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装机及其称重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076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灌装机及其称重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灌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灌装机及其称重组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灌装机就是饮料市场的坚实后盾,特别是现代市场上人们对商品质量要求日渐提高、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企业对高效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灌装机更是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灌装设备。加上近几年,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灌装机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技术水平、设备性能、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支持企业高效、安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以称重作为计量方式的灌装机主要采用托瓶底板护瓶身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灌装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受瓶身高度的影响较大,对于不同高度的瓶型,需要调整灌装机相应部件的高度;2)对于重心高,瓶底小的瓶型来说,托瓶底方式的灌装机灌装过程中重心不稳,尤其是在高度灌装的过程中,瓶子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正常工位,甚至甩出灌装机。因此卡瓶口式的称重灌装机应运而生。

然而传统的卡瓶口式灌装机容易发生过载而损坏称重传感器,导致称重传感器无法准确地检测到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过载而被损坏称重传感器的灌装机及其称重组件。

一种称重组件,包括:

称重传感器,一端固定于旋转支架上;

限位板,一端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上,另一端为悬空端,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下方,所述悬空端开设有通孔;

调节件,自所述限位板的底面穿入所述通孔内并伸出所述限位板的顶面,所述调节件伸出所述限位板的顶面的端面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底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最大变形量;及

夹瓶结构,设置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另一端,所述夹瓶结构用于夹持灌装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板的一端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于所述旋转支架的底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包括螺纹件及螺母,所述螺纹件自所述限位板的底面穿入通孔内并伸出所述限位板的顶面,所述螺母位于所述限位板的顶面且与所述螺纹件相螺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护罩,所述护罩罩设于所述称重传感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瓶结构包括安装板、卡瓶板、护瓶夹、压板、转轴及弹簧,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另一端,所述卡瓶板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卡瓶板的一侧开设有卡口,所述护瓶夹包括第一夹瓶块及第二夹瓶块,所述第一夹瓶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瓶块的一端开设有相向的弧形凹槽,两个所述弧形凹槽形成可将瓶口的外壁夹紧的夹口,所述压板通过两个所述转轴分别搭在所述第一夹瓶块的中部与所述第二夹瓶块的中部上,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瓶块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夹瓶块的另一端相抵。

一种灌装机,包括:

旋转支架;及

多个如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称重组件,多个所述称重组件间隔分布于所述旋转支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分配器、支撑座及传动齿轮,所述分配器包括内轴、外壳及轴承,所述外壳通过所述轴承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内轴外侧,所述支撑座套设于所述内轴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外壳上,所述传动齿轮套设于所述内轴外侧且固定于所述支撑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灌装阀组件,所述旋转支架包括第一支架部及第二支架部,所述称重组件的称重传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架部上,所述灌装阀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灌装阀组件包括灌液管、控制阀及灌装阀,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灌液管上,用于控制所述灌液管的开闭,所述灌装阀设置于所述灌液管的一端,用于灌装物料至灌装瓶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灌装桶及控制器,所述灌装桶用于缓存物料,所述灌液管与所述灌装桶相连通,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称重传感器传递的数据并控制所述控制阀的开闭。

上述灌装机及其称重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灌装的过程中,夹瓶结构将灌装瓶的瓶口夹持住,称重传感器的一端固定于旋转支架上,夹瓶结构设置于称重传感器的另一端,所以灌装瓶的重量通过夹瓶结构传递至称重传感器上,称重传感器将采集的数据传递至控制器,完成计量过程。随着物料不断灌入灌装瓶内,灌装瓶的重量不断增大。若有过载趋势时,灌装瓶的重量施加在称重传感器上,称重传感器的另一端在灌装瓶的重力作用下向下变形,与调节件伸出限位板的顶面的端面相抵,由于调节件伸出限位板的顶面的端面与称重传感器的底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称重传感器的最大变形量,因此在称重传感器达到最大变形量之前,调节件的端面先与称重传感器的底面相抵,可以有效避免称重传感器因为过载而损坏,保证灌装工作继续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的灌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灌装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称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称重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灌装阀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为一实施方式中的灌装机10,该灌装机10可以为旋转式液体灌装机。具体地,灌装机10包括分配器100、支撑座200、传动齿轮300、旋转支架400、称重组件500、灌装桶600、灌装阀组件700及控制器800。

具体地,分配器100包括内轴110、外壳120、导向密封件130及轴承140,外壳120套设于内轴110的外侧,且外壳120可相对于内轴110转动,导向密封件130位于外壳120与内轴110之间,轴承140套设于内轴110上,且位于外壳120与内轴110之间。

内轴110用于引入液体。具体地,内轴110包括内管111、中间管112及外管113,内管111用于输送清洗液,中间管112用于输送液体物料,外管113用于供灌装桶600中的物料回流以及清洗液回流。其中,内管111的进液口从中间管112的侧壁伸出并密封固连后,通过第一接口114与清洗液供应管(图未示)相连通。内管111的顶部的出液口与清洗液输入管115相连通,清洗液输入管115向上伸入灌装桶600。清洗灌装桶600时,清洗液从清洗液供应管流入内管111,然后经清洗液输入管115进入灌装桶600内,以对灌装桶600和灌装阀组件700进行清洗。

中间管112的下部向下伸出外管113,中间管112的下部的进料口通过第二接口116与液体物料供应装置的输出管相连通。中间管112的顶部的出料口通过灌装桶600的进料管117与灌装桶600相连通。灌装时,液体物料从液体物料供应装置的输出管流入中间管112,然后经过进料管117流入灌装桶600,以进行液体物料的灌装工作。

中间管112固定在外管113的内侧,中间管112的外壁和外管11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上下两端密封形成空腔118,外管113通过其外壁的第三接口119将空腔118和外部的回流管相连通。

外壳120套设于内轴110上,且外壳120可绕内轴110转动。外壳120的侧壁上开设有回流接口121,外管113的上部的侧壁对应空腔的位置有进料口,进料口与外壳120侧壁的回流接口121相连通,回流接口121与灌装阀组件700的输出管740相连通。导向密封件130位于内轴110的外壁与外壳120的内壁之间,用于起密封作用。

如果停止生产时,灌装桶600中还有物料,通过外管113排到外部回流罐中。做cip清洗时,灌装阀730上安装一个假杯,清洗液先后通过控制阀720、灌液管710、灌装阀730及输出管740,输出管740再与外管113相连通,将清洗液排出灌装桶600。

轴承140套设于内轴110上,且位于内轴110的外壁与外壳120的内壁之间。具体地,轴承140套设于外管113的外壁上。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分配器100还包括限位件122,限位件122固定于外壳120上,限位件122用于限制轴承140,防止轴承140沿内轴110的轴向移动。

具体地,限位件122包括限位块123及紧固件124,限位块123通过紧固件124固定于外壳120上,限位块123位于轴承140的下方且与轴承140相抵。具体地,限位块123的内径小于轴承140的外径,因此可以卡住轴承140,防止轴承140沿轴向移动。紧固件124可以为螺钉等等。

支撑座200套设于内轴110的外侧,例如,套设于外管113的外侧,且固定于外壳120上,随外壳120的转动而转动。传动齿轮300套设于内轴110的外侧,例如套设于外管113的外侧,且固定于支撑座200上,传动齿轮300可相对内轴110转动。

旋转支架400固定于支撑座200上,可相对于内轴110转动。旋转支架400包括第一支架部410、第二支架部420及第三支架部430,第一支架部410用于固定称重组件500,第二支架部420用于固定灌装阀组件700,第三支架部430用于支撑灌装桶600。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灌装机10包括多个称重组件500,多个称重组件500间隔分布于旋转支架400上。具体地,分布于第一支架部410上。称重组件500包括称重传感器510、护罩520、限位板530、调节件540及夹瓶结构550。

称重传感器510的一端固定于旋转支架400上,称重传感器510用于获取灌装瓶20内的重量,并将重量数据传递至控制器800。护罩520罩设于称重传感器510上,护罩520可以防止称重传感器510外露,防止液体溅至称重传感器510上,而且能够对称重传感器510起到隔温作用。

限位板530的一端设置于旋转支架400上,另一端为悬空端,限位板530的悬空端开设有通孔531。限位板530位于称重传感器510的下方,且限位板530与称重传感器510相对设置。

具体地,限位板530的一端通过螺纹紧固件560固定于第一支架部410的底面,因此可以快速方便的安装和拆卸限位板530。调节件540自限位板530的底面穿入通孔531内并伸出限位板530的顶面,调节件540伸出限位板530的顶面的端面与称重传感器510的底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称重传感器510的最大变形量。

具体地,调节件540包括螺纹件541及螺母542,螺纹件541自限位板530的底面穿入通孔531内并伸出限位板530的顶面,螺母542位于限位板530的顶面且与螺纹件541相螺合。具体地,螺纹件541可以为螺栓,螺栓的端面为平面,因此与称重传感器510的底面的接触面为平面,更有利于防止过载。

夹瓶结构550设置于称重传感器510的另一端,夹瓶结构550用于夹持灌装瓶20。具体地,夹瓶结构550包括安装板551、卡瓶板552、护瓶夹、压板553、转轴554及弹簧555。安装板551固定于护罩520的另一端。例如,安装板551通过螺纹紧固件556固定于护罩520的另一端。

卡瓶板552固定于安装板551上,卡瓶板552的一侧开设有卡口。护瓶夹包括第一夹瓶块557及第二夹瓶块558,第一夹瓶块557的一端与第二夹瓶块558的一端开设有相向的弧形凹槽,两个弧形凹槽形成可将瓶口的外壁夹紧的夹口。

压板553通过两个转轴554分别搭在第一夹瓶块557的中部与第二夹瓶块558的中部上,因此第一夹瓶块557与第二夹瓶块558可相对于转轴554转动。弹簧55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夹瓶块557的另一端及第二夹瓶块558的另一端相抵。弹簧555提供夹持力,可以紧紧地夹持住灌装瓶20。

灌装桶600位于旋转支架400的上方,具体地,灌装桶600位于第三支架部430的上方。灌装桶600用于缓存物料,物料从中间管112通过进料管117流入灌装桶600内,以进行物料的灌装工作。控制器800设置于灌装桶600上,控制器800接收称重传感器510传递的重量数据,并根据该重量数据控制灌装阀组件700的开闭。

请一并参阅图5,灌装阀组件700设置于第二支架部420上。灌装阀组件700包括灌液管710、控制阀720、灌装阀730及输出管740。灌液管710的一端与灌装桶600相连通,灌液管710与灌装桶600相连通的一端设置有出液法兰750,出液法兰750与灌装桶600之间设有密封圈。控制阀720位于灌液管710上,用于控制灌液管710的开闭。控制器800通过控制该控制阀720的开闭,来控制灌装阀组件700的开闭。

灌装阀730设置于灌液管710的另一端,用于灌装物料至灌装瓶20内。具体地,灌装阀730包括阀体731、灌装头732及进液法兰733,灌装头732伸入阀体731内,灌装桶600与阀体731之间设有密封圈。进液法兰固定于灌装头732上,进液法兰与灌装头732之间设有密封圈。灌装阀组件700还包括假杯760,假杯760设置于阀体731的底部,且对应灌装头732。阀体731上开设有气孔734,气孔734处连通有输出管740。

上述灌装机10及其称重组件5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灌装的过程中,夹瓶结构550将灌装瓶20的瓶口夹持住,物料经过中间管112、进料管117引入灌装桶600内,灌装桶600内的物料再通过灌液管710、灌装阀730灌入灌装瓶20内。随着灌装的进行,灌装瓶20内的重量越来越大。

称重传感器510的一端固定于旋转支架400上,夹瓶结构550设置于称重传感器510的另一端,所以灌装瓶20的重量通过夹瓶结构550传递至称重传感器510上,称重传感器510将采集的数据传递至控制器800,完成计量过程。随着物料不断灌入灌装瓶20内,灌装瓶20的重量不断增大。

若有过载趋势时,灌装瓶20的重量施加在称重传感器510上,称重传感器510的另一端在灌装瓶20的重力作用下向下变形,与调节件540伸出限位板530的顶面的端面相抵,由于调节件540伸出限位板530的顶面的端面与称重传感器510的底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称重传感器510的最大变形量,因此在称重传感器510达到最大变形量之前,调节件540的端面先与称重传感器510的底面相抵,可以有效避免称重传感器510因为过载而损坏,保证灌装工作继续进行。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