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电动车辆使用的三挡行星变速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52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适于电动车辆使用的三挡行星变速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于电动车辆使用的三挡行星变速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因其节能环保、动力性好、起步平稳、可无级变速、制动能量可回收等优点,成为了当前车辆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小型汽车功率等级较低、路况简单,一般电动机动力特性即能满足其行驶需求,因此大多数小型汽车取消了变速器。但对于大型车辆,如大客车、货车、装甲车等,其自身质量较大,需要的驱动功率较大,且行驶路况复杂,一般的电机输出特性无法同时满足其爬陡坡和高速行驶需求,因此多采用两到三个挡位的变速器,既能扩大电机传动范围,结构又简单紧凑便于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紧凑空间的约束下,设计一个较少挡位变速器,有效增加电动车辆传动范围的同时,还能降低电机高转速需求。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于电动车辆使用的三挡行星变速机构,所述三挡行星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排PG1、第二行星排PG2、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和离合器CL;

所述第一行星排PG1为内外啮合单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架C1、第一齿圈R1和4个第一行星轮P1,4个第一行星轮P1支撑在第一行星架C1上;所述4个第一行星轮P1与第一太阳轮S1外啮合,同时与第一齿圈R1内啮合;

所述第二行星排PG2为内外啮合单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架C2、第二齿圈R2和4个第二行星轮P2,4个第二行星轮P2支撑在第二行星架C2上;所述4个第二行星轮P2与第二太阳轮S2外啮合,同时与第二齿圈R2内啮合;

输入轴通过1个轴承支撑在变速箱壳体上,分别与第一太阳轮S1、第二行星架C2以及离合器CL的内毂通过花键直接或间接相联;

输出轴通过1个轴承支撑在变速箱壳体上,与第一行星架C1相联;第一行星架C1与第二齿圈R2相联;

所述第一齿圈R1与第一制动器B1内毂相联;

所述第二太阳轮S2分别与第二制动器B2内毂以及离合器CL外毂相联;

所述第一制动器B1外毂与变速箱壳体相联;

所述第二制动器B2外毂与变速箱壳体相联;

所述变速箱工作过程中,当第一制动器B1结合,第二制动器B2和离合器CL分离时为一挡;当离合器CL结合,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分离时为二挡;当第二制动器B2结合,第一制动器B1和离合器CL分离时为三挡。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备如下有益效果:(1)利用两个行星排、两个换挡制动器、一个换挡离合器,能实现三个挡位,包括大传动比的一挡、直接挡(二挡)和超速挡(三挡),传动范围较大,挡阶比也较大,在满足电动车辆爬陡坡需求的同时,降低了高速工况下电机转速需求;(2)传动方案精巧,结构简单,便于紧凑型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三挡行星变速机构传动简图。

图2为本发明三挡行星变速机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于电动车辆使用的三挡行星变速机构,如图1所示,所述三挡行星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排PG1、第二行星排PG2、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和离合器CL;

所述第一行星排PG1为内外啮合单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架C1、第一齿圈R1和4个第一行星轮P1,4个第一行星轮P1支撑在第一行星架C1上;所述4个第一行星轮P1与第一太阳轮S1外啮合,同时与第一齿圈R1内啮合;

所述第二行星排PG2为内外啮合单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架C2、第二齿圈R2和4个第二行星轮P2,4个第二行星轮P2支撑在第二行星架C2上;所述4个第二行星轮P2与第二太阳轮S2外啮合,同时与第二齿圈R2内啮合;

输入轴通过1个轴承支撑在变速箱壳体上,分别与第一太阳轮S1、第二行星架C2以及离合器CL的内毂通过花键直接或间接相联;

输出轴通过1个轴承支撑在变速箱壳体上,与第一行星架C1相联;第一行星架C1与第二齿圈R2相联;

所述第一齿圈R1与第一制动器B1内毂相联;

所述第二太阳轮S2分别与第二制动器B2内毂以及离合器CL外毂相联;

所述第一制动器B1外毂与变速箱壳体相联;

所述第二制动器B2外毂与变速箱壳体相联;

所述变速箱工作过程中,当第一制动器B1结合,第二制动器B2和离合器CL分离时为一挡;当离合器CL结合,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分离时为二挡;当第二制动器B2结合,第一制动器B1和离合器CL分离时为三挡。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于电动车辆使用的三挡行星变速机构,包括:两个行星排、两个制动器和一个离合器;

第一行星排PG1为内外啮合单星排,由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架C1、第一齿圈R1和4个第一行星轮P1组成,4个第一行星轮P1支撑在第一行星架C1上,第一行星轮P1与第一太阳轮S1外啮合,同时与第一齿圈R1内啮合。

第二行星排PG2也为内外啮合单星排,由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架C2、第二齿圈R2和4个第二行星轮P2组成,4个第二行星轮P2支撑在第二行星架C2上,第二行星轮P2与第二太阳轮S2外啮合,同时与第二齿圈R2内啮合。

第一行星排PG1和第二行星排PG2的特性参数以及第一太阳轮S1、第一齿圈R1、第一行星轮P1、第二太阳轮S2、第二齿圈R2、第二行星轮P2的齿数以及变位系数如表1所示。

表1各行星排结构参数

电机功率从输入轴输入到变速机构,经过变速机构变换速度后再由输出轴传递给下一级传动机构,下面对各个挡位的实现进行说明。

(1)结合第一制动器B1实现一挡

当车辆行驶阻力较大时(如爬坡、越野工况下),第一制动器B1结合,第二制动器B2和离合器CL分离,第一齿圈R1通过第一制动器B1与变速箱壳体相联,其转速为零,本行星变速机构换入一挡。动力通过输入轴传递给第一太阳轮S1,由第一行星架C1传递给输出轴,此挡位下第二行星排PG2不工作。

2结合离合器CL实现二挡

车辆起步及常用工况下,离合器CL结合,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架C2和第一太阳轮S1通过离合器CL相联,转速相等,第一行星排PG1和第二行星排PG2均整体回转,本行星变速机构换入二挡。

3结合第二制动器B2实现三挡

高速行驶工况下,第二制动器B2结合,第一制动器B1和离合器CL分离,第二太阳轮S2通过第二制动器B2与变速箱壳体相联,其转速为零,本行星变速机构换入三挡。动力通过输入轴传递给第二行星架C2,由第二齿圈R2经由第一行星架C1传递给输出轴,此挡位下第一行星排PG1不传递转矩。

表2为此行星变速机构挡位和传动比,此表描述了实现各个挡位所需结合的操纵件,以及传动比计算公式。

表2各挡位下的传动比

图2给出了参照上述方法设计出来的变速箱结构图,为了便于与图1所示传动简图对照,简化了某些部件,可以看出其结构紧凑,支撑型式简单。其中,k1、k2——第一行星排的特性参数k1=2.48、第二行星排的特性参数k2=2.3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