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式测定纤维布粘结性能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939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式测定纤维布粘结性能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式测定纤维布粘结性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纤维布与混凝土界面之间的粘结性能是混凝土的重要材料属性,但目前尚无统一适用的抗拉能力测试设备,即使对同种类型的混凝土材料,不同研究人员所得的试验结果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现有的多种测试抗拉能力的装置结构复杂、操作不便,需要专门的荷载设备。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简单、适用的纤维布粘结性能的测定装置,为科学研究和工程质量检测提供可靠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轨道式测定纤维布粘结性能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式测定纤维布粘结性能的装置,包括底座、混凝土试块、纤维布和钢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呈长条状,底座的左半部分设有栓孔,右半部分设有水平滑轨;所述混凝土试块通过与栓孔相适配的螺栓固定在底座的左半部分上;所述纤维布一端粘结在混凝土试块表面,另一端固定在钢块上;所述钢块呈工字型,由位于钢块上部的第一水平钢构件、位于钢块下部的第二水平钢构件和位于第一水平钢构件和第二水平钢构件之间的垂直钢构件组成,所述第一水平钢构件、第二水平钢构件和垂直钢构件一体化形成,第一水平钢构件与纤维布固定连接,第二水平钢构件位于滑轨中,所述滑轨具有与钢块下部形状相吻合的倒T型截面,钢块可沿着滑轨直线运动;混凝土试块和钢块之间还设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固定在混凝土试块侧面,可朝垂直钢构件施力。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所述千斤顶的施力面安装有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通过信号线连接到静态信号分析系统,所述静态信号分析系统连接到计算机。

所述底座采用钢板制成。

所述混凝土试块为方形混凝土块。

所述纤维布一端粘结在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水平钢构件的上表面,纤维布整体保持水平状态。

第一水平钢构件上还设有压块,所述压块和第一水平钢构件将纤维布夹设在中间,并通过多个螺栓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施工,不需要专门的加荷载设备,便于高效地测定纤维布粘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钢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滑轨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底座1、栓孔11、滑轨12、混凝土试块2、纤维布3、钢块4、第一水平钢构件41、第二水平钢构件42、垂直钢构件43、螺栓5、千斤顶6、力传感器7、静态信号分析系统8、计算机9、压块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轨道式测定纤维布粘结性能的装置,包括底座1、混凝土试块2、纤维布3和钢块4。参照图2,底座1呈长条状,可采用钢板制成,左半部分设有栓孔11,右半部分设有水平滑轨12,混凝土试块2可为方形混凝土块,通过与栓孔11相适配的螺栓5固定在底座1的左半部分上。钢块4位于底座1的右半部分上,纤维布3一端粘结在混凝土试块2的表面,另一端固定在钢块4上。

参照图3,钢块4呈工字型,由第一水平钢构件41、第二水平钢构件42和垂直钢构件43一体化形成,第一水平钢构件41构成钢块4的上部,第二水平钢构件42构成钢块4的下部,第一水平钢构件41和第二水平钢构件42相互平行且二者中间连接有垂直钢构件43,其中,第一水平钢构件41与纤维布3固定连接,第二水平钢构件42位于滑轨12中,滑轨12具有与钢块4下部形状相吻合的倒T型截面,使得第二水平钢构件42能够在滑轨12中滑动,从而带动钢块4沿滑轨12进行直线运动。使用时,可以将纤维布3一端粘结在混凝土试块2的上表面,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水平钢构件41的上表面,混凝土试块2和第一水平钢构件41具有相同的高度,使得纤维布3整体保持水平状态,进一步地,第一水平钢构件41上还设有压块10,压块10也可采用钢材料制成,压块10和第一水平钢构件41将纤维布3夹设在中间,并通过多个螺栓将三者牢牢地固定在一起,这样的设计能够加固纤维布,使其受力均匀。

混凝土试块2和钢块4之间还设有千斤顶6,千斤顶6固定在混凝土试块2侧面,可朝垂直钢构件43施力,垂直钢构件43上安装有力传感器7,即安装在千斤顶6的施力面,力传感器7通过信号线连接到静态信号分析系统8,静态信号分析系统8连接到计算机9。

在使用轨道式测定纤维布粘结性能的装置时,通过千斤顶6施力,钢块4对纤维布3进行牵拉,而位于滑轨12的钢块4下部,能够保证力的方向均匀一致,力传感器7直接测量受力情况,并依次传输给静态信号分析系统8和计算机9。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