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跟转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9777发布日期:2018-09-07 22:45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管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跟转管路。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上常使用的低压管路如:柴油低压管路、机油管路、冷却水管路等)、有全金属管(如钢管、铜管)、聚四氟乙烯外包钢丝编织包裹层软管、尼龙管、橡胶管等,目前发动机上常使用的低压管路接头有JB/T 6013《柴油机低压金属油管组件技术条件》中描述的球形旋入管接头和铰接式管接头、卡套式接头、各种快插接头等。而钢管加软管尾端焊接球形旋入管接头的软加硬管路结构,以其生产加工方便,形状稳定(通过全硬管部分实现)、不易振动断裂和易于装配(通过软管部分实现)、流阻小(通过球形旋入管接头这种直通接头形式实现)等优点,成为发动机上常用的低压管路结构之一。

现有的软加硬管主要是通过软管套在钢管上,当该种结构的软加硬管端部焊接的是流阻非常小的球形旋入管接头时,管路上的接头在与另一端接头(如JB/T 6013标准中描述的B型低压油管组件中的中间接头的结构形式)拧紧时,由于外套螺母与球形管节尾部承压面会产生摩擦,引起金属管路跟随外套螺母一起转动。同时,因为钢管与软管是通过套筒扣压的形式连接的,当钢管产生转动且转动角度达到一定值时,钢管与软管连接处会产生松动而导致管路内部的介质从该处泄漏。在软管与钢管连接处完全松动之前,软管也会跟随硬管一起转动,由于整条管路的另一端也是固定在某一机件上的,从而导致软管在两端反向作用力之下,产生扭曲变形甚至打折的现象。不管是软管变形还是软硬管连接处松动,都会严重影响到管内介质的正常输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跟转管路,从而克服现有管路钢管与软管连接处松动从而导致管路内部的介质泄漏及软管在两端反向作用力之下产生扭曲变形甚至打折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跟转管路,其包括:防跟转接头、软管、油管组件、第一钢管以及第二钢管。防跟转接头包括:接头本体、第一导向段及第二导向段。接头本体为中空结构,且接头本体用以与扳手配合固定;第一导向段固定于接头本体的一侧,且与接头本体连通;及第二导向段固定于接头本体的另一侧,且与接头本体连通。软管用以传输油液;油管组件具有依次固接的球形管节、外套螺母及中间接头;第一钢管一端与软管固定连接,且第一钢管的另一端插入第一导向段内并焊接固定;以及第二钢管一端插入第二导向段内并焊接固定,且第二钢管的另一端与油管组件的球形管节焊接固定;其中,接头本体、第一导向段及第二导向段为一体成型;其中,通过扳手卡住防跟转接头,拧紧外套螺母,能够将中间接头上紧至固定载体上,且软管、第一钢管及第二钢管不跟随转动。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钢管与第一导向段是通过真空钎焊而焊接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钢管与第二导向段及球形管节是通过真空钎焊而焊接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接头本体内的两侧分别具有限位台阶,且限位台阶用以对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进行限位。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接头本体的外侧为有六角结构,且六角结构用以与扳手配合固定。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防跟转管路还包括套筒,其套设于软管的一端上,第一钢管通过套筒插入至软管内,且第一钢管与套筒是通过真空钎焊而焊接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软管的外表面包裹有一层不锈钢丝编织网,且套筒套设于不锈钢丝编织网上。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软管为聚四氟乙烯管。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钢管插入至软管内的部分上具有多个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可以有效避免在外套螺母拧紧过程中产生的管路跟转,进而引起的软管与钢管连接处松脱或者软管打折变形等影响介质正常传输的问题,提升了零件装配效率,且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防跟转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防跟转接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防跟转接头,11-接头本体,12-第一导向段,13-第二导向段,14-限位台阶,2-软管,21-不锈钢丝,3-油管组件,31-球形管节,32-外套螺母,33-中间接头,4-第一钢管,41-凹槽,5-第二钢管,6-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1至图5所示,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防跟转接头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防跟转接头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防跟转管路,其包括:防跟转接头1、软管2、油管组件3、第一钢管4以及第二钢管5。防跟转接头1包括:接头本体11、第一导向段12及第二导向段13。接头本体11为中空结构,且接头本体11用以与扳手配合固定;第一导向段12固定于接头本体11的一侧,且与接头本体11连通;及第二导向段13固定于接头本体11的另一侧,且与接头本体11连通。软管2用以传输油液;油管组件3具有依次固接的球形管节31、外套螺母32及中间接头33;第一钢管4一端与软管2固定连接,且第一钢管4的另一端插入第一导向段12内并焊接固定;以及第二钢管5一端插入第二导向段13内并焊接固定,且第二钢管5的另一端与油管组件3的球形管节31焊接固定;其中,接头本体11、第一导向段12及第二导向段13为一体成型;其中,通过一个扳手拧紧外套螺母32,另一个扳手卡住防跟转接头1,能够将中间接头33上紧至固定载体上,且软管2、第一钢管4及第二钢管5不跟随转动。

优选地,第一钢管4与第一导向段12是通过真空钎焊而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二钢管5与第二导向段13及球形管节31是通过真空钎焊而焊接固定在一起;接头本体11内的两侧分别具有限位台阶14,且限位台阶14用以对第一钢管4与第二钢管5进行限位;接头本体11的外侧为有六角结构,且六角结构用以与扳手配合固定。

优选地,防跟转管路还包括套筒6,其套设于软管2的一端上,第一钢管4通过套筒6插入至软管2内,且第一钢管4与套筒6是通过真空钎焊而焊接固定在一起;软管2的外表面包裹有一层不锈钢丝21编织网,且套筒6套设于不锈钢丝21编织网上;软管2为聚四氟乙烯管;第一钢管4插入至软管2内的部分上具有多个凹槽41。

在实际应用中,软管2与油管组件3之间设置有第一钢管4、防跟转接头1以及第二钢管5,且软管2、第一钢管4、防跟转接头1、第二钢管5以及油管组件3是通过真空钎焊而焊接固定连通的,防跟转接头1的接头本体11外侧面采用外六角结构的形式,便于使用扳手夹紧固定(也可是为四角或更多,只要是便于扳手夹紧的结构形式即可)。当固定载体(可以是一根管路或某一机件)需要连接到中间接头33上时,操作人员使用一个扳手拧紧(旋转)外套螺母32,另一个扳手卡住防跟转接头1,其实保持固定不动,由于第一钢管4及第二钢管5是与防跟转接头1焊接固定在一起的,固定住防跟转接头1,则保证了第一钢管4与第二钢管5不转动,软管2与第一钢管4的连接处自然就不会因为钢管转动而产生松脱或者打折变形等现象。其中,防跟转接头1的第一导向段12及第二导向段13用于第一钢管4及第二钢管5与防跟转接头1放入真空钎焊炉进行焊接时,便于钢管导向,同时,第一导向段12及第二导线段与第一钢管4及第二钢管5之间保留一定间隙,用于塞填焊料(如紫铜等)。其中,限位台阶14的内径略小于第一钢管4及第二钢管5的外径,当第一钢管4及第二钢管5插入防跟转接头1的第一导向段12及第二导向段13内时,第一钢管4及第二钢管5的端面接触到限位台阶14处则无法再继续插入。

总之,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管路,可以有效避免在外套螺母32拧紧过程中产生的管路跟转,进而引起的软管2与钢管连接处松脱或者软管2打折变形等影响介质正常传输的问题,有效防止了管路装配过程跟转、扭曲变形的隐患,提升了零件装配效率,且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