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锁定防火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7635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锁定防火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火阀,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锁定防火阀。



背景技术:

防火阀是一种密封隔火装置,通过叶片的转动,来控制防火阀的开启与闭合,现有的防火阀中,由于叶片与转轴连接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防火阀不存在锁定限位结构,会出现叶片和转轴间发生相对转动,转轴和阀壳间也会出现相对转动,这种转动会使叶片之间出现缝隙,对防火阀的密封效果,影响防火阀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定防火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锁定防火阀,包括阀壳,阀壳内安装有若干叶片,阀壳上下两侧面均设有若干转轴孔,转轴孔内均安装有转轴,转轴在转轴孔内自由转动,转轴连接在叶片上,带动叶片转动,所述转轴凸出阀壳上端,所述若干转轴共同连接有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手柄、连动杆和若干摇杆,所述摇杆和连动杆均采用铰接,所述手柄安装在摇杆和连动杆的铰接位置,可在铰接处上下伸缩,所述阀壳上端还设有限位槽,所述手柄的下端安装在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底部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开设在叶片闭合时手柄正下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联动机构是阀壳内的叶片保持同步转动,来实现防火阀的开合,通过手柄的向下运动,使手柄的下端进入到定位槽内,定位槽限定住手柄,使手柄不能发生转动,从而锁定整个联动机构,防止阀壳内部的叶片发生转动,保证防火阀的性能。

优选的,所述手柄下端设有螺纹,与摇杆螺纹连接,转动手柄可使手柄上下运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纹的连接方式,使手柄可以固定在联动机构上不会脱落,在使用中,通过转动手柄,来实现手柄下端进出定位槽。

优选的,所述叶片中部设有弯折槽,所述弯折槽自上向下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转轴的截面呈方形,所述转轴安装在弯折槽内,其中两个面与弯折槽的内壁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叶片上中部设有弯折槽和方形的转轴,可以互相限制,防止叶片和转轴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优选的,所述弯折槽外侧设有限位箍,所述限位箍套设在转轴的另外两个侧面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箍可以限定转轴和叶片的位置,防止叶片脱离转轴,造成转轴与叶片发生相对转动。

优选的,所述阀壳内侧设有密封条,所述叶片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斜切面,叶片闭合时,相邻两个叶片的切斜面互相贴合,所述密封条与叶片的斜切面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叶片与叶片间的斜切面互相配合,叶片与密封条之间斜面贴合,可以保证防火阀的整体密封性,提高防火阀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锁定防火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锁定防火阀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锁定防火阀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阀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阀壳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阀壳;2、叶片;3、转轴孔;4、转轴;5、联动机构;51、手柄、52、连动杆;53、摇杆;6、限位槽;7、定位槽;8、弯折槽;9、限位箍;10、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锁定防火阀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锁定防火阀,包括方形的阀壳1,阀壳1内安装有两个叶片2,阀壳1上下两侧面均设有两个转轴孔3,转轴孔3内均安装有转轴4,转轴4可在转轴孔3内转动,转轴4连接在叶片2中间位置,带动叶片2转动,所述转轴4的上沿凸出到阀壳1的上方,所述转轴4连接有联动机构5,所述联动机构5包括手柄51、连动杆52和连个摇杆53,所述摇杆53的一端连接在转轴4上,另一端与连动杆52铰接,所述手柄51安装在摇杆53和连动杆52的铰接位置,可在铰接处上下伸缩,所述阀壳1上端还设有限位槽6,所述限位槽6为弧形限位槽,其半径与摇杆53的长度相等,所述手柄51的下端安装在限位槽6内,在限位槽6内滑动,所述限位槽6底部设有定位槽7,所述定位槽7开设在叶片2闭合时手柄51正下方。

所述手柄51下端设有螺纹,与摇杆53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52铰接在手柄51上,转动手柄51可使手柄51上下运动。

所述叶片2中部设有弯折槽8,所述弯折槽8自上向下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转轴4的截面呈方形,所述转轴4安装在弯折槽8内,其中两个面与弯折槽8的内壁贴合。

所述弯折槽8外侧设有限位箍9,所述限位箍9呈“V”形,开口方向焊接在弯折槽8的外沿,所述限位箍9套设在转轴4的另外两个侧面上。

所述阀壳1内侧设有密封条10,所述叶片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斜切面,叶片2闭合时,相邻两个叶片2的切斜面互相贴合,所述密封条10与叶片2的斜切面贴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