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40651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通过得到追随齿数比变化的转 矩传递容量的齿数比插补控制,进行在变速中途产生的惯性阶段中的摩擦元 件的释放压控制或联接压控制。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根据由变速器的输入转速和输 出转速求出的齿数比,算出降档进行途中及升档进行途中产生的惯性阶段中 的释放侧摩擦元件和联接侧摩擦元件的转矩传递容量(=转矩指令值),向摩 擦元件输出获得算出的转矩传递容量的油压指令值而进行变速控制(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l)。
追随该齿数比的变化的控制如下地进行,即,例如预先决定在惯性阶段 开始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在中间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在惯 性阶段结束齿数比的最佳传递容量,并且通过使用三种齿数比中在两种齿数 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利用插补运算求出变化的各齿数比的转矩传递 容量。因此,以下将追随该齿数比的变化而通过插补运算求出转矩传递容量 的控制称为"齿数比插补控制"。
在此,所谓"惯性阶段,,是指在变速中途产生的阶段之一,是以具备自 动变速器的驱动系统的惯性力(惯性)的变化为主要原因而改变变速器的输 入转速的相。而且,"齿数比插补控制"在如下的惯性阶段种进行,即,从齿 数比开始向降档方向或升档方向进行变化的时刻开始,齿数比进行变化,直 到降档方向或升档方向的齿数比变化结束的时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 896991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中,在齿数比开始向目标变 速方向变化的时刻的实际齿数比偏离齿数比级间差范围(从惯性阶段开始齿 数比到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的范围)时,也进行齿数比插补控制,即,通过 使用与实际齿数比接近的两种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运算求出转矩传递容量。因此,直至实际齿数比到达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期间,进行未 预先核对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插补运算,与预先核对的齿数比级间差范 围内的运算不同,有时求得的转矩传递容量为非预想的值。而且,转矩传递 容量为非预想的值时,存在由于转矩传递容量的不足和过量造成的变速品质 降低之类的问题。
例如,在向距离当前变速级两级的目标变速级的变速中进行新的变速判 断,并且在目标变速级变更为向当前变速级变速时(以下,称为"目的改变 变速,,),在接受目的改变变速前的最初变速(从当前的变速级向邻接变速级 的变速)中途,进行使向下次变速(从邻接变速级向目标变速级的变速)进 行变速的处理(以下称为"下次变速预处理")。进行这种变速时,接受目的 改变变速时,实际齿数比向距离两级的目标变速级侧进行,齿数比从齿数比 级间差范围外的实际齿数比向降档方向或升档方向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的 变速控制装置,在齿数比插补控制开始时的实际齿数比为齿数比级间差范围 外时,进行不会增加运算负荷的处理,并且在确保惯性阶段的进行的同时, 能够防止输出非预想的转矩传递容量的指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具备
变速控制机构,其进行如下的替换变速,即,将多个摩擦元件中在变速 前联接的第一摩擦元件从联接切换为释放、并且将在变速后应联接的第二摩 擦元件从释放切换为联接;
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其根据最佳转矩传递容量,追随齿数比的变化而 对通过所述替换进行第一变速控制时释放或联接的摩擦元件的转矩传递容量 进行插补运算,将得到由插补运算算出的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输出, 所述最佳转矩传递容量根据包含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在内的多个齿数比而设 定,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具有
齿数比判断部,在所述第一变速控制时、由于实际齿数比向变速进行方 向变化而开始进行齿数比插补控制时,所述齿数比判断部判断实际齿数比是 否在偏离所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
转矩指令值保持部,在由所述齿数比判断部判断为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期间,所述转矩指令值保持部禁止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运算,
并且保持得到在所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
由此,在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中,在通过替换进行第一 变速控制时,由于实际齿数比向变速进行方向改变而开始进行齿数比插补控 制时,在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的齿数比判断部判断实际齿数比是否在自惯性 阶段开始齿数比偏离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而且,由齿数比判断部判断为 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期间,禁止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运算, 在转矩指令值保持部,保持得到在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
的转矩指令值。
例如,在连接动力降档中的释放侧摩擦元件的情况下,实际齿数比在齿 数比级间差范围外时,在转矩传递容量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 递容量高时,输入旋转的上升趋緩,惯性阶段的进行速度减慢,产生变速时 间延长感。相反,在转矩传递容量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 量低时,输入旋转急剧上升,惯性阶段的进行速度快,产生变速振动。
与此相反,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区域时,在惯性阶段开 始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被保持,故而直至实际齿数比从齿数比级间差 范围外到达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期间,惯性阶段的进行速度成为适当的速度, 显示出没有延迟感和振动的良好变速品质的变速作用。另外,实际齿数比在 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区域时,禁止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运算,不会增加运
算负荷。
其结果是,齿数比插补控制开始时的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 时,可以进行不增加运算负荷的处理,并且确保惯性阶段的进行,从而防止 输出非预想的转矩传递容量的指令。


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例1的变速控制装置的自动变速器的一例的概略
图2是表示应用了实施例1的变速控制装置的自动变速器中的各变速级 的各摩擦元件的联接状态的联接动作表;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用于选择D档时的变速控制的变速图的一例的变速线图4是表示由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器20执行的选择D档时、具有 两级升档指令时的变速控制处理流程的流程图5是表示由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器20执行的齿数比插补控制处 理的流程的流程图6是表示目前的自动变速器中对于降档时的释放侧摩擦元件的齿数比 插补控制中的多个齿数比和齿数比级间差的范围内及范围外的转矩指令值的 特性图7是表示目前的自动变速器中基于3速—5速的升档指令、在包含预处 理在内、齿数比向5速进行的中途、输出向3速的降档指令的目的改变变速 时、实际齿数比特性、变速指令齿数比特性、控制齿数比特性、当前齿数比 特性、摩擦元件压力特性的时间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对于降档时的释放侧摩擦元件的齿 数比插补控制中的多个齿数比和齿数比级间差的范围内及范围外的转矩指令 值的特性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基于3速—5速的升档指令、在包含 预处理在内、齿数比向5速进行的中途、输出向3速的降档指令的目的改变 变速时、实际齿数比特性、变速指令齿数比特性、控制齿数比特性、当前齿 数比特性、摩擦元件压力特性的时间图。
附图标记i兌明
Eg:发动机
TC:变矩器
Input:输入轴
Output:输出轴
OP:油泵
10:发动机控制器(ECU)
20:自动变速器控制器(ATCU)
30:控制阀单元(CVU)
1:加速踏板开度传感器
2:发动机转速传感器
3:第一涡轮转速传感器4:第二涡轮转速传感器
5:输出轴转速传感器
6:断路开关
GS1:第一行星齿轮组
Gl:第一行星齿專仑
G2:第二行星齿轮
GS2:第二行星齿轮组
G3:第三行星齿轮
G4:第四行星齿轮
Cl:第一离合器(摩擦元件)
C2:第二离合器(摩擦元件)
C3:第三离合器(摩擦元件)
Bl:第一制动器(摩擦元件)
B2:第二制动器(摩擦元件)
B3:第三制动器(摩擦元件)
B4:第四制动器(摩擦元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说明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 置的最佳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说明其结构。
图1是表示采用了实施例1的变速控制装置的自动变速器的一例的概略图。
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为前进7速、后退1速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发 动机Eg的驱动力经由变矩器TC从输入轴Input输入,通过四个行星齿轮和 七个摩擦联接元件将转速变速后从输出轴Output输出。另外,油泵OP和变 矩器TC的泵轮设置在同轴上,由发动机Eg的驱动力旋转驱动,对油进行加 压。
另外,设置有控制发动机Eg的驱动状态的发动机控制器10 (ECU)、控 制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状态等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器20 (ATCU)、根据自动变速器控制器20的输出信号控制各摩擦联接元件的液压的控制阀组件30( CVU )。 另外,发动机控制器10和自动变速器控制器20经由CAN通信线等连接,通 过通信而相互共享传感器信息及控制信息。
所述发动机控制器IO上连接有检测驾驶员的加速踏板操作量的加速踏板 开度传感器1和检测发动机转速的发动机转速传感器2。该发动机控制器10 根据发动机转速及加速踏板操作量控制燃料喷射量及节气门开度,并且控制 发动机输出转速及发动机转矩。
在所述自动变速器控制器20上连接有检测第一行星架PC1的转速的第 一涡轮转速传感器3、检测第一齿圈Rl的转速的第二涡轮转速传感器4、检 测输出轴Output的转速的输出轴转速传感器5以及检测驾驶员通过变速杆所 选择的档位的断路开关6。而且,在选择D档时,根据车速Vsp和表示加速 踏板操作量的加速踏板开度APO来选择最合适的指令变速级,向控制阀组件 30输出达到指令变速级的控制指令。
接着,对输入轴Input和输出轴Output之间的变速齿轮机构进行说明。 从输入轴Input侧到输出轴Output侧的轴上,依次配置有由第一行星齿轮G1 和第二行星齿轮G2构成的第一行星齿轮组GS1 、由第三行星齿轮G3和第四 行星齿轮G4构成的第二行星齿轮组GS2。另外,作为摩擦联接元件,配置有 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第三离合器C3及第一制动器Bl、第二制 动器B2、第三制动器B3、第四制动器B4。另外,配置有第一单向离合器F1 和第二单向离合器F2。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G1为具有第一太阳齿轮S1、第一齿圏R1、对与两齿 轮S1、 Rl啮合的第一小齿轮P1进行支承的第一行星架PC1的单齿轮型行星 齿轮。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G2为具有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齿圏R2、对与两齿 轮S2、 R2喷合的第二小齿轮P2进行支承的第二行星架PC2的单齿轮型行星 齿轮。
所述第三行星齿轮G3为具有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齿圈R3、对与两齿 轮S3、 R3啮合的第三小齿轮P3进行支承的第三行星架PC3的单齿轮型行星 齿轮。
所述第四行星齿轮G4为具有第四太阳齿轮S4、第四齿圏R4、对与两齿 轮S4、 R4啮合的第四小齿轮P4进行支承的第四行星架PC4的单齿轮型行星齿轮。
所述输入轴Input与第二齿圈R2连接,经由变矩器TC等输入来自发动 机Eg的旋转驱动力。所述输出轴Output与第三行星架PC3连接,将输出旋 转驱动力经由主减速器等传递给驱动轮。
所述第一齿圈Rl、第二行星架PC2和第四齿图R4通过第一连接构件 Ml —体连接。所述第三齿圈R3和第四行星架PC4通过第二连接构件M2 — 体连接。所述第一太阳齿轮Sl和第二太阳齿轮S2通过第三连接构件M3 — 体连接。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GS1的构成为,通过利用第一连接构件M1和第三 连接构件M3将第一行星齿轮Gl和第二行星齿轮G2连接而形成四个旋转元 件。另外,第二行星齿轮组GS2的构成为,通过利用第二连接构件M2将第 三行星齿轮G3和第四行星齿轮G4连接而形成五个旋转元件。
通过所述第 一行星齿轮组GS1将转矩自输入轴Input向第二齿圈R2输入, 被输入的转矩经由第一连接构件M1向第二行星齿轮组GS2输出。通过所述 第二行星齿轮组GS2将转矩自输入轴Input直接向第二连接构件M2输入,并 且经由第一连接构件Ml向第四齿圈R4输入,^皮输入的转矩从第三行星架 PC3向输出轴Output输出。
所述第一离合器C1 (输入离合器I/C)为对输入轴Input和第二连接构件 M2有选择地进行离合的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C2 (直接离合器D/C)为 对第四太阳齿轮S4和第四行星架PC4有选择地进行离合的离合器。所述第三 离合器C3 (H&LR离合器H&LR/C)为对第三太阳齿轮S3和第四太阳齿轮 S4有选择地进行离合的离合器。
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F2配置在第三太阳齿轮S3与第四太阳齿轮S4之 间。由此,第三离合器C3被释放,当第四太阳齿轮S4的转速比第三太阳齿 轮S3的转速大时,第三太阳齿轮S3和第四太阳齿轮S4产生各自独立的转速。 因而,第三行星齿轮G3和第四行星齿轮G4经由第二连接构件M2被连接, 实现各个行星齿轮独立的齿数比。
所述第一制动器Bl (前制动器Fr/B )为有选择地使第一行星架PC1的旋 转相对于变速器箱Case停止的制动器。另外,第一单向离合器F1与第一制 动器B1并列配置。所述第二制动器B2 (低速制动器LOW/B)为有选择地使 第三太阳齿轮S3的旋转相对于变速器箱Case停止的制动器。所述第三制动器B3 ( 2346制动器2346/B )为有选择地使连接第一太阳齿轮Sl及第二太阳 齿轮S2的第三连接构件M3的旋转相对于变速器箱Case停止的制动器。所 述第四制动器B4 (后退制动器R/B )为有选择地使第四行星架PC4的旋转相 对于变速器箱Case停止的制动器。
图2是表示釆用了实施例1的变速控制装置的自动变速器的各变速级的 各摩擦联接元件的联接状态的联接动作表。图2中,记号O表示该摩擦联接 元件成为联接状态的情形,记号(O )表示发动机制动器工作的档位被选择 时、该摩擦联接元件成为联接状态的情形,无记号表示该摩擦联接元件成为 释放状态的情形。
对于如上述构成的变速齿轮机构中设置的各摩擦联接元件的联接状态, 在相邻的变速级间的升档及降档中,进行使已联接的一个摩擦联接元件释放、 且使已释放的一个摩擦联接元件联接这样的替换变速(掛rt替免変速),由此 可以实现如下所述的前进7速、后退l速的变速级。
即,在"1速级,,只有第二制动器B2成为联接状态,由此第一单向离合 器F1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卡合。在"2速级",第二制动器B2及第三制动 器B3成为联接状态,第二单向离合器F2卡合。在"3速级",第二制动器 B2、第三制动器B3及第二离合器C2成为联接状态,第一单向离合器F1及 第二单向离合器F2都不卡合。在"4速级",第三制动器B3、第二离合器C2 及第三离合器C3成为联接状态。在"5速级",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 C2及第三离合器C3成为联接状态。在"6速级",第三制动器B3、第一离合 器Cl及第三离合器C3成为联接状态。在"7速级",第一制动器B1、第一 离合器C1及第三离合器C3成为联接状态,第一单向离合器F1卡合。在"后 退速级",第四制动器B4、第一制动器B1及第三离合器C3成为联接状态。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用于选择D档时的变速控制的变速 图的一例的变速线图。图3中,实线表示升档线,虚线表示降档线。
选择D档时,检索根据来自输出轴转速传感器5 (=车速传感器)的车速 Vsp和来自加速踏板开度传感器1的加速踏板开度APO决定的运转点在变速 图上存在的位置。而且,不论运转点是否移动,只要其在图3的变速图上存 在于一个变速级区域内,就一直维持此时的变速级。另一方面,运转点移动 并在图3的变速图上横切升档线时,输出从横切前的运转点存在的区域所表 示的变速级向横切后的运转点存在的区域所表示的变速级的升档指令。另夕卜,运转点移动并在图3的变速图上横切降档线时,输出从横切前的运转点存在
的区域所表示的变速级向横切后的运转点存在的区域所表示的变速级的降档指令。
图4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器20执行D档选择时、有两级 降档指令时的变速控制流程的流程图,下面对各步骤进行说明(变速控制机 构)。另外,在该变速控制处理中,不时地(时常)读取变速指令(升档指令 和降档指令)。
在步骤S40,判断在选择D档时是否输出有变速指令,为"是"(有变速 指令)时,向步骤S41进行,为"否"时(无变速指令),则反复进行步骤 S40的判断。
在步骤S40中判断有变速指令之后,在步骤S41,判断变速指令是否是 从第一变速级越过第二变速级而升档到第三变速级的两级升档指令,为"是,, (变速指令为两级升档指令)时向步骤S43进行,为"否"(变速指令为两级 升档指令以外)时向步骤S42进行。
在步骤S41中判断为变速指令为两级升档指令以外之后,在步骤S42, 执行其他变速控制(相邻的变速级间的升档、降档等),并向"返回"进行。
在步骤S42中判断为变速指令是两级升档指令、或步骤S44中判断为计 时器值<设定值时、或步骤S47中判断为两级升档的变速未结束之后,在步 骤S43,执行从第一变速级向第二变速级的第一级升档控制,向步骤S44进 行。
例如,变速指令为从3速级向5速级的两级升档时,通过使第三离合器 C3联接、使第二制动器B2释放,由此,执行从3速级向4速级的升档控制。
在步骤S43中的第一级升档控制之后,在步骤S44,判断从两级升档指 令的输出时刻起动的计时器的计时器值(经过时间)是否为设定值以上,为 "是,,(计时器值>设定值)时向步骤S45进行,为"否"(计时器值〈设定 值)时返回步骤S43。
在此,"设定值,,设定为从第一变速级向第二变速级的升档控制,在惯性 阶段开始后进行到惯性阶段结束前的惯性阶段中途阶段所需的时间。
在步骤S44中判断为计时器值>设定值之后,在步骤S45,执行从第二 变速级向第三变速级的第二级升档控制,向步骤S44 (下次变速预处理部)进 行。例如,变速指令为从3速级向5速级的两级升档指令时,通过使第一离 合器Cl联接、使第三制动器B3释放,执行从4速级向5速级的升档控制。
在步骤S45中的第二级升档控制之后,在步骤S46,判断是否输出有返 回第一变速级的降档指令,为"是,,(有降档指令)时向步骤S48进行,为"否,, (无降档指令)时向步骤S47进行。另外,从步骤S46向步骤S48的流程相 当于目的改变变速部。
在步骤S46中判断为无降档指令之后,在步骤S47,判断两级升档的变 速控制是否结束,为"是"(变速控制结束)时向"返回"进行,为"否"(变 速控制未结束)时返回步骤S43。
在步骤S46中判断为有降档指令,或步骤S49中判断为降档控制的变速 未结束之后,在步骤S48,中断第一级升档控制和第二级升档控制,执行向第 一变速级返回的降档控制,向步骤S49进行。
在此,通过停止第三离合器C3的联接和第二制动器B2的释放,中断第 一级升档控制。另外,通过停止第一离合器C1的联接和第三制动器B3的释 放,中断第二级升档控制。而且,在进行第一离合器C1的释放控制和第三制 动器B3的联接控制的同时,通过进行第三离合器C3的释放控制和第二制动 器B2的联接控制,执行向3速级(第 一变速阶段)返回的降档控制。
在步骤S48中执行向第一变速级返回的降档控制之后,在步骤S49,判 断向第一变速级返回的降档的变速控制是否结束,为"是"(降档变速控制结 束)时将计时器值清零且向"返回,,进行,为"否"(降档变速控制未结束) 时返回步骤S48。
图5是表示经由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器20执行的齿数比插补控制 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下面,对各步骤进行说明(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该 齿数比插补控制适用于驱动行驶时的连接动力降档(踏入降档)的释放侧摩 擦元件的释放压控制。而且,通过使实际齿数比向变速进行方向即降档方向 变化而开始进行所述控制。
在步骤S50中,根据由第一涡轮转速传感器3和第二涡轮转速传感器4 得到的变速器输入转数、和由输出轴转速传感器5得到的变速器输出转数计 算实际齿数比,向步骤S51进行。
在步骤S50中的实际齿数比运算后,在步骤S51,判断实际齿数比是否 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小,即实际齿数比是否是自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向降档侧偏离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齿数比,为"是,,(实际齿数比< 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时向步骤S52进行,为"否,,(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 开始齿数比)时向步骤S55进行(齿数比判断部)。
在步骤S51中判断为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之后,在步骤 S52,禁止转矩传递量的插补运算,设定为得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 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的转矩指令值,向步骤S53进行。
在步骤S52、或步骤S56、或步骤S58、或步骤S59中的转矩指令值设定 之后,在步骤S53,对控制阀组件30内的释放侧摩擦元件的释放压控制促动 器输出所设定的转矩指令值,向步骤S54进行。
在步骤S53中输出转矩指令值之后,在步骤S54,判断惯性阶段是否结 束,为"是"(惯性阶段结束)时结束齿数比插补控制,为"否"(惯性阶段 中途)时返回步骤S50。
在此,惯性阶段结束是通过监视实际齿数比的变化,在实际齿数比到达 降档后的变速级的齿数比且实际齿数比的变化收敛(减小)时而判断得来的。 另外,进行步骤S50 —步骤S51 —步骤S52 —步骤S53 —步骤S54流程的反复 进行相当于转矩指令值保持部。
在步骤S51中判断为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之后,在步骤 S55,判断实际齿数比是否为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GR2-REL以下,为"是" (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时,向步骤S56进行,为"否"(实际 齿数比〉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时,向步骤S57进行。
在步骤S55中判断为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之后,在步骤 S56,通过采用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惯性阶 段中间齿数比GR2-REL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3的齿数比插补运算,计算 转矩传递容量,设定得到算出的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向步骤S53进 行。
在步骤S55中判断为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之后,在步骤 S57,判断实际齿数比是否为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以下,为"是"(实 际齿数比《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时,向步骤S58进行,为"否"(实际齿数 比〉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时,向步骤S59进行。
在步骤S57中判断为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之后,在步骤 S58,通过采用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GR2-REL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3、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4的齿数比的插补运算, 计算转矩传递容量,设定得到算出的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向步骤S53 进行。
在步骤S57中判断为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之后,在步骤 S59,禁止转矩传递量的插补运算,设定得到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最 佳转矩传递容量TR4的转矩指令值,向步骤S53进行。
下面,说明作用。
首先,进行"齿数比插补控制的i果题"的说明,然后,将实施例1的自 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的作用分为"变速控制作用"、"齿数比插补控制作 用"、"从升档到降档的目的改变变速控制作用"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现有的自动变速器中对于降档时的释放侧摩擦元件的齿数比 插补控制中、多个齿数比和齿数比级间差的范围内及范围外的转矩指令值的 特性图。图7是表示现有的自动变速器中基于3速—5速的升档指令、在包含 预处理在内、齿数比向5速进行的中途、输出向3速的降档指令的目的改变 变速时、实际齿数比特性、变速指令齿数比特性、控制齿数比特性、当前齿 数比特性、摩擦元件压力特性的时间图。
目前,如图6所示,对降档时的释放侧的摩擦元件的齿数比插补控制如 下进行,即,预先决定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 中间齿数比GR2 - REL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3 、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 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4。然后,通过采用三种齿数比GR1、 GR2-REL、 GrEnd中的两种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运算,求出变化的各齿数 比的转矩传递容量。
即,对于小于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齿数比区域、和从惯性阶段开 始齿数比GR1到中间齿凄O匕GR2 - REL的齿数比区域,通过采用了最佳转矩 传递容量TR2、 TR3的插补运算来计算转矩传递容量。另外,对于从中间齿 数比GR2 - REL到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齿数比区域、超过惯性阶段 结束齿数比GrEnd的齿数比区域,通过采用了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3、 TR4 的插补运算来计算转矩传递容量。
在此,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 TR3、 TR4通过具有下述意图的最佳 方法来决定。在从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到中间齿数比GR2 - REL的齿数比区域中,形成为决定惯性阶段的诱发及到中间段的变速进行度的容量。在
从中间齿数比GR2 - REL到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齿数比区域中,形 成为决定直到变速结束的目标变速进行度的容量。
因此,对于小于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齿数比区域,根据最佳转矩 传递容量TR2、 TR3的大小关系来决定转矩传递容量。TR2〉TR3时,求出 比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高且越偏离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越高的转矩指 令值。TR2〈TR3时,求出比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低且越偏离惯性阶段开 始齿数比GR1越低的转矩指令值。另外,对于超过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 的齿数比区域也同样,根据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3、 TR4的大小关系来决定 转矩传递容量。
因此,直到实际齿数比达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期间,为未预先核 对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插补运算,与预先核对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内(实 际齿数比在从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到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范围 内)不同,求得的转矩传递容量有时为非预想的值。而且,转矩传递容量为 非预想的值时,会由于转矩传递容量的不足或过剩而导致变速品质降低。
例如,以下述目的改变变速为例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基于脚离开加 速踏板进行操作而从3速向距离两级的5速变速的指令,在升档变速控制执 行中,通过踏下加速踏板进行操作而进行新的变速判断,目标变速级变更为 向3速降档的变速。另外,在接受目的改变变速前从3速向4速升档的中途, 进行向5速升档的下次变速预处理。在进行这样的变速时,接受目的改变变 速后,实际齿数比向距离两级的5速侧进行,齿数比从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 的实际齿数比向降档方向变化。
此时,实际齿数比存在于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时的转矩传递容量,通过 齿数比插补控制而计算为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 TR2高的值时,如图7的第三离合器压力特性所示,4速—3速降档的释放侧 摩擦元件即第三离合器C3的离合器压力表现为在齿数比插补控制开始时刻 t4成为高压、之后离合器压力降低的山形特性Pc3。该情况下,滑动联接状态 的第三离合器C3成为对发动机Eg的转速上升的负荷,因此,输入旋转的上 升变得緩慢,惯性阶段的进行速度变迟緩,产生变速时间延长的感觉。
相反,实际齿数比存在于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时的转矩传递容量,通过 齿数比插补控制而计算为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低的值时,如图7的第三离合器压力特性所示,4速—3速降档的释放侧 摩擦元件即第三离合器C3的离合器压力表现为在齿数比插补控制开始时刻 t4成为低压、之后离合器压力上升的山谷形特性Pc3'。该情况下,滑动联接 状态的第三离合器C3促进发动机Eg的转速上升,因此,输入旋转急剧上升, 惯性阶段的进行速度变快,产生变速振动。 [变速控制作用]
根据图4的流程图说明如下情况下的变速控制作用,例如,在以图3的 变速线图上的运转点A行驶的状态下,通过脚部离开加速踏板的操作而向运 转点B移动,输出从3速向距离两级的5速升档的变速指令,然后,在升档 变速结束前通过踏入加速踏板的操作而从运转点C向运转点D移动,从而输 出向变速前的3速返回的降档变速指令。
首先,在通过脚部离开加速踏板的操作而输出从第一变速级(3速)向距 离两级的第三变速级(5速)的升档指令时,在图4的流程图中,向步骤S40 —步骤S41 —步骤S42进行,在步骤S42中,通过第一摩擦元件(第三离合 器C3)的联接和第二摩擦元件(第二制动器B2)的释放,开始从第一变速 级(3速)向接下来的第二变速级(4速)的升档变速控制。然后,反复进行 步骤S43 —步骤S44的流程,直至在3速—5速升档指令的输出时刻被起动的 计时器的计时器值(经过时间)为设定值以上,并且维持升档变速控制的执 行直至从第一变速级(3速)变速到第二变速级(4速)。
而且,在从第一变速级(3速)向第二变速级(4速)的升档变速控制中, 在计时器值为设定值以上时,在图4的流程图中,/^步骤S44向步骤S45进 行,在步骤S45中,开始用于实现第三变速级(5速)的、通过^f吏第三摩4察元 件(第一离合器Cl)联接、使第四摩擦元件(第三制动器B3)释放而构成 的下次变速预处理。而且,直到输出返回第一变速级(3速)的降档指令期间, 反复进行步骤S43 —步骤S44 -步骤S45 -步骤S46 —步骤S47的流程,并且 执行从第一变速级(3速)向第二变速级(4速)的升档变速控制和向第三变 速级(5速)的下次变速预处理。
然后,在步骤S47中,在判断为向第三变速级(5速)的升档变速控制结 束之前,根据向第一变速级(3速)返回的降档判断而输出降档变速指令时, 接受该目的改变变速,在图4的流程图中,从步骤S46进入步骤S48。然后, 在步骤S48,中断下次变速预处理,开始进行第三摩擦元件(第一离合器C1)的释放和第四摩擦元件(第三制动器B3)的联接,并且,中断从第一变速级 (3速)向第二变速级(4速)的升档变速控制,开始通过释放第一摩擦元件 (第三离合器C3)、联接第二摩擦元件(第二制动器B2)而进行降档变速控
制。而且,反复进行步骤S48 —步骤S49的流程,直至判断为降档的变速控
制结束。
实施例1的齿数比插补控制适用于接受目的改变变速后、实际齿数比开 始向返回第一变速级(3速)的降档方向变化时、4速—3速降档的释放侧元 件即第一摩擦元件(第三离合器C3)的离合器释放压力控制。
在步骤S49中,判断为降档变速控制结束时,从步骤S49向"返回"进 行,开始自步骤S40的新的变速控制。另外,不进行目的改变变速,经由步 骤S47判断为向第三变速级(5速)的升档变速控制结束时,从步骤S47向 "返回,,进行,开始自步骤S40的新的变速控制。
因此,基于3速—5速的升档指令,在包含预处理在内、齿数比向5速进 行的中途、输出向3速的降档指令的目的改变变速时,在接受目的改变变速 后,实际齿数比已经超过4速正向5速侧进行,齿数比从齿数比级间差范围 外的实际齿数比向降档方向变化。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对降档时的释放侧摩擦元件的齿 数比插补控制中的多个齿数比和齿数比级间差的范围内及范围外的转矩指令 值的特性图。
对适用于驱动行驶时的连接动力降档中的释放侧摩擦元件的释放压力控 制、且通过实际齿数比向变速进行方向即降档方向改变而开始的齿数比插补 控制作用进行说明。
齿数比插补控制开始后,在图5的流程图中,进入步骤S50 —步骤S51, 在步骤S51,判断实际齿数比是否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小。然后,当 实际齿数比在从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向升档侧偏离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 外时,从步骤S51进入步骤S52,在步骤S52,禁止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运算, 设定得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的转矩指令值。 而且,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关系成立期间,反复进行步 骤S50—步骤S51 —步骤S52—步骤S53 —步骤S54的流程,保持得到惯性阶 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的转矩指令值。然后,实际齿数比的变化进行且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 的关系成立时,在图5的流程图中,进入步骤S50—步骤S51 —步骤S55,在 步骤S55,判断实际齿数比是否为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GR2-REL以下。而 且,通过使齿数比在4速—3速降档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内,实际齿数比《惯 性阶段中间齿数比GR2 - REL时,从步骤S55进入步骤S56,在步骤S56, 通过采用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惯性阶段中间 齿数比GR2-REL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3的齿数比插补运算,计算转矩传 递容量,设定得到算出的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而且,在实际齿数比 <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GR2-REL的关系成立期间,反复进行步骤S50—步 骤S51 —步骤S55 —步骤S56 —步骤S53 —步骤S54的流程,设定通过追随齿 数比变化的采用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 TR3的齿数比插补运算而求得的转 矩指令值。
然后,实际齿数比变化且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GR2-REL 的关系成立时,在图5的流程图中,进入步骤S50—步骤S51 —步骤S55 —步 骤S57,在步骤S57,判断实际齿数比是否为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以下。 而且,在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时,从步骤57进入步骤 S58,在步骤S58,通过采用惯性阶段中间齿数比GR2-REL的最佳转矩传 递容量TR3、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4的齿数比 插补运算,计算转矩传递容量,设定得到算出的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 而且,在实际齿数比《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关系成立期间,反复进 行步骤S50 —步骤S51 —步骤S55 —步骤S57 —步骤S58 —步骤S53 —步骤S54 的流程,设定通过追随齿数比的变化的釆用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3、 TR4的 的齿数比插补运算而求得的转矩指令值。
然后,实际齿数比变化且实际齿数比 > 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关 系成立时,在图5的流程图中,进入步骤S50 —步骤S51 —步骤S55 —步骤S57 4步骤S59,在步骤S59,禁止转矩传递量的插补运算,设定得到惯性阶段结 束齿数比GrEnd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4的转矩指令值。而且,实际齿数比 在从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向降档侧偏离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实际 齿数比〉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关系成立期间,反复进行步骤S50 — 步骤S51 —步骤S55 —步骤S57 —步骤S59 —步骤S53 —步骤S54的流程,保 持得到惯性阶段结束的齿数比GrEnd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4的转矩指令值。
因此,如图8所示,关于在实施例1的齿数比插补控制中取得的转矩指
令值,在从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到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齿数比 级间差范围内,与目前的齿数比插补控制同样地,采用最佳转矩传递容量 TR2、 TR3、 TR4中的两个最佳传递容量进行插补运算。但是,在实际齿数比 比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小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区域,保持得到惯性 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的转矩指令值。另外,在实际 齿数比比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大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区域,保持 得到惯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4的转矩指令值。 [从升档向降档的目的改变变速控制作用]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基于3速-5速的升档指令、在包含 预处理在内、齿数比向5速进行的中途、输出向3速的降档指令的目的改变 变速时的实际齿数比特性、变速指令齿数比特性、控制齿数比特性、当前齿 数比特性、摩擦元件压力特性的时间图。
对如下情况下的实施例1的目的改变变速控制作用进行说明,例如,在 以图3的变速线图上的运转点A行驶的状态下,通过脚部离开加速踏板的操 作向运转点B移动,输出从3速向距离两级的5速升档的变速指令,然后, 在升档变速结束前通过踏下加速踏板的操:作从运转点C向运转点D移动,输 出向变速前的3速返回的降档变速指令。
如图9所示,在3速行驶中进行脚部离开加速踏板的操作时,在时刻tl 输出从3速向距离两级的5速的升档变速指令。根据该升档变速指令通过使 第三离合器C3、使第二制动器B2释放的替换变速,自时刻tl开始进行从3 速向4速的升档变速控制。然后,在从3速向4速的升档变速控制中途的时 刻t2,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联接、使第三制动器B3释放,开始向5速升档 的下次变速预处理。
然后,在升档到5速的变速控制结束前的时刻t3,通过踏下加速踏板的 操作而输出向3速的降档变速指令时,开始由从3速向5速的升档切换为向3 速的降档的目的改变变速。但是,由于在从3速向4速的升档中途进行了向5 速升档的下次变速预处理,故而,在接受目的改变变速时(时刻t3),如图9 的实际齿数比特性所示,实际齿数比已经向距离两级的5速侧进行。而且, 即使在时刻t3接受目的改变变速,由于向摩擦元件的油压响应迟緩,故而直到时刻t4实际齿数比都一直向5速侧(升档方向)变化。而且,在时刻t4, 实际齿数比的变化方向从升档方向切换为降档方向时,对3速的释放侧摩擦 元件即第三离合器C3的离合器释放压控制开始应用实施例1的齿数比插补控制。
在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区域时,该实施例1的齿数比插 补控制保持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因此,在实 际齿数比从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达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时刻t5期 间,如图9的第三离合器压力特性所示,第三离合器C3的离合器压力表现 为以緩斜率下降的特性Pc3"。因而,惯性阶段的进行速度成为不快也不慢的 适当的速度,表现没有延迟感、无振动的良好变速品质的变速作用。
然后,从到达时刻t5的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时刻到时刻t6的惯 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期间,通过追随实际齿数比变化的齿数比插补运算, 第三离合器C3的传递转矩容量被控制为最佳转矩传递容量。而且,从到达惯 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时刻t6到降档的变速控制结束的时刻t7,保持惯 性阶段结束齿数比GrEnd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4。
该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4是在齿数比确定后、联接侧摩擦元件(第二制 动器B2)即使具有容量也会发生突升(突含上〖f)的程度的容量,因此,能
度变动的变速振动。
从齿数比插补控制结束的时刻t7开始,使释放侧摩擦元件(第三离合器 C3)的容量急剧下降、并且使联接侧摩擦元件(第二制动器B2)的容量急剧 上升,由此,在时刻t8,结束摩擦元件压力的控制,实现第三离合器C3释放、 第二制动器B2联接的3速状态。
下面,说明效果。
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中能够得到以下列举的效果。 (1 )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具备变速控制机构(图4), 其进行如下的替换变速,即,将多个摩擦元件中在变速前联接的第一摩擦元 件从联接切换为释放、并且将在变速后应联接的第二摩擦元件从释放切换为 联接;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图5 ),其根据最佳转矩传递容量,追随齿数比 的变化而对通过所述替换(掛〖,替免)进行第一变速控制时释放或联接的摩 擦元件的转矩传递容量进行插补运算,将得到由插补运算算出的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输出,所述最佳转矩传递容量根据包含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
GR1在内的多个齿数比而设定,其中,所述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图5)具 有齿数比判断部(步骤S51),在所述第一变速控制时、由于实际齿数比向 变速进行方向变化而开始进行齿数比插补控制时,所述齿数比判断部判断实 际齿数比是否在偏离所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转矩 指令值保持部(反复进行步骤S50 —步骤S51 —步骤S52 —步骤S53 —步骤S54 的流程),在由所述齿数比判断部判断为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期 间,所述转矩指令值保持部禁止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运算,并且保持得到在 所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因此,能够在 齿数比插补控制开始时的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时,进行不增加 运算负荷的处理、确保惯性阶段的进行、防止输出非预想的转矩传递容量的 指令。
(2 )所述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将伴随所述第一摩擦元件的释放而自发地 产生的旋转变化与变速控制结果产生的旋转变化成为相同方向的变速控制状 态下的第一摩擦元件的释放压控制、和伴随所述第二摩擦元件的联接而自发 地产生的旋转变化与变速控制结果产生的旋转变化成为相反方向的变速控制 状态下的第二摩擦元件的联接压控制中的至少一方,设定为齿数比插补控制 的适用对象。因此,能够在替换实现的各变速控制状态下,对于成为变速进 行控制器的主要对象的摩擦元件适用可得到预想的惯性阶段的诱发和变速进 行度的齿数比插补控制。
顺便说一下,使前者的释放压控制条件成立的是连接动力降档及切断动 力升档下的释放侧摩擦元件,使后者的联接压控制成立的是连接动力升档及 切断动力降档下的联接侧摩擦元件。
(3 )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图4 )具有目的改变变速部(步骤S48 ),在其 他变速控制进行中判断要通过所述替换进行第一变速控制时(步骤S46),所 述目的改变变速部中断所述其他变速控制而进行所述第一变速控制,所述齿 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图5 )在接受目的改变变速后、在实际齿数比随着所述第 一变速控制而开始向变速进行方向变化时,开始进行释放或联接的摩擦元件 压的齿数比插补控制。因此,通过中断其他变速控制而接受目的改变变速, 齿数比插补控制开始时的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可能性提高, 在这种行驶状态下能够确保惯性阶段的进行,并且可靠地防止输出非预想的转矩传递容量的指令。
(4 )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图4 )具有下次变速预处理部(步骤S45 ),在 作为所述其他变速控制而输出从第n变速级向第n土a变速级(a>2)跳越的 相距两级以上的变速指令时,所述下次变速预处理部以先进行从第n变速级 到第n±l变速级的变速控制并且在其变速中途的时刻开始进行向第n±2的 变速级的变速的方式,在成为第n土a变速级之前,不等先进行的变速结束就 开始进行下一次变速。因此,在前一次变速预处理后接受目的改变变速,由 此,齿数比插补控制开始时的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可能性增 大,在这种行驶状态下,能够确保惯性阶段的进行,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输 出非预想的转矩传递容量的指令。
(5)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图4)根据从第一变速级向距离两级的第三变 速级的升档指令,进行从第 一变速级到下一级的第二变速级的升档变速控制, 在其变速控制中途开始进行实现第三变速级的下次变速预处理,在升档变速 控制结束前进行返回第一变速级的降档时,则中断包含下次变速预处理的升 档变速控制,接受执行降档变速控制的目的改变变速,所述齿数比插补控制 机构(图5)在接受目的改变变速后、在实际齿数比开始向返回第一变速级的 降档方向变化之后,对在降档中被释放的摩擦元件的释放压进行齿数比插补 控制。因此,在进行脚部离开加速踏板的操作后,在变速控制结束前进行踏 下加速踏板的操作,由此,在前次变速预处理后接受目的改变变速的行驶状 态下,在连接动力降档的释放侧摩擦元件的释放压力控制中只应用齿数比插 补控制就能够得到没有振动和无时间延迟的良好变速品质。
以上,根据实施例l说明了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但是, 对于具体的构成,不限于该实施例1,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的 发明宗旨,可允许设计的变更及追加等。
在实施例1中,表示了对于连接动力降档的释放侧摩擦元件应用齿数比 插补控制的例子。但是,齿数比插补控制可以应用于驱动行驶时的降档的释 放侧摩擦元件的释放压力控制以外的、滑行行驶时的升档的释放侧摩擦元件 的释放压力控制、驱动行驶时的升档的联接侧摩擦元件的联接压力控制、滑 行行驶时的降档的联接侧摩擦元件的联接压力控制。
即,所谓"伴随第一摩擦元件的释放而自发地产生的旋转变化',是指, 在驱动行驶时使释放侧摩擦元件释放后输入旋转上升,在滑行行驶时释放后输入旋转降低。另外,所谓"变速控制结果产生的旋转变化"是指,若变速 控制为降档则输入旋转上升,若为升档则输入旋转降低。因而,关于释放侧 摩擦元件,对于驱动行驶时的降档和滑动行驶时的升档而言,成为旋转变化 方向为相同方向的变速控制状态。
而且,所谓"伴随第二摩擦元件的联接而自发地产生的旋转变化"是指, 在驱动行驶时使联接侧摩擦元件联接后输入旋转上升,在滑行行驶时联接后 输入旋转降低。另外,所谓"变速控制结果产生的旋转变化"是指,变速控 制若为降档则输入旋转上升,若为升档则输入旋转降低。因此,关于联接侧 摩擦元件,对于驱动行驶时的升档和滑动行驶时的降档而言,成为旋转变化 方向为相反的方向的变速控制状态。
实施例1中表示了如下的例子将齿数比插补控制应用于控制开始时实 际齿数比在偏离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的可能性高的、 经过了下次变速预处理的目的改变变速时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齿数比插 补控制显然也可以应用于如下的情况,即,在相邻的变速级间的降档及升档 中,由于干扰、偏差、经时劣化或故障等原因,实际齿数比在变速开始区域 向与变速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后,实际齿数比向变速方向变化。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实施例l中,表示了在前进7速、后退1速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的变
速控制装置中的应用例,显然,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多个前进变速级的其他有 级式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具备变速控制机构,其进行如下的替换变速,即,将多个摩擦元件中在变速前联接的第一摩擦元件从联接切换为释放、并且将在变速后应联接的第二摩擦元件从释放切换为联接;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其根据最佳转矩传递容量,追随实际齿数比的变化而对通过所述替换进行第一变速控制时释放或联接的摩擦元件的转矩传递容量进行插补运算,将得到由插补运算算出的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输出,所述最佳转矩传递容量根据包含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在内的多个齿数比而设定,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具有齿数比判断部,在所述第一变速控制时、由于实际齿数比向变速进行方向变化而开始进行齿数比插补控制时,所述齿数比判断部判断实际齿数比是否在偏离所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转矩指令值保持部,在由所述齿数比判断部判断为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期间,所述转矩指令值保持部禁止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运算,并且保持得到在所述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的转矩指令值。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将伴随所述第一摩擦元件的释放而自发地产生的旋转变化与变速控制结果产生的旋转变化成为相同方向的变速控制状 态下的第一摩擦元件的释放压控制、和伴随所述第二摩擦元件的联接而自发制状态下的第二摩擦元件的联接压控制中的至少一方,设定为齿数比插补控 制的适用对象。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具有目的改变变速部,在其他变速控制进行中判断要通过所述替换进行第一变速控制时,所述目的改变变速部中断所述其他变速 控制而进行所述第 一变速控制,所述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在接受目的改变变速后、在实际齿数比随着所述第 一变速控制而开始向变速进行方向变化时,开始进行释方丈或联接的摩擦 元件压的齿数比插补控制。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具有下次变速预处理部,在作为所述其他变速控制而输出从第n变速级向第n士a变速级(a>2)跳越的相距两级以上的变速指 令时,所述下次变速预处理部以先进行,人第n变速级到第n± 1变速级的变 速控制并且在其变速中途的时刻开始进行向第n ± 2的变速级的变速的方式, 在成为第n土a变速级之前,不等先进行的变速结束就开始进行下一次变速。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控制机构根据从第一变速级向距离该第一变速级两级的第三变速级的升档指令,进行从第一变速级到下一级的第二变速级的升档变速控 制,在其变速控制中途开始进行实现第三变速级的下次变速预处理,在升档 变速控制结束前进行返回第一变速级的降档时,则中断包含下次变速预处理 的升档变速控制,接受执行降档变速控制的目的改变变速,所述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在接受目的改变变速后、在实际齿数比开始向 返回第一变速级的降档方向变化之后,对在降档中被释放的摩擦元件的释放 压进行齿数比插补控制。
全文摘要
一种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齿数比插补控制开始时的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时,进行不会增加运算负荷的处理,并且确保惯性阶段的进行,防止输出非预想的转矩传递容量的指令。该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具备进行替换变速的变速控制机构;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其追随实际齿数比的变化而对在替换变速控制时释放或联接的摩擦元件的转矩传递容量进行插补运算,其中,齿数比插补控制机构具有转矩指令值保持部,在通过齿数比判断部判断为实际齿数比在齿数比级间差范围外时,转矩指令值保持部禁止转矩传递容量的插补运算,保持得到在惯性阶段开始齿数比GR1的最佳转矩传递容量TR2的转矩指令值。
文档编号F16H59/68GK101608687SQ200910146898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9日
发明者远藤刚, 铃木正己 申请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