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推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35057发布日期:2020-10-28 11:24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推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伸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推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推杆装置主要以电动机驱动滚珠丝杠副,使与螺母副安装的套管移动实现推杆的功能,这种结构的电动推杆装置不能应用于大负载的推动,大负载容易导致螺母副或丝杠变形,而滚珠丝杠副是精密机械,有细小的变形就会导致无法运行。另外,滚珠丝杠副的自锁性差,不利于应用在大负载的推动场景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推杆装置,适合大负载顶推使用,自锁性良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推杆装置,包括推杆机构、第一往复机构和第二往复机构;

所述推杆机构包括竖直布设的筒体、同轴竖直布设在筒体内的推杆和布设在推杆左右两侧的多个抬升板;所述筒体的上盖开设有供推杆上端伸出的通孔,该通孔与推杆间隙配合;所述推杆左侧布设的多个抬升板自上向下均匀间隔布设,所述推杆右侧布设的多个抬升板自上向下均匀间隔布设,所述推杆左右两侧的多个抬升板自上向下逐个右左交错布设,同侧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抬升板间的间隙距离与抬升板的厚度相同;每个所述抬升板的一端固定在推杆的侧面,另一端靠近筒体的内侧壁;每个所述抬升板的下侧面均有一段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高侧缘位于所述抬升板靠近筒体的内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上;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且0°<θ<45°;

所述第一往复机构和第二往复机构分别布设在筒体的左右两侧;

所述第一往复机构包括沿筒体径向可伸入至筒体内且做往复运动的第一顶推板;

所述第二往复机构包括沿筒体径向可伸入至筒体内且做往复运动的第二顶推板;

所述第一顶推板水平布设,所述第一顶推板的厚度与处于推杆左侧的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抬升板间的间隙距离相同,所述第一顶推板的上侧面具有一段倾斜面,该段所述倾斜面的低侧缘位于所述第一顶推板自由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一顶推板的一段倾斜面与所述推杆左侧的抬升板的一段倾斜面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第二顶推板水平布设,所述第二顶推板的厚度与处于推杆右侧的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抬升板间的间隙距离相同,所述第二顶推板的上侧面具有一段倾斜面,该段所述倾斜面的低侧缘位于所述第二顶推板自由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顶推板的一段倾斜面与所述推杆右侧的抬升板的一段倾斜面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第一顶推板和第二顶推板处于同一高度,且位于所述筒体自下向上1/2高度以上;

所述推杆的长度与所述筒体内腔高度相同。

上述一种电动推杆装置,所述第一往复机构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移动块;所述第一壳体上具有沿水平左右方向开设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移动块布设在第一导向槽内且可沿第一导向槽左右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块具有沿水平左右方向开设的第一长条孔,所述第一长条孔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均为齿板结构,所述第一长条孔内布设有与齿板结构配合使用的第一半边齿轮;所述第一半边齿轮通过转轴与第一减速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半边齿轮处于第一导向槽的中部;

所述第一顶推板的左侧端固定在第一移动块的右侧面上,所述第一壳体和筒体上开设有连通的供所述第一顶推板的右端伸入至筒体内的第一导向通道。

上述一种电动推杆装置,所述第二往复机构还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沿水平左右方向开设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移动块布设在第二导向槽内且可沿第二导向槽左右移动,所述第二移动块具有沿水平左右方向开设的第二长条孔,所述第二长条孔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均为齿板结构,所述第二长条孔内布设有与齿板结构配合使用的第二半边齿轮;所述第二半边齿轮通过转轴与第二减速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半边齿轮处于第二导向槽的中部;

所述第二顶推板的右侧端固定在第二移动块的左侧面上,所述第二壳体和筒体上开设有连通的供所述第二顶推板的左端伸入至筒体内的第二导向通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采取交替使用第一顶推板和第二顶推板,使抬升板逐个上移,实现推杆的顶推作用。抬升板的倾斜面和顶推板的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且0°<θ<45°,使顶推板对抬升板的顶推是一个力放大的作用,即顶推板水平方向的力小于抬升板竖直方向的力,从而使推杆能够有利于对大负载推动,另外推杆受到大负载的反作用力时,主要依靠抬升板和顶推板的刚性来承载,即推杆承载时,顶推板的上侧面平直段承载于抬升板下侧面的平直段下方,进一步的,使推杆具有良好的自锁性。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筒体;2—推杆;3—抬升板;

4—第一底座;5—第一减速机;6—第一壳体;

7—第一移动块;8—第一顶推板;9—第一半边齿轮;

10—第一导向槽;11—第二底座;12—第二减速机;

13—第二壳体;14—第二移动块;15—第二顶推板;

16—第二导向槽;17—第二半边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推杆机构、第一往复机构和第二往复机构;

所述推杆机构包括竖直布设的筒体1、竖直布设在筒体1内的推杆2和布设在推杆2左右两侧的多个抬升板3;所述筒体1和推杆2同轴布设,且所述筒体1的上盖开设有供推杆2上端伸出的通孔,该通孔与推杆2间隙配合;所述推杆2左侧布设的多个抬升板3自上向下均匀间隔布设,所述推杆2右侧布设的多个抬升板3自上向下均匀间隔布设,所述推杆2左右两侧的多个抬升板3自上向下逐个右左交错布设,同侧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抬升板3间的间隙距离与抬升板3的厚度相同;每个所述抬升板3的一端固定在推杆2的侧面,另一端靠近筒体1的内侧壁;每个所述抬升板3的下侧面均有一段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高侧缘位于所述抬升板3靠近筒体1的内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上;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且0°<θ<45°,

所述第一往复机构和第二往复机构分别布设在筒体1的左右两侧;

所述第一往复机构包括第一底座4、以及均安装在第一底座4上的第一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一减速机5和第一往复单元;所述第一往复单元包括第一壳体6、第一移动块7和第一顶推板8;所述第一壳体6上具有沿水平左右方向开设的第一导向槽10,所述第一移动块7布设在第一导向槽10内且可沿第一导向槽10左右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块7具有沿水平左右方向开设的第一长条孔,所述第一长条孔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均为齿板结构,所述第一长条孔内布设有与齿板结构配合使用的第一半边齿轮9,所述第一半边齿轮9指齿盘的半个圆弧上具有齿牙,另外半个圆弧上没有齿牙的齿轮;所述第一半边齿轮9通过转轴(图中未示出)与第一减速机5传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半边齿轮9与第一长条孔的上侧壁啮合转动时,所述第一移动块7向右移动,当第一半边齿轮9与第一长条孔的下侧壁啮合转动时,所述第一移动块7向左移动,第一半边齿轮9的转动使第一移动块7左右往复运动;

所述第一顶推板8水平布设,且所述第一顶推板8的左侧端固定在第一移动块7的右侧面上,所述第一壳体6和筒体1上开设有连通的供所述第一顶推板8的右端伸入至筒体1内的第一导向通道;

所述第一顶推板8的厚度与处于推杆2左侧的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抬升板3间的间隙距离相同,所述第一顶推板8的上侧面具有有一段倾斜面,该段所述倾斜面的低侧缘位于所述第一顶推板8自由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一顶推板8的一段倾斜面与所述推杆2左侧的抬升板3的一段倾斜面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第二往复机构包括第二底座11、以及均安装在第二底座11上的第二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二减速机12和第二往复单元;所述第二往复单元包括第二壳体13、第二移动块14和第二顶推板15;所述第二壳体13上具有沿水平左右方向开设的第二导向槽16,所述第二移动块14布设在第二导向槽16内且可沿第二导向槽16左右移动,所述第二移动块14具有沿水平左右方向开设的第二长条孔,所述第二长条孔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均为齿板结构,所述第二长条孔内布设有与齿板结构配合使用的第二半边齿轮17,所述第二半边齿轮17指齿盘的半个圆弧上具有齿牙,另外半个圆弧上没有齿牙的齿轮;所述第二半边齿轮17通过转轴(图中未示出)与第二减速机12传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半边齿轮17与第二长条孔的上侧壁啮合转动时,所述第二移动块14向左移动,当第二半边齿轮17与第二长条孔的下侧壁啮合转动时,所述第二移动块14向右移动,第二半边齿轮17的转动使第二移动块14左右往复运动;

所述第二顶推板15水平布设,且所述第二顶推板15的右侧端固定在第二移动块14的左侧,所述第二壳体13和筒体1上开设有连通的供所述第二顶推板15的左端伸入至筒体1内的第二导向通道;

所述第二顶推板15的厚度与处于推杆2右侧的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抬升板3间的间隙距离相同,所述第二顶推板15的上侧面具有有一段倾斜面,该段所述倾斜面的低侧缘位于所述第二顶推板15自由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顶推板15的一段倾斜面与所述推杆2右侧的抬升板3的一段倾斜面倾斜角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所述推杆2处于未伸出筒体1时,所述推杆2右侧的多个所述抬升板3中的最上边的一个抬升板3与第二顶推板15处于同一高度,开启第二往复机构,所述第二顶推板15首先向左移动伸入至筒体1内后,第二顶推板15的倾斜面与抬升板3的倾斜面接合,继续移动第二顶推板15,抬升板3在第二顶推板15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进一步的推杆2在抬升板3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当第二顶推板15的倾斜面继续移动与抬升板3的倾斜面错开时,抬升板3向上移动一个第二顶推板15厚度的距离,此时所述推杆2左侧的多个所述抬升板3中的最上边的一个抬升板3与第一顶推板8处于同一高度,开启第一往复机构,所述第一顶推板8首先向右移动伸入至筒体1内后,第一顶推板8的倾斜面与抬升板3的倾斜面接合,在第一顶推板8的倾斜面与抬升板3的倾斜面接合时,将第二顶推板15返程收回至第二壳体13,继续移动第一顶推板8,抬升板3在第一顶推板8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进一步的推杆2在抬升板3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当第一顶推板8的倾斜面继续移动与抬升板3的倾斜面错开时,抬升板3向上移动一个第一顶推板8厚度的距离,此时所述推杆2右侧的多个所述抬升板3中的一个抬升板3与第一顶推板8处于同一高度。交替使第二顶推板15和第一顶推板8伸入筒体1内,从而使推杆2从筒体1内伸出。

需要说明的是,抬升板3的倾斜面和顶推板的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θ,且0°<θ<45°,使顶推板对抬升板3的顶推是一个力放大的作用,即顶推板水平方向的力小于抬升板3竖直方向的力,从而使推杆2能够对大负载推动,另外推杆2受到大负载的反作用力时,主要依靠抬升板3和顶推板的刚性来承载,即推杆2承载时,顶推板的上侧面平直段承载于抬升板3下侧面的平直段下方,进一步的,使推杆2具有良好的自锁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