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707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转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携带型折合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因为体积小,携带方便,故而受到众多消 费者的喜爱;该类笔记本电脑包括主机本体及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与本机主体之间, 是以枢纽其加以枢接,该枢纽器一方面要提供枢接的功能,另一方面则必须在液晶显示器 掀开使用时,能够保持液晶显示器停滞于适当的位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转轴结构为包括具有一轴杆的枢轴;所述轴杆依次穿越可 绕轴杆旋转的支架组件、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摩擦片、与支架组件绕轴杆同步旋转的第一 凸轮,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第二凸轮、弹性体、以及端封件;所述端封件与轴杆的自由端连 接,以形成一轴向迫紧的转轴结构;转动支架、第一凸轮与磨擦片间存在磨擦,磨擦片在转 轴工作时,有绕轴转动的趋势。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摩擦片具有一腰形孔,为了保证摩擦片在支架组件绕轴杆转动 时处于理想的固定状态,轴杆的形状必须与腰形孔的形状相适应,且要保证与腰形孔壁之 间的紧密配合,但是在批量生产难以避免会产生轴杆与腰形孔壁之间的间隙,由此降低了 轴杆与腰形孔壁之间的径向摩擦力,给转轴工作的稳定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技术中摩擦片与轴杆之间的配合存在间 隙,降低了轴杆与摩擦片之间的径向摩擦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种转轴结构,其包括具有一轴杆的枢轴;所述轴杆依次穿越可绕轴杆旋转的 支架组件、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摩擦片、与支架组件绕轴杆同步旋转的第一凸轮,径向限定 于轴杆上的第二凸轮、弹性体、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弹性体固定件、以及端封件;所述摩擦 片包括供轴杆穿越的孔;所述端封件与轴杆的自由端连接,以形成一轴向迫紧的转轴结构; 所述转轴结构还包括设于转轴与孔壁之间,用以增强转轴与摩擦片之间径向摩擦力的弹 性件。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包括自孔壁径向延伸出的支撑部,以及自支撑部侧面延伸 出且弯向孔壁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与孔壁之间设有供弹性部形变的弹性位移槽,所述弹 性部的端部与孔壁隔开。进一步地,所述孔壁至少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面、大体上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 二平面、中心线垂直于第二平面且位于与第一平面相对一侧的第一圆圆弧面;所述支撑部 自第一平面延伸出;所述弹性部自支撑部向靠近第二平面的侧面延伸且弯向第一平面,所 述弹性位移槽设置于弹性部与第一平面之间;所述弹性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平面隔开。进一步地,所述位移槽、支撑部、孔壁三者的交汇处设有止裂孔。[0011]进一步地,所述孔壁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三平面、第四平面、第二圆弧面、第五平面、第六平面、第七平面、第三圆弧面、第八平面;其中第三平面和第六平面大体上平行, 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七平面、第八平面均与第六平面大体上垂直;第二圆弧面和第三圆 弧面相对设置,且第二圆弧面和第三圆弧面的中心线与第八平面垂直;所述弹性件包括第 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自第三平面延伸出的第一支撑部;以及分别 自第一支撑部左右两侧延伸出的且弯向第三平面的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 性部与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位移槽,第一弹性部与第四平面隔开;所述第二弹性部 与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位移槽,第二弹性部与第八平面隔开;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 自第六平面延伸出的第二支撑部;以及分别自第二支撑部左右两侧延伸出的且弯向第六平 面的第三弹性部和第四弹性部,所述第三弹性部与第六平面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位移槽,第 三弹性部与第五平面隔开;所述第四弹性部与第六平面之间设有第四弹性位移槽,第四弹 性部与第七平面隔开。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位移槽、第一支撑部、第三平面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一止 裂孔;所述第二弹性位移槽、第一支撑部、第三平面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二止裂孔;所述第 三弹性位移槽、第二支撑部、第六平面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三止裂孔;所述第四弹性位移 槽、第二支撑部、第六平面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四止裂孔。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以限定支架组件旋转角度的限位片,限位片穿设与轴杆上,位 于支架组件的侧面。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凸轮限定片,第二凸轮限定片穿设于轴杆上,位于第二凸轮 与弹性体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片的侧面设有贮油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轮具有固定凸起,所述支架组件具有固定凹槽,第一凸轮和 支架组件通过固定凸起与固定凹槽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轴结构,在转轴和摩擦片的孔壁之间用以增强转轴与摩 擦片之间径向摩擦力的弹性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利于增强转轴与摩擦片之间径向摩擦 力,提高转轴工作的稳定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拆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摩擦片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摩擦片穿设于转轴上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转轴结构,其包括具有一轴杆101的枢轴10 ;所述轴杆 101依次穿越可绕轴杆旋转的支架组件30、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摩擦片40、与支架组件绕 轴杆同步旋转的第一凸轮50,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第二凸轮60、弹性体80、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弹性体固定件90、以及端封件100 ;所述端封件与轴杆的自由端连接,以形成一轴向迫紧的转轴结构;所述摩擦片具有供轴杆穿越的孔401。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转轴结构还包括用以限定支架组件旋转角度的限位片 20,限位片穿设与轴杆上,位于支架组件的侧面。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转轴结构还包括第二凸轮限定片70,第二凸轮限定片穿 设于轴杆上,位于第二凸轮与弹性体之间。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摩擦片的两侧设有贮油槽402,该贮油槽可添加润滑油,以 改善转轴使用过程中的手感。所述第一凸轮具有固定凸起501,所述支架组件具有固定凹槽301,第一凸轮和第 一支架组件通过固定凸起与固定凹槽连接,支架组件旋转需要的角度后,第一凸轮与第二 凸轮相互作用,使支架组件处于稳定状态。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摩擦片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摩擦片包括供转轴穿越 的孔401,所述孔壁还可以为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三平面4013、第四平面4014、第二 圆弧面4012、第五平面4015、第六平面4016、第七平面4017、第三圆弧面4013、第八平面 4018 ;其中第三平面和第六平面大体上平行,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七平面、第八平面均与 第六平面大体上垂直;第二圆弧面和第三圆弧面相对设置,且第二圆弧面和第三圆弧面的 中心线与第八平面垂直;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4020和第二弹性件4019,所述第一弹 性件包括自第三平面延伸出的第一支撑部40201 ;以及分别自第一支撑部左右两侧延伸出 的且弯向第三平面的第一弹性部40206和第二弹性部40207,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三平面 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位移槽40204,第一弹性部与第四平面隔开;所述第二弹性部与第三平 面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位移槽40205,第二弹性部与第八平面隔开;所述第二弹性件4019包 括自第六平面延伸出的第二支撑部40191 ;以及分别自第二支撑部左右两侧延伸出的且弯 向第六平面的第三弹性部40194和第四弹性部40195,所述第三弹性部与第六平面之间设 有第三弹性位移槽40196,第三弹性部与第五平面隔开;所述第四弹性部与第六平面之间 设有第四弹性位移槽40197,第四弹性部与第七平面隔开。所述第一弹性位移槽、第一支撑部、第三平面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一止裂孔 40202 ;所述第二弹性位移槽、第一支撑部、第三平面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二止裂孔40203 ; 所述第三弹性位移槽、第二支撑部、第六平面三者之间的交汇处设有第三止裂孔40192 ;所 述第四弹性位移槽、第二支撑部、第六平面三者之间的交汇处设有第四止裂孔4019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摩擦片穿设于转轴上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轴杆101的 截面形状与穿越摩擦片40的孔相适应,,轴杆具有上下平面及左右圆弧面,并在转角处设 有倒角;在轴杆以足够的力穿越孔时,轴杆的上下表面会产生将上述的四个弹性部推向孔 壁的分力,该分离使得各弹性部发生靠近孔壁的形变,而此时各弹性部相应的弹性位移槽 为其提供足够的变形空间;轴杆完成穿越后,各弹性部对轴杆的上下表面施加一定的压力, 将轴杆卡持在孔内,由此增大了轴杆与孔壁之间的径向摩擦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轴结构,在转轴和摩擦片的孔壁之间用以增强转轴与摩 擦片之间径向摩擦力的弹性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利于增强转轴与摩擦片之间径向摩擦 力,提高转轴工作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轴杆与摩擦片的过度配合时间,可根据实际 需要设定弹性件的强度,可完全避免轴杆与摩擦片之间的相对转动。[003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转轴结构,其包括具有一轴杆的枢轴;所述轴杆依次穿越可绕轴杆旋转的支架组件、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摩擦片、与支架组件绕轴杆同步旋转的第一凸轮,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第二凸轮、弹性体、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弹性体固定件、以及端封件;所述摩擦片包括供轴杆穿越的孔;所述端封件与轴杆的自由端连接,以形成一轴向迫紧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转轴与孔壁之间,用以增强转轴与摩擦片之间径向摩擦力的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自孔壁径向延伸出 的支撑部,以及自支撑部侧面延伸出且弯向孔壁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与孔壁之间设有供 弹性部形变的弹性位移槽,所述弹性部的端部与孔壁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壁至少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 平面、大体上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二平面、中心线垂直于第二平面且位于与第一平面相对 一侧的第一圆圆弧面;所述支撑部自第一平面延伸出;所述弹性部自支撑部向靠近第二平 面的侧面延伸且弯向第一平面,所述弹性位移槽设置于弹性部与第一平面之间;所述弹性 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平面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槽、支撑部、孔壁三者的交 汇处设有止裂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壁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三 平面、第四平面、第二圆弧面、第五平面、第六平面、第七平面、第三圆弧面、第八平面;其中 第三平面和第六平面大体上平行,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七平面、第八平面均与第六平面 大体上垂直;第二圆弧面和第三圆弧面相对设置,且第二圆弧面和第三圆弧面的中心线与 第八平面垂直;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自第三平 面延伸出的第一支撑部;以及分别自第一支撑部左右两侧延伸出的且弯向第三平面的第一 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位移槽,第一弹性部 与第四平面隔开;所述第二弹性部与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位移槽,第二弹性部与第 八平面隔开;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自第六平面延伸出的第二支撑部;以及分别自第二支撑 部左右两侧延伸出的且弯向第六平面的第三弹性部和第四弹性部,所述第三弹性部与第六 平面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位移槽,第三弹性部与第五平面隔开;所述第四弹性部与第六平面 之间设有第四弹性位移槽,第四弹性部与第七平面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位移槽、第一支撑部、 第三平面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一止裂孔;所述第二弹性位移槽、第一支撑部、第三平面三者 的交汇处设有第二止裂孔;所述第三弹性位移槽、第二支撑部、第六平面三者的交汇处设有 第三止裂孔;所述第四弹性位移槽、第二支撑部、第六平面三者的交汇处设有第四止裂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限 定支架组件旋转角度的限位片,限位片穿设于轴杆上,位于支架组件的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凸 轮限定片,第二凸轮限定片穿设于轴杆上,位于第二凸轮与弹性体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的 侧面设有贮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具有固定凸起,所述支架组件具有固定凹槽,第一凸轮和支架组件通过固定凸起与固定凹槽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轴结构,其包括具有一轴杆的枢轴;所述轴杆依次穿越可绕轴杆旋转的支架组件、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摩擦片、与支架组件绕轴杆同步旋转的第一凸轮,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第二凸轮、弹性体、径向限定于轴杆上的弹性体固定件、以及端封件;所述摩擦片包括供轴杆穿越的孔;所述端封件与轴杆的自由端连接,以形成一轴向迫紧的转轴结构;其还包括设于转轴与孔壁之间,用以增强转轴与摩擦片之间径向摩擦力的弹性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利于增强转轴与摩擦片之间径向摩擦力,提高转轴工作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F16C11/10GK201561044SQ20092026010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31日
发明者罗根香, 蒋丛华, 陆福勇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