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悬臂梁挂篮移动抗倾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519阅读:794来源:国知局
现浇悬臂梁挂篮移动抗倾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铁路桥梁的现浇悬臂梁挂篮,尤其是涉及一种现浇悬臂梁挂篮移动抗倾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公路、铁路桥梁的施工中多采用现浇悬臂梁挂篮进行分段浇筑梁体。传统的现浇悬臂梁挂篮均是采用锚固式挂篮,其抗倾覆平衡的方式主要是在每榀桁架主梁尾部设置扁担梁,通过精轧螺纹钢使扁担梁与梁体连接锚固;扁担梁的抗倾覆力往往不够,为提高其抗倾覆力,还需要再在扁担梁上增加配重块,以确保挂篮能够安全使用;但在挂篮前移时,需将扁担梁与梁体间锚固用精轧螺纹钢松开才能进行挂篮的移动,此时为防止挂篮侧翻,需在桁架主梁尾部安装防后倾拉绳,操作程序非常复杂,挂篮移动缓慢,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施工效率非常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够有效提高挂篮抗倾覆力的现浇悬臂梁挂篮移动抗倾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现浇悬臂梁挂篮移动抗倾覆装置,包括水平固连于挂篮主梁尾端的压尾梁,所述压尾梁通过垂直设置的锚固筋与箱梁顶板相锚固;在所述压尾梁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上滑动设置有配重小车,所述配重小车通过小车锚固筋与所述箱梁顶板相锚固。

所述压尾梁由两根间隙水平设置的工字钢构成;与所述箱梁顶板相锚固的所述锚固筋垂直向上沿两工字钢间隙穿出,其上端通过固定块与所述压尾梁固连;所述滑道为设置于所述工字钢上表面的导轨,所述配重小车车轮与所述导轨相适配并沿导轨前、后滑动。

所述压尾梁长度为5.5m,所述锚固筋和所述小车锚固筋均为Φ32的精轧螺纹钢。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安装及操作简便。在挂篮主梁尾端水平固连压尾梁,并在压尾梁上表面设置滑道,通过滑动设置于滑道上的配重小车来稳固挂篮,使挂篮能够平稳前移,大大提高了挂篮前移时的抗倾覆力,增强挂篮移动时的安全性,无需再额外安装防后倾拉绳,降低操作及安装难度,提高挂篮移动速度,降低施工难度,施工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现浇悬臂梁挂篮移动抗倾覆装置,包括水平固连于挂篮主梁1尾端的压尾梁2,压尾梁2与挂篮主梁1方向一致,压尾梁2通过垂直设置的锚固筋3与箱梁顶板4相锚固,为保证压尾梁2的稳固性,锚固筋3为相互对称的两根,分别设置在靠近压尾梁2两端处;在压尾梁2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滑道5,滑道5上滑动设置有配重小车6,配重小车6通过小车锚固筋7与箱梁顶板4相锚固。

为方便加工制造,压尾梁2由两根间隙水平设置的工字钢构成;与箱梁顶板4相锚固的锚固筋3垂直向上沿两工字钢间隙穿出,锚固筋3上端通过固定块8与压尾梁2固连;滑道5为设置于工字钢上表面的导轨,配重小车6车轮与导轨相适配并沿导轨前、后滑动。同时,根据现有现浇悬臂梁挂篮每次的移动距离可知,当压尾梁2长度为5.5m,即可满足每次挂篮的移动距离;为增强稳固性,锚固筋3和小车锚固筋7均采用Φ32的精轧螺纹钢。

使用时,将本装置安装于挂篮主梁1尾端,在挂篮移动时,将锚固筋3拆下,挂篮主梁1前移,带动压尾梁2向前移动,配重小车6在小车锚固筋7的锚固作用下固定不动,保证挂篮前移时的抗倾覆力,增强挂篮的安全性;配重小车6与设置在压尾梁2上的滑道5相适配,保证了压尾梁2平顺前移;当挂篮主梁1移动到位后,再通过锚固筋3将压尾梁2与箱梁顶板4相锚固,此时配重小车6的位置位于靠近压尾梁2尾端处,将小车锚固筋7拆下,将配重小车6移动至靠近压尾梁2前端处后再通过小车锚固筋7将配重小车6与箱梁顶板4相锚固,即完成了本次的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