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印刷机械的谐波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8608发布日期:2018-08-10 19:37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谐波减速器,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印刷机械的谐波减速器。



背景技术:

谐波齿轮减速器是一种减速装置,由三个基本构件所组成:固定的内齿刚轮、柔轮和使柔轮发生径向变形的波发生器,具有高精度、高承载力等优点。

通常,如图1所示,减速器包括输入轴104、固定套接在输入轴104上的凸轮3、套接在凸轮3上的一个柔性轴承4、套接在柔性轴承4上的柔轮5、啮合套接在柔轮5上的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凸轮3将柔性轴承4挤压变形形成椭圆状,柔性轴承4挤压柔轮5使柔轮5形成椭圆状,柔轮5的长轴方向上,柔轮5的轮齿与输入刚轮6轮齿以及输出刚轮7轮齿相啮合,柔轮5的短轴方向上,柔轮5的轮齿与输入刚轮6轮齿以及输出刚轮7轮齿相脱离,输入轴104转动时通过凸轮3和柔性轴承4带动柔轮5周期性变形,柔轮5的长轴绕中心转轴转动,实现与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与柔轮5相传动,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中刚轮的齿数大于或等于柔轮5的齿数且至少有一个刚轮的齿数大于柔轮5的齿数,可以达到降速传递的效果;输出刚轮7与输出轴105固定连接,柔轮5带动输出刚轮7转动,输出刚轮7带动输出轴105转动以将降低后的转速输出减速器。

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以及柔性轴承4啮合传动过程中会产生径向的作用力,单个柔性轴承4的承载能力比较低,转动过程中不够平稳,可能造成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与柔轮5之间的传动不平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印刷机械的谐波减速器,其优点是可以使输入刚轮与柔轮之间的啮合传动以及输出刚轮与柔性的啮合传动更加平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适用于印刷机械的谐波减速器,包括凸轮、套接在凸轮上的柔性轴承、套接在柔性轴承上的柔轮、啮合套接在柔性轴承上的输入刚轮以及啮合套接在柔性轴承上的输出刚轮,凸轮转动时可依次带动柔性轴承和柔轮转动以达到柔轮与输入刚轮以及输出刚轮之间相互传动,所述柔性轴承具有一对且分别位于输入刚轮和柔轮之间以对输入刚轮进行径向支承以及位于输出刚轮和柔轮之间以对输出刚轮进行径向支承,两个柔性轴承的中心分别与输入刚轮和输出刚轮的中心在径向方向上对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轮转动时带动柔性轴承和柔轮转动,柔轮与输入刚轮和输出刚轮相啮合传动,在传动过程中,凸轮挤压柔轮周期性变形以实现柔轮与输入刚轮以及输出刚轮之间的啮合传动,因此,柔轮与输入刚轮以及柔轮与输出刚轮之间在径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载荷,一对柔性轴承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且可以分别承受来自输入刚轮和输出刚轮的载荷,由于两个柔性轴承的中心与输入刚轮和输出刚轮的中心在径向方向上对齐,所以,输入刚轮两端和输出刚轮两端沿径向方向的支承力相对比较平衡,转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固定壳体和转动壳体,所述凸轮、柔性轴承和柔轮均位于固定壳体和转动壳体内部,所述输入刚轮与固定壳体固定连接,输出刚轮与转动壳体固定连接;凸轮靠近固定壳体的一端套接有输入端定位轴承,输入端定位轴承的内圈内壁与凸轮的外壁相抵接,输入端定位轴承的外圈外壁与固定壳体的内壁相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轮的外壁沿径向挤压输入端定位轴承,固定壳体内壁可以对输入端定位轴承的外壁进行支撑,可以限制凸轮沿径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有输入端定位挡圈,输入端定位挡圈的端面与所述输入端定位轴承的端面相抵接以限制输入端定位轴承沿轴向且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运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输入端定位轴承沿轴向且朝远离凸轮的方向运动时,输入端定位挡圈可对输入端定位轴承进行支撑,可防止输入端定位轴承沿轴向脱离凸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轮靠近所述转动壳体的一端套接有输出端定位轴承,输出端定位轴承的内圈内壁与凸轮的外壁相抵接,输出端定位轴承的外圈外壁与转动壳体的内壁相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轮的外壁沿径向挤压输出端定位轴承,转动壳体内壁可以对输出端定位轴承的外壁进行支撑,可以限制凸轮沿径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有输出端定位挡圈,输出端定位挡圈的端面与所述输出端定位轴承的端面相抵接以限制输出端定位轴承沿轴向且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运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输出端定位轴承沿轴向且朝远离凸轮的方向运动时,输出端定位挡圈可对输出端定位轴承进行支撑,可防止输出端定位轴承沿轴向脱离凸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固定壳体和转动壳体,所述凸轮、柔性轴承和柔轮均位于固定壳体和转动壳体内部,所述输入刚轮与固定壳体固定连接,输出刚轮与转动壳体固定连接;凸轮靠近固定壳体的一端套接有输入端定位轴承,凸轮靠近转动壳体的一端套接有输出端定位轴承,固定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有输入端定位挡圈,转动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有输出端定位挡圈,输入端定位轴承两端面分别与凸轮和输入端定位挡圈相抵接,输出端定位轴承两端面分别与凸轮和输出端定位挡圈相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轮沿轴向运动时,可分别与输入端定位轴承和输出端定位轴承端面相抵接,凸轮被夹紧在输入端定位轴承和输出端定位轴承之间,可以限制凸轮沿轴向运动,凸轮可以更稳定地转动,在传动过程中更加平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一对柔性轴承可分别承受来自输入刚轮和输出刚轮的径向载荷,承载能力更高;

2、柔性轴承的中心与输入刚轮的中心以及柔性轴承的中心与输出刚轮的中心在径向方向上相对齐,可以使输入刚轮两端和输出刚轮的两端受到的支撑作用力更平衡,工作时更加平稳;

3、输入端定位轴承和输出端定位轴承可限制凸轮沿径向和/或沿轴向运动,凸轮可以更稳定地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体现柔轮与输入刚轮以及柔轮与输出刚轮之间装配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壳体;2、转动壳体;3、凸轮;31、阶梯柱面;4、柔性轴承;5、柔轮;6、输入刚轮;7、输出刚轮;8、输入端定位轴承;9、输出端定位轴承;101、输入端定位挡圈;102、输出端定位挡圈;103、支承轴承;104、输入轴;105、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适用于印刷机械的谐波减速器,结合图2和图3,包括固定壳体1、转动壳体2以及位于固定壳体1和转动壳体2内部的凸轮3,凸轮3上可固定连接一用于输入转速的输入轴(图中未画出),输入轴可带动凸轮3转动;凸轮3上固定套接有柔性轴承4,柔性轴承4上套接有柔轮5(详细结构见图3),凸轮3挤压柔性轴承4使柔性轴承4发生形变形成椭圆状,柔性轴承4挤压柔轮5使柔轮5发生形变形成椭圆状,凸轮3转动时可带动柔性轴承4转动;柔轮5靠近固定壳体1的一端套有输入刚轮6,柔轮5靠近转动壳体2的一端套有输出刚轮7,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的轮齿均与柔轮5的轮齿相啮合,输入刚轮6通过螺栓与固定壳体1固定连接;在椭圆状柔轮5的长轴方向上,输入刚轮6的轮齿以及输出刚轮7的轮齿与柔轮5的轮齿相啮合,在柔轮5的短轴方向上,输入刚轮6的轮齿以及输出刚轮7的轮齿与柔轮5的轮齿相脱离,凸轮3转动时带动柔性轴承4周期性挤压柔轮5,使椭圆状柔轮5的长轴绕中心轴线周期性转动;输入刚轮6的齿数比柔轮5的齿数多两个,输出刚轮7的齿数与柔轮5的齿数相同,柔性轴承4转动时可驱动柔轮5在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内侧降速转动。输出刚轮7通过螺栓与转动壳体2固定连接,经过降速后的柔轮5转动并带动输出刚轮7转动,输出刚轮7带动转动壳体2转动以将输入减速器的转速降低后输出减速器。

如图2所示,柔性轴承4具有一对,分别位于输入刚轮6和柔轮5之间以及输出刚和柔轮5之间,可以分别承受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的径向载荷,提高承载能力。两个柔性轴承4的中心分别与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的中心对齐,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的两端受到的支承力更平衡,转动时更平稳,柔轮5与输入刚轮6和输出刚轮7之间的啮合传动更加稳定。

结合图2和图3,凸轮3的两端均设有阶梯柱面31,阶梯柱面31上分别套接有输入端定位轴承8和输出端定位轴承9,输入端定位轴承8和输出端定位轴承9的内圈内壁均与阶梯柱面31外壁抵接,输入端定位轴承8的外圈外壁与固定壳体1的内壁相抵接,输出端定位轴承9的外圈外壁与转动壳体2的内壁相抵接,输入端定位轴承8和输出端定位轴承9可对凸轮3的两端进行支撑,凸轮3可在固定壳体1内部平稳地转动。固定壳体1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一圈输入端定位挡圈101,输入端定位轴承8的两端面分别与输入端定位挡圈101和阶梯柱面31的肩部平面相抵接;转动壳体2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输出端定位挡圈102,输出端定位轴承9的两端面分别与输出端定位挡圈102和阶梯柱面31的肩部平面相抵接,输入端定位挡圈101和输出端定位挡圈102可限制凸轮3沿轴向运动。

如图1所示,固定壳体1和转动壳体2内均设有支承轴承103,两支承轴承103的外圈分别与固定壳体1以及转动壳体2的内壁相抵接,支承轴承103的内圈内侧可抵接插入支承套筒(图中未画出)以提高对固定壳体1和转动壳体2支承的稳定性,且可以提高输入轴凸轮3和转动壳体2的同轴度,凸轮3转动时更加平稳。

工作过程:输入轴带动凸轮3转动,凸轮3带动柔性轴承4转动,柔性轴承4驱动柔轮5周期性变形,由于输入刚轮6固定不动,所以柔轮5转动,输入刚轮6的齿数比柔轮5大,所以柔轮5的转速降低;经过减速的柔轮5带动输出刚轮7转动,输出刚轮7带动转动壳体2转动,转动壳体2带动与其连接的外部转轴转动以将转速输出减速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