前端部比减震橡胶安装部110向滑轮4前方突出,在其突出端面上利用止动螺钉10固定着板21和旋转传送构件8主体8A。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同。
由这种构成形成的减震机构9,以相对于滑轮4不接触地状态保持螺母构件19,没有滑动部,且由减震橡胶16承接旋转传送构件8和螺母构件19,因此,对于螺母构件19也不会由于负载变动时减震橡胶16扭曲而在与滑轮4之间发生摩擦,能够防止旋转传送构件8的磨损。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剖面图。该实施例是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作为把旋转传送构件8和板21固定在减震橡胶16上的固定装置,取代止动螺钉而采用销120。减震橡胶16形成前端侧开放、后端侧关闭的筒状体。销120在埋入减震橡胶16内的部分周面形成环状凹部121和凸部122,从而防止销120从减震橡胶16内脱出。
由这种构成形成的减震机构9,能够把销120直接插入减震橡胶16内,因而能够废除采用止动螺钉时所必需的螺母构件19,能够削减部件数。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把旋转传送构件8的固定部8C固定在作为驱动侧旋转构件的滑轮4上、把连接部8D可脱离地与作为从动侧旋转构件的轮毂7连结的例子,不过,本发明对此没有任何特定,也可以是固定部8C固定在轮毂7、利用夹持板11把连接部8D与滑轮4可脱离地连结。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在把旋转传送构件8安装在轮毂7的状态下从主体8A到连接部8D的间隔D(图4C)比滑轮4和轮毂7的对置面间的距离E稍小的例子,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间隔D比距离E稍大(D>E),这种情况下,施加给旋转轴6的负载的方向与上述实施例形成相反方向。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中,由于利用板把多个螺母构件结合成一体,从而限制螺母构件的单独活动,因此,从驱动侧旋转构件传送给各螺母构件的旋转力相等,使施加给旋转传送构件各连结片的负载均匀化。因此,在旋转传送构件各固定部发生的应力也均等,不会在局部固定部发生大的应力而发生龟裂或者断裂,提高旋转传送构件的耐久性。
另外,在把板固定在螺母构件背面侧的情况中,由于由旋转传送构件和板支承螺母构件两端,从而,能够确实地防止负载时或起动时螺母构件旋转方向的偏斜。另一方面,在把板固定在螺母构件前面侧的情况中,由于螺母构件与板的结合强度变大,从而即使是单臂支承也能够防止螺母构件的偏斜。
另外,由于板和驱动侧旋转构件不接触,因此,在旋转传送构件和驱动侧旋转构件之间没有滑动部,能够防止这些磨损及由于磨损而造成的强度降低。再有,用减震橡胶保持旋转传送构件和螺母构件,从驱动侧旋转构件离开,因此在旋转传送构件、螺母构件和驱动侧旋转构件之间没有滑动部,能够防止这些磨损。
另外,由于使弯折线倾斜地弯折连结片弯折,加长了弯折线的长度,因此,应力沿着弯折线分散,缓和应力集中。因此,能够防止在连结片基端部发生龟裂或者沿着弯折线的断裂。
另外,对连结片和连接部的弯折角进行设定,以使在利用从动侧旋转构件和夹持板夹持旋转传送构件连接部的状态,主体和连接部的间隔与驱动旋转构件和从动侧旋转构件大致相等,因此,把固定部固定在驱动侧旋转构件时几乎不需要使连结片变形,对轴支承旋转轴的轴承及轴支承驱动侧旋转构件的轴承施加的推力负载降低,因此,能够降低轴承的旋转阻力。再有,如果几乎不用使连结片变形,那么以小的操作力就能够把旋转传送构件安装在驱动侧旋转构件上,因此,旋转传送构件相对于驱动侧旋转构件的安装作业容易。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传送装置,具有依靠驱动侧设备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侧旋转构件(4)、传送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4)的旋转的从动侧设备(2)的从动侧旋转构件(7)、连结上述从动侧旋转构件(7)和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4)并在向上述从动侧设备施加过负载时解除连结的旋转传送构件(8)、装于上述旋转传送构件(8)和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4)之间的减震机构(9),上述减震机构(9)具有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4)内且固定上述旋转传送构件(8)一端的多个螺母构件(19)、装在上述多个螺母构件19上的减震橡胶(16)、和把上述多个螺母构件(19)结合成一体的板(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送装置,上述板(21)固定在上述多个螺母构件(19)的背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送装置,上述板(21)固定在上述多个螺母构件(19)的前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送装置,上述减震橡胶(16)具有向上述驱动驱动侧旋转构件(4)前方侧突出的突出端面,上述板(21)相对于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4)以不接触状态固定在上述减震橡胶(16)的突出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送装置,上述减震橡胶(16)在长方向被分割为第一及第二橡胶(16A、16B),第一橡胶(16A)把上述多个螺母构件(19)保持在从驱动侧旋转构件(4)离开的状态,第二橡胶(16B)把旋转传送构件(8)保持在从驱动侧旋转构件(4)离开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送装置,上述旋转传送构件(8)具有环状主体(8A);多个固定部(8C),其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突出设置在上述主体(8A)的外周并由上述多个螺母构件(19)固定;多个连结片(8B),其从上述多个固定部(8C)沿上述主体(8A)外周延伸设置,且能够在向与上述主体(8A)的面垂直相交方向弯折的轴线方向弹性变形;连接部(8D),其在上述多个连结片(8B)前端延伸设置,且由上述从动侧旋转构件(7)和夹持板(11)可脱离地夹持,上述连结片(8B)的基端部斜着弯折形成,以使弯折线(100)内侧端为旋转方向前方侧,外侧端为旋转方向后方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送装置,上述旋转传送构件(8)形成圆板状,在外周附近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多个连结片形成用狭缝(13),并且具有环状主体(8A)和多个连结片(8B),多个连结片(8B)能够向延伸设置在上述主体(8A)上的轴线方向弹性变形以围住上述主体(8A)的外周,上述各连结片(8B),相对于上述主体(8A)的面倾斜,并且具有由上述多个螺母构件(19)固定的基端侧的固定部(8C)、和向上述连结片(8B)相反方向倾斜且由上述从动侧旋转构件(7)和夹持板(11)可脱离地夹持的前端侧的连接部(8D),上述连接部(8D)向上述主体(8A)侧弯折形成,上述连接部(8D)的弯折角,设定为在由上述从动侧旋转构件(7)和上述夹持板(12)夹持的状态下,上述主体(8A)和上述连接部(8D)间隔大致等于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4)和上述从动侧旋转构件(7)间隔的角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送装置,使施加给旋转传送构件各连结片的负载均匀化,以使不会只在旋转传送构件局部发生大的应力。减震机构(9)由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上述驱动侧旋转构件(4)内且固定上述旋转传送构件(8)一端的多个螺母构件(19)、装在上述多个螺母构件(19)上的减震橡胶(16)和把上述多个螺母构件(19)结合成一体的板(21)构成。
文档编号F16D7/00GK1948777SQ20061013211
公开日2007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1日
发明者田村有二, 黑须义弘 申请人:小仓离合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