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184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换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有关适合于用以将隧道覆盖工程用混凝土等流体的流出口的予以变换的变换阀。
在隧道覆盖工程中,用扇形块体(segment)的一次覆盖工程完成之后,实行混凝土的二次覆盖工程(现场浇设混凝土的覆盖工程)(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59-228598号)。或者,对所挖掘的山地内面直接用混凝土实行二次覆盖工程(现场浇设混凝土的覆盖工程)。该等现场浇设混凝土覆盖工程为如图7中所示,将混凝土灌入固定在隧道1内的例如圆筒状的模框2外周面与隧道1内面(例如山地的内面)之间的环状空间3内而行的。
从地面上的混凝土压送机(未图示)所延伸的混凝土供给管4为经变换阀5连接于复数条的分歧软管6,各分歧软管6连接于在模框2外周面开口的排出口7。于是,由压送机送出的混凝土为经过供给管4,变换阀5及各分歧软管6而从模框2的排出口7排出于环状空间3内。此时,若从模框2的排出口7所排出于环状空间3内的混凝土的落差大时,将有气泡混入所灌入的混凝土内,在混凝土覆盖工程内璧面上形成气泡导致的凹凸,使完工品质不良。因此,连接分歧软管6的排出口为开口在模框2外周面不同高度的位置,用变换阀5依次变换给送混凝土的分歧软管以便使排出混凝土的排出口7为配合环状空间3内混凝土液位的上升,从低位置依次变换成为较高位置。
先前的变换阀5为如图8及图9所示,具有筒形状的空心壳体8,形成在壳体8-端面的流入口9,形成在壳体8另一端面的复数个流出口10,及容纳于壳体8内而以轴11为中心能自由旋转的阀体12。
阀体12内部设有流道13,流道13的入口13a为,形成在阀体12的一端成为对准于流入口1。又,流道13的出口13b为形成于阀体12的另一端,藉阀体12的回转而选择性对准于复数个流出口10当中的一个。
如上述,先前的变换阀5为,由于在壳体8端面形成有复数流出口10关系,阀体12及壳体8的直径难免变大,不一定适合于如在隧道内等狭窄场所的作业。
又,作为对隧道内面与模框间的环状空间供给混凝土时所使用的其他变换阀,有下述构造者,即对具有流入口与流出口的注入管部,在该流入口与该流出口之间连接阀管部,在该阀管部内嵌装阀体成为可自由变位动作且能自由回转,根据该阀体的回转位置及变位移动位置,可形成为遮断前述注入管部与前述阀管部的连接部位的注入状态,及对外部遮断前述注入管部的流出口的非注入状态,将赋予成为前述注入状态及前述非注入状态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连接于前述阀体的构造。
具体而言,在该构造中的上述驱动机构为,在阀体设有把手,另一方面,在阀管部的外侧,藉压力缸装置连结该阀管部与前述阀体,而该连结的至少一方成为可自由装卸的构造。
使用该装置时,解开阀体或阀管部的一方与压力缸装置的连结,用把手将阀体对阀管部相对回转(180度),将阀体的回转位置选择于所规定的回转位置,然后,再度恢复至上述连结状态,以压力缸装置的驱动力,使阀体变位移动至阀管部的轴心方向,藉以使阀体的变位移动位置为所规定的变位移动位置,依该两种动作,而得到前述的注入状态或非注入状态1。
然而,上述的变换阀为使用压力缸装置做为驱动机构的构成要素,在变换注入状态与非注入状态时(选择阀体的所规定回转位置时),需要首先暂时解开压力缸装置与阀体或阀管部的一方的连结,接着,将阀体对阀管部相对回转,然后,再度连接压力缸装置与阀体或阀管部的一方,变换时的作业工数不少。因此,有改善变换注入状态与非注入状态时的作业性的需要。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复数个流出口,小型而构造简单的变换阀。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为,在对具有流入口与流出口的注入管部,于该流入口与该流出口之间连接阀管部,在该阀管部内嵌装阀体成为变位动自如且能自由回转,根据该阀体的回转位置及变位移动位置,可形成遮断前述注入管部与前述阀管部的连接部位的注入状态,及对外部遮断前述注入管部的流出口的非注入状态,将赋予成为前述注入状态及前述非注入状态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连接于前述阀体的构造的变换阀中,提高注入状态与非注入状态之间的变换的作业性。
为达成上述第一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为,具有一个流入口与复数个流出口的圆筒状的壳体,及收容在前述壳体的内部成为可自由回转的圆筒状的阀体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在前述壳体的端面形成前述流入口,在前述壳体的侧面形成前述流出口,在前述阀体内部形成流道,在前述阀体的一端形成前述流道的入口,将前述流道的出口形成为可选择性地对准于前述壳体的流出口中的一个,将前述阀体回转变位而使前述流道的出口选择性地对准于前述复数个流出口中的一个。
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对前述壳体侧面的前述各流出口连接有分歧管成为对前述阀体流道呈钝角的倾斜角,前述阀体为由前述壳体同轴的圆筒体所构成,前述流道的出口为形成于前述阀体的侧面,前述阀体的前述出口后端部,有以与前述分歧管略相同的倾斜角,固定封闭前述阀体内部的倾斜板。
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前述阀体为可沿着前述壳体的中心轴线自由变位,且在前述壳体的中心轴线上不同位置,由于各前述阀体的回转变位,前述阀体流道的出口成为选择性对准于前述复数个流出口当中的一个。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前述阀体为设有从前述壳体的另一端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杆。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换中,从壳体外部操作操作杆而可容易地回转变位阀体,且构造简单。
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在前述壳体与前述阀体当中的一方设有复数个扣合孔,而在另一方即设有止动柱,该止动柱为在前述阀体流道的出口对准于前述各流出口的位置,选择性且以自由装卸的形态扣合于前述扣合孔当中的一个藉以将前述阀体固定于前述壳体。
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中,其将征为,在前述壳体的流入口,固定有其内径略相同于前述阀体流道的入口内径且一端挡接于前述阀体流道入口的流入管。
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在前述壳体的流入口,保持有其内径略相同于前述阀体流道的入口内径且一端挡接于前述阀体流道入口的流入管成为向前述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自由滑动变位的形态。
又,为达成前述第二目的,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为,对具备有流入口与流出口的注入管部,于该流入口与该流出口之间连接有阀管部,该阀管部内嵌合阀体成为能向轴向方向自由变位移动,根据该阀体的回转位置及变位移动位置,可形成遮断前述注入管部与前述阀管部的连接部位的注入状态,及对外部遮断前述注入管部的流出口的非注入状态,将赋予成为前述注入状态及前述非注入状态用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连接于前述阀体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前述驱动机构为,具备有形成于前述阀管部的周面,两端部为偏倚于该阀管部周方向及轴心方向的状态的导沟,及突设在前述阀体的外周面,藉前述导沟向外部突出而滑动自如的导棒,及其一端部为回转自如地支持于前述阀管部,另一端部为螺合于前述阀体的螺杆。
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前述导沟具有向述阀管部的周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沟部,及连续于该第一导沟部而向该阀管部的轴心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沟部。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为,对具备有流入口与流出口的注入管部,在该流入口与流出口之间连接有阀管部,该阀管部内有阀体嵌合成为可自由变位移动且自由回转,根据该阀体的回转位置及变位移动位置,可形成遮断前述入管部与前述阀管部的连接部的注入状态,及对外部遮断前述注入管部的流出口的非注入状态,将赋予成为前述注入状态及前述非注入状态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连接于前述阀体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前述驱动机构为,具备有形成于前述阀管部的周面成为螺旋状的导沟,及突设在前述阀体的外周面,以自由滑动的形态嵌合于前述导沟的导棒,及其一端部为以自由回转的形态支持于前述阀管部,另一端部为螺合于前述阀体的螺杆。
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前述导沟呈切开成为连通前述阀管部内外的开口形状;前述导棒经前述导沟突出外部而滑动自如。
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前述导沟系形成于前述阀管部的内周面。
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前述阀体为具备有不能向前述阀管部的轴心方向变位且以该阀管部的轴心为中心而自由回转的螺帽构件;前述螺杆为螺合于前述螺帽构件。
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明为,对具备有流入口与流出口的注入管部,在该流入口与该流出口之间连接有阀管部,该阀管部内有阀体嵌合成为可自由变位移动且能自由回转,根据该阀体的回转位置及变位移动位置,可形成遮断前述注入管部与前述阀管部的连接部位的注入状态,及对外部遮断前述注入管部的流出口的非注入状态,将赋予成为前述注入状态及前述非注入状态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连接于前述阀体的变换阀中,其特征为,前述驱动机构为,具备有形成于前述阀管部的周面成为螺旋状的导沟,及突设在前述阀体的外周面,以自由滑动的形态嵌合于前述导体的导棒。
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中,将壳体内的阀体绕着壳体中心轴线回转变位而可使形成在阀体内的流道的出口选择性地对准于形成在壳体的复数个流出口当中的一个,但因为在壳体的侧面形成有复数个流出口,可使阀体及壳体的外径为小的同时可确保复数个流出口。
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换阀中,阀体为由与壳体同轴的圆筒管所成,阀体流道的出口形成在阀体的侧面,因此,可简化阀体的构造。又,可将由壳体的流入口流入阀体的流道内的流体,沿着倾斜板而导入分歧管内,而分歧管为对阀体的流道呈钝角且倾斜板为呈与分歧管略相同的倾斜角,因此,导入流体于分歧管时的阻力较小。
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换阀中,可使阀体向中心轴线方向变位,且在壳体的中心轴线上不同的位置各别回转变位阀体,使阀体流道的出口选择性地对准于设在壳体侧面的复数个流出口当中的一个,因此,不使壳体外径大型化的状态下,可增加壳体侧面的流出口的数量。
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换阀中,将设在壳体或阀体的一方的止动柱选择性扣合于设在壳体或阀体的另一方的复数个扣合孔当中的一个,藉以将阀体流道的出口容易地对准于壳体的复数个流出口当中的一个,可容易固定阀体与壳体。
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换阀中,藉设在壳体的流入口的流入管可防止阀体流道入口的流道剖面面积的急剧减少,可防止流动阻力的发生。
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换阀中,当欲使阀体向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变位时,将其内径略与阀体的流道入口内径的流入管挡接于阀体的流道入口的状态下,与阀体一起可向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变位的关系,向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变位阀体时,可经常由流入管防止阀体流道入口的流道剖面面积的急剧减少,可防止流动阻力的发生。
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换阀中,于阀体回转的际,支持螺杆的一端部于阀管部成为可自由回转,另一方面螺杆的另一端部螺合于阀体,以及可利用导沟中的周方向成分的关系,当手持导棒而对阀体加回转力,阀体即可回转至所规定的回转位置,另一方面,回转螺杆时,导沟内的轴心方向成份(内壁)会作用于抑制阀体部回转的方向,其结果,阀体为随着螺杆的回转而变位移动(螺进)至所规定的变位移动位置。因此,不需要将阀体成为所规定的回转位置之后,如同以压力缸装置使阀管部与阀体伸缩动作时一样,为了要使阀体成为所规定的回转位置,先解开压力缸装置的连结而回转阀体,之后,再度连结压力缸装置的作业,可提高注入,非注入状态变换时的作业性。
而且,因导棒突出外部的关系,用目视可确认阀体的位置,因此,可确实实行上述的变换。
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换阀中,第一导沟部向阀管部的周方向延伸,而且,支持螺杆的一端部于阀管部成为回转自如,另一方面,螺杆的另一端部螺合于阀体,因此,对该导棒用力而使导棒在第一导沟部内变位移动,阀体即可与螺杆一起圆滑地回转。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导沟部向阀管部的轴心方向延伸的关系,以导棒位于该第二导沟部的状态下回转螺杆时,导棒挡接于第二导沟部内壁而抑制阀体部的回转,其结果,阀体为随着螺杆的回转而可圆滑地变位移动(螺进)至所规定的变位移动位置。因此,可迅速地实行注,非注入状态的变换。
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换阀中,导棒为由螺旋状的导沟所导承,因此,回转螺杆时,阀体为回转的同时向阀管部的轴心方向变位移动,只靠螺杆的回转操作,即可使阀体位于所规定的变位移动位置,回转位置。因此,可更提高变换注入,非注入状态时的作业性。
在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换阀中,导棒经导沟而突出外部,因此,不仅可确实实行随着螺杆回转的导沟与导棒的共同作业,而且可从外部藉导棒确认阀体的位置。因此,可确实实行注入,非注入状态的变换。
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换中,于阀管部的外周侧未形成有沟,可确保阀管部的强度。因此,可谋求螺旋状的导沟的沟间距的多样化。
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变换阀中,当在螺进螺杆而在导棒与导沟的间发生有过度力量作用时,藉阀体与螺帽构件的滑动而可解放该过度力量。因此,可确实实行注入,非注入状态的变换。
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换阀中,对导棒用力,以螺旋状的导沟导承导棒的同时使其移动,阀体即回转的同时向阀管部的轴心方向变位移动,只靠导棒的移动操作即可使阀体位于所定的变位动位置,回转位置,因此,亦可提高变换注入,非注入状态时的作业性。
兹参考图式,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如下。


图1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变换阀的平面图。
图2为图1所示变换阀的主要部分纵剖面图。
图3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变换阀的平面图。
图4为图3所示变换阀的主要部分纵剖面图。
图5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变换阀要部的对轴线垂直的纵剖面图。
图6为图5所示变换阀主要部分纵剖面图。
图7为说明使用现有变换阀而实行隧道覆盖工程的状态用的隧道内的概略剖面图。
图8为现有变换阀的纵剖面图。
图9为现有变换阀的端面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变换阀的主要部分纵剖面图。
图11为图10以后的动成状态图。
图12为图11中,从X方向所示的图。
图13为图12的线Y-Y剖面图。
图14为图11以后的动作状态图。
图15为显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变换阀的主要部分纵剖面图。
图16为图15中,从Z方向所视的图。
20;变换阀,21;壳体;22;流入口,23;流出口,24;分歧管,27;阀体,28;倾斜板,29;流道,29a;流道的入口,29b;流道的出口,31;流入管,32;操作杆,104;变换阀,106;注入管部,107;阀管部,108;流出口,109;流入口,112;阀体,113;导沟;113a;第一导沟部,113b;第二导沟部,114;导棒,117;螺杆。
图1及图2为显示将本发明适用于隧道覆盖工程用混凝土压送管路变换阀时的第1实施例,其中,图1为变换阀的平面图,图2为变换阀要部的纵剖面图。参考该等图式,变换阀20具有以圆筒状的空心体所形成的壳体21,壳体21的一端形成有一个流入口22,而且,在壳体21的侧面即周面上,向周方向保持适当间隔而形成有三个流出口23,而有分歧管24连接于各流出口23。通当是横向设壳体21以便将一个分歧管24配置在壳体21侧面的顶部。各分歧管24系对壳体21的中心轴线C1倾斜适当角度而安装以便能使混凝土等流体圆滑地流出。该倾斜角度为对壳体2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呈钝角的角度。各分歧管24呈圆滑地流出。该倾斜角度为对壳体2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呈钝角的角度。各分歧管24呈圆筒形状,其内径设定成为能圆滑地排出从流入口22流入的混凝土等的大小。壳体21的另一端,以螺栓26安装端盖25成为可自由卸的形态。
壳体21的内部,容纳由圆筒状的空心体所成的阀体27成为可与壳体21同轴地自由回转。阀体27内设有封闭其内部的倾斜板28,沿着该倾斜板27形成有流道29,流道29具有一个入口29a及一个出口29b。流道29的入口29b为形成在阀体27的一端而可对准于壳体21的流入口22,又流道29的出口29b为配置形成在阀体27的侧面即周面以便依阀体27的回转变位而可选择地对准于壳体21的三个流出口23口中的一个。倾斜板28的后端部为连接于出口29b的后端部,而倾斜板28的倾斜角度略相同于分歧管24的倾斜角。阀体27的另一端设有端板30。
壳体21的一端的流入口22固定有挡接于阀体27的流道29的入口29a的流入管31。该流入管31的内径略等于阀体27的流道29的入口内径。阀体27成为由该流入管31及端盖25限制其轴向的移动,而只在壳体21内可回转的构造。
阀体27设有使该阀体27在壳体21内回转变位用的操作杆32。该操作杆32系从倾斜板28沿着壳体21的中心轴线C1延伸并贯穿端板30及端盖25而突出于壳体21的外部,如图1所示,操作杆32的突出端设有把手部32a。操作该操作杆32即可将阀体27在壳体21内自由回转变位。
然后,壳体21与阀体27之间,以能自由装卸的形态安装有呈锥销形状的止动柱33。该止动柱33系插入于形成在壳体21周面的一个开口34的同时,可选择地插入于形成在阀27周面的三个开口35当中的一个,藉此,将阀体对壳体定位以便阀体27的出口29b对准于壳体21的流出口23中的一个,且可固定于壳体21。
使用上述的变换阀2而欲对隧道1的环状空间3(参考图7)分配覆盖工程用的混凝土时,首先卸下止动器33而回转操作杆,使阀体27的流道29的出口29b对准于三个流出口23当中的一个。该时,要选择连结于模框2的三个排出口7中位于最低位置的一个流出口23。然后,阀体27的流道29的出口29b对准于所选择的流出口23的状态下,将止动柱33再度插入开口34,35而固定阀体27的位置,而进行混凝土的供给。然后,配合供给于隧道内的模框与隧道内面之间的环状空间内的混凝土液位的上升而变换阀体27的位置,使流道29的出口29b依次对准于其他的流出口23。如此变换混凝土的流出口23而以尽量小的落差状态下从模框2的排出口7供给混凝土于隧道1内的环状空间3内。
如上面所说明的变换阀20中,将壳体21内的阀体27回转变位,藉以使形成在阀体27内的流道29的出口29a选择性地对准于形成在壳体21的复数个流出口23中的一个,但由于在壳体21的侧面上形成有复数个流出口23的关系,可使阀体27及壳体21的外径为小的同时可确保复数个流出口23。而且,阀体27的流道29的出口29形成在阀体27的侧面,而阀体27与壳体21为由同轴的圆筒体所成,因此其构造极为简单。
在上述构成的变换阀20中,可使从壳体21的流入口22流入阀体27的流道29内的流体沿着倾斜板28而导入分歧管24,而分歧管24为对阀体27的流道呈钝角且倾斜板28与分歧管24成略相同的倾斜角,因此,可使从壳体21的流入口22流入的流体,以较小的流动阻力而导入分歧管24。再者,在上述的变换阀20中,以设在壳体21的流入口22的流入管31可防止阀体27的的流路入口29a中流道剖面面积的急激减少,因此可防止流动阻力的发生。
图3及图4显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其中,图3为变换阀的平面图,图4为变换阀的纵剖面图。在该等图中,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的构成要件附有同样的元件编号。
该第2实施例的变换阀20为,在壳体21上于其中轴C1的方向,保持间隔而前后形成有各三个总计六个流出口23,并且有分歧管24连接于各流出口23。前后的三个流出口23为如同上述第1实施例,保持适当间隔而配置于壳体21的圆周方面。容纳于壳体21内的阀体27为,在壳体21内可绕着该壳体21的中心轴线C1自由回转的同时,可沿着壳体21的中心轴线C1自由移动。
在壳体21的侧面向中心轴线C1的方向保持间隔而形成有两个供止动柱33插入用的开口34,在阀体27的侧面上,向圆周方向保持间隔而形成有三个开口35。如图4所示,将止动柱33插入壳体21后方的开口34。且选择地插入于阀体27的三个开口35中的一个,即以阀体27的流道29的出口29b对准于壳体21后方的三个流出口23当中的一个的状态下,可将阀体27定位固定于壳体21。另外,虽省略图示,止动柱33插入壳体21前方的开口34,且选择性地插入于阀体27的三个开口35中的一个,即以阀体27的流道29的出口29b对准于壳体前方的三个流出口23当中的一个的状态下,可将阀体27定位固定于壳体21。
在壳体21的一端的流入口22,保持有其内径略相同于阀体27的流道29的入口29a内径且其一端挡接于阀体27的流道29的入口29a的流入管31成为向壳体21的中心轴线C1方向自由滑动变位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于壳体21的侧面形成有向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36,突设在阀体27侧面的扣合销37为可自由滑动面扣合于该长孔36,藉该扣合销37而保持阀体27成为只向对壳体21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该第2实施例的其他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
在述第2实施例的变换阀20中,藉阀体27的轴线方向移动及回转变位,可将阀体27的流道29的出口29b选择性地对准于总共六个流出口23当中的一个,但流出口23为形成在壳体21的侧面,因此,可在不增大阀体27及壳体21外径尺寸的状态下可增加流出口23的数量。
而且,向壳体21的中心轴线C1方向滑动变位阀体27时,可将其内径略相同于阀体27流道29的入口29a内径的流入管31挡接于于阀体27的流入口29a的状态下与阀体27一起向壳体21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变位,因此,向壳体21的中心轴线方向使阀体27滑动变位时,经常由于流入管31而可防止阀体27的流道入口29a中流道剖面面积的急激减小。可防止流动阻力的发生。
图5及图6为显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其中,图5为垂直于变换阀要部中心轴线的纵剖面图,图6为沿着变换阀要部中心轴线的纵剖面图。在该等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构成要件即用同样的元件编号表示。
该第3实施例的变换阀20中,于壳体21侧面上向圆周方向保持适当间隔形成有5个流出口23,有分歧管24连结固定于各流出口23。壳体21的内部容纳其外径小于壳体21内径的圆筒状的阀体27成为以同轴心回转自如。形成在阀体27侧面的流道出口29b为,藉固定在阀体27侧面的出口管38而可选择性地对准于壳体21的流出口23当中的一个。在该第3实施例中,为了要尽量减少阀体27内部的流道29与分歧24内部之间的流动阻力起见,使阀体27的内径尽量相同于分歧管24的内径为宜。此时,可状阀体27形成为可滑接于壳体21内面的外径尺寸以取代使用上述出口管38,但在该构成中,有阀体27的壁厚会增大而导致增加重量的缺点。因此,如图所示的实施例,将阀体27的流道出口29b藉出口管38而连接于壳体21的流出口23,即可使阀体27的壁厚为强度上所必要的最小限度以便防止重量的增加。再者,可使其一端成为流道入口而另一端成为流道出口的弯曲管作为阀体以取代内部设有倾斜板28的圆筒状的阀体27外周固定出口管37者。
再者,该第3实施例中,在壳体21的端盖25形成有与止动柱33扣合的一个开口34,同时在阀体27的端板30上向圆周方面保持间隔而形成有与止动柱扣合的5个开口35。因此,如同上述的第1实施例,将插入于壳体21的开口34的止动柱33选择而插入阀体27的开口35当中的一个,即以阀体27的流道出口29b藉出口管38而选择性对准于壳体21的流出口23当中的一个的状态下,可将阀体27定位固定于壳体21。
图10-图14表示第4实施例。
在该第4实施例中,101为设定在隧道102内的模框(只表示局部),该模框101为圆形状,其周面形成有复数个排出口13。该各排出103为开口于隧道102内。而隧道内与模框101内系藉各排出口103而连通的构成。
前述模框101的各排出口103设有本实施例的变换阀104。该变换阀104为如图10所示,具备有变换阀本体105,而该变换阀本体105具有注入管部106与阀管部107。
上述注入管部106为呈管状,其一端开口成为流出口108,另一端开口成为流入口109。该注入管部106为,以对模框101内周面倾斜的状态下,该注入管部106的一端部连接于模框101的内周面,该注入管部106的流出口108为面临前述排出口103。注入管部106的流出口108为面临前述排出103。注入管部106的另一端有混凝土供给源(省略图示)连接,从该注入管部106的另一端开口的流入口109供给混凝土,使混凝土经流出口108,排出口103而排出于隧道102内。
上述阀管部107亦呈管状,其一端部为,以该阀管部107对该注入管部106倾斜的状态下连接于前述注入管部106的一端部外周面上,阀管部107的一端开口为,在前述流出口108,排出口103附近开口注入管部106内。另一方面,阀管部107的另一端部外周面设有突缘部110,该突缘部110安装有盖体111以封闭阀管部107的另一端开口。
阀管部107的周面上,形成有导沟113如图12,13所示。该导沟113系形成为连通阀管部107内外的开口形状,该导沟113具有第1导沟部113a及第二导沟部113b。第一导沟部113a为,在阀管部107的另一端部向周方向延伸略半周(180度),第二导沟113b为连续于第一导沟部113a而向阀管部107的轴心方向延伸,到达该阀管部107的轴心方向的大略中央部位。
如图10所示,前述阀管部107内设有阀体112。该阀体112为呈对应阀管部107内周形状的有底筒状,而嵌合成为其开口侧朝向阀管部107的另一端部侧,并且成为可向轴心方向自由变位而且自由回转。该阀体112的底面112a为如图10所示,对阀体112的轴心倾斜,该底面112a为,相应所规定的回转位置及变位移动位置,沿着前述注入管106内面而封闭阀管部107的一端开口的同时,(参考图10),如图14所示,与前述模框101的外面成为略同一平面而封闭排出口103。因此,在前者状态时(参考图10)时可成为注入混凝土状态,而在后者时(参考图14)即可成为非注入混凝土状态。
如图10-图14所示,在前述阀体112的开口侧外周面突设有导棒114。该导棒114为,贯穿前述导沟113而突出外部且滑动自如,当该导棒114位于前述第一导沟部113a外端部时,前述阀体112的底面112a封闭阀管部107的一端开口如图10所示,当导棒114为如图12所示位于第一导沟部113a内端部(位于第二导沟部113b内端部时)时,只有阀体112回转的结果,如图11所示,维持上述的变位移动位置的同时阀体112的底面反转,该底面112a对向于模框101的外周面,导棒114位于第二导沟部113b外端部时,如图14所示,阀体112的底面112a为与模框101的外周面成为略同一平面而封闭排出口103及流出口108的构成。
前述阀体112为在其内部设有螺帽构件115如图10所示。该螺帽构件115系配设成为该螺帽构件115的轴心与阀体112的轴心为一致,该螺帽构件115为,藉固定在不能变位移动且不能相对回转地嵌合于在该螺帽构件115外周的环状构件116而固定于阀体112的内周面,与该阀体112成为一体。该螺帽构件115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凹螺纹。
如图10所示,前述突缘部110支持有螺杆117成为于其一端部能自由回转。该螺杆117的一端部为从突缘部110向外部延伸出少许,在该延伸端部设有多角形状的头部117a,将工具(省略图示)扣合于该头部117a而可使螺杆117回转。
当然,取代该工具,将驱动马达连结于螺杆117的一端部,以该驱动马达的驱动力回转螺杆117亦可。
另一方面,螺杆117的另一端部为螺纹部117b,向阀体112内延伸,该螺纹部117b螺合于前述螺帽构件115。在本实施例中,该螺纹部117b系构成右旋转螺纹。
其次,就上述变换阀104的变换动作说明如下。
首先,将导棒114位于第一导沟部113a的外端部时,如图10所示,阀体112从注入管部106缩回,成为注入混凝土的状态。
由于,可注入混凝土,从混凝土供给源对注入管部106的流入口109供给混凝土,该混凝土为经注入管部106的流出口108,模框101的排出口103而排出于隧道102内。
之后,欲使变换阀104成为非注入状态时,首先用手将该导棒114变位移动至第一导沟113a的内端部如图12,13所示。
于是,阀体112与螺杆117一起回转,阀体112的底面112a为反转如图11所示。
接着,将螺杆117的头部117a向反时针方向(左旋转)旋转。
由此,阀体112亦欲向同方向回转而将导棒114压接于第二导沟部113b的内部,限制阀体112及螺帽构件115的回转。其结果,导棒114,阀体112等随着螺杆117的上述回转,向阀管部107的一端部侧前进,当导棒114到达第二导沟部113b的外端部时,如图14所示,阀体112的底面a为将注入管部106的混凝土推出模框101外面而封闭排出口103的同时,阀体112进入注入管部106而封闭流出口108,成为非注入状态。
欲从非注入状态成为注入状态时,实行与上述顺序相反的操作即可。
因此,变换上述变换阀104时,只藉导棒114的移动操作及螺杆117的回转操作即可实行在注入状态与非注入状态间的变换,在上述变换阀104中,不需要如先前的变换阀,即,将阀体位于所规完的回转位置的后,用压力缸装置伸缩移动阀管部与阀体者,为使阀体位于所规定的回转位置,先解开与压力缸装置的连结而回转阀体,之后,再度连结压力缸装置的作业。因此,使用本变换阀104时,可提高注入,非注入状态的变换时的作业性。
而且,本实施例中,因导棒114突出外部的关系,目视该导棒114的位置而可确认阀体112的位置。因此,可确实实行注入,非注入状态的变换。
图15,图16为显示第5实施例,在该第5实施例中,与前述第4实施例相同的构成要件即使用同样的元件编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该第5实施例中,将导沟113形成为螺旋状,当导棒114位于导沟113的一端部(参者图16)时,成为前述的图10所示的注入状态,而导棒114位于导沟113的另一端部时,即如前述的图14所示,成为非注入状态的设定者。
在该第5实施例中,环状构件116并未固定在阀体112内周面而可回转的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该环状构件116为由固定于阀体112内周面的一对环状的摩擦板部118所夹持,不能对阈体112的轴心方向变位移动的构造。
在该第5实施例中,导棒114为由螺旋状的导沟113所导承的关系,只回转螺杆117,阀体112即回转的同时向阀管部107的轴心方向变位移动,由此,可得注入状态或非注入状态。因此,在本第5实施例中,与前述第4实施例比较,不需要回转操作导棒,可更提高变换作业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状构件116与摩擦板部118的挡接关系,通常是可维持螺帽构件115与阀体112的一体关系,另一方面,若在导棒114与导沟之间发生过度力量时,在环状构件116与摩擦板部118之间发生滑动,以便解放该过度力量。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目视导棒114的位置而可确认阀体112的位置。
又,于阀体112内周面形成导沟113,将导棒114滑动自如地嵌合于该导沟113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亦可。
如此构成时,不必在阀体112外周上形成沟,可提高阀体112的强度。
再者,省略螺杆117,只藉操作导棒114而使阀体112回转及变位动,作为前述第5实施例的其他变形例亦可。
此时,导棒114除去外力,但藉关联要素的摩擦而可维持阀体112的位置。当然,设止动柱而保持关体112的位置亦可1。
以上就图示实施例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态样,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范围内,对其构成要件实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配置于壳体21圆周方向的流出口23的数量只不过是一例,必要时可形成为所需要数量的流出口。又,上述第2实施例中,于前后两部位各设有复数个(例如三个)的流出口23,但亦可向壳体21中心轴线方向保持间隔而在三个以上的部位分别形成复数个流出口。又,在上述实施例中,阀体27为由操作杆32的手动操作而回转变位及轴线方向变位,但使用油压,空气压等流体压的压力缸装置及电动马达等作为动力源而驱动阀体27亦可。用该等动力源而驱动阀体27时,可省略上述止动器等的定位固定装置。
从以上的说明当可明自,依权利要求1至7记载的发明,可提供抑止壳体外形尺寸的增大的同时构造简单且可容易确保变换用复数个流出口的变换阀者。
又,依权利要求8至14记载的发明,可提高注入,非注入之间的变换时的作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变换阀,具有一个流入口与复数个流出口的圆筒状的壳体,及收容在前述壳体的内部成为回转自如的圆筒状的阀体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在前述壳体的端面形成前述流入口,在前述壳体的侧面形成前述流出口,在前述阀体内部形成流道,在前述阀体的一端形成前述流道的入口,将前述流道的出口形成为可选择性对准于前述壳体的流出口中的一个,将前述阀体回转变位而使前述流道的出口选择性对准于前述复数个流出口的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对前述壳体侧面的前述各流出口连接有分歧管成为对前述阀体流道呈钝角的倾斜角,前述阀体为由与前述壳体同轴的圆筒体所构成,前述流道的出口为形成于前述阀体的侧面,前述阀体的前述出口后端部,有以与前述分歧管略相同的倾斜角,固定封闭前述阀体内部的倾斜板。
3.如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阀体为可沿着前述壳体的中心轴线自由变位,且在前述壳体的中心轴线上不同位置,由于各前述阀体的回转变位,前述阀体流道的出口成为选择性对准前述复数个流出口当中的一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阀体为设有从前述壳体的另一端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壳体为设有止动柱,其为,在前述阀体流道的出口对准于前述各流出口的位置,将前述阀体固定于前述壳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在前述壳体的流入口,保持有其内径略相同于前述阀体流道的入口内径且一端挡接于前述阀体流道入口的流入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在前述壳体的流入口,保持有其内径略相同于前述阀体流道的入口内径且一端挡接于前述阀体流道入口的流入管成为可向前述壳体的中心轴线方向自由滑动变位。
8.一种变换阀,对具备有流入口与流出口的注入管部,于该流入口与该流出口的间连接有阀管部,该阀管部内嵌合阀体成为可向轴心方向自由变位移动,根据该阀体的回转位置及变位移动位置,可形成遮断前述注入管部与前述阀管部的连接部位的注入状态,及对外部遮断前述注入管部的流出口的非注入状态,将赋予成为前述注入状态及前述非注入状态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连接于前述阀体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驱动机构为,具备有形成于前述阀管部的周面,两端部为偏倚于该阀管部周方面及轴心方向的状态的导沟,及突设在前述阀体的外周面,藉前述导沟向外部突出而滑动自如的导棒,及其一端部为以能自由回转的形态支持于前述阀管部,另一端部为螺合于前述阀体的螺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导沟具有向前述阀管部的周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沟部,及连续于该第一导沟部而向该阀管部的轴心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沟部。
10.一种变换阀,对具备有流入口与流出口的注入管部,在该流入口与该流出口之间连接有阀管部,该阀管部内有阀体嵌合成为可自由变位移动且自由回转,根据该阀体之回转位置及变位移动位置,可形成遮断前述注入管部与前述阀管部的连接部位的注入状态,及对外部遮断前述注入管部的流出口的非注入状态,将赋予成为前述注入状态及前述非注入状态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连接于前述阀体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驱动机构为,具备有形成于前述阀管部的周面成为螺旋状的导沟,及突设在前述阀体的外周面,以能自由滑动的形态嵌合于前述导沟的导棒,及其一端部为以能自由回转的形态支持于前述阀管部,另一端部为螺合于前述阀体的螺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导沟呈切开成为连通前述阀管部内外的开口形状;而前述导棒经前述导沟突出外部而能自由滑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导沟形成于前述阀管部的内周面。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阀体为具备有不能向前述阀管部的轴心方向变位且以该阀管部的轴心为中心而自由回转的螺帽构件,而前述螺杆为螺合于前述螺帽构件。
14.一种变换阀,对具备有流入口与流出口的注入管部,在该流入口与该流出口之间连接有阀管部,该阀管部内有阀体嵌合成为能自由变位移动且自由回转,根据该阀体的回转位置及变位动位置,可形成遮断前述注入管部与前述阀管部的连接部位的注入状态,及对外部遮断前述注入管部的流出口的非注入状态,将赋予成为前述注入状态及前述非注入状态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连接于前述阀体的变换阀,其特征为,前述驱动机构为,具备有形成于前述阀管部的周面成为螺旋状的导沟,及突设在前述阀体的外周面,以能自由滑动的形态嵌合于前述导沟的导棒。
全文摘要
本发明变换阀具有圆筒状的壳体21,该壳体具有一个流入口22及三个流出口23;流入口形成在壳体的端面,流出口形成在壳体的侧面。壳体内部容纳空心圆筒状的阀体27成为可自由回转的形态。阀体的内部形成有流道29,该流道的入口29a为形成于壳体的一端,流道的出口29b形成于阀体的侧面而成为可选择性对准于壳体的流出口当中的一个。将阀体回转变位即可将流道的出口选择性对准于复数个流出口当中的一个。
文档编号F16K11/02GK1168455SQ9510072
公开日1997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1995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1995年1月24日
发明者金泽光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金泽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