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气密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179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气密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在注塑行业中,对于某些产品来说,气体密封性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保持较好的气密性是延长使用寿命提升产品使用性能的有效保障,因此在制作完成后均需要进行气密性测试。对于注塑油品盖来说,在半成品的盖子上需要焊接小口盖,对于焊接后的注塑油品盖需要进行气密性测试,以检测焊接小口盖与注塑油品盖本体之间的气密性。若气密性不好会引起油品泄露,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可靠性、经济性和整体性能。

然而现有技术中,对于注塑油品盖气密性测试的装置,尽管检测结果可以满足需要,但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测试成本高,测试速率太慢等缺点,给企业生产带来不便,并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气密测试装置,该装置可有效提高气密性测试的效率,并且操作简便,可靠性好,成本低,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气密测试装置,包括支架和气压调节机构,所述气压调节机构包括气缸、压板和传动轴,所述气缸设置于压板的上表面上,且所述气缸通过脚踏开关控制,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和传动轴连接,带动传动轴上下运动;

所述传动轴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密封容器,在支架的中间对应于第一密封容器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容器,所述第一密封容器和和第二密封容器围构形 成一密封腔室;

所述第一密封容器和第二密封容器内分别设置有出气口和进气口,所述出气口和进气口均与密封腔室相连通,所述出气口连接气管的一端,所述气管的另一端插入至位于支架一侧的透明水罐底部,所述进气口通过导气管与气缸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密封容器内设置有供待测工件密封配合安装的凹位,所述第一密封容器上凹设有与前述凹位相适配的环形凹槽,使得第一密封容器、第二密封容器与待测工件紧密配合安装在一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压调节机构还包括用于显示压力大小的压力表,所述气缸和压力表连通并连接导气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缸带动第一密封容器上下运动,使其与第二密封容器形成密封腔室。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脚踏开关设置在支架的下方,所述气缸通过导线与脚踏开关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将注塑油瓶盖密闭式地放入第一密闭容器和第二密闭容器之中,利用气缸对其进行充气,并配合利用透明水罐,若水罐内有气泡冒出,证明该注塑油瓶盖气密性不合格,反之,若水罐内没有气泡冒出,证明该注塑油瓶盖气密性合格,如此较直观的实现了注塑油瓶盖的气密性测试,即使是细微的气孔也能较容易直观的被检测到,使得测试作业操作简便,可靠性好,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益,给企业生产带来方便,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气缸;3-压板;4-传动轴;5-脚踏开关;6-第一密封容器;601-出气口;602-环形凹槽;7-第二密封容器;701-进气口;702-凹位;8-气管;9-透明水罐;10-导气管;11-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气密测试装置,包括支架1和气压调节机构,气压调节机构包括气缸2、压板3和传动轴4,气缸2设置于压板3的上表面上,气缸2通过导线与设置在支架1的下方的脚踏开关5相连,通过脚踏开关5控制气缸2,简单方便。

气缸2的活塞杆和传动轴4连接,传动轴4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密封容器6,气缸2的活塞杆带动传动轴4向上或者向下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密封容器6向上或者向下运动。在支架1的中间对应于第一密封容器6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容器7,第一密封容器6和和第二密封容器7围构形成一密封腔室。第一密封容器6和第二密封容器7内分别设置有出气口601和进气口701,出气口601和进气口701均与密封腔室相连通,出气口601连接气管8的一端,气管8的另一端插入至位于支架1一侧的透明水罐9底部,进气口701通过导气管10与气缸2连通,同时,气缸2和压力表11连通并连接导气管10。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容器7内设置有供待测工件密封配合安装的凹位702,第一密封容器6上凹设有与前述凹位702相适配的环形凹槽602,使得第一密封容器6、第二密封容器7与待测工件紧密配合安装在一起。

测试时,打开气压调节机构,将焊接完小口盖的注塑油品盖内部朝下扣在第二密封容器7中,压力表11上显示调节到一定气压后,第二密封容器7进行持续充气,再用脚踩住脚踏开关5,气缸2的活塞杆带动传动轴4进而带动第一密封容器6向下运动,第一密封容器6与第二密封容器7紧密配合 在一起,观察透明水罐9内是否有气泡,若水罐内没有气泡冒出,证明该油品盖合格。测试结束后,松开脚踏开关5,第一密封容器6向上运动,取出油品盖,气密测试装置恢复常态。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