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文档序号:616913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梁结构上放置一个可移动的质量块,利用质量块的重力对梁结构进行静力加载,然后按照移动规律逐次移动质量块,来实现对梁结构进行多次静力加载;2)利用无线位移传感器、无线数据采集仪器测量获得每次加载后梁结构的挠度参数;3)定期重复上述过程来采集挠度参数;4)依次将每相邻两期所采集的挠度参数作为一组输入到损伤监测器中,即可监测出梁结构是否发生损伤,损伤的部位以及严重程度。本发明无需要求事先大概知道损伤位置,克服了现有技术预判性较差的缺陷;同时,本发明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实施,能对梁结构的健康工作状况作长期监测。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梁结构损伤监测装 置及其监测方法,属于土木工程检测【技术领域】。 一种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梁结构是工业及民用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构件,如公路、铁路桥梁,框架梁,雨篷 梁等。由于受到长期荷载以及环境腐蚀等的影响,梁结构将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纹等损伤状 况,必须对这些损伤情况进行准确的监测,以便于及时维修加固,从而避免灾难性的后果发 生。
[0003] 传统的损伤监测方法如超声波方法、磁场方法、温度场方法等,都要求事先大概知 道损伤位置,并要求被检测部位设备可以到达,因此预判性较差,工作量大耗费高,故不适 用于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损伤监测。
[0004] 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及其 监测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0005]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实施,并 能对梁结构的健康工作状况作长期监测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
[0006]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
[0007]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其用 于监测梁结构的损伤情况,其包括质量块、无线位移传感器、无线数据采集仪器以及损伤监 测器;其中,所述质量块布置于梁结构上并能在梁结构上移动;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设置 于梁结构上,其和无线数据采集仪器无线连接;所述损伤监测器和无线数据采集仪器连接。
[0008] 本发明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梁结构具体为悬臂梁,所述无 线位移传感器设置在悬臂梁的自由端。
[0009] 本发明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还可设置为:所述梁结构具体为简支梁,所述无线 位移传感器设置在简支梁的跨中位置。
[0010]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的监 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 ,在待测梁结构上放置一个可移动的质量块,利用该质量块的重力对梁结构进行静 力加载,然后按照移动规律逐次移动该质量块,来实现对梁结构进行多次静力加载; 2) ,利用无线位移传感器、无线数据采集仪器测量获得每次加载后梁结构关键位置处 的挠度参数; 3) ,定期重复上述过程来采集挠度参数; 4) ,依次将每相邻两期所采集的挠度参数作为一组输入到损伤监测器中,即可监测出 梁结构是否发生损伤,损伤的部位以及严重程度。
[0011] 本发明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进一步为:所述质量块的重量为梁结构 自重的l/KTl/20 ;所述质量块的移动轨迹为直线,每次移动的间距为梁结构总长的1/10, 每次移动质量块以后静止放置10分钟开始测量读数。
[0012] 本发明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进一步为:当梁结构为悬臂梁时,其关 键位置在自由端;当梁结构为简支梁时,其关键位置在跨中。
[0013] 本发明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还为:所述损伤监测器的诊断过程包括 如下步骤: 首先,将相邻两期所采集的挠度参数求差值,即将后一期采集的参数减去前一期采集 的参数,从而得到一个挠度差向量; 然后,将所得的挠度差向量绘制成曲线图; 最后根据所得曲线图来判定梁结构的损伤状况,若所得图形基本为一条直线则表明梁 结构没有损伤,若所得图形为一条折线则表明梁结构已经发生了损伤,损伤部位在折线的 转折点处,折线所形成的尖角越小则表明损伤越严重。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 本发明无需要求事先大概知道损伤位置,克服了现有技术预判性较差的缺陷; 2. 本发明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实施; 3.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工作量大耗费高的缺陷,能对梁结构的健康工作状况作长 期监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发明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应用于简支梁时的实施示意图。
[0016] 图2是本发明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应用于悬臂梁时的实施示意图。
[0017] 图3是当简支梁中节点③-④之间的位置处分别发生20%和30%的刚度损伤时, 应用本发明对简支梁进行损伤监测的结果图。
[0018] 图4是当悬臂梁结构中节点⑥-⑦之间的位置处分别发生15%和40%的刚度损伤 时,应用本发明对悬臂梁进行损伤监测的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应用于简支梁9的实施示意图,其由质量块1、无 线位移传感器2、无线数据采集仪器3以及损伤监测器4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所述质量块 1布置于简支梁9上并能在简支梁9上移动。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2设置于简支梁9上,其 和无线数据采集仪器3无线连接。具体的说,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2设置在简支梁9的跨 中位置。所述损伤监测器1和无线数据采集仪器3连接。
[0020] 为了模拟损伤情况,预先假设图1中节点③-④之间的位置处分别发生了 20%和 30%的刚度损伤。
[0021] 应用本案所提方法对图1所示简支梁9进行损伤监测的步骤如下: 首先,在图1简支梁上放置一个可移动的质量块1,利用该质量块1的重力对简支梁9 进行静力加载,然后按照一定的移动规律逐次移动该质量块1,来实现对简支梁9进行多次 静力加载; 其次,利用无线位移传感器2、无线数据采集仪器3测量获得每次加载后简支梁9关键 位置处的挠度参数; 第三,定期(如每月一次)重复上述过程来采集挠度参数; 最后,依次将每相邻两期所采集的挠度参数作为一组输入到损伤监测器4中,即可监 测出简支梁9是否发生损伤,损伤的部位以及严重程度。
[0022] 其中,所述质量块1的重量取为简支梁9自重的1/10。所述质量块1的移动轨迹 为直线,每次移动的间距为简支梁9总长的1/10,每次移动质量块1以后静止放置10分钟 开始测量读数。
[0023] 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2布置在简支梁9的关键位置处,即图1中所示的简支梁9 跨中处。
[0024] 所述损伤监测器4的诊断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相邻两期所采集的挠度参数求差值,即将后一期采集的参数减去前一期采集 的参数,从而得到一个挠度差向量; 然后,将所得的挠度差向量绘制成曲线图; 最后根据所得曲线图来判定简支梁9的损伤状况,若所得图形基本为一条直线则表明 简支梁9没有损伤,若所得图形为一条折线则表明简支梁9已经发生了损伤,损伤部位在折 线的转折点处,折线所形成的尖角越小则表明损伤越严重。
[0025] 上述诊断程序的实施方式可以有多种,只要按照上述步骤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在 本实施例中,诊断过程采用了如下方式: 设由数据测量系统第一期采集的挠度数据为 ¥ G = 1 ~ iV, F为质量块移动的总次数,上标" 1 "表示第一期测量),第二期采集的挠度 数据为W ,则相应的挠度差心rf1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获得: (1) 并将所得的所有挠度差值依次排列成一个挠度差向量- 。然后,将 所得的挠度差向量绘制成曲线图;最后根据所得曲线图来判定简支梁9的损伤状况,若所 得图形基本为一条直线则表明简支梁9没有损伤,若所得图形为一条折线则表明简支梁9 已经发生了损伤,损伤部位在折线的转折点处,折线所形成的尖角越小则表明损伤越严重。
[0026] 为了说明本案所提方法的先进性,我们将节点③-④之间的位置处分别发生了 20%和30%的刚度损伤时的损伤监测结果列于图3中。其中虚线为20%损伤时的监测结果, 实线为30%损伤时的监测结果。由图3可见,当简支梁9出现损伤时,输出的挠度差图形将 出现转折点,转折点的位置刚好在损伤位置处(即节点③-④之间),折线所形成的尖角越 小则表明损伤越严重(图3中对应30%损伤的实折线所组成的尖角显然比对应20%损伤的 虚折线所形成的尖角要小)。
[0027] 实施例2 图2是本发明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应用于悬臂梁9'的实施示意图,其由质量块Γ、 无线位移传感器2'、无线数据采集仪器3'以及损伤监测器4'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所述质 量块Γ布置于悬臂梁9'上并能在悬臂梁9'上移动。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2'设置于悬臂 梁9'上,其和无线数据采集仪器3'无线连接。具体的说,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2'设置在 悬臂梁9'的自由端。所述损伤监测器Γ和无线数据采集仪器3'连接。
[0028] 为了模拟损伤情况,预先假设图2中节点⑥-⑦之间的位置处分别发生了 15%和 40%的刚度损伤。
[0029] 应用本案所提方法对图2所示悬臂梁9'进行损伤监测的步骤如下: 首先,在图1简支梁上放置一个可移动的质量块Γ,利用该质量块Γ的重力对悬臂梁 9'进行静力加载,然后按照一定的移动规律逐次移动该质量块Γ,来实现对悬臂梁9'进行 多次静力加载; 其次,利用无线位移传感器2'、无线数据采集仪器3'测量获得每次加载后悬臂梁9'关 键位置处的挠度参数; 第三,定期(如每月一次)重复上述过程来采集挠度参数; 最后,依次将每相邻两期所采集的挠度参数作为一组输入到损伤监测器4'中,即可监 测出悬臂梁9'是否发生损伤,损伤的部位以及严重程度。
[0030] 其中,所述质量块Γ的重量取为悬臂梁9'自重的1/10。所述质量块Γ的移动轨 迹为直线,每次移动的间距为悬臂梁9'总长的1/10,每次移动质量块Γ以后静止放置10 分钟开始测量读数。
[0031] 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2'布置在悬臂梁9'的关键位置处,即图2中所示的悬臂梁 9'自由端处。
[0032] 所述损伤监测器4'的诊断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相邻两期所采集的挠度参数求差值,即将后一期采集的参数减去前一期采集 的参数,从而得到一个挠度差向量; 然后,将所得的挠度差向量绘制成曲线图; 最后根据所得曲线图来判定悬臂梁9'的损伤状况,若所得图形基本为一条直线则表明 悬臂梁9'没有损伤,若所得图形为一条折线则表明悬臂梁9'已经发生了损伤,损伤部位在 折线的转折点处,折线所形成的尖角越小则表明损伤越严重。
[0033] 上述诊断程序的实施方式可以有多种,只要按照上述步骤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在 本实施例中,诊断程序采用了如下方式: 设由数据测量系统第一期采集的挠度数据为4 ( I = 1 ~ F,F为质量块移动的总次 数,上标" 1"表示第一期测量),第二期采集的挠度数据为4 ,则相应的挠度差Δ&24可采用 下列公式计算获得: (1) 并将所得的所有挠度差值依次排列成一个挠度差向量。然后,将 所得的挠度差向量绘制成曲线图;最后根据所得曲线图来判定悬臂梁9'的损伤状况,若所 得图形基本为一条直线则表明悬臂梁9'没有损伤,若所得图形为一条折线则表明悬臂梁 9'已经发生了损伤,损伤部位在折线的转折点处,折线所形成的尖角越小则表明损伤越严 重。
[0034] 为了说明本案所提方法的先进性,我们将图2中节点⑥-⑦之间的位置处分别发 生了 15%和40%的刚度损伤时损伤监测结果列于图4中。其中虚线为15%损伤时的监测结 果,实线为40%损伤时的监测结果。由图4可见,当悬臂梁9'出现损伤时,输出的挠度差图 形将出现转折点,转折点的位置刚好在损伤位置处(即节点⑥-⑦之间),折线所形成的尖 角越小则表明损伤越严重(图4中对应40%损伤的实折线所组成的尖角显然比对应15%损 伤的虚折线所形成的尖角要小)。
[0035]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 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 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其用于监测梁结构的损伤情况,其特征在于:包括质量 块、无线位移传感器、无线数据采集仪器以及损伤监测器;其中,所述质量块布置于梁结构 上并能在梁结构上移动;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设置于梁结构上,其和无线数据采集仪器无 线连接;所述损伤监测器和无线数据采集仪器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结构具体为悬臂梁, 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设置在悬臂梁的自由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结构具体为简支梁, 所述无线位移传感器设置在简支梁的跨中位置。
4. 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 下步骤: 1) ,在待测梁结构上放置一个可移动的质量块,利用该质量块的重力对梁结构进行静 力加载,然后按照移动规律逐次移动该质量块,来实现对梁结构进行多次静力加载; 2) ,利用无线位移传感器、无线数据采集仪器测量获得每次加载后梁结构关键位置处 的挠度参数; 3) ,定期重复上述过程来采集挠度参数; 4) ,依次将每相邻两期所采集的挠度参数作为一组输入到损伤监测器中,即可监测出 梁结构是否发生损伤,损伤的部位以及严重程度。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的 重量为梁结构自重的1/ΚΓ1/20 ;所述质量块的移动轨迹为直线,每次移动的间距为梁结 构总长的1/10,每次移动质量块以后静止放置10分钟开始测量读数。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梁结构为悬 臂梁时,其关键位置在自由端;当梁结构为简支梁时,其关键位置在跨中。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梁结构损伤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损伤监测 器的诊断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相邻两期所采集的挠度参数求差值,即将后一期采集的参数减去前一期采集 的参数,从而得到一个挠度差向量; 然后,将所得的挠度差向量绘制成曲线图; 最后根据所得曲线图来判定梁结构的损伤状况,若所得图形基本为一条直线则表明梁 结构没有损伤,若所得图形为一条折线则表明梁结构已经发生了损伤,损伤部位在折线的 转折点处,折线所形成的尖角越小则表明损伤越严重。
【文档编号】G01N3/14GK104101542SQ201310117530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7日
【发明者】周卫东, 卓春笑, 沈光明, 陈威文 申请人: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