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用过滤器及控制阀的插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86804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控制阀用过滤器及控制阀的插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件数不会增加且制造不花费时间,并且,安装于控制阀时难以变形或破损,另外,配合部不会脱落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在形成于控制阀用过滤器的大致环状的框架的分割部形成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第一配合部(16)具有第一倾斜面(16a)和凹部(16b),第二配合部(17)具有能与第一倾斜面(17a)密接的第二倾斜面(17a)和与凹部(16b)配合的凸部(17b),凹部(16b)与凸部(17b)从框架(11)的径向配合,并且,通过第一倾斜面(16a)与第二倾斜面(17a)密接,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进行配合,不是利用所谓的卡扣配合进行配合,因此,能够防止凹部与凸部的变形或破损,并且形状简单,因此制造上不花费时间。
【专利说明】控制阀用过滤器及控制阀的插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安装于控制阀的外周且防止异物混入控制阀内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及控制阀的插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普遍使用用于利用发动机的液压控制系统等控制油等控制流体的流体压,或切换油道的控制阀。在这种控制阀中,当混入油的异物进入控制阀主体内,或排出时,有可能损坏设在内部的阀体等滑动部件的稳定动作,或导致进行液压动作的促动器的动作故障,因此,利用控制阀用过滤器覆盖在控制阀主体的外周开口的口部,防止混入油的异物流向促动器侧。
[0003]作为这种控制阀用过滤器,已知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控制阀用过滤器。
[0004]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具有大致环状的框架与设于该框架的过滤部件,在过滤器的一处形成分割部,在该分割部形成配合部。该配合部由凹部与凸部形成,使凹部与凸部在圆周方向上接近,通过将凸部弹性地按入凹部并嵌入的、所谓的卡扣配合而嵌入,使凹部与凸部配合。
[0005]另外,该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通过将大致环状的框架的分割部嵌入柱螺栓或点焊而结合。
[0006]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具有大致环状的框架与设在该框架的过滤部件,在框架的一处形成分割部,在一方的分割部以向另一方的分割部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前端弯曲的钩部,在另一方的分割部设有能与钩部配合的钩挂部,并且,在框架设有爪部。并且,通过一边弹性地按压爪部一边将钩部按入钩挂部,使钩部配合在钩挂部上。
[0007]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具有大致环状的框架与设在该框架的过滤部件,在框架的一处形成分割部,在分割部形成互相配合的第一、第二合口部。并且,在第一合口部形成为框体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一半的宽度且以在板厚方向互相偏离的状态向大致切线方向延伸的第一、第二弹性配合部,在第二合口部,以为框体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一半的宽度且以在板厚方向上互相偏离的状态向大致切线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一、第二弹性配合部在板厚方向上相反地偏离地相对的方式形成分别与第一、第二弹性配合部配合的第三、第四弹性配合部。并且,通过使第一、第二弹性配合部分别与第三、第四弹性配合部配合,使分割部配合。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6235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85966号公报
[0012]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7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3]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4]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控制阀用过滤器中,在将其安装于控制阀时,由于通过利用所谓的卡扣配合将凸部嵌入凹部而使凹部与凸部嵌合,因此,存在凹部与凸部容易变形的问题。另外,在将大致环状的框架的分割部嵌入柱螺栓的情况下,由于柱螺栓而导致部件件数增加,并且,该柱螺栓的组合也花费时间。另外,在利用点焊结合分割部的情况下,需要焊接设备或焊接工序,花费时间与成本。
[0015]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控制阀用过滤器中,由于钩部、钩挂部、爪部这三个部件的形状比较复杂,因此,在制造上花费时间,并且,由于利用所谓的卡扣配合将钩部嵌入钩挂部,因此,钩部或爪部的薄壁部有可能变形或破损。
[0016]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控制阀用过滤器中,通过使第一、第二弹性配合部分别与第三、第四弹性配合部配合,即利用卡扣配合使分割部配合,因此,弹性配合部的薄壁部有可能变形或破损。
[0017]另外,由于使第一、第二弹性配合部与第三、第四弹性配合部配合而成的配合部的厚度(壁厚)比较厚,因此,控制阀用过滤器的内周面与安装该控制阀用过滤器的控制阀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变大,存在作为止转件的过滤器内侧的凸部无效的可能性。
[001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部件件数不会增加且制造不花费时间,并且,安装于控制阀时难以变形或破损,另外,配合部不会脱落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及配合部不会脱落,并且过滤器内侧的作为止转件的凸部能可靠地发挥作用的控制阀的插入结构。
[001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2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安装于形成在控制阀的外周面的圆周槽中,对在开口于该圆周槽的口部流出或流入的流体进行过滤,
[0021]具有大致环状的框架与设于该框架的过滤器部件,在上述过滤器的一处形成分割部,
[0022]在上述分割部形成互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
[0023]上述第一配合部具有凹部,
[0024]上述第二配合部具有能与上述凹部配合的凸部,
[0025]上述凹部形成为开口部的宽度比里侧窄,
[0026]通过上述凹部与凸部从上述框架的径向配合,上述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进行配合。
[0027]在本发明中,在安装于形成在控制阀的外周面的圆周槽时,通过凹部与凸部从框架的径向配合,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配合,不是利用所谓的卡扣配合进行配合,因此,能够防止凹部与凸部变形或破损。
[0028]另外,是第一配合部具有凹部,第二配合部具有凸部的比较简单的形状,因此,部件件数不会增加,制造不会花费时间。
[0029]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优选使上述凸部的上表面为越向该凸部的前端侧越向上述框架的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
[0030]由此,在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配合时,通过在使第一配合部跨到凸部的倾斜面后,沿该倾斜面向框架的径向内侧滑动,能够容易地使凹部与凸部配合。
[0031]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上述第一配合部具有相对于上述框架的厚度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
[0032]上述第二配合部具有能与上述第一倾斜面密接的第二倾斜面,
[0033]在上述凹部与凸部从上述框架的径向配合时,上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接触。
[0034]由此,由于在凹部与凸部从框架的径向配合时,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接触,因此,能够使凹部与凸部顺畅地配合。
[0035]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上述第一配合部具有与上述框架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第一抵接面,上述第二配合部具有与上述框架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第二抵接面,在上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密接时,上述第一抵接面与上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0036]由此,能够对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定位而可靠地密接,并且能防止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的滑动。
[0037]本发明的控制阀的插入结构在形成于设备的安装孔中插入安装了方案一至方案四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用过滤器的控制阀,
[0038]上述控制阀用过滤器的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进行配合而成的配合部的厚度比上述框架的外周面与上述安装孔之间的间隙大。
[0039]在本发明中,控制用过滤器的配合部的厚度比框架的外周面与安装孔之间的间隙大,因此,控制阀用过滤器的内周面与安装该控制阀用过滤器的控制阀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不会大。因此,难以产生配合部脱落,并且作为止转件的过滤器内侧的凸部可有效地发挥作用。
[0040]发明效果
[0041]根据本发明的控制阀用过滤器,部件件数不会增加,制造不会花费时间,并且安装于控制阀时难以变形或破损。
[0042]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控制阀的插入结构,不会产生由控制流体的流体压引起的控制阀用过滤器配合部脱落,并且,作为过滤器内侧的止转件的凸部能可靠地发挥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3]图1表示安装了本发明的控制阀用过滤器的控制阀的一个例子,(a)是侧视图,(b)是剖视图。
[0044]图2表示本发明的控制阀用过滤器的一个例子,(a)是侧视图,(b)是主视图。
[0045]图3表示本发明的控制阀用过滤器的一个例子,(a)是表示配合部脱落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其主视图,(c)是其俯视图,⑷是(b)的A-A线剖视图。
[0046]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控制阀用过滤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47]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控制阀的插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49]图1表示安装了本发明的控制阀用过滤器的控制阀。在控制阀I的内部,向轴向滑动自如地收纳滑阀2。另外,在控制阀主体I的外周面,沿轴向以规定间隔形成多个圆周槽3,在各圆周槽3开有贯通内部的口部4。并且,通过滑阀2在控制阀I内进行进退动作,选择地连通各口部4。
[0050]控制阀I切换流体的流道,例如介装于驱动发动机的可变配气正时机构的液压回路中。即,通过收纳于控制阀主体I的内部的滑阀向轴向的移动,例如使第一口部4相对于配设于其两侧的口部4、4选择性地连通,切换流道,使与曲柄轴同步地旋转的凸轮链轮和连接设置于该凸轮链轮的凸轮轴之间的相对位置可变。通过使凸轮链轮与凸轮轴的相对位置可变,能够根据运转状态使利用凸轮轴进行开闭动作的吸气阀或排气阀的配气正时可变。
[0051]在上述圆周槽3中安装本发明的控制阀用过滤器10。如图2?图4所示,该控制阀用过滤器10具有框架11与设于该框架11的过滤器部件12,在框架11的圆周方向的一处形成分割部15。
[0052]另外,在图4中,只图示框架11,省略过滤器部件12的图示。
[0053]框架11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具有某种程度的弹性。另外,框架11为利用多个连结部件I Ib连结平行分离地配置的两个环部件IlaUla的结构,连结部件Ilb沿环部件Ila的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设置。
[0054]另外,在框架11的内周面形成在将控制阀用过滤器10安装于上述圆周槽时作为向圆周方向的止转件起作用的凸部llc、llc。凸部IlcUlc在三个连结部件Ilb中、在框架11的径向对置的两个连结部件IlbUlb的背面沿框架11的轴向延伸地形成。
[0055]上述过滤器部件12例如由金属制网构成,可以与框架11 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粘接于框架11。另外,过滤器部件12设于由上述连结部件lib、环部件lla、lla、分割部15等包围的、弯曲为圆弧状的大致矩形的空间Ild中。
[0056]如图2及图3所示,在框架11的一方的分割部15形成第一配合部16,在另一方的分割部15形成第二配合部17,这些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互相配合,从而构成配合部18。
[0057]上述第一配合部16具有相对于框架11的厚度方向(径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16a与凹部16b。
[0058]第一倾斜面16a从使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配合而成的配合部18的厚度(框架11的径向厚度)的大致一半左右的位置向框架11的内周面倾斜大致45°左右而形成。
[0059]如图2(b)所示,凹部16b大致形成为钥匙孔状,由此,该凹部16b形成为开口部的宽度(框架11的端面侧的开口部的宽度)比里侧窄。另外,凹部16b在框架11的厚度方向贯通而形成,并且,形成于第一配合部16的宽度方向(框架11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这样,凹部16b也在框架11的外周面开口,因此,能使后述的凸部17b从框架11的径向外侧向内侧从该开口与凹部16配合。
[0060]上述第二配合部17具有相对于框架11的厚度方向(径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面17a与凸部17b。
[0061]第二倾斜面17a从上述配合部18的厚度(框架11的径向的厚度)的大致一半左右的位置向框架11的内周面大致倾斜45°左右而形成,由此,能与第一倾斜面16a密接。即,第二倾斜面17a与第一倾斜面16a倾斜方向相反,并且,倾斜方向的长度及与倾斜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与第一倾斜面16a相等。
[0062]上述凸部17b形成为能与大致钥匙孔状的凹部16b配合(嵌合)的形状。S卩,由圆板状的凸部主体与形成于该凸部主体的颈部构成,凸部主体的直径比颈部的粗细大。
[0063]另外,凸部17b形成于第二配合部17的宽度方向(框架11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参照图2b),如图3(a)、(d)所示,该凸部17b的上表面为随着朝向凸部17b的前端侧,向框架11的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17d。
[0064]另外,上述第一配合部16具有与框架11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第一抵接面16c。第一抵接面16c与上述第一倾斜面16a连续地形成,为上述配合部18的厚度的大致一半左右的高度。
[0065]另外,上述第二配合部17具有与框架11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第二抵接面17c。第二抵接面17c与上述第二倾斜面17a连续地形成,为上述配合部18的厚度的大致一半左右的高度。
[0066]第一抵接面16c与第二抵接面17c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在上述第一倾斜面16a与第二倾斜面17a密接时,互相抵接。
[0067]上述结构的控制阀用过滤器10如下那样安装于控制阀I的圆周槽3。
[0068]S卩,首先,相对于控制阀I的圆周槽3,使控制阀用过滤器10的分割部15克服框架11的弹力地稍微扩开,将该控制阀用过滤器10从分割部15沿该圆周槽3安装于圆周槽3。
[0069]此时,在将形成于一方的分割部15的第一配合部16的凹部16b比形成于另一方的分割部15的第二配合部17的凸部17b弹性地稍微向外侧拉起,并且使第一配合部16跨到凸部17b的倾斜面17d后,通过利用弹性恢复力,使凹部16b沿该倾斜面17d向框架11的径向内侧滑动,能够容易地使凹部16b与凸部17b配合。
[0070]通过这样使凹部16b与凸部17b配合,凹部16b与凸部17b不会在框架11的圆周方向上脱落。
[0071]另外,在使凹部16b从框架11的径向外侧向内侧与凸部17b配合时,通过第一倾斜面16a与第二倾斜面17a密接,并且,第一抵接面16c与第二抵接面17c抵接,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配合。
[0072]另外,当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配合时,形成于框架11的内周面的凸部llc、llc与控制阀I的圆周槽3的底面抵接,作为止转件起作用。
[0073]接着,参照图5说明在形成于设备20的安装孔20a中插入安装了上述控制阀用过滤器10的控制阀I的控制阀的插入结构。
[0074]图5是表示在安装孔20a中插入上述控制阀I的状态的横剖视图。如图5所示,安装孔20a形成为截面圆形状,在其内部以规定的间隔插入控制阀I。
[0075]如上所述,在控制阀I上安装控制阀用过滤器10,该控制阀用过滤器10的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配合而成的配合部18的厚度t比框架11的外周面与安装孔20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s大。
[0076]在控制阀I的圆周槽3的底面中的一部分形成平坦面3a,上述配合部18的背面的平坦面与该平坦面3a密接。
[0077]另外,在上述圆周槽3的底面中的一部分,与上述平坦面3a在控制阀I的径向上对置地形成平坦面3b,形成于框架的平坦面与该平坦面3b密接。
[0078]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控制阀用过滤器10安装于形成在控制阀I的外周面的圆周槽3时,通过该控制阀用过滤器10的凹部16b从框架11的径向外侧向内侧与凸部17b配合,且第一倾斜面16a与第二倾斜面17a密接,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配合。该配合不是所谓的利用卡扣配合进行的配合,因此,能防止凹部16b或凸部17b变形或破损。
[0079]另外,由于分割部15是凹部16b与凸部17b、第一倾斜面16a与第二倾斜面17a之类的比较简单的形状,因此,部件件数不会增加,制造不会花费时间。
[0080]另外,在使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配合时,在使第二配合部16跨到凸部17b的倾斜面17d后,通过沿该倾斜面17d向框架11的径向内侧滑动,能够容易地将凹部16b配合在凸部17b上。
[0081]另外,在上述第一倾斜面16a与第二倾斜面17a密接时,上述第一抵接面16c与第二抵接面17c抵接,因此,能够对第一倾斜面16a与第二倾斜面17a定位而可靠地密接,并且,能够防止第一倾斜面16a与第二倾斜面17a的滑动。
[0082]另外,在形成于设备20的安装孔20a中插入控制阀I的状态下,由于控制阀用过滤器10的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17配合而成的配合部18的厚度比控制阀用过滤器10的框架11的外周面与安装孔20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大,因此,控制阀用过滤器10的内周面与安装了该控制阀用过滤器10的控制阀I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不会变大。因此,难以产生由控制流体的流体压引起的配合部18的配合部脱落,并且作为止转件的过滤器内侧的凸部Ilc有效地发挥功能。
[008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配合部16的凹部16b向比第二配合部17的凸部17b稍靠外侧拉起,并且从框架11的径向外侧向内侧与该凸部17b配合,但取而代之,可以通过将第二配合部17的凸部17b向比第一配合部16的凹部16b稍靠外侧拉起,从框架11的径向外侧向内侧与该凹部16b配合,使第一配合部16与第二配合部互相配合。
[0084]符号说明
[0085]I —控制阀,3—圆周槽,10—控制阀用过滤器,11—框架,12—过滤器部件,15—分割部,16—第一配合部,16a—第一倾斜面,16b—凹部,16c—第一抵接面,17—第二配合部,17b—凸部,17c一第二抵接面,17d一倾斜面,18一配合部,20一设备,20a一安装孔。
【权利要求】
1.一种控制阀用过滤器,其安装于形成在控制阀的外周面的圆周槽中,对在开口于该圆周槽的口部流出或流入的流体进行过滤,该控制阀用过滤器的特征在于, 具有大致环状的框架与设于该框架的过滤器部件, 在上述过滤器的一处形成分割部, 在上述分割部形成互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 上述第一配合部具有凹部, 上述第二配合部具有能与上述凹部配合的凸部, 上述凹部形成为开口部的宽度比里侧窄, 通过上述凹部与凸部从上述框架的径向配合,上述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进行配入口 O
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的上表面为越向该凸部的前端侧越向上述框架的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配合部具有相对于上述框架的厚度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 上述第二配合部具有能与上述第一倾斜面密接的第二倾斜面, 在上述凹部与凸部从上述框架的径向配合时,上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阀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配合部具有与上述框架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第一抵接面, 上述第二配合部具有与上述框架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第二抵接面, 在上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密接时,上述第一抵接面与上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5.一种控制阀的插入结构,其在形成于设备的安装孔中插入安装了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用过滤器的控制阀, 上述控制阀用过滤器的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进行配合而成的配合部的厚度比上述框架的外周面与上述安装孔之间的间隙大。
【文档编号】F16K51/00GK104471300SQ201380029232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8日
【发明者】吉田淳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