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787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后减振垫,尤其是涉及ー种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主要用干支撑卡车的发动机,属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ー个部件。
背景技术
由于发动机在往复运动的工作状态中会产生很大的向上的牵引力和向下的牵引力,工作环境相当恶烈,而现有技术中用于发动机的后减震垫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ー些不足,现有的发动机后减震垫包括上板、下板和中片结合体,其中,中片结合体包括中片和橡胶片,该中片结合体是由中片及与中片硫化在一起的橡胶层所组成的,上板和下板之间通过链条连接,中片结合体安装在上板和下板之间。一方面,由于发动机工作的往复牵引拉动的カ不稳定性,使得链条容易断裂,从而 出现后减震垫失效的情況。另ー方面,由于上板和下板之间采用链条连接,使得上板的受压不均衡,上板受压后的转动效果不理想,从而降低了发动机后减震垫的减震效果。综上所述,由于现有的发动机后减震垫中上板和下板之间连接结构不够合理,从而降低了发动机后减震垫的减震性能,也缩短了该发动机后减震垫的使用寿命,増加了维护和维修所需的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减震效果好,使用寿命长,便于安装的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包括上板、下板和中片结合体,其结构特点在于还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上板中设置有上沉孔,所述下板中设置有下沉孔,所述中片结合体中设置有螺栓孔,所述上板和下板分别位于中片结合体的顶部和底部,所述上沉孔、螺栓孔和下沉孔相对齐;所述螺栓的上部设置有凸头结构,该凸头结构为球面结构,所述凸头结构的形状和大小均与上沉孔相匹配,所述螺栓的下部设置有外螺纹结构,所述螺栓的高度为120-130mm,所述凸头结构的高度为12-18mm,所述外螺纹结构的高度为20_28mm ;所述螺母为球面结构,该螺母的形状和大小均与下沉孔相匹配,所述螺母中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内螺纹结构,所述螺母的高度为16-24_ ;所述螺栓穿接在螺栓孔中,所述凸头结构位于上沉孔中,所述螺母位于下沉孔中,该螺母通过内螺纹结构连接在螺栓的外螺纹结构上,所述上板、中片结合体和下板通过螺栓和螺母相固定。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螺栓的高度为123_,所述凸头结构的高度为15_,所述外螺纹结构的高度为24mm,所述螺母的高度为20mm。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凸头结构为球冠形结构。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螺母为球冠形结构,该螺母的底部设置有旋转槽。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板的厚度为15mm。[00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上板和下板通过螺栓和螺母相连接,凸头结构位于上沉孔中,螺母位于下沉孔中,中片结合体夹在上板和下板之间,当发动机后减震垫在使用过程中受カ不均时,可依靠球面结构的螺母在上沉孔中实现扭转以及依靠球面结构的凸头在下沉孔中结构实现扭转,从而可以使螺栓的受カ均匀,不易出现螺栓断裂或者损坏的情況,从而提高了后减振垫的减震效果,延长了后减振垫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尺寸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便于制造和生产,有利于提高后减振垫的性能,能够提高后减震垫的减震效果,降低维护和维修后减震垫所需的成本。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I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I中去掉螺栓和螺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螺栓和螺母之间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螺栓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螺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參见图I至图8,本实施例中的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包括螺栓I、螺母2、上板3、下板4和中片结合体5,其中,中片结合体5是由中片及与中片硫化在一起的橡胶层所组成的,本实施例的中片结合体5中的中片的数量为9片,中片有利于增加减震垫的強度,使中片与橡胶的结合层不易被拉脱,本实施例中片的长度为140mm,宽度为137mm,有利于提高减震效果,増加横截面积,提高压缩比,増加受カ强度。本实施例中的中片结合体5与现有技术相同或者相近似,此处不再对中片结合体5进行详述。本实施例中螺栓I的上部设置有凸头结构12,该凸头结构12为球面结构,该凸头结构11优选为球冠形结构,在螺栓I的下部设置有外螺纹结构U。本实施例中的螺母2为球面结构,该螺母2优选为球冠形结构,在螺母2的底部设置有旋转槽23,需要拧动螺母2时,可以通过螺丝刀顶在螺母2的旋转槽23,通过螺丝刀的转动而带动螺母2旋转。本实施例的螺母2中设置有通孔21,该通孔21中设置有内螺纹结构22。本实施例中的螺母2通过内螺纹结构22连接在螺栓I的外螺纹结构12上,使得螺栓I的下部穿接在螺母2的通孔21中。本实施例中的螺栓I的高度h为123_,凸头结构11的高度t为15_,外螺纹结构12的高度w为24_,螺母2的高度m为20_。通常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螺栓I的高度h可以为120-130mm,凸头结构11的高度t可以为12_18mm,外螺纹结构12的高度w可以为20-28臟,螺母2的高度m可以为16_24mm。本实施例中的上板3中设置有上沉孔31,该上板3的厚度为15mm,使上板3受カ不易发生变形和断裂,増加上板3的強度。本实施例中的下板4中设置有下沉孔41,在中片结合体5中设置有螺栓孔51。本实施例中的上板3和下板4分别位于中片结合体5的顶部和底部,且上沉孔31、螺栓孔51和下沉孔41之间相互对齐。本实施例中凸头结构12的形状和大小均与上沉孔31相匹配,螺母2的形状和大小均与下沉孔41相匹配,螺栓孔51的形状和大小均与螺栓I相匹配。本实施例中的螺栓I穿接在螺栓孔51中,凸头结构11位于上沉孔31中,螺母2位于下沉孔41中,该螺母2通过内螺纹结构22连接在螺栓I的外螺纹结构12上,上板3、中片结合体5和下板4通过螺栓I和螺母2相固定。 本实施例中的后减振垫属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ー个部件,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凸头结构12为球面结构,螺母2为球面结构,凸头结构11位于上沉孔31中,螺母2位于下沉孔41中,当发动机后减震垫在使用过程中受カ不均时,可依靠球面结构的螺母2和球面结构的凸头结构11分别在上沉孔31和下沉孔41中实现扭转,从而不易出现螺栓I断裂或者损坏的情況,从而提高了发动机后减震垫的减震效果,延长了发动机后减震垫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减振装置的整体性能。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ー种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包括上板、下板和中片结合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上板中设置有上沉孔,所述下板中设置有下沉孔,所述中片结合体中设置有螺栓孔,所述上板和下板分别位于中片结合体的顶部和底部,所述上沉孔、螺栓孔和下沉孔相对齐;所述螺栓的上部设置有凸头结构,该凸头结构为球面结构,所述凸头结构的形状和大小均与上沉孔相匹配,所述螺栓的下部设置有外螺纹结构,所述螺栓的高度为120-130_,所述凸头结构的高度为12-18_,所述外螺纹结构的高度为20_28_ ;所述螺母为球面结构,该螺母的形状和大小均与下沉孔相匹配,所述螺母中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内螺纹结构,所述螺母的高度为16-24_ ;所述螺栓穿接在螺栓孔中,所述凸头结构位于上沉孔中,所述螺母位于下沉孔中,该螺母通过内螺纹结构连接在螺栓的外螺纹结构上,所述上板、中片结合体和下板通过螺栓和螺母相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高度为123_,所述凸头结构的高度为15_,所述外螺纹结构的高度为24_,所述螺母的高度为20_。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头结构为球诞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为球冠形结构,该螺母的底部设置有旋转槽。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的厚度为1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减振装置中的后减振垫。现有的后减震垫结构设计不合理,减震性能差。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板、下板和中片结合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栓和螺母,上板、下板和中片结合体中分别设置有上沉孔、下沉孔和螺栓孔,上板和下板分别位于中片结合体的顶部和底部,上沉孔、螺栓孔和下沉孔相对齐;螺栓的上部设置有球面结构的凸头结构,凸头结构与上沉孔相匹配,螺栓的下部设置有外螺纹结构;螺母为球面结构,该螺母与下沉孔相匹配,螺母中设有通孔,通孔中设有内螺纹结构;螺栓穿接在螺栓孔中,凸头结构和螺母分别位于上沉孔和下沉孔中,该螺母连接在螺栓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减震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F16B37/00GK202418384SQ20112054241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2日
发明者马建平 申请人:海盐振达汽配制造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