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监测信鸽飞行姿态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373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鸽监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监测信鸽飞行姿态的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信鸽是一种能够传递信件的鸟类,在现代化通信设备还未出现时,信鸽在人们的通信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虽然电子化的通信设备替代了信鸽的上述角色,但是针对于一些信鸽爱好者或者是动物研究学者,依然对信鸽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为了保证信鸽的优良基因,人们需挑选具有一定特长的信鸽进行繁殖后代,挑选的重要环节为:挑选出具有一定特长的信鸽,当前,评价信鸽质量的主要指标有飞行速度,飞行高度、飞行的路径是否笔直等等;目前,上述各类指标大多采用人为观测的技术进行主观评断,因此,显而易见,上述主观评断耗时费力,同时评断结果也不客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监测信鸽飞行姿态的系统。该用于监测信鸽飞行姿态的系统依靠多个传感器能够对信鸽的飞行速度、飞行姿态、飞行高度、飞行路径进行客观记录,进而为人们分析信鸽的个性指标参数提供客观的数字依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监测信鸽飞行姿态的系统,至少包括:

用于捆绑于信鸽身体上的固定环;

用于监测信鸽飞行速度的速度传感器;

用于监测信鸽飞行高度的高度传感器;

用于监测信鸽飞行位置的GPS定位芯片;

用于监测信鸽不同部位动作姿态的陀螺仪传感器A、陀螺仪传感器B、以及陀螺仪传感器C;其中:陀螺仪传感器A和陀螺仪传感器B分别位于信鸽两个翅膀上;陀螺仪传感器C位于信鸽的背上;

用于接收上述速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三个陀螺仪传感器、GPS定位芯片输出信号的51单片机;

用于存储数据的FLASH芯片;其中:

上述51单片机的I/O端子通过数据线与FLASH芯片连接;上述速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三个陀螺仪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子通过模数转换芯片与51单片机的I/O端子电连接;上述GPS定位芯片的输出端子与51单片机的I/O端子电连接。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还采用了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所述速度传感器的型号为XSA-V11801。

更进一步:所述GPS定位芯片的型号为WTD-A012Q。

更进一步:所述高度传感器为脉冲激光测距仪。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用于监测信鸽飞行姿态的系统依靠多个传感器能够对信鸽的飞行速度、飞行姿态、飞行高度、飞行路径进行客观记录,进而为人们分析信鸽的个性指标参数提供客观的数字依据;从而为信鸽育种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撑;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三个陀螺仪传感器对信鸽的不同部位(两个翅膀,以及身体)进行分别监测,这样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更加详细的数据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一种用于监测信鸽飞行姿态的系统,包括:

用于捆绑于信鸽身体上的固定环;为了减轻质量,固定环优选塑料材质支撑的空心管;在该固定环上固定有如下的电子元器件:固定环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用于监测信鸽飞行速度的速度传感器;所述速度传感器选择的型号为XSA-V11801;

用于监测信鸽飞行高度的高度传感器;所述高度传感器为脉冲激光测距仪;该脉冲激光测距仪位于信鸽的腹部位置,激光出口垂直朝下;

用于监测信鸽飞行位置的GPS定位芯片;所述GPS定位芯片选择型号为WTD-A012Q;

用于监测信鸽不同部位动作姿态的陀螺仪传感器A、陀螺仪传感器B、以及陀螺仪传感器C;其中:陀螺仪传感器A和陀螺仪传感器B分别位于信鸽两个翅膀上;陀螺仪传感器C位于信鸽的背上;陀螺仪传感器为成熟电子产品,本优选实施例中的陀螺仪传感器选择的是九轴结构的陀螺仪传感器;

用于接收上述速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三个陀螺仪传感器、GPS定位芯片输出信号的51单片机;

用于存储数据的FLASH芯片;其中:

上述51单片机的I/O端子通过数据线与FLASH芯片连接;上述速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子通过模数转换芯片与51单片机的I/O端子电连接;上述GPS定位芯片的输出端子与51单片机的I/O端子电连接。

本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将上述每个传感器与固定环固定,然后将固定环捆绑于信鸽的腿部,启动电源,放飞信鸽,信鸽在飞行的过程中,每个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51单片机发送至FLASH芯片进行存储,待信鸽返回时,取出FLASH芯片,利用计算机读取内部数据,这样就为人们分析每只信鸽的具体飞行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客观数据。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