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3296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在室内空调等空气调和机中利用的冷冻循环,利用使制冷剂的环流方向反转的冷冻循环,以便当冷却模式(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经由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膨胀阀、以及室内换热器而向压缩机环流,并当加热模式(制热)运转时,使制冷剂经由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膨胀阀、以及室外换热器而向压缩机环流。作为这样的使冷冻循环中的制冷剂的环流路径反转的流路切换阀(所谓,四通切换阀),广泛使用在阀主体的内部具备设为能够自由滑动的阀芯的滑动式切换阀。

在滑动式切换阀的阀主体设有如下部件:经由d接头而与压缩机的排出口连接来使高压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端口;经由s接头而与压缩机的吸入口连接来使制冷剂向压缩机环流的流出端口;经由e接头而与室内换热器连接的室内侧端口;以及经由c接头而与室外换热器连接的室外侧端口。而且,滑动式切换阀切换冷却模式和加热模式,该冷却模式中,利用滑动至一侧的阀芯的阀部件使流出端口与室内侧端口连通,并且利用阀主体内部使流入端口与室外侧端口连通,该加热模式中,利用滑动至另一侧的阀部件使流出端口与室外侧端口连通,并且利用阀主体内部使流入端口与室内侧端口连通。

作为这样的滑动式切换阀,提出了设计为防止冷却模式与加热模式的切换时的切换不良、并且防止因压力异常上升所引起的机器停止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滑动式切换阀具备具有碗部(凹部)和凸缘部的合成树脂制的阀部件(滑动阀芯),并在凸缘部的两端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切开孔部。这些切开孔部在模式切换时的中间位置处使流入端口与流出端口经由室内侧端口以及室外侧端口而旁通连通,从而抑制异常的压力上升,并防止压缩机停止的情况。并且,在现有的滑动式切换阀中,通过适当地设定切开孔部的大小,来在阀部件的中间位置处抑制从旁通连通了的流入端口向流出端口流出的中间流体的流量变得过量。通过像这样控制中间流量,来抑制模式切换时的高压侧与低压侧的压力差的降低,从而防止阀芯的切换不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2-9887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现有的滑动式切换阀中,实现了模式切换时的压力异常上升和切换不良的改善,但有产生冷却模式以及加热模式中的高压侧流体的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即,如上所述,阀部件的凸缘部沿滑动方向延长,由此在加热模式时,室内侧端口的一部分被一侧的凸缘部覆盖,并在冷却模式时,室外侧端口的一部分被另一侧的凸缘部覆盖,从而从流入端口朝向室内侧端口、室外侧端口的高压侧流体的流路阻力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冷却模式以及加热模式中的高压侧流体的流量降低的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本发明的滑动式切换阀是具备筒状的阀主体、沿轴向滑动自如地设于该阀主体的内部的阀芯、以及以开口方式设于上述阀主体的周面的多个端口,上述滑动式切换阀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端口具有:流入端口,其使流体向上述阀主体的内部流入;第一端口,其相对于该流入端口设于上述阀主体的径向相反侧;第二端口,其设于上述第一端口的上述轴向一侧;以及第三端口,其设于上述第一端口的上述轴向另一侧,上述第一端口、上述第二端口、上述第三端口开口设于上述阀主体的阀座,上述阀芯构成为具有通过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来切换流路的阀部件,上述第一位置是滑动至上述轴向一侧而使上述第一端口与上述第二端口连通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滑动至上述轴向另一侧而使上述第一端口与上述第三端口连通的位置,上述阀部件形成为具有朝向上述阀座开口的穹顶状的碗部、和从该碗部的开口缘向外方延伸的凸缘部,在上述凸缘部设有:平坦的滑动接触面,其与上述阀座滑动接触;厚壁部,其以厚壁状形成于上述碗部的周边;以及薄壁部,其从该厚壁部朝向上述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延伸,并且与该厚壁部相比,与上述滑动接触面相反的面侧形成为更薄。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通过在阀部件的凸缘部形成向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延伸的薄壁部,能够使流体通过薄壁部的上表面侧(与滑动接触面相反的面侧)。因此,即使凸缘部向轴向(滑动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延长而覆盖了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的一部分,也容易地使通过薄壁部的上表面侧后的流体朝向第二端口、第三端口流动,从而能够抑制高压侧的流体的流量降低。

此时,优选为,在上述凸缘部的与上述滑动接触面相反的面侧,在上述厚壁部与上述薄壁部之间设有台阶,或者从上述厚壁部朝向上述薄壁部设有倾斜。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厚壁部朝向薄壁部设置台阶、倾斜,能够难以阻止流体的流动,从而能够减少高压侧的流体的流路阻力。

另外,优选为,在上述凸缘部的与上述滑动接触面相反的面侧,在上述薄壁部的端缘设有倒角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薄壁部的端缘设置倒角部,能够朝向第二端口、第三端口顺利地引导通过薄壁部的上表面侧的流体,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高压侧的流体的流路阻力。

并且,优选为,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比上述第二端口以及上述第三端口的最外缘间距离大,并且在该凸缘部的上述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的两端缘形成有朝向上述碗部凹下的凹部,当上述阀芯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上述轴向一侧的凹部与上述第二端口连通,并且上述轴向另一侧的凹部与上述第三端口连通。

根据该结构,凸缘部的长度尺寸形成为比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的最外缘间距离大,并且在凸缘部的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的两端缘形成有凹部,在模式切换时的中间位置,一侧的凹部与第二端口连通,另一侧的凹部与第三端口连通,从而能够防止模式切换不良以及压力异常上升。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对作为流体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在冷却模式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换热器;在冷却模式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二换热器;使制冷剂在上述第一换热器与上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膨胀来进行减压的膨胀机构;以及方案1~4任一项中所述的滑动式切换阀。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冷冻循环系统,在冷却模式运转时以及加热模式运转时,与上述相同,能够抑制滑动式切换阀中的高压侧的制冷剂的流量降低。因此,能够提高冷冻循环的运转效率,从而能够实现能耗效率的提高。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能够抑制冷却模式以及加热模式中的高压侧的流量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上述冷冻循环所使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切换阀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所使用的阀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中的流体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中的流体的流动的剖视图,是图4中向视v-v线所示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上述冷冻循环所使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式切换阀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所使用的阀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中的流体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中的流体的流动的剖视图,是图8中向视ix-ix线所示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上述滑动式切换阀的模式切换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放大地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滑动式切换阀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放大地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变形例的滑动式切换阀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中:

1—冷冻循环,2—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第一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第二换热器),5—膨胀阀(膨胀机构),10—四通切换阀(滑动式切换阀),11—阀主体,11a—流入端口,11b—第一端口,11c—第二端口,11d—第三端口,12—阀芯,19—阀座,24、24a、24b、24c—阀部件,25—碗部,26—凸缘部,26a—滑动接触面,27—厚壁部,28—薄壁部,28a、28b—倒角部,29—台阶部(台阶),30—凹部,31—倾斜部(倾斜)。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1用于室内空调等空气调和机,具备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2、在冷却模式时以冷凝器发挥功能的作为第一换热器的室外换热器3、在冷却模式时以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作为第二换热器的室内换热器4、使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与室内换热器4之间膨胀来进行减压的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5、作为滑动式切换阀的四通切换阀10、以及对四通切换阀10的流路进行切换控制的先导电磁阀6,它们通过制冷剂配管连结。此外,作为膨胀机构,并不限定于膨胀阀5,也可以是毛细管。

该冷冻循环1在加热模式(制热运转)中构成制冷剂依次向压缩机2、四通切换阀10、室内换热器4、膨胀阀5、室外换热器3、四通切换阀10以及压缩机2流动的制热循环。另一方面,在图1所示的冷却模式(制冷运转)中构成制冷剂依次向压缩机2、四通切换阀10、室外换热器3、膨胀阀5、室内换热器4、四通切换阀10以及压缩机2流动的制冷循环。该制热循环与制冷循环的切换通过基于先导电磁阀6所得到的四通切换阀10的切换动作来进行。

基于图2~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四通切换阀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四通切换阀10构成为具备:圆筒状的阀主体11;滑动自如地设于该阀主体11的内部的阀芯12;与压缩机2的排出口连通的高压侧导管(d接头)13;与压缩机2的吸入口连通的低压侧导管(s接头)14;与室内换热器4连通的室内侧导管(e接头)15;以及与室外换热器3连通的室外侧导管(c接头)16。

圆筒状的阀主体11具有封堵其轴向两端部的塞体17、18、以及固定于阀主体11的内部的阀座19,作为整体被封闭的缸筒来构成。在塞体17、18分别连接有与先导电磁阀6连通的导管17a、18a。在阀座19插入有低压侧导管14、室内侧导管15、以及室外侧导管16的前端,并且设有构成后述的第一~第三端口11b、11c、11d的开口。阀座19的内表面成为对阀芯12进行滑动引导的引导面19a。

在阀主体11,形成有在其周面开口的多个端口11a、11b、11c、11d。即,设有与高压侧导管13连接而使高压制冷剂h(流体)向阀主体11的内部流入的流入端口11a、相对于流入端口11a在阀主体11的径向相反侧开口于阀座19的第一端口11b、第二端口11c、以及第三端口11d。第一端口11b以与流入端口11a对置的方式设于阀主体11的轴向大致中央,第二端口11c沿阀主体11的轴向而相邻地设于第一端口11b的一侧(图2的左侧),第三端口11d沿阀主体11的轴向地设于第一端口11b的另一侧(图2的右侧)。

通过在第一端口11b连接低压侧导管14而使低压制冷剂l(流体)流出,来使该第一端口11b构成流出端口。通过在第二端口11c连接室内侧导管15,来使该第二端口11c构成室内侧端口,并且通过在第三端口11d连接室外侧导管16,来使该第三端口11d构成室外侧端口。高压侧导管13通过硬钎焊而固定于流入端口11a周边的阀主体11,低压侧导管14、室内侧导管15以及室外侧导管16分别通过硬钎焊而固定于第一~第三的端口11b、11c、11d周边的阀主体11以及阀座19。

阀芯12构成为具有:与阀主体1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左右一对活塞体21、22;连结一对活塞体21、22且沿阀主体11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部件23;以及支撑于连结部件23的阀部件24。阀主体11的内部空间被分隔为:形成于一对活塞体21、22间的高压室r1;形成于一个活塞体21与塞体17之间的第一工作室r2;以及形成于另一个活塞体22与塞体18之间的第二工作室r3。

连结部件23由金属板材构成,形成有:沿阀主体11的轴向延伸且设为与阀座19的引导面19a平行的连结板部23a;将连结板部23a的一侧端部折弯地固定于活塞体21的固定片部23b;以及将连结板部23a的另一侧端部折弯地固定于活塞体22的固定片部23c。在连结板部23a形成有对阀部件24进行保持的保持孔23d、以及使制冷剂流通的两个部位的贯通孔23e。

阀部件24是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形部件,亦如图3~图5所示,形成为具有朝向阀座19呈凹状地开口的碗部25、和从该碗部25的开口缘向外方延伸的凸缘部26。碗部25在俯视情况下形成为具有长圆形状的穹顶状,插入于连结部件23的保持孔23d。在碗部25的内部,形成有使第一端口11b与第二端口11c连通而不使第三端口11d连通、或者使第一端口11b与第三端口11d连通而不使第二端口11c连通那样的连通空间r4。

凸缘部26在俯视情况下外形形成为长方形,具有与阀座19的引导面19a滑动接触的平坦的滑动接触面26a,并在滑动接触面26a形成有与碗部25的内表面连续的开口缘26b。并且,在凸缘部26设有:呈厚壁状地形成于碗部25的周边的厚壁部27;从该厚壁部27向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延伸地形成的薄壁部28;以及呈台阶状地将厚壁部27与薄壁部28之间连接的台阶部29。

厚壁部27位于连结板部23a与阀座19的引导面19a之间,并且隔着微小缝隙而与连结部件23的连结板部23a对置设置。此处,在通常状态下,滑动接触面26a因高压室r1与连通空间r4的压力差而与引导面19a紧密接触,从而阀部件24不会浮起。但是,四通切换阀10以高压侧导管13侧朝下的方式设置,在模式切换时压力差变小,该情况下不能说没有阀部件24从引导面19a浮起的可能性,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通过厚壁部27的上表面抵接于连结板部23a来限制阀部件24的移动,从而滑动接触面26a不会超过需要地远离引导面19a。由此,即使作用于阀部件24的压力差、作用于阀部件24的流体的流动所产生的力微小,阀部件24的滑动接触面26a也容易再次与引导面19a紧贴。

薄壁部28与厚壁部27相比,与滑动接触面26a相反的面侧形成为更薄,在该薄壁部28与连结板部23a之间形成有比厚壁部27处的缝隙大的缝隙s。并且,在薄壁部28的三个端缘且在与滑动接触面26a相反的面侧设有圆弧状的倒角部28a。台阶部29由与滑动接触面26a、厚壁部27以及薄壁部28的上表面(与滑动接触面26a相反的面)大致正交的铅垂面构成,并且俯视下形成为与碗部25的外周大致同径的圆弧状。

在以上的四通切换阀10中,若经由先导电磁阀6以及导管18a向第二工作室r3导入高压制冷剂,则如图2所示,活塞体22被按压而阀芯12向阀主体11的轴向一侧(图2的左侧)滑动。另一方面,若经由先导电磁阀6以及导管17a向第一工作室r2导入从压缩机2排出来的高压制冷剂h,则活塞体21被按压而阀芯12向阀主体11的轴向另一侧(图2的右侧)滑动。此处,将滑动至阀主体11的轴向一侧的阀芯12的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作为第一位置,并将滑动至阀主体11的轴向另一侧的阀芯12的位置作为第二位置。

在阀芯1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中,如图2所示,阀部件24的碗部25利用其连通空间r4使第一端口11b与第二端口11c连通。并且,由于碗部25位于比第三端口11d更靠一侧,所以该第三端口11d经由阀主体11的内部(高压室r1)而与流入端口11a连通。即,阀芯1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成为流入端口11a与第三端口11d连通、且第一端口11b与第二端口11c连通的冷却模式(制冷运转)。

并且,在阀芯1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阀部件24的碗部25利用其连通空间r4使第一端口11b与第三端口11d连通。并且,由于碗部25位于比第二端口11c更靠另一侧,所以该第二端口11c经由阀主体11的内部(高压室r1)而与流入端口11a连通。即,阀芯1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成为流入端口11a与第二端口11c连通、且第一端口11b与第三端口11d连通的加热模式(制热运转)。

在以上那样的冷却模式(或者加热模式)中,亦如图4所示,阀部件24的凸缘部26位于与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的一部分重叠。因此,从流入端口11a流入高压室r1的高压制冷剂h中的、通过连结部件23的贯通孔23e后的高压制冷剂h的一部分因凸缘部26而流动受到阻碍,但如图5所示,从连结部件23的周围流入连结板部23a与薄壁部28之间的缝隙s的高压制冷剂h朝向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流动。并且,流入缝隙s的高压制冷剂h沿薄壁部28的上表面流动,通过倒角部28a而被顺利地引导至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阀部件24的凸缘部26形成薄壁部28,来使高压制冷剂h通过薄壁部28的上表面侧与连结板部23a之间的缝隙s,从而能够将该高压制冷剂h引导至第二端口11c、第三端口11d。因此,即使凸缘部26沿阀主体11的轴向延长、且对第二端口11c、第三端口11d的一部分进行覆盖,也能够使通过薄壁部28的上表面侧后的高压制冷剂h容易地朝向第二端口11c、第三端口11d流动,从而能够抑制高压制冷剂h的流量降低。

并且,通过在阀部件24的厚壁部27与薄壁部28之间设置台阶部29,能够确保缝隙s而难以阻碍高压制冷剂h的流动,从而能够减少高压制冷剂h的流路阻力。另外,通过在薄壁部28的端缘设置倒角部28a,能够朝向第二端口11c、第三端口11d顺利地引导通过了薄壁部28的上表面侧的高压制冷剂h,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高压制冷剂h的流路阻力。

如上所述,由于能够抑制四通切换阀10中的高压制冷剂h的流量降低,所以在冷冻循环1的冷却模式运转时以及加热模式运转时,能够提高运转效率,从而能够实现能耗效率的提高。

接下来,基于图6~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四通切换阀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四通切换阀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部件24相比,在具备形状不同的阀部件24a方面不同,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似。以下,详细地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有时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或者简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四通切换阀10中,如图6、图7所示,在阀部件24a的凸缘部26形成有凹部30,该凹部30从阀主体11的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的两端缘朝向碗部25呈半圆弧状地凹下。在这些凹部30且在与滑动接触面26a相反的面侧,设有圆弧状的倒角部30a。

根据具有这样的凹部30的阀部件24a,亦如图8、图9所示,从连结部件23的周围流入连结板部23a与薄壁部28之间的缝隙s的高压制冷剂h朝向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流动,并且通过了连结部件23的贯通孔23e后的高压制冷剂h直线地通过凹部30而向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流动。并且,流入缝隙s的高压制冷剂h沿薄壁部28的上表面流动,利用凹部30的倒角部30a而被顺利地引导至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

并且,如图10所示,阀部件24a设定为与第一~第三的端口11b、11c、11d相应的大小以及形状。即,第一~第三的端口11b、11c、11d等间隔地设置,相对于第二端口11c以及第三端口11d的最外缘间距离(长度尺寸l1),阀部件24a的凸缘部26的轴向的长度尺寸l2设定为比长度尺寸l1大(l1<l2)。并且,凹部30的深度尺寸l3设定为,从凸缘部26的长度尺寸l2减去两端缘的凹部30的深度尺寸l3(2l3)后的长度(l2-2l3)比长度尺寸l1小(l1>l2-2l3)。

因此,如图10的(a)所示,在冷却模式的第一位置(或者加热模式的第二位置),即使凸缘部26覆盖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的一部分,也能够利用凹部30来扩大在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处的高压制冷剂h的流路面积。并且,如图10的(b)所示,当阀部件24a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一侧的凹部30与第二端口11c连通,并且另一侧的凹部30与第三端口11d连通。这样,高压室r1与连通空间r4经由凹部30、第二端口11c以及第三端口11d而连通,由此产生高压制冷剂h的一部分向第一端口11b流动的中间流量。此处,以中间流量不会变得过大、且高压制冷剂h与低压制冷剂l的压力差不会变小的方式设定了凹部30的大小(深度尺寸l3)。

并且,如图10的(c)所示,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或者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移动中途,若阀部件24a移动至稍微偏离中间位置的位置,则一方的凹部30与第二端口11c(或者第三端口11d)连通,另一方的凹部30不与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连通。此时,由于一方凹部30与第二端口11c(或者第三端口11d)的连通部的面积变大,所以中间流量变得最大,但即使在该情况下,高压制冷剂h与低压制冷剂l的压力差也不会变小,以如上那样的方式设定了凸缘部26的长度尺寸l2以及凹部30的深度尺寸l3。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在模式切换时的中间位置,形成于凸缘部26的左右的凹部30与第二端口11c以及第三端口11d连通,由此即使在凸缘部26的长度尺寸l2比第二端口11c以及第三端口11d的最外缘间距离(长度尺寸l1)大的情况下,中间流量也不会变成零,从而能够防止压力异常上升。另外,由于以中间流量不会变得过大、且高压制冷剂h与低压制冷剂l的压力差不会变小的方式设定了凹部30的大小,所以能够确保压力差而防止模式切换不良。

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在阀部件24a的凸缘部26形成薄壁部28,能够抑制高压制冷剂h的流量降低,并且通过在阀部件24a形成凹部30,能够使通过连结部件23的贯通孔23e后的高压制冷剂h直线地向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流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高压制冷剂h的流量降低。另外,通过利用凹部30的倒角部30a将高压制冷剂h顺利地引导至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能够进一步减少高压制冷剂h的流路阻力。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其它结构等,本发明也包括以下所示那样的变形等。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室内空调等空气调和机所利用的冷冻循环1的例子来表示,但本发明的冷冻循环并不限定于空气调和机,若是切换加热模式和冷却模式的设备,则能够在任意设备中利用。并且,本发明的滑动式切换阀并不限定为在冷冻循环中的切换阀中利用,也能够在使气体、液体等各种流体流通的各种配管系统中利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阀部件24、24a的凸缘部26形成为具有呈台阶状地连接厚壁部27与薄壁部28之间的台阶部29,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形状。即,在图11所示的阀部件24b中,凸缘部26构成为具有从厚壁部27朝向薄壁部28倾斜的倾斜部31。利用这样的倾斜部31,也能够使流入连结板部23a与凸缘部26之间的缝隙s的高压制冷剂h沿倾斜部31朝向第三端口11d(或者第二端口11c)流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阀部件24、24a的薄壁部28的端缘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28a,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图12所示的形状。即,在图12所示的阀部件24c中,在薄壁部28的端缘形成有倾斜面状的倒角部28b。利用这样的倒角部28b,也能够朝向第二端口11c、第三端口11d顺利地引导通过了薄壁部28的上表面侧的高压制冷剂h,从而能够减少高压制冷剂h的流路阻力。

并且,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阀部件24a的凸缘部26的长度尺寸l2设定为比第二端口11c以及第三端口11d的最外缘间距离(长度尺寸l1)大,但本发明中的凸缘部的长度尺寸也可以与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的最外缘间距离相等,也可以比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的最外缘间距离小,能够适当地设定凸缘部的长度尺寸。

并且,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26的两端缘形成有凹部30,但凹部并不是必需的,能够适当地省略,并且凹部的形状也能够任意地选择。即,作为凹部,并不限定于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朝向碗部25呈半圆弧状地凹下的凹部30,也可以是呈四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状地凹下的凹部,也可以是沿凸缘部的端缘呈之字形地形成的凹部,并且也可以是凸缘部的端缘整体弯曲而形成的凹部。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