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76812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器。
【背景技术】
[0002]在很多领域的机械结构中,为了减少机械振动给零部件带来的危害,都会设置减震器,比如,空调压缩机的铜管上,常常会设置如图1所示的直通式减震器,这种减震器的原理是通过配重来实现的,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在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配重块固定于铜管以增加质量,力口速度就减小,相应的振幅就变小,达到减震的效果;但是这种配重块套设于铜管上时,容易移动以及滑落造成配重位置不对,不但不会起减振作用,反而加大振动引起更大的危害。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同直径的减震器。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种减震器,包括一管状本体,该管状本体至少分为前部、中部、后部,其中前部与后部的内径相等而不等于中部的内径。
[0006]优选的,该前部与后部的内径相等而小于中部的内径。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增加配重的第一方案,该前部与后部的外径相等而大于中部的外径。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增加配重的第二方案,所述前部与后部的外部开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设置有配重环。
[0009]进一步,该管状本体开设有贯穿前部、中部以及后部一侧的缝隙。
[0010]更进一步,该中部的两侧各设有一配重耳。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2]本实用新型减震器通过将管状本体前、中、后部的内径设置为不同大小,当管状本体安装在待减震零部件时,便可以稳定的锁定,从而避免移动以及滑落造成配重位置不对的状况;此外,在上述不同内径的基础上,本方案还将前部和后部的外径扩大,从而比直通式结构增大了配重,减震效果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4]图1是传统直通式减震器的剖面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器的第一实施例剖面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器的第二实施例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器,包括一管状本体10,该管状本体10分为前部101、中部102、后部103,其中该前部101与后部103的内径相等而小于中部102的内径,当管状本体10前、中、后部103的内径设置为不同大小,当管状本体10安装在待减震零部件时,便可以稳定的锁定,从而避免移动以及滑落造成配重位置不对的状况。
[0018]本技术方案的创新点不仅限于于固定作用,还对配重的设计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并提供两个实施例:
[0019]如图2,配重的设计是基于前部101与后部103的外径相等而大于中部102的外径,这种配重改进为一体化设计,额外增加的配重部分与原有管状本体10为一体。
[0020]相应的,本方案还提供了增重部分的分体设计,如图3所示,前部101与后部103的外部开设有环形凹槽104,环形凹槽104内设置有配重环105。
[0021]上述两种方案在不同内径的基础上,还将前部101和后部103的外径扩大,从而比直通式结构增大了配重,减震效果得以提升。
[0022]此外,为了便于安装,该管状本体10开设有贯穿前部101、中部102以及后部103一侧的缝隙(未示出),该中部102的两侧各设有一配重耳106 ;通过拉开该缝隙使得铜管卡入管状本体10,再以金属丝等连接件穿过两侧配重耳106来锁紧缝隙。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减震器,包括一管状本体,其特征在于:该管状本体(10)至少分为前部(101)、中部(102)、后部(103),其中前部(101)与后部(103)的内径相等而不等于中部(102)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该前部(101)与后部(103)的内径相等而小于中部(102)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该前部(101)与后部(103)的外径相等而大于中部(102)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101)与后部(103)的外部开设有环形凹槽(104),环形凹槽(104)内设置有配重环(1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该管状本体(10)开设有贯穿前部(101)、中部(102)以及后部(103)—侧的缝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该中部(102)的两侧各设有一配重耳(10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器,包括一管状本体,该管状本体分为前部、中部、后部,其中该前部与后部的内径相等而小于中部的内径,当管状本体前、中、后部的内径设置为不同大小,当管状本体安装在待减震零部件时,便可以稳定的锁定,从而避免移动以及滑落造成配重位置不对的状况。
【IPC分类】F16F15-28
【公开号】CN204284303
【申请号】CN201420675359
【发明人】陈建军, 孙天正, 王阳
【申请人】广东邦达实业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