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环境下的动力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7402发布日期:2019-02-01 19:2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环境下的动力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环境下的动力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真空设备所用的动力馈入装置所用的密封方式,一种是通过密封圈密封,主要用于真空要求不高的场合,成本比较低;另一种是通过磁流体密封,目前市场主流,能用于真空度高的场合,使用时间长。传统装置的密封主要还是处于动密封的形式,相对于真空设备而言,静密封的密封性能要远远高于动密封,但是,动密封容易引起的漏气,轴端卡死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环境下的动力传输装置,将动密封化为静密封,实现零泄露。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真空环境下的动力传输装置,包括输入轴、输出轴、外壳体、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呈圆筒状,内中空,内壳体穿透真空腔体壁并与真空腔体壁密封连接,内壳体在大气侧一端通过顶盖封闭,位于真空侧的输出轴伸入内壳体内并通过轴承与内壳体连接,在靠近大气侧一端的输出轴上套有一圈第一磁铁,所述外壳体套在大气侧的内壳体外并与内壳体固定连接,在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留有间隙,在该间隙处设有旋转套筒,旋转套筒内壁与内壳体外壁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在旋转套筒内壁上与第一磁铁对应位置处设有一圈第二磁铁,旋转套筒穿过外壳体与输入轴连接。

进一步地,旋转套筒与外壳体之间通过油封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在内壳体位于真空侧的末端通过油封与输出轴密封连接。

本发明通过马达驱动输入轴做圆周运动带动第二磁铁与输出轴上的第一磁铁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根据磁铁与磁铁之间存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把输入轴的圆周运动作用到输出轴,从而实现输入轴与输出轴无接触传动。由于输入轴和输出轴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外壳体、内壳体上,内壳体与真空腔壁通过o圈密封,故传动时不存在动密封,只是单纯的壳体与腔壁的静密封,实现了零泄露;由于输入轴端与输出轴端完全不接触,从而不会存在卡死的现象。输出轴端和输入轴端分别安装油封防止外界灰尘对关键部分的污染,有效的提高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真空环境下的动力传输装置,包括输入轴8、输出轴7、外壳体4、内壳体1,所述内壳体1呈圆筒状,内中空,内壳体1穿透真空腔体壁10并与真空腔体壁10密封连接,内壳体1在大气侧一端通过顶盖2封闭,位于真空侧的输出轴7伸入内壳体1内并通过轴承与内壳体1连接,在靠近大气侧一端的输出轴7上套有一圈第一磁铁3,所述外壳体4套在大气侧的内壳体1外并与内壳体1固定连接,在外壳体4与内壳体1之间留有间隙,在该间隙处设有旋转套筒5,旋转套筒5内壁与内壳体1外壁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在旋转套筒5内壁上与第一磁铁3对应位置处设有一圈第二磁铁6,旋转套筒5穿过外壳体4与输入轴8连接,旋转套筒5与外壳体4之间通过油封9密封连接。在内壳体1位于真空侧的末端通过油封9与输出轴7密封连接。

本发明通过马达驱动输入轴做圆周运动带动第二磁铁与输出轴上的第一磁铁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根据磁铁与磁铁之间存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把输入轴的圆周运动作用到输出轴,从而实现输入轴与输出轴无接触传动。由于输入轴和输出轴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外壳体、内壳体上,内壳体与真空腔壁通过o圈密封,故传动时不存在动密封,只是单纯的壳体与腔壁的静密封,实现了零泄露;由于输入轴端与输出轴端完全不接触,从而不会存在卡死的现象。输出轴端和输入轴端分别安装油封防止外界灰尘对关键部分的污染,有效的提高了使用寿命。

在前述说明书与相关附图中存在的教导的帮助下,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想到本发明的许多修改和其它实施方案。因此,要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具体实施方案,修改和其它实施方案被认为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尽管本文中使用了特定术语,它们仅以一般和描述性意义使用,而不用于限制。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环境下的动力传输装置,包括输入轴、输出轴、外壳体、内壳体,内壳体呈圆筒状,内中空,内壳体穿透真空腔体壁并与真空腔体壁密封连接,内壳体在大气侧一端通过顶盖封闭,位于真空侧的输出轴伸入内壳体内并通过轴承与内壳体连接,在靠近大气侧一端的输出轴上套有一圈第一磁铁,外壳体套在大气侧的内壳体外并与内壳体间留有间隙,在该间隙处设有旋转套筒,旋转套筒与内壳体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在旋转套筒内壁上设有与第一磁铁对应的第二磁铁,旋转套筒穿过外壳体与输入轴连接。本发明输入轴与输出轴无接触传动,传动时只是壳体与腔壁的静密封,实现了零泄露,输入轴端与输出轴端不接触,从而不会存在卡死的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舒逸;刘光斗;李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玉丰真空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2.16
技术公布日:2019.02.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