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轴稳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561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枢轴稳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轴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结构简易、组装便利,组合稳固、不易摇晃的枢轴稳固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枢轴结构如


图1、图2所示,主要包括支座4、枢轴5及限位组件6等部份, 支座4结合设置于电子装置(如笔记本电脑)的本体上;在枢轴结构一端部设有一支撑部 43,支撑部43上设有一圆形的轴孔41,轴孔41旁侧设有被定位部42 (可为凹孔),枢轴5的周缘至少具有一平削面,一端设有外螺纹51,另一端由一挡止部52连结一结合部53,结合部53结合于电子装置需枢转的组件(如屏幕)上;使枢轴5贯穿轴孔41后,套合一弹性组件56 (弹簧)后,再结合一与枢轴5同步连动枢转具有较大摩擦特性的止滑垫圈M,最后以一螺帽55螺合于外螺纹51上,使枢轴5与支座4形成迫紧结合,迫紧组件6由可套合于枢轴5上的第一迫紧件61及第二迫紧件62所组成,第二迫紧件62 —侧设有定位部621 (可为一凸柱)与支撑部43上的被定位部42 (凹孔)相结合形成定位,第二迫紧件62的另一侧(接近第一迫紧件61的一侧)设有二相对衔接的斜面622、623,第一迫紧件61可与枢轴 5同步连动枢转;在接近第二迫紧件62的一侧设有二相对的凸挡部611,二凸挡部611可抵触于斜面622、623,藉由弹性组件56的弹性作用,使第一、二迫紧件61、62之间保持稳定不易松脱;操作时,藉由第一迫紧件61随枢轴5同步连动枢转,使凸挡部611沿斜面622、623 正、反向滑动,令枢轴5枢转过程中产生逐渐紧迫或轻推助力的效果。由于上述结构的枢轴5与支座4的接触仅限于轴孔41内部,以及挡止部52与支撑部43侧面等部位,此种缺乏大面积抵触的不稳定组合结构,需依赖弹性组件56以强力弹性推抵迫紧组件6配合挡止部52夹合支撑部43,减少或避免枢轴5枢转时产生摇晃或松动的情形;枢轴5与支座4结合的稳定度与弹性组件56作用的弹性成正比;然而,过大的弹性压迫会使操作时所需的施力增加,影响使用上的便利性;同时会造成各组件(尤其是迫紧组件6)严重磨损,造成松动;除需要时常锁紧螺帽55以确保紧固之外,更容易造成各组件的损坏及故障;过多的组成组件及繁杂的构件,使整体的结构较为复杂,组装不易,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不利于竞争。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枢轴稳固结构,使支座与枢轴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部位,有效确保组合后的稳固,使操作时不易产生摇晃或松动,确保组合质量;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在枢轴转动时产生正、反向的阻力或助力,使枢轴被定位于枢转过程中的各预定角度上;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整体结构极为简易,易于组装,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
品竞争力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枢轴稳固结构,包括一支座,设有一轴孔,于轴孔周侧设有至少一个独立具有局部歪斜的弹性部;一枢轴,局部伸入支座的轴孔内;枢轴周侧对应弹性部一边侧设有一抵触件,抵触件随枢轴正反转动而与弹性部形成不同程度的抵触,利用弹性部的不同反作用力形成滑动的阻力或助力。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轨迹部呈斜向延伸。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轨迹部呈弧形弯曲延伸。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轨迹部呈波浪状延伸。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支座具有一轴套部,轴孔设置于轴套部上,轴套部上设有一镂空缺口连通轴孔,轴套部具弹性夹套于枢轴。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轴套部上设有多个弹性部,弹性部之间头尾相连,所述弹性部一端接近镂空缺口的一侧与轴套部相连结。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二旁侧的弹性部与中间的弹性部呈对称的头尾相连,位于中间的二弹性部于远离镂空缺口的一侧与轴套部相连结。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轴套部上设有多个弹性部,弹性部之间呈头尾相连,所述弹性部的一端在远离镂空缺口的一侧与轴套部相连结。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二旁侧的弹性部与中间的弹性部呈对称的头尾相连,位于中间的二弹性部于接近镂空缺口的一侧与轴套部相连结。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轴套部上设有多个弹性部,弹性部在远离镂空缺口的一侧相互连结,由一连接部与轴套部相连结。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枢轴具有裸露出轴孔的一端部,所述端部的局部周缘设有一挡止部,轴套部的对应部位设有一容置挡止部的导引缺口。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枢轴具有裸露出轴孔的一端部,所述端部的边缘设有一结合部,结合部与一结合件相组接,使枢轴能够再组合链接结合件。所述枢轴稳固结构,其中其轨迹部为一镂空的轨迹槽道,抵触件为一沿轨迹部滑移的凸起部位。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一种常见的枢轴结构分解图。 图2是
图1所示的枢轴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组合外观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闭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闭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开启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开启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0033]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0034]附图标记[0035]l、4、la、lb、lc、ld、le 支座[0036]ll、lla、llb、llc、lld、lle 固定部[0037]12、12a、12b、12c、12d、12e 轴套部[0038]121,41轴孔[0039]122、122a、122b、122c、122d、122e 镂空缺口[0040]123轨迹部124导引缺口[0041]125、125a、125b、125c、125d、125e 弹性部[0042]126a、126b、126c、126d、126e 连接部[0043]2、5枢轴21 λ 53....结合部[0044]22、52挡止部23,621...定位部[0045]24抵触件3结合件[0046]31被结合部42被定位部[0047]43支撑部51外螺纹[0048]54止滑垫圈55螺帽[0049]56弹性组件6迫紧组件[0050]61第一迫紧件611凸挡部[0051]62第二迫紧件622,623 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要包括支座1及枢轴2等部份,支座1上设有可固定于电子装置(如笔记本电脑)本体上的固定部11,支座1 一侧边缘设有一轴套部12,轴套部12上设有一贯穿轴孔121,轴孔121可由一镂空缺口 122对外连通,使轴套部12具有弹性夹套于轴孔121周侧;轴套部12在轴孔121周侧设有多个独立的弹性部 125,各弹性部125的至少一边侧具有歪斜或弧曲的轨迹部123(可为镂空之轨迹槽道),轨迹部123可视需要连通于镂空缺口 122 ;轴套部12 —端的局部周缘设有导引缺口 124,枢轴 2 一端伸入支座1的轴孔121内,枢轴2周侧对应各轨迹部123(轨迹槽道)的位置分别设有一定位部23 (可为一凹孔),定位部23 (凹孔)供插嵌抵触件M (可为一凸柱),形成抵触于轨迹部123(轨迹槽道)的凸起部位;枢轴2具有裸露出轴孔121的外端部,外端部的局部周缘凸设有一伸入导引缺口 1 的挡止部22,利用的导引缺口 IM的二个端对挡止部 22形成阻挡,有效的限制枢轴2的转动角度;枢轴2露出轴孔121的一端边缘设有一结合部21 (可为一凸部),结合部21与结合件3通过对应的被结合部31 (为一可嵌套该凸部之通孔)相组接,使枢轴2与结合件3相组合链接,结合件3可与电子装置(笔记本电脑)的活动部位(如屏幕)相结合。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结构在操作时,枢轴2与支座1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抵触件M (凸柱)可被设定在最大抵触轨迹部123的状态(此时弹性部125受抵触件 24的作用而产生最大变形量),弹性部125相对于抵触件M产生最大反作用力;使枢轴2 逐渐开启的过程中,抵触件M(凸柱)随枢轴2的转动而沿轨迹部123(轨迹槽道)滑动,弹性部125的反作用力会对抵触件M产生一助推力,使枢轴2在开启的过程中仅需施以较小的力,形成轻推开启的助力效果。当枢轴2与支座1处于完全开启状态时,抵触件24 (凸柱)可被设定在最小抵触轨迹部123的状态(弹性部125与抵触件M位于接触的始点), 此时弹性部125相对于抵触件M具有最小的反作用力,使枢轴2逐渐关闭的过程中,抵触件M可随枢轴2的转动沿轨迹部123(轨迹槽道)滑动,逐渐推抵弹性部125使其产生变形;此时,弹性部125会逐渐增加对抵触件M产生的反作用力,使枢轴2形成一枢转的阻力,使枢轴2在闭合转动过程中产生一阻力,令结合件3不易自动闭合,甚至被定位在任何开启的角度。上述枢轴结构也可将弹性部125的轨迹部123设计成反向歪斜或弧曲的轨迹,使枢轴2与支座1具有与上述动作相反的效果(开启时枢轴2具有较大的转动阻力,闭合时枢轴2具有较小的转动阻力),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轨迹部123除了可为单纯斜向延伸外, 也可将轨迹部123设计成弧形或波浪状,使枢轴2在转动过程中,可以产生局部角度定位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轴套部12的轴孔121对枢轴2形成大面积的包覆接触,形成稳定的结合,枢轴2在转动时不易产生摇晃;本实用新型组件数量较少、结构较简单,组装较便利,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如图9所示的枢轴结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具有一支座la,支座Ia在轴套部 12a的一侧与固定部Ila之间设有一镂空缺口 12 ;轴套部1 上设有多个弹性部125a,各弹性部12 之间头尾相连形成一连接部U6a,其接近镂空缺口 12 的一端与轴套部1 相连结;支座Ia的其余结构与前述支座1的对应部位相同。如
图10所示的枢轴结构,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具有一支座lb,支座Ib在轴套部 12b的一侧与固定部lib之间设有一镂空缺口 122b,轴套部12b上设有多个弹性部12 ,各弹性部12 之间头尾相连形成一连接部U6b,其远离镂空缺口 122b的一端与轴套部12b 相连结;支座Ib的其余结构与前述支座1的对应部位相同。如
图11所示的枢轴结构,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具有一支座lc,支座Ic在轴套部 12c的一侧与固定部Ilc之间设有一镂空缺口 122c,轴套部12c上设有多个弹性部125c, 弹性部125c在远离镂空缺口 122b的一侧相互连结,由一连接部126c与轴套部12c相连结 (轴套部12c由连接部126c向镂空缺口 122c方向形成多个分叉的弹性部125c);支座Ic 的其余结构与前述支座1的对应部位相同。如
图12所示的枢轴结构,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具有一支座ld,支座Id在轴套部 12d的一侧与固定部Ild之间设有一镂空缺口 122d,轴套部12d上设有多个弹性部125d,二旁侧的弹性部125d与中间的弹性部125d呈对称的头尾相连分别形成连接部U6d,中间的二个弹性部125d在远离镂空缺口 122d的一侧与轴套部12d相连结;支座Ic的其余结构与前述支座1的对应部位相同。如
图13所示的枢轴结构,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构造具有一不同的支座le,支座Ie在轴套部1 的一侧与固定部lie之间设有一镂空缺口 122e,轴套部1 上设有多个弹性部125e,弹性部12 之间头尾相连形成一连接部U6e,接近镂空缺口 12 的一侧与轴套部1 相连结;支座Ie的其余结构与前述支座1的对应部位相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枢轴稳固结构可达到结构简易、组装便利,确保组合稳固、不易摇晃的功效。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一支座,设有一轴孔,轴孔周侧设有至少一独立延伸的弹性部,弹性部上设有局部歪斜的轨迹部;一枢轴,局部伸入支座的轴孔内,于枢轴周侧对应弹性部的一边侧设有一抵触件,抵触件随枢轴正反转动与轨迹部形成不同程度的抵触,利用弹性部的不同反作用力形成滑动的阻力或助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轨迹部呈斜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轨迹部呈弧形弯曲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轨迹部呈波浪状延伸。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何一项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支座具有一轴套部,轴孔设置于轴套部上,轴套部上设有一镂空缺口连通轴孔,使轴套部具有弹性夹套于枢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轴套部上设有多个弹性部,弹性部之间头尾相连,所述弹性部一端接近镂空缺口的一侧与轴套部相连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二旁侧的弹性部与中间的弹性部呈对称的头尾相连,位于中间的二弹性部于远离镂空缺口的一侧与轴套部相连结。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轴套部上设有多个弹性部,弹性部之间呈头尾相连,所述弹性部的一端在远离镂空缺口的一侧与轴套部相连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二旁侧的弹性部与中间的弹性部呈对称的头尾相连,位于中间的二弹性部于接近镂空缺口的一侧与轴套部相连结。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轴套部上设有多个弹性部,弹性部在远离镂空缺口的一侧相互连结,由一连接部与轴套部相连结。
11.如权利要求5项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枢轴具有裸露出轴孔的一端部, 所述端部的局部周缘设有一挡止部,轴套部的对应部位设有一容置挡止部的导引缺口。
12.如权利要求1至4任何一项项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枢轴具有裸露出轴孔的一端部,所述端部的边缘设有一结合部,结合部与一结合件相组接,使枢轴能够再组合链接结合件。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枢轴具有裸露出轴孔的一端部,所述端部边缘设有一结合部,结合部与一结合件相组接,使枢轴能够再组合链接结合件。
14.如权利要求1至4任何一项所述的枢轴稳固结构,其特征是其轨迹部为一镂空的轨迹槽道,抵触件为一沿轨迹部滑移的凸起部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枢轴稳固结构,主要包括一支座及一枢轴,支座设有一具有轴孔的轴套部,于轴套部上设有一镂空缺口连通于轴孔,使轴套部具有弹性夹套于枢轴,轴套部周侧设有至少一独立弹性部,所述弹性部至少一侧设有一局部斜向延伸的轨迹部(可为一轨迹槽道),枢轴以一端伸入轴孔内,枢轴周侧设有一个与轨迹部接触的抵触件(可为一凸起部位),利用抵触件随枢轴转动,抵触轨迹部,藉由抵触件在滑动过程中与弹性部产生力的交互作用,形成枢轴转动的阻力或助力,以满足不同需求。
文档编号F16C11/04GK202048095SQ20112012000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1日
发明者徐安赐, 蔡健男 申请人: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