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622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组件,具有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和离合器活塞,通过离合器活塞可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建立有效连接,以用于接合,并且通过离合器活塞可取消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的有效连接,以用于脱离,其中,为至少两个离合器元件配备可弹性变形的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通过该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可为相应的离合器元件在彼此指离的方向上加载轴向力,并且由此支持在脱离时取消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的有效连接。



背景技术:

构造为液力变矩器的超越离合器的这种离合器组件例如由文献de102008220062645a1已知。多个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通过外齿部与径向外部的离合器元件支架不可相对转动地、但沿轴向可移位地连接,并且沿轴向容纳在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其不同于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在两侧设有摩擦衬层。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与未示出的径向内部的离合器元件支架不可相对转动地、但沿轴向可移位地连接。沿轴向在壳体的罩盖和与壳体最靠近地布置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设置有离合器活塞,其为了将压紧力传递到离合器元件上具有接触区域,离合器活塞可借助于该接触区域贴靠相邻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

为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配备可弹性变形的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其固定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中的一个上,并且可将轴向力施加到相应在两侧相邻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上。如果离合器活塞在接合时使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彼此靠近,并且在此在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处通过变形建立渐增的预应力,形成轴向力。预应力在脱离时引起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被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有效作用并且由此避免拖带损失(schleppverluste)。优选地,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具有弹性的作用元件。

如果离合器组件是液力变矩器的一部分,脱离没有问题,而在接合时出现负面效果。在开始接合过程时存在的在驱动侧的液力元件(例如泵轮)和驱动侧的液力元件(例如涡轮叶轮)之间的显著的转速差表现成在液力回路中的降低的压力并且因此形成气泡,气泡取代一部分在液力回路中含有的流体。如果现在在液力回路中提高压力以用于接合,气泡破裂,从而剩下被流体仅仅不充分地填充的液力回路,针对其再次填充,提供仅仅受限的体积流。在压力室中的在高的压力差下存在的压力反作用于在液力回路中的更小的压力,压力室作用到离合器活塞的背侧上并且沿轴向位于壳体的罩盖和离合器活塞之间。因此,离合器活塞在产生不期望的冲击的情况下非常突发地驶入其接合位置中。

由de102013220265a1已知另一离合器组件,其具有多个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以及支持脱离过程的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的作用元件可设置在所有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或设置在所有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但其还可设置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或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的仅仅一部分之间。在该离合器组件中也不能够应对在接合时出现的负面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构造一种离合器组件,使得有效避免在接合时不期望的冲击。

该目的的解决方案根据在权利要求1中说明的特征来实现。因此,离合器组件设有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和离合器活塞,其中,通过离合器活塞可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建立有效连接以用于接合,并且为了脱离,可取消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的有效连接。为至少两个离合器元件配备可弹性变形的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通过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可为相应的离合器元件在彼此指离的方向上加载轴向力,并且由此在脱离时帮助取消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的有效连接。

此外,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如此设计,即,即使在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很小地变形时出现施加到离合器元件上的轴向力的梯度的明显的变化,从而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的显著增大的轴向力在离合器活塞渐增地接近其接合位置时反作用于离合器活塞。

只要离合器组件是液力变矩器的一部分,可出现已经说明的效果,即,气泡,其在液力回路中的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已经形成、在为了接合所需的升压时破裂并且由此引起被流体仅仅不充分地填充的液力回路,在液力回路和压力室之间可出现明显的压力差。然而,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反作用于在离合器活塞处的朝其接合位置的方向上的由此引起的压力上升,亦即,基于其在形变时具有梯度明显改变的特征,为此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反作用于指向接合方向的在离合器活塞处的压力上升提供逐渐变强的阻力,并且由此高效地反作用于在离合器活塞处在接合方向上的压力上升。以这种方式即使在液力回路和分配的压力室之间的压力差的梯度非常高的情况下也平稳地实现接合过程。

理想地,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在离合器组件处布置成相对于设置在离合器活塞处的接触区具有径向错位,其中,接触区朝在接合或脱离方向上相邻的离合器元件的方向突出。只要离合器元件在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的这种布置方案中在接合或脱离方向上设有小的横截面,在接合或脱离过程期间施加到离合器元件上的轴向力的改变引起在离合器元件处的变形,其在离合器活塞的接触区和离合器元件之间引起有效的摩擦半径的改变。这可在以下意义方面予以利用:

通过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例如布置在沿径向在径向内部的离合器元件之外的离合器元件的径向外部的周边区域中,并且通过在离合器活塞处的接触区构造在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的径向内部,在此优选地构造在离合器活塞的中间的摩擦半径的区域中,与离合器活塞沿轴向相邻的径向外部的离合器元件如此变形,即,该离合器元件以其径向内部的区域贴靠在沿轴向相邻的径向内部的离合器元件处。由此有效的摩擦半径很大程度地沿径向向内移位,由此在沿接合方向指向的突发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在离合器活塞处通过离合器组件传递的转矩上升相对很小。在离合器活塞处的进一步提升的压紧力引起与离合器活塞沿轴向相邻的径向外部的离合器元件的重新取向,使得其形变回复,并且有效的摩擦半径沿径向向外移位,近似移位到在离合器活塞处的接触区的径向水平上。离合器组件的转矩传递能力由此明显提升。总之,可以这种方式有利地影响在离合器组件处的转矩构件,以避免冲击。

为了在离合器组件处实现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优选地设置离合器元件,离合器元件在其径向的周边区域处,即,在径向外部的离合器元件理想地在径向外部的情况下,或在径向内部的离合器元件理想地在径向内部的情况下,具有齿部以与离合器元件支架转动连接,并且优选地设置具有多个变形元件的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多个变形元件在轴向方向上安装在离合器元件的齿部之间。在此,每个单个的变形元件如此设计,即,即使在变形元件处很小地变形时出现施加到离合器元件上的轴向力的梯度的明显的变化。由此使得,变形元件的显著增大的轴向力针对离合器活塞在接合位置中渐增的压力上升反作用于离合器活塞。优选地,变形元件在此借助于防丢部容纳在相应的离合器元件的齿部处。

显然,所有的变形元件可在与中心轴线相应平行的中轴线的伸延方向上并且相应始于其嵌入相应的离合器元件的凹处中的容纳区域设有变形区域,变形区域都至少基本上有相同大小的尺寸。但是,变形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同样还可在相应的中轴线的伸延方向上并且始于其嵌入相应的离合器元件的凹处中的容纳区域设有变形区域,其中的至少一变形区域比至少另一变形区域尺寸更小。

在此,尺寸更小的变形区域可在中心轴线的两个可行的伸延方向中的一个中引起变形元件的至少一个轴向固定。尺寸相同的变形区域如此设计,即,即使在变形元件很小地变形时出现施加到邻接的离合器元件上的轴向力的梯度的明显的变化。

根据对施加到邻接的离合器元件上的轴向力的调整,可影响变形元件的数量。推荐在周向方向上均匀分布的布置。

如果具有尺寸相同的变形区域的变形元件与具有不同的变形区域的变形元件组合,其优选地用在奇数数量的离合器元件中,为此为至少一个离合器元件或奇数的多个离合器元件配备具有尺寸不同的变形区域的变形元件,而为偶数的多个离合器元件配备具有相同尺寸的变形区域的变形元件。变形元件的这种组合的另一应用是,相应尺寸相同的变形区域以其轴向端部相应贴靠在相邻的离合器元件处,而相应尺寸更小的变形区域以其轴向端部贴靠在相邻的、同样尺寸更小的变形区域的轴向端部处。

相应的变形元件的容纳区域在其设计方面至少基本上与齿部的造型匹配,其使离合器元件与离合器元件支架转动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实施例讨论离合器组件。其中:

图1示出了离合器组件与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的沿轴向容纳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之间的变形元件的横截面,其中,离合器组jain件容纳在示意性地示出的液力变矩器的壳体中;

图2示出了如图1那样的图示,但具有沿径向更大的活塞;

图3示出了离合器组件的放大的图示,但离合器组件构造有两个摩擦区域;

图4示出了如图3那样的图示,但离合器组件构造有四个摩擦区域;

图5示出了如图3那样的图示,但离合器组件构造有六个摩擦区域;

图6a至图6f示出了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的可行的变形元件的图示,具有容纳区域和与之在两侧紧接的不同尺寸的变形区域;

图7a至图7d示出了用于容纳变形元件的相应的容纳区域的凹处的成型方案;

图8a至图8e示出了如图6a至图6f那样的图示,但具有与容纳区域在两侧紧接的相同尺寸的变形区域;

图9示出了凹处和用于根据图6a至图6f的变形元件的容纳区域的连接的图示;

图10示出了在根据图9的实施方案中的完整的离合器元件的图示;

图11示出了如图10那样的图示,但观察方向沿图10中的箭头p来看;

图12示出了如图9那样的图示,但针对根据图8a至8e的变形元件;

图13示出了如图10那样的图示,但针对根据图8a至8e的变形元件;

图14示出了如图11那样的图示,但针对根据图8a至8e的变形元件;

图15示出了用于根据图6a至图6f以及图8a至图8e的变形元件的组合的多个离合器元件的图示;

图16示出了如图15那样的图示,但具有根据图6a至图6f和图8a至图8e的变形元件的不同的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示意性的图示示出了液力变矩器1,其具有壳体3,该壳体可围绕中心轴线5转动。壳体3容纳泵轮7,其与涡轮叶轮11共同作用。沿轴向在泵轮7和涡轮叶轮11之间设置有导轮13。通过泵轮7、涡轮叶轮11和导轮13形成液力回路15。

壳体3在至少基本上笔直的外壁部17的内侧处具有内齿部19,其与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处的外齿部21通过齿来连接,通过该连接使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可沿轴向移位地、但不可相对转动地与壳体3接连。因此,壳体3对于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来说用作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支架28。沿轴向在单个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之间相应有变形元件27起作用,变形元件以未示出的方式装入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的相应的凹部中。变形元件27为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一部分,下文还将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各有两个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相应设置在每一个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的两侧,其中,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由于其相对于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布置成沿径向更靠外而可被称为径向外部的离合器元件,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被称为径向内部的离合器元件。径向内部的离合器元件32构造成具有内齿部34,其与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支架40的外齿部36形成齿部连接,通过该齿部连接使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沿轴向可移位地、但不可相对转动地容纳在离合器元件支架40上。

最靠近壳体3的驱动侧的壳体罩盖42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可通过离合器活塞44的接触区43加载轴向力。该轴向力借助于离壳体罩盖42最远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b来承受,其中,该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b借助于支撑环52(图3或图4)沿轴向支撑在壳体3上。

离合器活塞44与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一起形成离合器组件25。离合器活塞44在径向外部借助于第一支承部46直接容纳在壳体3上,而在径向内部借助于第二支承部48通过活塞支架49间接通过壳体3来容纳。活塞支架49固定在驱动侧的壳体罩盖42处。

离合器活塞44与驱动侧的壳体罩盖42一起限定压力室50。压力室50和液力回路15一样相应地与未示出的外部压力输送部联接。只要液力回路15中的压力输送相对于压力室50产生过压,离合器活塞44处于其在图1中示出的脱离位置中,在该脱离位置中,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彼此分开,并且离合器组件25不能用于转矩传递。

反之,如果压力室50中的压力输送上升超过液力回路15中存在的压力,离合器活塞44从其在图1中示出的脱离位置运动到接合位置中,在该接合位置中,离合器活塞以其接触区43接触相邻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并且将轴向力导引到该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上。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将轴向力通过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以及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导引到在中心轴线5的伸延方向上最后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b上,该离合器元件23b为此借助于嵌入齿部19中的支撑环52(图3或4)沿轴向支撑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支架28上。通过由离合器活塞44施加的轴向力使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和23b与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形成摩擦连接,从而从壳体3通过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支架28导引到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和23b上的转矩通过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支架40传递到涡轮叶轮11上,以便从此处导引到未示出的从动部上,例如与涡轮叶轮11不可相对转动的传动机构输入轴。

一旦离合器活塞44在压力室50中的压力输送下运动到其接合位置中,在该接合位置中离合器活塞将轴向力导引到离合器元件23a、23、23b和32上以建立在离合器元件23a、23、23b和32之间的摩擦连接,随着加载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变形元件27开始出现变形元件27的压缩。变形元件27以及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总体如此设计,即,即使在小的变形时也出现施加到离合器元件23a、23、23b上的轴向力的梯度的明显变化,使得变形元件27和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显著增大的轴向力在离合器活塞逐渐地接近接合位置时反作用于离合器活塞44。

因为离合器组件25为液力变矩器1的一部分,可出现已经说明的效应,即,气泡,其在降低压力的情况下已经形成在液力回路15中、在为了到达接合位置所需的升压的情况下就破裂、并且由此引起被流体仅仅不充分地填充的液力回路15,在液力回路和压力室50之间可出现明显的压力差。然而,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反作用于在离合器活塞44处的朝其接合位置的方向上的由此引起的压力上升,亦即,由于其在形变时梯度显著改变的特性,其中,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对朝接合方向指向的在离合器活塞44处的压力上升产生逐渐增大的阻力,并且由此高效地反作用于在离合器活塞44处朝接合方向的压力上升。以这种方式即使在液力回路15和对应的压力室50之间的压力差的梯度非常高的情况下也平稳地实现接合过程。

如图1中进一步示出的那样,在离合器组件25处的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布置成相对于设置在离合器活塞44处的接触区43有径向错位。因此,在接合或脱离过程期间施加到离合器元件23a上的轴向力的改变引起在离合器元件23a处的变形,其在离合器活塞44的接触区43和离合器元件23a之间引起有效摩擦半径的改变。这可在以下的意义上加以利用:

通过使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例如布置在驱动侧的并且因此径向外部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的径向外部的周边区域中,并且通过使在离合器活塞44处的接触区43沿径向构造在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变形元件27内,在此优选地构造在离合器活塞44的平均摩擦半径的区域中,与离合器活塞44沿轴向相邻的径向外部的离合器元件23a如此变形,即,离合器元件23a以其径向内部的区域贴靠沿轴向相邻的、因此径向内部的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由此有效的摩擦半径非常远地沿径向向内移位,由此在离合器活塞44处朝接合方向指向的压力突发上升时通过离合器组件25传递的转矩上升相对很小。在离合器活塞44处的进一步上升的压紧力引起与离合器活塞44沿轴向相邻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的重新取向,使得其形变返回,并且有效的摩擦半径沿径向向外移位,大约移位到离合器活塞44处的接触区43的径向水平上。离合器组件25的转矩传递能力由此明显提升。总之,可以这种方式有利地影响在离合器组件处的转矩构建,以避免冲击。

如果离合器活塞44在压力室50中压力卸载时以及在液力回路15中升压时返回地运动到其脱离位置中,从离合器活塞44传递到离合器元件23a、23、23b和32上的轴向力首先降低,并且最后取消。为了完全取消在离合器元件23a、23、23b和32之间在接合位置中存在的摩擦连接,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变形元件27在其卸载时产生轴向力,其在离合器元件23a、23、23b之间发生作用,并且支持离合器元件23a、23、23b沿轴向彼此分开以及与离合器元件32分开。因此有效避免由于一起旋转的离合器元件的否则出现的拖带损失。

在讨论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变形元件27的独特的设计方案之前,应指出的是,可根据图2通过以下方式使离合器活塞44在径向方向上增大,即,在取消在图1中示出的活塞支架49的情况下将离合器活塞沿径向进一步向内拉。由于该离合器活塞44相对于在图1中示出的离合器活塞的更大的面积,为了实现相同的轴向力而需要压力室50中的更小的压力,这引起改善节能,或者在压力室50中的相对高的压力下可通过离合器活塞44产生更高的轴向力,并且因此提高可通过离合器组件25传递的转矩。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变形元件27应对沿径向更大的离合器活塞44的通常更差的可调节性。

图3借助实施成具有仅仅两个摩擦区域64的离合器组件25的放大的图示示出了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变形元件27a,其中,变形元件27a相比于图1中的变形元件27不同地实施。在图3中示出的变形元件27a根据图6b在其轴向的中间区域中构造有容纳区域54,该容纳区域在两侧相应联接有变形区域56、58。两个变形区域56、58尺寸不同,其中,变形区域58在轴向方向构造得大于变形区域56。两个变形区域56、58和容纳区域54相应沿着中轴线70延伸,其伸延方向至少基本上平行于中心轴线8的伸延方向。

如图9详细示出的那样,变形元件27a以其容纳区域54伸过在相应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中的为此设置的凹处60,在图3中的图示中是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变形区域56以及变形区域58构造成具有相对于凹处60更大的横截面,从而变形元件27a沿轴向防丢地容纳在离合器元件23a处。如图10示出的那样,变形元件27a在离合器元件23a、23或23b处在径向外部的区域中,即,在齿部21处,相应容纳在凹处60中。对于该实施方案,足够的是,在周向方向上为齿部21的每隔一个的齿分别分配一个凹处60。为了应对离合器活塞44更高的轴向力,可提高变形元件27a的数量,而为了应对离合器活塞44的更小的轴向力,可减少变形元件27a的数量。图11示出了以从在图10中以箭头p表示的观察方向来看的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

如从图3可看出的那样,在该实施方案中,具有在中轴线70的延伸方向(下文简称为轴向方向)更小的尺寸的变形区域56除了已经提到的借助于其轴向端部66的轴向防丢的功能之外还用于限制离合器元件23a相对于壳体3的轴向路径。相比之下,设置在具有在轴向方向上更大的尺寸的变形区域58处的轴向端部68可在离合器活塞44进入其接合位置中的途中贴靠在相邻的径向外部的离合器元件23b处,使得变形元件27a可在接合时完成其已经说明的调节过程的改善的功能。在图3中示出了变形元件27a的沿着中轴线70(图6b)的截面,从而变形区域56、58以及容纳区域54横向于中轴线70的伸延方向的不同尺寸不可见。

根据图3还可发现,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和23b构造为简单的钢片,而设置在离合器元件23a和23b之间的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在两侧构造有摩擦衬层62,并且因此用作摩擦片。在通过离合器活塞44驶向接合位置时,在两个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b中的每个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的每个摩擦衬层62之间相应提供摩擦面64。

关于在图3中的离合器元件3a的齿部21处的凹处60,需补充的是,根据图7c或7d,在径向外部区域中相应具有用于相应的变形元件27a、27、27b的容纳区域54的、具有宽度b的入口72,该宽度在凹处60的径向延伸内而没有超过。因此可简单度放入相应的变形元件27a、27、27b的容纳区域54。对于具有在横截面中为多角的容纳区域54的变形元件27a、27、27b,在此提供根据图7c的凹处,而对于具有在横截面中为圆形的容纳区域54的变形元件27a、27、27b提供根据图7d的凹处。

不同于此,根据图7a或7b的凹处60在径向的外部区域中相应具有用于相应的变形元件27a、27、27b的容纳区域54的、具有宽度b的入口72,该宽度小于凹处60在其径向延伸之内的周向伸展。更小的宽度b通过握扣变形元件27a、27、27b的容纳区域54的并且因此通过使入口72变窄的径向防丢部74得到。在图7a中,在凹处60中仅仅入口72变窄,而图7b中凹处60朝沿径向向内的方向扩宽。

在关于图3说明的变形元件27a的根据图6b的实施方案中,变形区域56、58不仅在中轴线70的伸延方向上构造成具有不同的尺寸,而且还在垂直于中轴线70的伸延方向的延伸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尺寸。在变形区域56应仅得到功能防松和可能轴向的路径限制时,变形区域56还构造成具有垂直于中轴线70的更小的尺寸是有利的。反之,如果具有更小尺寸的变形区域56也应实现在接合时改善调节过程的功能,此时如图6a中示出的实施方案可为有利的,具有这样的变形区域56,其横向于中轴线70的伸延方向和具有在轴向方向上更大的尺寸的变形区域58一样宽地延伸。

在根据图6c的变形元件27a的实施方案中,变形区域56和58借助于斜面76在径向外部区域中中与容纳变形元件27a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的齿部21的走向匹配。这可从图6d中的图片中很好地看出,其中,图6d示出了从在图6c中通过箭头p示出的观察方向来看离合器元件27a。将相同的图示形式选择用于图6e和图6f,在其中在相应的变形元件27a处的斜面76直至拉延到其径向内部的区域中。

根据图8a至图8e存在变形元件27的类似的实施方案,如果其在中轴线70的伸延方向上构造成仅仅具有尺寸较大的变形区域58。因此,变形区域58在中轴线70的伸延方向上至少基本上一样长。而图8a示出了变形元件27b,其中,容纳区域54和变形区域58相应实施成有棱角的,从图8b和图8e可看出相应具有倒圆部78的变形区域58,而图8b中的容纳区域54进行倒圆处理,而在图8e中具有棱角。就此而言,根据图8b构造的容纳区域54适合于容纳在如在图7d中示出的齿部21中的凹处60中,而根据图8e构造的容纳区域54适合于容纳在如在图7c中示出的齿部21中的凹处60中。针对图8b和图8e中的变形区域58的倒圆部应补充的是,由于倒圆部,在很小的弹力下开始变形,以便然后明显提升。因此可产生相应的力-位移特征线。根据图8c和图8d的变形元件27b的实施方案最后又具有斜面76,变形元件通过该斜面与容纳变形元件27b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的齿部21的走向匹配。

在图4中示出的实施方案与根据图3的离合器组件25的至此说明的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在于,离合器组件25构造成具有四个摩擦区域64,并且另一方面在于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变形元件27b的变形区域58相应构造成具有在轴向方向上更大的尺寸并且因此至少基本上尺寸相同。在该实施方案中,如图12示出的那样,变形元件27b以其容纳区域54穿过为此设置的、在离合器元件23的齿部21中的凹处60,而变形区域58构造成具有相对于凹处60更大的横截面,并且因此变形元件27b沿轴向防丢地保持在离合器元件23处。如图13示出的那样,变形元件27b在离合器元件23处在径向外部的区域中、即在齿部21处相应容纳在凹处60中。同样,在该实施方案中,足够的是,在周向方向上齿部21的每隔一个的齿分别分配一个凹处60。图14示出了从在图13中以箭头p表示的观察方向来看的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

设置在变形区域58处的轴向端部68可在离合器活塞44进入到其接合位置的路径中与相应沿轴向相邻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b贴靠,从而变形元件27b抵抗离合器活塞44,并且因此可在接合时完成其改善调节过程的功能。

同样在根据图4的实施方案中,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和23b构造为简单的钢片,而设置在离合器元件23a和23b之间的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相应在两侧构造成具有摩擦衬层62,并且因此用作摩擦片。在通过离合器活塞44驶近接合位置时,在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中的每个和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32的每个摩擦衬层62之间相应提供摩擦面64。

最后,图5示出了离合器组件25的一实施方案,其构造成具有六个摩擦区域64。同样,在该实施方案中,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的变形元件27b的变形区域58相应构造成具有更大的尺寸,并且因此在中轴线70的伸延方向上至少基本上一样长。变形元件27b以其容纳区域54相应伸过为此设置的在离合器元件23的齿部21中的凹处60接合,而变形区域58构造成具有相对于凹处60更大的横截面并且因此将变形元件27b沿轴向防丢地保持在离合器元件23处。

设置在变形区域58处的轴向端部68可在离合器活塞44进入到其接合位置中的路径上在一侧彼此贴靠,并且在另一侧与相应沿轴向相邻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b贴靠。以这种方式,变形元件27b反作用于离合器活塞44的接合过程,并且可因此完成其在接合时改善调节过程的功能。

图15示出了离合器组件25的局部,其主要呈现出离合器元件23a、23、23b和32以及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仅仅在最靠近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处设置变形元件27a,在其中与相应的容纳区域54在一端联接的是具有在轴向方向上更大的尺寸的变形区域58,并且在另一端联接的是具有在轴向方向上更小的尺寸的变形区域56,而最靠近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b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仅仅支撑变形元件27b,在其中与相应的容纳区域54联接的是具有在轴向方向上相应相同的尺寸的变形区域58,其中,在此涉及在轴向方向上更大的尺寸。如果存在奇数数量的离合器元件23a、23、23b,提供变形元件27a和27b的这种组合,其中,一变形元件27a在仅仅一个轴向侧可以其轴向端部68发挥其作用,而另一变形元件27b在两个轴向侧以其轴向端部68发挥其作用。

在图16中同样示出了离合器组件25的局部,在其中主要示出了离合器元件23a、23、23b和32以及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30。在最靠近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处以及在最靠近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b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处专门设置有变形元件27a,在其中与相应的容纳区域54在一端联接的是具有在轴向方向上更大的尺寸的变形区域58,并且在另一端联接的是具有在轴向方向上更小尺寸的变形区域56。在此,具有在轴向方向上更小尺寸的变形区域56相应成对地以其轴向端部66彼此贴靠,而具有在轴向方向上更大的尺寸的变形区域58可以其轴向端部68相应贴靠在最靠近的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23a、23b处。

附图标记列表

1变矩器

3壳体

5中心轴线

7泵轮

11涡轮叶轮

13导轮

15液力回路

17外壁部

19内齿部

21外齿部

23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

25离合器组件

27变形元件

28驱动侧的离合器元件支架

30离合器元件作用装置

32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

34内齿部

36外齿部

40从动侧的离合器元件支架

42驱动侧的壳体罩盖

43接触区

44离合器活塞

46支承部

48支承部

49活塞支架

50压力室

52支撑环

54容纳区域

56更小尺寸的变形区域

58更大尺寸的变形区域

60凹处

62摩擦衬层

64摩擦区域

66轴向端部

68轴向端部

70中轴线

72入口

74防丢部

76斜面

78倒圆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